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大明武夫 >

第1025章

大明武夫-第1025章

小说: 大明武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战时和战后不得不对义军的论功行赏,为数不少的公私奴婢和非两班的良民,通过参加义军而获得官府的嘉奖,或脱离了贱籍,或是甚至因为功劳而步入了两班阶层。

    另外,为了恢复战后已经十分残破的社会经济,高丽的官府还采取了卖官的措施,在朝廷给出的官位下,一批愿意缴纳粮食或者财物的富农或者商人,也由此得到了高丽的官位,跻身于两班行列。

    再到后来,因为高丽的国势日渐衰颓,官府的财政越来越败坏,这种卖官制度成为了惯例,一旦官府出现经济危机,就大量地卖官鬻爵、出售未署名的任命状,而富户也就借此晋身两班。现在的国主李珲,在被大汉拥立复位之后,为了弥补十分窘迫的政府财政,就主动进行过几次买官和捐官。在这几十年的政策引导下,两班阶级的数目也就空前膨胀起来。

    因为是国都,所以汉城的商业是整个高丽最为发达的地方,平民当中富户的比例自然也就是最高,这些平民很多就通过捐官的方式为自己的家族得到了两班阶级的头衔。虽然传统士大夫贵族家庭出身的两班贵族十分蔑视他们这些借着时势爬进来的泥腿子,根本不与他们来往,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为此沾沾自喜,自认为也成了老爷们的一员。

    因此,不同于畏缩的乡民,他们反倒对中朝太子的降临充满了好奇,很多人拖家带口地来到了城门边,好奇地看着这批浩浩荡荡向汉城涌过来的人马,把这当成了百年难遇的热闹事。这么多人聚在一起看热闹,自然而然地就会造成拥挤,人群挤来挤去,就连旁边维护秩序的士兵都因此而变得队列有些不齐。

    太子在乘舆当中,一直看着周边的风景,时不时地礼节性地和旁边的李珲交谈几句,本来颇有些无聊,但是到了人头攒动的城门下,他反倒感到有几分趣意。

    虽然是高丽的国都,但是毕竟财力和人力物力都十分有限,所以汉城的城墙并不高,城门也不宽,所以这一大队人马打头阵的士兵和侍从们就在城门口被堵了一下,只能慢慢通行,而且他们也和围观的士民混在了一起,一下子城门的秩序有些混乱。

    “殿下,要不要去维持一下秩序,前面好像有些混乱。”旁边一直骑着马跟着乘舆的侍卫们原本想要前去驱赶这些拥挤的人群,以免危害到太子殿下的安全。

    但是太子马上就阻止了他们的行动。“难道高丽子民有热情来迎接我,不要去妨碍他们了。高丽为我国的忠顺藩国,子民自然也是十分忠顺的,又怎么会对我不利?”

    一边说,他一边从乘舆中站了起来,环视着这些环绕在周围的士兵两边看着自己的高丽士民们。

    等到来到高丽的城门之下时,他兴之所至,重重挥了一下手,袍袖也随之而动,看上去意气风发,算是向这些来瞻仰自己的高丽士民们打个招呼。

    如果是成年人这么做,可能会显得有些不稳重不得体,对不上太子的身份,可是他这样一个少年人这么做,却显得朝气蓬勃,而且充满了热情,至少很对这些围观士民的胃口。

    一边是意气风发、如同朝日初升的少年人,一边是衰颓萎靡、还带有残疾的老人,在这些高丽士民当中,造成了极其强烈的对比——尤其是,李珲还是一个不得他们人心的‘暴君’。

    “太子殿下千岁!”不知道是谁带的头,很快这样的呼喝此起彼伏,最后汇聚在了一起,变成了众人的欢呼。

    太子表面上只是微露笑容,其实心里却十分高兴,他很享受这种欢呼。高丽人和大汉人一样,所求的也只不过是天下太平而已啊……

    而坐在他旁边的李珲,就不没办法和他一样高兴了。中朝太子来到高丽,却让百姓夹道欢呼,享受了本来应该由他来享受的殊荣,实在让他难以心平气和,更何况他还明白,这些百姓们多少是因为对他不满而去对中朝太子欢呼的。他也知道,他第一次执政时所做下的那些事,至今还没有被士民们原谅,如果不是因为有大汉的武力支持的话,他是不可能再维持统治的。

    不得人心到了这种地步,如果真的被大汉赶下了王位,我又应该自处呢?这个想法一冒上他的头就被强行压了下来,但是后背却已经一阵发凉。

    仿佛是被城门的欢呼声所感染似的,当乘舆进入到汉城城内之后,欢呼声仍旧没有止歇,不过却是往里面走越是模糊,因为离王宫越近,住的人口自然也越是稀疏。

    终于,在完全听不到四周的欢呼声之时,乘舆来到了景福宫当中。

    他们是从南面的正面光华门进去的,光化门由三个虹霓门组成,其中位于中间的虹霓门供国王通行,左右两个虹霓门供大臣出入,而作为中朝太子,他自然是从中间的门进入宫内。王宫面积并不大,固然是因为高丽的财政所限,同时也是因为高丽是大明的藩国,王宫的规制严格遵循与宗主国的宗藩关系。和服饰上的待遇一样,景福宫是以亲王规制来建立的郡王府,于是所有建筑均以丹青之色来区别于中国皇宫的金黄色。

    当进入景福宫之后,出于好奇太子四处打量了一下,结果发现四周的墙垣老旧,有些衰颓破败,有些殿宇甚至还有被火烧过的痕迹,不由得暗暗称奇。

    在几十年前,日本入侵朝鲜,壬辰战争爆发。因为积弱而且内斗不休的高丽朝廷实在难以抵抗日军的兵锋,所以王室很早就逃离了汉城。而留都大将金命元、副元帅申恪仅仅率兵千余,屯济川亭,他们见到日军声势浩大,不敢拼死抵抗,于是将自己所部的军器都沉于江中,然后自己骑着马走逃,在主帅逃离的情况下诸军自然全部溃散。

    日军将领加藤清正率领日本军队度过汉江,攻占汉城。日军入城前后,汉城已经遭到很大的破坏。在当时的国主出逃前夕,城中宫殿、社稷、衙署、城门以及宫内珍宝、历代典籍、文物礼器已经全部被焚毁,只剩下了李氏王族的宗庙独存。而日军将领入城后就曾将这里当成了居所。后来日军将领甚至连宗庙都焚毁了,然后移寓到南别宫,指挥诸路之日军向北追击。

    在高丽君臣从大明借到援兵之后,因为大明军队的兵锋所及,日本军队开始撤兵南下,离开了汉城。然而他们临行前为了发泄,居然将城中人民屠戮殆尽。当这年宣祖国王返回到汉城时,景福宫已经是宫阙俱烬,荆棘满城,百官只能够依墙壁以坐,他也不得不以一位王族的旧日宅邸为行宫。在宣祖死后,现在的国主李珲继位,在他的敦促下,原本的宗庙和宫殿开始择要修复。

    因为景福宫占地太大而且殿宇众多,需要消耗的财富实在让现在的高丽朝廷难以支撑,所以他只是草草维护了景福宫一番,然后把重点放在了原本是离宫的昌德宫上面,并且一度把那里当成了正宫。

    然而,在后来,因为李珲的倒行逆施,高丽大臣们发动了政变,带着兵冲入到了他所居住的昌德宫当中,然后废除掉了他的国君之位。而昌德宫也在这次政变当中被焚毁了。

    篡夺了他权位的侄子李倧另外居住到了别的宫殿当中,昌德宫也荒废了。等到后来,李珲在大汉出兵的威胁之下终于得以复位,在处死了李倧以及他的子女亲族之外,李珲曾经打算过再度重修昌德宫,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寝宫。

    然而,在大汉使团的“景福宫才是正宫,国君居于其中才能名正言顺。而且景福宫居于汉城城内,利于防守,以免类似的事情再度发生”的建议下,他放弃了重修昌德宫的想法,而是将自己的寝宫迁回到了景福宫当中。

    虽然这些年来景福宫一直都得到了修缮,不过毕竟这里的规模较大,所以财力有限的高丽朝廷只是重点修造了一小部分殿宇,殿中还留存有不少当年壬辰倭乱时留下的兵灾的痕迹,观察力敏锐的太子一眼就看出来了。

    景福宫的正殿是勤政殿,这里是御座所在地和国主举行各种大典和上朝听政之所,现在过去自然不太合适,所以乘舆向宫中身处的庆会楼行了过去。

    庆会楼是建立于一个巨大的人工湖上的楼阁,它是国王设宴招待众臣和外国使节的迎宾馆,现在用作中朝太子的下榻地自然十分合适。在巨大的池子边,太子和高丽国主一起走下了乘舆,其他人也纷纷列在了两边。

    然后在内侍的引导之下,他们沿着石制的狭窄过道,穿过了这人工湖,走入到了湖心处的庆会楼当中,一路上夹杂着花香的春风不住地向太子的面庞吹拂,让他感觉舒服了不少。

    庆会楼原本就是国主和大臣们的饮宴之所,所以地方倒也算是十分宽敞,不过因为李珲复位之后很少宴请大臣,所以这里几年来并没有得到妥善的使用和保护,只是在太子驾临之前匆匆忙忙地再收拾了一次而已,虽然干净但是却总显得有些荒疏,假山当中杂草丛生,石阶也参差不齐,远处的那些还没有完全修复的殿宇,更加为这里增添了几分萧瑟。

    *******

    谢谢大家的订阅、月票和打赏,谢谢大家

第1574章 大汉似暴秦

    “谢太子,臣也觉得今天是大好的日子……”李珲心神已经全都乱了,习惯性地颔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为了掩饰窘态,他拿起酒杯喝下了一口酒,但是这美酒到底是何滋味,舌头居然毫无所觉。

    因为这突如其来的风波,今晚招待的宴会里面,两位地位最高的人都显得好像不是特别有兴致,所以群臣们互相谈天的声音也小了许多,气氛虽然表面上热烈,但是看上去总多了收敛。

    到了深夜时分,这次的宴会终于散席,太子在景福宫内侍从的带领下,前去宫中为他安排的寝殿歇息,大汉的使团官员们也一同离开了景福宫回去使馆。然而高丽君臣却因为中朝太子亲临所带来的风波,依旧彻夜难眠。

    在内侍的暗示下,领议政大臣金荩国留了下来,并且随着内侍一路来到了勤政殿旁边的书房当中。

    当他来到书房的时候,里面的烛光十分昏暗,阴沉着脸的李珲端坐在座位上,浑浊一片的眼珠似乎在泛着黄色的光,看上去着实有些恕

    就算是有一手将他提拔为领议政大臣的恩情在,他也实在还是没办法对这个国君兴起多少尊敬之心。

    “殿下,不知道有何事召唤臣过来?”他忍住了心中的厌恶感,弓着身向李珲询问。

    在前明时代,高丽国身为藩国,国主只是享受亲王的待遇而已,按理来说就只能使用殿下的称呼,到了大汉取代大明之后,情况也并没有改变。不过,因为之前并没有人呆在旁边,所以私下里金荩国还是叫了李珲陛下,但是现在中朝太子已经亲自驾临景福宫了,为了安全起见,他就选择了用殿下来称呼自己的主君。

    听到了这个称呼之后,李珲微微地皱了皱眉头,但是很快就重新舒展了。他也能够理解对方的心意。

    “爱卿,这么晚了还要把你召唤过来,寡人也有些过意不去。”他也随着对方换了称呼,“若非事不得已,寡人怎么也可以让你先睡个好觉。”

    他的话,让金荩国更加凝重了,他明白,国主这么一副如临大敌的样子,肯定是碰到了什么难以解决的大事,在这一瞬间当中,他在脑中迅速地将刚才一幕幕给重新回忆了一边。

    “可是中朝太子刚才跟殿下说了些紧要的事?”片刻之后,他抬头问。

    “确实如此。”李珲茫然地点了点头,“那位殿下要我把李珂任命为庆尚道观察使。”

    “什么?”因为这件事太过于突然,所以金荩国大吃了一惊,简直怀疑自己听错了。

    但是从国主的脸上,他又看不出在开玩笑的痕迹。难怪国主刚才会那么失态,还吓得连夜找自己的来商议。

    “这……这……”金荩国也一阵心乱,连手都无意识地摆动了起来,“这太不合体统了!”

    自从李朝建立之后,高丽仿照大明建立了一套严密的官制,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严格的官级秩序,而且官员的任用也十分讲究资序,别说一道观察使这样的官员了,就连地方更小的官员,也是需要议政府来进行铨叙,经过慎重挑选才能够得到正式任命。

    现在中朝太子打算就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随便给高丽朝廷指定人选,这已经破坏掉了之前高丽的任官规则,更何况居然还是要指定一个宗室。也许在这位殿下的眼里这是一件小事,但是以后对高丽必定贻害无穷。

    再说了,开了一个先例,以后会不会还有更多先例,若是以后中朝想要随意任命高丽官员,那高丽的朝廷到底如何自处?自己作为领议政大臣的权力又该如何伸张?一想下去,他只觉得有些不寒而栗。

    “殿下,请千万不要答应中朝太子的要求!”金荩国回过神来之后,马上就冲着李珲大声喊了出来。“若是答应了他,那以后必为大患啊!”

    “可是我不答应又能如何呢?”李珲先是苦笑,然后反问。

    这个反问让金荩国顿时语塞。

    高丽是中朝的藩国,理论上都是中朝皇家的臣子,以中朝太子的身份,他如果要求高丽任命官员的话,又有什么理由来反对呢?

    “那,殿下……是答应了吗?”又过了片刻之后,金荩国略微苦涩地再问。

    “若是答应了,也不用今晚再将你也叫过来了。”李珲略微冷淡地回答,“为了拖延时间,寡人推说兹事体大,请求太子殿下再宽限一些时间,让议政府再准备一下,至少走一走程序,以免有骇物议。”

    什么有骇物议,还不是怕自己一个人承担不了责任?金荩国心里冷然哂笑。可想而知,这个决定一经发布,一定会在高丽朝野之间引发轩然大波,到时候朝议汹汹,经办的人肯定会背上骂名,他没有想到在自己还毫无所觉的时候居然就背上了这么大的麻烦。

    然而,即使心里明白国主这么做的真正有意,他也没有办法当面指出来。

    “爱卿,今晚把你叫过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