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大宋将门 >

第444章

大宋将门-第444章

小说: 大宋将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狄老哥,你提到了殿下,那我也不客气。”王宁安道:“殿下是我教的,他在金殿之上,坚持自己的看法,认为应该进军西域,结果遭到了训斥。”

    “啊?有这等事?”

    王宁安颔首,“我教了殿下,弟子能说实话,当师父的还能不如弟子吗?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我忠于陛下,视陛下为长辈,然则我不能为了顺从陛下,就置整个大局于不顾!而且我敢断言,陛下未必真心要攻打西夏,完全是他身边的那些人,不断煽动,利用了陛下求治心切的弱点,才怂恿陛下出兵。”

    王宁安又道:“身为陛下的臣子,我不能不争,也必须去争!”

    “二郎!”狄青闷声道:“你说的都对,可万一触怒了陛下,给那些小人乘虚而入的机会,离间君臣之情,那可如何是好?”

    王宁安突然笑了笑,“狄老哥,陛下或许比你还了解我,他见到我反对,不管如何,都会高兴的,相反,我要是一味逢迎他,没准反倒惹出了麻烦!”

    对于王宁安的话,狄青表示听不明白。

    说起赵祯和王宁安之间,这对君臣关系只怕比历来任何一对君臣都要复杂。

    首先,王宁安有庞大的势力,大到了皇帝也没法撼动,所以担心王宁安受到猜忌,被排除在权力中心以外,甚至被皇帝除掉的人大可不必。

    赵祯绝对不会干自毁长城的事情。

    王宁安有实力不假,但他的目标不是取而代之,而是希望推动自己的那一套东西,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并不介意谁当皇帝。

    而赵祯呢,他也希望变法图强,限制文官,开疆拓土……这些目标又和王宁安是一致的,所以从某个角度来看,他们君臣出现了分歧,有点像董事会的两个大股东闹矛盾,并非单纯的君臣上下之争。

    如果王宁安顺从了赵祯,什么都听他的,相反会让赵大叔猜忌,担心王宁安会不会有别的心思,不再是原来的赤子之心,一心为了朝廷,为了江山的长远计真要是那样的话,才是真正的麻烦呢!

    “狄老哥,我上书没那么危险,只是西夏的战局要怎么进行,或许有些反复……总而言之,你不要管了,只管好好整顿人马,加强防御,不要让到嘴的肉丢了。”

    狄青虽然参悟不透王宁安的话,但是他很相信王宁安的能力,或许真如太所说,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

    “二郎,还是那句话,你要多想想大家伙,不要意气用事!”

    王宁安露出了大大的笑容,“多谢老哥,你也要保重,别把自己的命看得那么贱!你可是我大宋武人的骄傲啊!”

    狄青疾步离开,他不想让王宁安看到自己哭泣的样子。

    不管怎么说,王宁安下决心上书,有一部分的原因就是不愿意狄青做无谓的牺牲!

    朋友做到这份上!

    虽然俞伯牙和钟子期,也未必比得上啊!

    这辈子没有白活啊!

    ……

    “启奏圣人,这是王相公的奏疏。”

    从太监手里接过厚厚的一本扎子,赵祯仔细翻看着,他这两年,岁数大了,看东西没一会儿,眼睛就流泪。

    所以王宁安奏疏上面,字迹写得很大,看起来一点不费事。

    面对着熟悉的字体,赵祯突然气消了很多,就事论事,那小子只是和自己看法不一样,但是心还是在一起的……

    “王相公反对出兵,你们密谍司有什么情报?”

    在赵祯的背后,站着一个中年太监,此人身形很高,很瘦,颧骨高耸,眼睛暗含光滑,他就是密谍司的主事。

    宫中总是出中毒事件,赵祯对皇城司早就失望了,他在几年前就秘密组建了密谍司。

    相比起皇城司,密谍司更加神秘莫测,除了检查各种情报,保护皇家之外,密谍司还负责军情,尤其是针对西夏的,他们不惜血本,功夫下得非常深。

    “启奏圣人,根据飞鸽传书,李谅祚在兴庆府接连处死了上千人,罪名各异,但这些人都是不满李谅祚的……另外李谅祚还把财宝粮食等物资,搬离兴庆府,运到了更北边的白马强镇军司和黑山威福军司。”

    报告了之后,密谍司的太监立刻退到了旁边,不再出声。

    赵祯默默思量着,这两个情报都很关键,杀人,大规模杀人,代表李谅祚的势力已经开始瓦解动摇,必须靠着杀人才能维系。

    至于白马和黑山两个军司,一个在盐池,一个在河套,是西夏的两个摇钱树。那样子,李谅祚是打算放弃兴庆府,跑到这两个地方,继续自在逍遥。

    朕怎么能放过你!

    不得不说,虽然赵大叔没有怀疑王宁安的用心,但是却对王宁安的判断产生了疑惑……或许灭夏的时机已经成熟了,大宋可以出兵了……

    赵祯举棋不定,而朝廷之上,也陷入了争论之中。

    其中以户部尚书司马光为主,坚决认为要依照最初的设想,仅仅是拿下河西走廊,打通前往西域的道路。

    司马光认为,能做到这一步,已经是收获匪浅。

    再妥善经营两三年,就能集中人马,一举荡平西夏,放着稳赢不输的路子不走,非要冒险,实在不是大国所为。

    司马光辩才无双,但是这一次他遇到了对手。

    王安石和他唱起了对台戏。

    此刻的王安石,也遇到了不小的麻烦,他推动青苗法和方田均税法,许多士绅官吏,恨不得吃了他的肉。

    弹劾王安石的奏疏,在最近半年,已经超过了王宁安,荣登最遭人厌恶官员榜第一位,就连在江南大开杀戒的韩绛也比不上。

    王安石更需要一场大胜,来巩固他的权力,继续推行变法。

    所以王安石上书,他认为西夏失去横山庇护,已经是砧板上的肉,不堪一击。他表示朝廷能拿得出1500万贯军饷,支应战斗。这次就算不能灭了西夏,也要把他们打得稀巴烂。变成一个游牧部落,没法威胁大宋的安全。

    驱逐西夏出长城,收复河套,成为支持王安石想法的最好理由。

    此时的朝堂之上,文彦博也是举棋不定,他当然不敢得罪王宁安,可是让他为了王宁安,而得罪赵祯,老家伙又不愿意。

    就这么的,事情陷入了僵局。

    憋了两天,文彦博总算憋出了一个不怎么样的主意。

    “陛下,既然王相公执意反对用兵,老臣以为,或许应该派人前去,和王相公谈一谈,顺便看看情况,如果真如王相公所言,不妨就缓一缓,如果有机会,就立刻兴兵。”文彦博窥视着赵祯的脸色,发现皇帝似乎没有生气,胆子更大了。

    “陛下,派去的人员必须够分量,懂得军务,老臣斗胆推荐一人,他就是兵部侍郎陈升之,此人曾经知汉阳军,知定州,很懂得行伍之事,是个难得的人才!”

    赵祯听完,不动声色,过了好一会儿,才缓缓道:“光是他一个,只怕听不到实话!”赵大叔自顾自道:“再加两个人,让供奉谭宪和节度使高遵裕一同前往!”

    文彦博一听,心中暗暗盘算,陈升之代表文官,谭宪是太监,当过十年监军,比一般人都懂得军务,至于高遵裕,他是将门中人。

    三个人正好互相牵制,确保送上来的消息准确,不至于欺瞒朝廷。

    “陛下安排极为妥当,老臣认为可行!”文彦博立刻附和道。

第681章 三英战不过吕布

    “哥,朝廷派来了三位钦差啊!”

    王宁泽夸张叫道。

    “和你有关系吗?”

    “我……我不是担心你吗!”王四少爷扁了扁嘴。

    王宁安轻笑了一声,“你不给我添乱就好了,赶紧去韦州一线盯住了,别让西夏人占了便宜。”

    提到了打仗,难得王宁泽变得严肃起来。

    “哥,最近西夏人马分头南下,双方互有交锋,我们的损失不小,还有部落不断起事,配合西夏作乱,我们的情况很不顺利。”

    “所以呢?”

    “所以……”王宁泽挠了挠脑袋,“所以有人就提议,要出兵,端了西夏人的老窝,把灵州、静州都拿下来,西夏人就老实了。”

    王宁安脸色一沉,连兄弟都提议要打,足见底下的声音如何,只是这一仗真的不像他想的那么简单。

    “四郎,现在你就是我,桌上有沙盘,你看看如何出兵攻打灵州,你能拿出办法,哥就听你的。”

    王宁泽迟疑一下,立刻急匆匆跑到了沙盘前面,仔细盯着双方的情况,计算着人马兵器和粮草,王宁泽准备集中10万大军,一举攻克灵州,西夏在这一线,是有十五万人的,其中还有10万擒生军。

    如果人马少于十万,绝对胜算不大,王四少爷虽然狂妄,但是还没到疯癫的地步,跑到人家的家门口,还指望着以一当十,以一当百,那是脑残!

    能以少胜多,就算很不错了。

    要动员十万人马,要多少粮草,军械,要多少民夫,牲畜……王宁泽默默算着,可算来算去,他突然注意到了沙盘上一片庞大的区域,突然身躯一晃,冷汗就从鬓角流下来了。他左看看,右看看,好半晌,他颓然长叹,放弃了所有想法。

    王宁泽垂头耷拉脑,“哥,你是对的,小弟这就去韦州严防死守,我会约束属下,告诉他们,不要想着进攻的事情,谁敢轻言开战,我砍了他的脑袋!”

    王宁安哼了一声,“砍头就不必了,送到横山一线,让他们修城池,搬水泥就是了。”

    “遵命!”

    王宁泽乖乖告辞,转过天,三位钦差就赶到了。

    废话不多说,王宁安代表所有前方将士接待了三位钦差,狄青没有赶来,倒是贾昌朝来了。

    这老家伙是昨天后半夜赶来的,他来的时候,王宁泽刚走。

    贾昌朝之前擅自主张,鼓动用兵,结果事后发现王宁安居然反对出兵,还和赵祯起了冲突,弄得老贾非常尴尬。

    他现在属于在野状态,比不上文彦博能左右逢源打太极,他必须抓住王宁安,千万别让他误会才好。

    “二郎,实在是老夫疏忽,我以为横山打下来了,西夏灭国在即,天大的功勋,唾手可得……我,我就忘了问你。”贾昌朝拍着胸脯道:“二郎,你要相信老夫,我和那些人不一样,这次朝廷派了钦差,你不方便对付他们,就让老夫去,那个陈升之是我的晚辈,他要是想兴风作浪,老夫一定不放过他。”

    就这样,贾昌朝主动留下,和王宁安一起接待了三位钦差,简单的接风宴,王宁安只给他们准备了四个菜,一壶横山牧民的马奶酒。

    不管这三位心里怎么想,面对着王宁安和贾昌朝,他们可老实得很!

    陈升之躬身道:“王相公,贾相公,我们奉命过来,一是探查军情民情,二是看望两位相公,听听你们的意见,然后如实上奏,绝没有其他的意思,还请二位相公体谅。”

    王宁安点了点头,“公事公办,这点规矩我还懂。三位钦差,请随我过来吧。”

    王宁安把他们带到了书房的沙盘室,前一天,王宁泽就是面对这个沙盘败退的,今天这里有补充了许多小东西,比如木制的小马、战车、小人,还有麻包,旗号,帐篷,城池等等东西,双方的实力和地形,一目了然。

    陈升之在地方领过兵,虽然是文官,但多少也懂得一些,他默默数了数西夏一边的旗号,一共30杆小旗。

    “王相公,这是不是代表西夏还有30万人马?”

    “没错!”王宁安道:“这次横山大捷,其实是西夏主动后撤的结果,他们的十万擒生军全都推到了灵州和兴州等地,加上当地的党项各部,现在李谅祚手里有30万人马,和我大宋的兵力对比,几乎相当。”

    高遵裕立刻道:“王相公,我大宋兵精粮足,西夏新败,士气颓丧,离心离德,为何不能一战?”

    王宁安不动声色,指了指灵州以南的地区,“就是这里,这就是大宋不能出兵的原因!”

    高遵裕没有在西北领兵,还不清楚。

    这时候贾昌朝咳嗽了一声,“老夫虽然是文人,但是也知道,这一片是700里瀚海!陈大人,高将军,还有谭供奉,你们不会不知道瀚海的厉害吧?”

    陈升之和谭宪的脸色都很不好看,显得惶恐不安。

    贾昌朝继续道:“这700里瀚海沼泽,道路难行,眼下正是春夏之交,雨水渐多,就算大军能通过瀚海,那后援怎么办?粮草给养,马车民夫,如何过瀚海?且不说沼泽地带,哪怕是平坦大路,往700里之外运粮,要损失多少?两三成总有吧?走瀚海呢?恐怕要调过来,十成最多有三成送到,而且还做不到准时送达!假如西夏人马伺机偷袭,又不知道要死多少人,损失多少?”

    看着渐渐脸色变绿的三个人,贾昌朝有些得意,这些道理是昨天王宁安和他讲的,现在老家伙现炒现卖。

    “如果一定要出兵,最多能保证5万人马的后勤,5万对30万,就算能打赢,能全歼西夏的主力吗?只要他们的主力还在,西北的战事就会一刻不停,我们有本钱把战线拉得那么长吗?”

    贾昌朝像是教训自家的孩子一样,“打仗要用心,要实地考察,不是靠着拍脑门,京城的那帮废物光知道坐而论道,没事就上书鼓动圣人,他们是祸国殃民,蒙蔽圣听!你们三位要还是有疑问,不妨去瀚海走一走,看看能不能出兵!”

    陈升之,高遵裕,还有谭宪,互相看了一眼。

    全都读到了强烈的鄙夷。

    丫的贾昌朝!

    你老货就是主战者之一,一转头就教训别人,翻脸比翻书还快,真够无耻的!

    当然了,他们也只敢在心里想想,毕竟贾昌朝的江湖地位太高了。他老人家最多推说没有实地考察,一时脑袋发热,哪怕赵祯都不会把他怎么样。

    而且贾昌朝讲得这番道理也真的很有说服力。

    想当初大宋决定经营青唐,就是未必避开瀚海这个麻烦。

    高遵裕还不死心,“王相公,我们就不能避开瀚海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