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大宋将门 >

第293章

大宋将门-第293章

小说: 大宋将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对冲突,哪个都不容易处理,稍微不慎,就会天塌地陷,惹出无数是非。

    王宁安也够绝的,面对如此局面,居然丝毫不害怕,还有闲心扯淡,先生啊先生,你的心脏到底是多强啊!

    “君实,你熟读历史,当然懂得以古鉴今的道理。我提到了庆历新政,假如百姓们真的了解了庆历新政,认同了新政主张,就凭夏竦和贾昌朝几个,是没法推翻新政的。”

    司马光猛地吸口气,惊疑道:“先生,你的意思是,以民意对抗民意?”

    “聪明!”王宁安笑道:“他们不是鼓动百姓抵制西夏的青盐吗,我们就想办法让百姓接受青盐!”

    “先生准备怎么办?”

    “很简单,以物易物,2斤粮食,换1斤青盐,我就不信,老百姓会不换!”

    自从李元昊叛乱之后,西北的粮价飞涨,最多时候,到了一石两贯钱以上,最近几年陆续下降,恢复到了七八百文一石,一石粮是92。5斤,粗略算下来,2斤粮差不多是十七八文,不到20文的样子,已经比现在的盐价低了许多。

    别忙,还有更吸引人的呢!

    因为西北缺少货币,铁钱就是逼不得已,才弄出来凑数的,近些年铁钱也崩溃了,价值下跌很厉害,币值非常混乱。

    老百姓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把粮食运到城中贩卖,不是什么时候都有人买粮的,老百姓又急于出手,很容易被商人压价,等到他们拿着钱去买盐,又被盐商以次充好,再坑一次!

    总而言之,老百姓永远都是最倒霉的那个!

    用粮食直接换青盐,看起来是落后的以物易物,但是省去了中间的环节,真正穷苦的百姓是得利的。

    光光努力思考着先生的妙法,频频点头。

    “如此一来,青盐肯定能得到百姓的支持,那些人和先生作对,是自讨苦吃,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不!”

    王宁安摇摇头,“君实,要想做到我说的,必须真正接触百姓,真正沉下心,弯下腰,和老百姓接触。不能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以为靠着一道令子,就能天下太平,那是扯淡!”

    王宁安这话也是有感而发,说起光光是“石头”的矛盾,并不是像一些人想得那么简单,也不是一开始就水火不容。

    相反,光光还推崇石头的才华,还替他奔走辩护,但是石头太过执拗,变法措施又缺乏可行性,好好的经,到了地方,就变了味,爱民之举,也成了害民之策。

    光光只能和石头决裂,但是他又不能找到救国之法,加之在地方多年,性格偏激古怪,才一股脑推翻了拗相公的变法……

    总而言之,大宋的新旧党争,光光和石头的恩怨情仇,远不是三句话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也不是支持变法就是好的,反对变法就是坏的。更不是看起来不错的法就是好的法!

    没有足够执行力,一切都是空谈!

    “君实,知行合一,是六艺学堂最重要的精髓,士大夫坐而论道,不如躬亲行之。你的才华学问胜我百倍千倍,可是光有这个不行,你还要真正懂得百姓想什么,知道他们盼着什么,学会和他们的沟通,明白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你把靴子脱下来。”

    司马光被突然的要求,弄得傻了,但他还是很乖,把鹿皮靴子脱了,又脱下了白绸的袜子。不愧是世家公子,连袜子都是上好的丝绸,边上都是绣花,穿之前,还要用香料熏半个时辰,绝对不会臭。

    光光见老师目光怪异,也有些局促不安。

    “先生,学生,学生不该奢侈的,不该!”

    “你把脚抬起来。”

    光光更不好意思,却又不敢违抗,只得抬了起来。

    白白净净,胖胖乎乎,保养很不错!

    王宁安摇了摇头,“穿上吧!”

    司马光如蒙大赦,连忙低头穿袜子和靴子,就听王宁安淡淡道:“这次让你去秦州,负责把以盐换粮的事情做好了。回来之后,别的我不看,还是检查你的一双脚,至少要磨破三层皮,磨出老茧,才算你真正做事了,少了一层,你另投名师,我才疏学浅,教不了你!”

    说完之后,王宁安一甩袖子,直接离开了。

    司马光愣住了,他没想到,先生居然会定下如此古怪的要求!

    要磨破三层皮,那该多疼啊!

    光光一直觉得小时候不分寒暑,在家里苦读,就算是最要命的事情了。只是和先生的要求比起来,怕是差得太远了。

    能拒绝吗?

    光光想了很久,咬了咬牙!

    拼了!

    他立刻带着1000人马,以押运粮草去秦州的名义,带去了200马车青盐。

    在司马光到达秦州的第三天,以粮换盐全面铺开。

    先是城里,接着是周边村镇,然后是偏远的乡村,光光按照老师的要求,每天最多要跑十几个村子,一遍一遍向百姓解释,最初他说文言,百姓都听不懂,也没人搭理他,逼不得已,光光要学那些粗鄙的汉子说话,说百姓能听得懂的话!

    差不多半个月的时间,光光甚至学会了西北乡音,可以和三秦故地的大汉们比嗓子,他穿坏了3双靴子,脚上的死皮一层接着一层,晚上必须挑破血泡,才能安心睡觉……前后有10万石青盐撒下去,秦州的盐价应声而落!

第458章 官吏表率司马光

    “远瞧似风摆荷叶,近看病马歇蹄!”王宁安冲着摇摇摆摆走来的司马光轻笑了一声,“你这是做给谁看?”

    光光把脑袋一晃,赌气道:“怕先生心烦,这还忍着呢!”

    王宁安看着黑瘦得和小鬼似的光光,突然放声大笑,“行了,拾掇拾掇,随我去面君吧!”

    光光连忙答应,简单洗漱,换上了官服,随着王宁安来到行宫。

    “你这回腿好了?”

    等候的时候,王宁安淡淡说着,司马光老脸一红,“先生,拜见陛下,不能不注意仪态啊!”

    “呸!你就是装可怜!”王宁安不客气道:“这么点小事就觉得辛苦了,比起上战场,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差得远呢!如此娇贵,怎么当我的学生?”

    “什么,还要上战场?”

    光光可真是吓坏了,“先生,你看我现在退出行不?”

    “呸!你的没出息的东西!”王宁安怒道:“大丈夫在哪摔倒,在哪爬起来!屈野河一千多冤魂等着呢!不打一个胜仗,宰几千西夏人祭奠亡魂,你这辈子能睡得安稳?就不怕他们半夜找你去!”

    光光被吓得一缩脖子,他还真的害怕了!

    行君子之道,贵在问心无愧,自己行事鲁莽,遭到惨败,哪怕别人不追究,心里的这道坎也别想过去,正如王宁安所说,唯有再打一个胜仗,给死难者报仇,才能过去这道坎儿。

    只是区区换粮的事情,就这么辛苦,要想学打仗,还不没半条命啊!

    光光嘟着嘴,满腹惆怅,跟这么个师父,还真是不幸……

    正在思索着,小太监来传旨,他们两个再度来到了赵祯的行宫。

    “坐吧,对了,给司马爱卿也设一个座。”

    司马光惊呆了,他年纪不大,官职不高,哪里来的资格和皇帝坐而论道!

    “司马爱卿,你不要推辞了,朕知道这些日子你很辛苦,但是也很有成效,朕心甚慰,正想好好听听,你是怎么做的,有什么心得,朕准备将你的办法在西北推行,无论如何,也要把盐价压下去!”

    赵祯说这话的时候,杀气腾腾。

    如果说之前反对开放青盐,仅仅是策略之争,甚至利益之争,还能容忍,可是公然煽动百姓,阻挠朝廷的运盐车队,对抗国策,这就是权力之争!是在挑衅皇家权威!

    放在以往,赵祯或许会低头,但是如今的赵祯绝对不会!他要和西北的这帮土皇帝较量一番,看看谁才是大宋的主人!

    司马光窥见了皇帝的心思,浑身一震。

    他连忙理了理思绪,把自己这些日子的所作所为,告诉了赵祯。

    首先他以运送军粮之名,把青盐带到了秦州。

    最开始他在秦州贴出告示,以青盐兑换粮食,光光以为优惠很大,老百姓趋之若鹜,马上就完成了。

    可是打出告示两天,愣是一个来的人都没有。

    光光真的吓坏了,老师派自己过来,又肩负着皇命,这么点小事都办不好,那不是让老师失望吗!

    想起了王宁安的提醒,要迈开腿,要真正接触老百姓。

    无奈何,光光只好微服私访,真正和那些普通百姓坐在一起,询问他们的想法,迈出第一步真的很难。

    试想光光同学,公子哥出身,结交的都是达官显贵,翩翩君子,要和一帮穿着分不出颜色的破袄,满口黄牙,一年也不洗澡的泥腿子交流,真是为难了他!

    可是不做又不行!

    光光都不知道怎么开的口,那个纠结啊,不用说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真正接触百姓之后,光光就明白了他们的想法。

    大宋之前的盐是朝廷专营专卖,后来陆续采用包税制,交给商人负责运输销售……可是在很多百姓的眼中,卖盐的就是官府!这帮盐商也乐得扯大旗作虎皮,吓唬老百姓。

    以秦州为例,盐价普遍在30文一斤,折合粮食,差不多是五斤左右。

    一个人一年吃10斤盐,一家五口人,就是50斤,折合粮食,就是250斤。

    西北土地贫瘠,一年到头,一亩田也收不到100斤粮。

    换句话说,光是吃盐一项,就要消耗掉两亩半田的收成!

    而西北的普通百姓,很少有人超过50亩田,大多数百姓就十几亩,二十几亩而已,吃盐一项,就消耗了全年收入的百分之十!

    如果再扣除苛捐杂税,扣除口粮,老百姓一年到头,风调雨顺,能有钱吃盐,过年的时候,能吃一顿带油星的饺子,就已经是阿弥陀佛了。

    民生艰难,可见一斑!

    百姓这么难,有便宜的青盐,为什么不换呢?

    原来早就有人警告他们,说这个以粮换盐,根本是骗局,谁换了盐,谁就要去洛阳修皇宫,要去麟州打西夏人。

    有个瞎眼睛的老者苦笑着告诉光光,“朝廷多会算计啊,几时让老百姓占过便宜?谁又胆大包天,敢占朝廷的便宜,还想不想活了?”

    光光是泪流满脸,在上面看和下面看,真的不一样!

    在京城,在官场,都说天子仁慈,相公能干,大宋盛世,万民乐业……虽然光光也不信这些吹牛皮的,但是好歹能有两三分是真的吧?

    可是在地方上一看,根本是扯淡!

    如果这也算是盛世,只怕除了南北朝和五代十国,全都是盛世了!

    看得出来,老百姓对朝廷的不信任,那是根深蒂固。

    光光想了许久,决定在一个农户的家中住下,跟着他们一起下田干活,一起吃糙米粥,趁着休息的时候,把自己的身份和来意都告诉了百姓,还讲述了换盐的规则。

    就这样,终于有了第一批的百姓,选择相信光光。

    他们扛着面袋子,到了秦州,二斤粮换一斤上好的青盐!

    光光还吩咐士兵,多给百姓一些!

    领到了青盐,无数的百姓这才相信,激动地跪在地上,高呼青天大老爷,状若疯癫!光光竟有些害臊,何德何能,不过是做了一点小事而已,从这里也看得出来,百姓对朝廷的要求是多么低,简直低到发指。

    光光告诉所有百姓,让他们帮着传扬,让十里八乡,所有百姓都来换盐,从今往后,朝廷一定让大家吃到便宜的盐!

    ……

    秦州沸腾了,无数的百姓涌向了城中,光光干脆在城外也设立几个换盐点,让百姓少跑一点冤枉路。

    百姓走得少,他就要走得多,挨个村镇,甚至挨家挨户,反复掰开了,揉碎了,和百姓们讲,告诉他们,要相信朝廷。

    终于,成千上万的百姓动员了起来,和这些人相比,刘几他们弄出来的动静简直不值一提,连个浪花都算不上!

    10万石青盐,在秦州一地,就消耗一空。

    看起来西夏的30万石青盐,也不算什么,的确应该开放更多,十倍,百倍都不为过!

    到了此时,光光还真是佩服师父,佩服得五体投地。

    “启奏陛下,臣带去10万石青盐,换回来23万石粮食,西夏的盐价虽然便宜,可是粮价比大宋贵了一倍不止,也就是说,这23万石粮食,足够抵偿购买青盐的费用,朝廷不但没有赔钱,还略微小赚!”

    “哦?”赵祯好奇道:“不是20万石吗?怎么会有23万石?”

    “回禀陛下,百姓们感念朝廷恩德,都说一家一户几十斤粮食,每一家都不相同,有好有坏,凑在一起,成色不一,卖不上好价钱。因此许多百姓都多交了粮食,而且在运送的时候,好多百姓主动帮忙,赶着家里的牲口,肩扛怀抱,不要报酬,路上有了损耗,还有人主动补偿。如此一来,不但没有损失,还多出了3万石。”

    听司马光讲述,赵祯眼圈泛红了。

    皇帝陛下真的感动了。

    他想起了王宁安的奏报,幽州百姓不计生死,主动帮着朝廷对抗辽兵。还有人说王宁安蛊惑人心,欺骗朝廷。

    现在看来,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真正把事情做好了,让老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改变,就会有人支持你!

    这才是真正得人心。

    王宁安的成功谁都可以复制,关键是肯付出辛苦。

    都说武夫桀骜不驯,野心勃勃,可是赵祯去了燕云,和他们一起奋战,河北军团无不感念皇帝恩德,誓死效忠。

    都说西北民风剽悍,刁民遍地,可司马光肯吃辛苦,一样把事情办得漂漂亮亮。

    世上没有难事,只有不肯做事的人!

    皇帝变懒了,就不敢重用武将,只能信任文臣,文臣也懒了,不想和百姓打交道,就把地方交给了士绅。

    士绅没资格懒惰,所有他们就挖空心思,盘剥百姓,榨取油水。

    出来混的总要还,最后都会算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