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大宋王侯 >

第120章

大宋王侯-第120章

小说: 大宋王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许久之后,叶尘洗漱完毕,穿戴整齐,长吁一口气从卧房里走了出来。

    ………

    ………

    今日早朝。文武百官真是一团和气。

    魏王赵德昭带着第一批粮食顺利抵京,后续粮食正源源不断输运开封,开封八大官仓日夜都有粮米入项,一处处粮仓像蓄水一般正在储得满满当当,赵匡胤闻讯眉开眼笑。

    而两赵之争虽然没有隐晦,在朝堂之上堪称光明正大,但并无叶尘所预料的当着皇帝的面剑拔弩张、唇枪舌剑的场面。

    赵普一派的人发动了许多官员向官家敬献贺表,只是着重对魏王的功劳大加褒扬而已。

    而赵光义一派的人也早得了赵光义的暗示,以泗州知府窦士海为由头,提议要进一步严查、严办。顺便又着重突出叶尘、罗公明、胡正一、王鑫在此次江淮筹集粮食中在各个方面所立的功勋,自然也就弱化了赵德昭的作用。

    至于魏王赵德昭在江淮泡妞的一些风言风语,赵光义虽然有所安排,但也知道此事不能在朝堂上提出,只能通过其他渠道很巧妙地传进天子耳中。

    整个过程中,赵普和赵光义两个大佬更是不曾亲自出马,派的都是些无关痛痒的虾兵蟹将,这一来场面更加无聊,但却又凶险万分。

    叶尘对这种官场暗战把戏毫无兴趣,听得昏昏欲睡。做为当事人之一,皇帝向他问起江淮之行经历时,叶尘便也上前禀奏,如实的诉说同时,顺便将赵德昭和罗公明,甚至胡正一和王鑫都的夸赞了一番。一番话,让赵光义、赵普都很满意,但赵匡胤还没有听到想听的内容,不过也没有继续问下去,显然有些事情是想私下里询问叶尘。

    至于自己的功劳,叶尘心中清楚,皇帝和朝中知道筹粮背后真相的真正重臣也清楚。关键是剩余的这近一个月时间中,黄河流域的降雨量到底能够达到怎么样的程度。

    而皇帝问起赵德昭时,赵德昭对叶尘和罗公明同样是不遗余力的大加褒扬,但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对开封府和赵普派去的四人只字未提。这一点,赵德昭已经和赵普沟通过,甚至是后者示意。所以赵普对此没有什么意见,可是赵光义心中便就不痛快了。不管怎么说,王鑫和胡正一两人算是起了至关重要作用的,甚至王鑫替赵德昭背了黑锅,得罪了人,还被治了罪。

    一番歌功颂德之后,便要论功行赏,这时稳稳当当站在那儿的赵普方始出班,高声奏道:“陛下。魏王德昭年少睿智,机敏干练,此番南狩,已然证明了他的才干。但臣以为,魏王年轻,虽具才干,却乏历练,如今魏王已然成年,陛下应予魏王一些具体的差遣,这对魏王是大有裨益的。”

    “唔,赵卿所言有理…………”赵匡胤自从得知叶尘脱险,粮食又顺利运送回京师的消息之后,这几天心情真的很好,他笑眯眯地抚着胡须问道:“那么,依相公之见,德昭该做些什么差遣合适呢?”

    赵普躬身道:“皇长子贵为王爵,已至人臣之巅,封赏是谈不上的,任何官职,都是为了让魏王能够有所历练,更加不必计较高低。臣以为,虽以魏王之尊,也不必许之以高官。否则就失去了让魏王多加历练的作用了。”

    赵匡胤微微颔首,表示深以为然道:“那是自然。”

    赵普不动声色地道:“魏王此番南狩,对风土人情、地方百官,已经有所了解。陛下戎马半生,武功卓著,正所谓虎父虎子,是故,臣以为,不如就封魏王为禁军殿前都点检,让魏王在军事方面再有所涉猎学习,成就文武双全的一位贤王,不知陛下以为如何?”

    赵光义听了这话脸上腾地一红,红光刚刚泛上额头,刷地一下整张面皮又白了,紧接着又恢复如常,颜色变幻之快,让一直暗中用眼角余光注意着赵光义的叶尘不禁唬了一跳:“我靠,赵老二这练的什么内功…………”

    难怪赵光义有这样的表情,赵普这番话一出口,朝堂上已经有许多官员露出了诡异的神色,目光在天子、赵普、赵光义三者之间开始逡巡起来。一些新晋的官员不知其中缘故,还不以为然,殿前都点检是禁军殿前司的第二把手,只是从三品的高级武官,上边还有殿帅呢,赵德昭是皇子亲王,何等尊贵的身份,屈尊做个禁军殿前都点检有甚么了不起的?

    可是朝中一些老臣,尤其是大宋立国之初就是朝中官员的人,一听赵普这么一说,登时勾起了他们的回忆,表情可就有点古怪了。要知道,当今天子,在黄袍加身,陈桥兵变之前,所担任官职便是殿前都点检,且因为这个原因,开国十多年来,这个职位一直是空着的。

    若是外人担任这个职位,肯定大有忌讳。可天子的长子赵德昭担任这个职位,反而从某程度上谕示其储君的身份。

    现如今赵普却主动建议让魏王担当这个军职,这是什么意思?这简直是当众给赵光义一记响亮的耳光!

    可是赵普说的冠冕堂皇,赵光义又不便反驳,甚至不方便让自己的人出面反驳。那一来就算赵德昭做不成禁军殿前都点检,也难保不会引起天子对他的警觉,未免得不偿失。赵光义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把恨深深压在心头。

    赵光义没有表态,他这一派的人虽不出面附合,自然也不便出面反对,赵匡胤却似乎完全不曾记起这桩旧事,他缓缓扫视了群臣一眼,捋须沉思片刻,点头道:“好,那朕就封德昭为禁军殿前都点检,让他去学学行伍中的本领吧。”

    赵普听了,嘴角便悄然漾起一抹神秘的微笑,这不过是一个试探而已,现在,他自信已经明白了官家的心意,那么他就可以从容布置下一步棋了。

    ………

    ………

    朝会之后,叶尘和东西两府(枢密院和政事堂)重臣。以及三司正副使,和赵光义被天子留了下来,进入内廷,站在崇政殿的御堂上。

    赵普都知道黄河中上游,河东、关中、关西最近阴雨连天,暴雨频频,赵匡胤又怎么能不知道。

    甚至他这几天已经让河堤司的人进行预测,若是这样的天气再持续上半个月,按照往年河堤加修标准,黄河决堤,大洪灾已成定局。如今因为叶尘的出现,提前知道此事,准备了大批粮食自不用说,动用十数万军民抢修河堤,最终也要比往年更高、更厚、更坚固。才得以在目前为止,黄河始终没有决堤。可若是这样的天气持续超过半个月以上,或者暴雨次数增多,持续的时间增长,以现在的河堤能否保证不决口,没有人敢说。

    另外,让大宋天子和朝堂重臣此时个个一脸忧愁沉重的是,正在白马县主持抢修河堤的治河提举金堤于越泽,今早上刚刚派人递上的一道奏折。

    因为叶尘说的是白马县会决堤,这一个多月以来,主要抢修白马县一段河堤,其它地域河堤虽然也一并加修,但却远比不了白马县。按照于越泽奏章所说,就算白马县不决堤,附近其它几个黄河边上的县也大有可能会决堤。

    “皇弟!开封下辖各县现在还能征调多少劳役?”赵匡胤问道。

    赵光义上前一步,说道:“官家!开封境内劳役已经最大程度征调,家家户户成年男丁都已经去修河堤,此时已经无劳役可调。”

    赵匡胤叹了口气,他对此早有所知,此时只不过是抱着最后一份希望,禁不住又问一句而已。

    “曹卿!厢军还有多少人能用。”赵匡胤又问道。

    曹彬苦笑一声,说道:“官家!厢军已经全部上了河堤。”

    ps:今日第一大更早早送上,只求捧场,求月票,求红票,求纵横网站的订阅————————

第一百六十三章 ‘包工’之策

    说到这里,曹彬看了一眼眉头紧紧蹙起的赵匡胤,最终还是没有将此时唯一的办法说出来。

    赵光义看着曹彬欲言又止的样子,想起早上来之前,府上那位程先生所说的绝妙机会,心中暗自冷哼一声,目光隐晦的扫过众人,暗骂一声:一群老狐狸。赵普这名首辅宰相自不用说,两名副相(参知政事)和枢密院正副使,以及三司正副使,这些大宋真正的重臣中没有一人是赵光义的人。自然不会冒着被天子猜忌的风险,替他说出那句话。

    赵光义最后目光落在同样皱眉沉思的叶尘身上,心想这小子也贼的很,肯定也不会说出那句话。

    驻守京师的禁军有十万,前期修建河堤已经动用了五万,如今还剩下五万禁军。

    包括叶尘在内,所有人都知道,此时来得及动用的人手,只有忠于天子的这五万禁军。可是又有谁敢提议这最后的五万禁军扔下护卫京师和天子不管,去修河堤。

    更何况,英明神武的天子会想不到此事?

    实事上,此时天子的沉默,众人都在猜测,天子也正在衡量得失。

    是开封下辖某县的十数万百姓生死重要,还是自己安危重要。这就是此时天子的衡量和抉择。这样的抉择只有天子自己去做,外人不可有,也不敢有丝毫建议,包括最亲的儿子、皇后、兄弟。

    自古以来,不管儒家,还是墨家,甚至包括道家,在《左传》、《国语》、《管子》等著作中,都不同程度地蕴含着“民为邦本”的思想。如《老子》又明确宣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

    而大宋秉持的儒家正宗,所代表的民本思想更是最强烈、最集中。孔孟的思想核心是“仁”,仁者爱人,这是民本思想的根本出发点。甚至一度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石破天惊观念。

    可是真正现实中出现这样的抉择时,又有谁敢不顾天子的安危,而去维护百姓生命。即使是唐时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魏征,以及原本历史中数十年后的包拯,在此时状态之下,恐怕都不敢说出那句话。

    赵匡胤自己在衡量,同时也想看一下众人此时的神色表情。可惜除了叶尘身体一直站的笔直,正常抬着头,紧蹙着脸,一幅思考状。其他人无不半低着头,让人难以看清此时脸色。

    “还是这小子心怀最为坦荡。”赵匡胤心中低语。

    “五万拱卫京师的禁军不可轻离。诸卿!还有没有什么良策,可加快筑造河堤。”赵匡胤沉声问道。

    赵普看了一眼赵光义,说道:“官家!如今开封下辖十七个县能动用的劳力已经达到了极致,但是开封城内有近百万人口,若是能够在开封城内征调十万劳役,一个月时间,应该可以将除白马县之外,其它各处河堤加固、加高不少。”

    赵光义脸色微变,不等赵匡胤说什么,便紧接着说道:“官家!此事万万不可啊!开封城如今虽然号称百万人,但有户籍的只有五十多万,其余都是从各地来到京师做工、做生意的流动人口,先不说这些人的存在直接关系着京师繁华,就算征调劳役也于法不合,强行征调,他们完全可以离开京师。而开封城内有户籍的五十多万人,其中男丁大约占一半,也就二十五万左右,而这其中在十六岁至五十岁之间的只有十五万人左右,其中官吏占了一万多人,而这一万多官吏的家人,按照历朝规定,都是免役的,按照一个官吏家中五名免役男丁,只剩下五万人,而这五万人再除去宗亲及各官员府上家丁、护卫,所剩也就两三万人而已。”

    说到这里,赵光义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赵普身上,淡淡说道:“更何况,在京师重地,天子脚下,征集大量劳役,让百姓怨声载道,以致于引起民变,此事赵相公难道想不到?”

    赵匡胤闻言,脸色微变,看向赵普时目光中多了一丝莫名意味。

    赵普此时更是脸色大变,赶紧躬身道:“陛下恕罪,是臣考虑不周。”

    这样说着,赵普心中暗自自责不已,此事是他轻敌了。他没想到赵光义对开封人口构成如此熟悉不说,反应也是如此之快,不但没能将这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砸在赵光义身上,而且还被其反咬一口。

    半响之后,赵匡胤说道:“相公不必自责,提此建议也是为了国之社稷。要知道,若是黄河决堤,百姓受灾,比起劳役之苦,哪个更容易引起民变?自然显而易见。”

    赵普长松了口气,直起身站了回去,一时间再也不敢开口。

    接下来,好长时间没有人开口。不知过了多长时间,赵匡胤语气中蕴含着怒火,再次问道:“难道此事真的没有办法解决。”

    赵匡胤目光逐一扫过诸位重臣,最后落在叶尘身上。这个频频创造奇迹的年轻人,在这个时候能不能再次给自己带来惊喜。

    叶尘感受到赵匡胤的目光,深吸一口气,说道:“陛下!臣有两项提议,或许可解决眼前危局。”

    众人闻言,神色一振,赵匡胤更是眼睛一亮,喜形于色,到目前为止,叶尘所言所行,无一不实现,最近的一次筹粮方案就是叶尘所定。

    “叶卿快说!”赵匡胤说道。

    “陛下!臣两项提议中所说的方法,都涉及到一个钱字。要耗用不少钱财。”叶尘看了一眼瞬间苦着脸的楚昭铺,继续说道:“臣曾听师傅说过‘人的潜力是无限的’,而所谓重赏之下又必有勇夫。朝廷若是能够拿出一些钱财,然后制定相应的鼓励和奖励策略,必可使现在正在修建河堤的军民发挥出超越现在一倍,甚至两倍的劳动力和效率。从而让白马县河堤早日完工,腾出人手,修建其它地方河堤。此为一策。”

    “臣所要说的第二个方法,却是和赵相公刚才所说一样,调用开封城内壮丁劳力。但却不是征调劳役,而是以钱财征聘劳工。且这征聘劳工不是简单的定下一日一人劳作多长时间,出多少工钱。而是同样要以相应策略去统筹,方能达到目的。”

    叶尘说完,便目光扫过众臣,发现只有曹彬、沈义沦这两位枢密副使一幅若有所思之色,而其他人竟然大多数都是一幅嗤之以鼻之色,反倒是赵匡胤眸中精光闪动,显然心中正在衡量,看似对叶尘多了几分信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