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大宋王侯 >

第435章

大宋王侯-第435章

小说: 大宋王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士兵、武人,乃至武将在社会朝廷中地位越来越低,甚至在原本历史上自赵匡胤、赵光义之后,执掌大军的都是文官,武将刚开始只有指挥打仗的权力,乃至于后来发展越来越极端,文官为了抢功升官,便在执掌大军的基础上指挥大军打仗,在原本历史上面对西夏和契丹、女真金朝,酿成了一次次的失败和残局,甚至出现了华夏历史中最为耻辱的靖康之耻。算是真正的埋下了原本历史上宋朝一代自赵匡胤、赵光义后武力积弱的弊病。

    如今的寇准虽然心智不凡,但却还想不到这一点,甚至可以说除了叶尘这个从后世而来的人之外,自赵匡胤往下,满朝文武都没有人能够想到这一点,甚至以叶尘如今的威望名声说出来,也将会有很多人质疑。

    时近正午,榜前的人群依然拥挤不堪。榜单之下,时不时的都能听到一声‘我中了’的大叫,然后那名得中的贡生,就像臭肉一般,被一群苍蝇围上。一如方才寇准的遭遇。

    推开混乱中的人群,寇准和徐铉上了马车准备回叶府。向西行不到百步,就到了路口,正要过街,就看到一辆马车打横里过来,马车周围前呼后拥足有四十多个护卫骑着马簇拥着,都是穿着徐铉借来的两名元随同样的红色袍服,好不威风。

    不等寇准问什么,徐铉已经微微一笑,低声说道:“虎子,待会那马车中的贵人不管向你提什么要求,可不要急着拒绝他。”高建文问着寇准。

    寇准心中一惊,便准备细问,但一看徐铉那故作高深莫测的样子,便知道这位徐大才子虽然一心为老师做事,但故弄玄虚的老毛病又犯了,便索性不问,看着马车开始推测马车里面人的身份。在大宋,当今天下,元随护卫能够身穿红色袍服的有晋王赵光义、魏王赵德昭、祥符王叶尘、吴越王钱志尹这四位王爷,以及宰相薛居正和两名副相卢多逊和吕馀庆,此外便是枢密院正副使曹彬和沈义伦。

    自家老师可以排除,吴越王护卫不会这么张扬,枢密院正副使护卫都是退伍的老兵,举止间有行伍铁杀气息,这些人没有,可以排除。吕馀庆和薛居正马车不会有这般华贵,而卢多逊是个异类,和后来明清时期当官的都将人当畜生使一样喜欢坐轿子。所以眼前马车中人很有可能是晋王赵光义和魏王赵德昭中的一个。

    这些推断说来话长,但在寇准心中却也只是瞬间便得出的判断,正待他进一步判断马车中到底是晋王还是魏王时,对方已经开口。

    “咦!这不是徐大人吗!”

    横过路口时,那辆马车队伍中忽然有人叫了一声,车马齐齐停步,靠到了路边上。马车中伸出一只手,威严的拜了拜,一名护卫便冲着寇准和徐铉这边招着手。

    寇准心中一动,想起前几天胡三光给他曾经说过:徐铉是受老师之命,假装投靠晋王,但他的忠心却根本不用怀疑。然后他便明白了马车中大佬的身份————晋王赵光义。同时他也明白徐铉今日一定要带自己看榜的另一个原因————徐铉一定是受了晋王赵光义的指示,特意在今天出现眼前这场偶遇,而自己也明白刚才徐铉给他说‘待会那马车中的主人不管向你提什么要求都不要急着拒绝。’的真正意思,那就是配合他在晋王面前演一场戏。

    徐铉带着寇准跳下马,走到马车近前,对车厢里面拱手行礼:“下官拜见王爷。”

    寇准在后面也跟着行礼,但没有说话。

    “徐大人可是去了国子监?”赵光义的声音从车厢里传了出来。

    “正是。”徐铉侧了侧身子,示意身后的寇准上来:“这位是祥符王殿下的弟子寇准,今日下官带他去看榜。寇准已经高中。”

    “恭喜寇兄弟了。”

    “不敢,侥幸而已。”寇准脸上一片平静淡色,没有丝毫寻常书生第一次面见晋王的紧张,“晚生寇准,拜见王爷。”

    “本王刚刚听说寇兄弟在榜下被人差点捉婿,说是已经订婚,可有此事?”赵光义却是直奔今日来见寇准的主题。

    寇准此时却已经明白赵光义是想干什么————想通过与自己联姻,准确的说是与祥符王府联姻,从而与叶尘代表的华夏卫府等一系列势力拉近关系。他想起刚才徐铉的交待,便当即点头道:“晚生不敢欺骗王爷,晚生的确尚未订婚。”

    “那就好,本王有意招你为婿,你可愿意?”

    赵光义招寇准为婿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也看了寇准礼部试的卷子,特别是看了里面的策论,赵光义虽然心胸狭窄,寡情薄意,但能力却是一点都不差,甚至在一些方面比赵匡胤还要强,所以看了寇准卷子之后,他与赵匡胤一样,同样看出了寇准的不凡。因此,才愿意下这般大的本钱在寇准身上。

    寇准闻言,状似吃了一惊,眸中深处恰到好处的浮现一抹狂喜,但嘴中却说道:“多谢王爷看重,晚生回去和父母、师娘商量一下,再给王爷答复。”

    赵光义目光如电,寇准眸中那一瞬间的喜色并没有逃过他的眼睛,所以对于寇准没有当即答应并未不悦,反而对于寇准的宠辱不惊更加高看。

    “婚姻大事自然要和父母长辈商议的。”这样说着,赵光义向二人点了点头,便当即离去,两人赶紧行礼恭送。以他亲王之尊,亲自来见寇准并且主动招婿已经大违世俗常理,若非他想当面看看寇准这个人的同时向叶尘一系势力表达一种态度,否则绝不会屈尊来做眼前这事的。

    …………

    …………

    六月初六,乃是礼部试举人参加殿试的日子。

    位于皇城内东南区域的集英殿,这时早已经打扫干净。三百八十二张桌案在大殿的东西两端排得整整齐齐,只留下殿中央空着,以供考生们进来之后叩拜天子之用。

    与礼部试大同小异,在每一张桌案的右上角都贴了纸签,上面写有姓名和籍贯,按照往年来的惯例,殿试贡生们的座位排列顺序,都是照着他们在礼部试上的名次来的。离着天子越近,这名次就越高,离得越远,自然名次就越低。这是为了防止考生混作一团,在天子面前失了体面。

    专门安排人拿着名单,一个个对照着桌上的姓名籍贯。从东头最近陛前的礼部试头名王嗣宗,一直查验到位于大殿东南、西南两个角落里的排名最后之人。

    虽然昨日已经有小黄门对照过两遍,但卢多逊以副相之尊今日特意又都一一看了一遍,因为卢多逊知道朝廷、宫廷中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自己负责此事,若是有人想要让自己难堪,故意将排名弄乱,在天子面前失态,这种可能不是没有。特别是刚刚得罪陶谷这等睚眦必报的小人,更要防着点。所以不再一次亲眼对上一边,卢多逊怎么可能放心得下来?

    用了小半个时辰,提着灯笼,领着两名小黄门将每一个桌案都对照过,卢多逊最后站在大殿门口,松了口气,点了点头。一切就绪,全都已经准备好,就等着天子和考生们来了。

    ………

    ………

    抱歉,今天更的迟了一些,是因为昨晚上一直在火车上。

第五百九十二章 科举制度

    (抱歉今天更的迟了,非常感谢‘流离de岁月’和‘波兰不眠夜’的慷慨捧场和月票支持。)

    说起殿试,在这里便要提一下华夏科举制度的发展。

    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西周时,天子分封天下。管理天下由天子、诸侯、卿、士。依照血缘世袭。到了东周,有“客卿”、“食客”等。

    到了汉朝。提拔民间人才。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晋、六朝时沿用此制。九品中正是察举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官员负责。但是,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材。

    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科举真正成型是在唐朝。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据史载,开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

    开皇七年,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隋炀帝大业三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十科举人。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叫试策。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变化有过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不过对于科举的开创,在后世的史学界一直有异议。一部分历史学家认为唐朝开创了科举。何忠礼《科举制起源辨析——兼论进士科首创于唐》否认隋代有进士和进士科之说,他的理由亦有二:一是遍考《隋书》和隋代文献,虽然记载了开皇和大业中所举的众多科名,却未见进士科之名,也未见进士科考试之实;二是在唐、五代文献中所载隋进士有房玄龄、温彦博、侯君素、孙伏伽、张损之、杨纂等六人,可是经过考证、除杨纂的进士身份,因文献阙如,无从查考外,其余五人不是查无实据,就是以时制比附古制,将隋代以秀才、明经科察举为官,比附成进士科登第,唐代虽有进士科开创于隋的记载,但也有进士科开创于唐的记载,所以他认为隋代实行的仍是察举制,进士科也起源于唐。

    俞大纲对隋置进士科一条颇有疑义,他说:“若谓察举对策之法,已为完形之考试制度,则当上溯两汉为权舆,若谓朝廷,开科待人,士子投牒自试,始可谓完形之考试制度,则当以唐为始,不可谓肇基于隋,确定于唐矣。” 提出士人“投牒自试”是科举制度起源的主要标志这一极有价值的见解。唐长孺提出了与俞大纲相似的看法,他认为唐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特点在于是否“准许怀牒自试”,而南北朝后期,已出现士人“怀牒自试”的个例,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正在萌芽之中。

    另有有学者著文指出:要确定科举制度起源于何时,首先要把握住它区别于其他选举制度的特殊本质,也就是解决什么是科举的问题。何忠礼在《科举制起源辨析——兼论进士科首创于唐》一文中提出,考察整个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基本上可以概括出这样三个特点:“第一,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应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第二,‘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换言之,举人及第或黜落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校才能决定,第三,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士人定期赴试。”并通过多方面的论证,认为上述特点中的“投牒自进”和考试黜落法虽然在南北朝后期已露出了端倪,但正式出现却在唐代,隋代尽管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实行的仍然是察举制。至于史书所载隋代已有进士科的说法; 也查无实据。因此; 科举制度正式形成的时间不是在隋代而是在唐代。

    不过有一点却是所有人公认的————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创立完善科举的关键人物。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得到正式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