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大明武夫 >

第30章

大明武夫-第30章

小说: 大明武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进步最快的就是董冰峰了,他半年之后面对陈昇、王兆靖的时候就不落下风,也会给赵进造成不少的麻烦。

    到底是武家子弟,从小打熬身体,后来走上正路后进境就变得很快,开始那两个董家养的亲兵还跟着过来,后来就放心让董冰峰一个人来打了。

    一般不怎么过问赵进比武的赵振堂,却难得的叮嘱一次:“输谁都可以,就不能输给董家那小子。”

    赵进很快就知道了原因“董吉科在卫所里瞧不起这个瞧不起那个,他儿子可不如我儿子”,当年事现在还流传下来了。

    货场上当初参加比武的少年足有一百多个,后来不断有新人加入,又有旧人退出,真正始终不变的也就是这八个,算上陈宏和木淑兰是十个。

    其余的少年们或者跟着家里搬到了其他地方,或者是去为了生计忙碌,也有人得病或者因为别的什么死掉了,当初听到死讯的时候,赵进还很震撼,后来听到的多了,才发现这样的事情其实很平常,有人被木刺扎破了手,破伤风死掉,有人喝了凉水,坏了肚子死掉,也有人家里欠了债,被卖出去还债,还有人被拐子拐卖,不知道去了什么地方。

    这种结果让赵进感觉很失望,他聚齐这些人,每天还要花费,结果到后来却只剩下了十个不到。

    不过除了交了十个朋友之外,赵进他们几个在徐州城内城外的名声非常响亮,每天比武,不断有争强好胜的少年加入,但如果摸牌子的几率足够好,让赵进他们几个没有提前相遇的话,最后的八强、四强和决赛和第一名总是他们几个。

    比试的时间长了,赵进也不能做到常胜不败,但靠着自己的勇猛和认真,也保持住了七成左右的胜率。

    “徐州少年第一人”,已经有不少人开始这么说赵进。

    倒不是说赵进真的如何精彩绝艳,徐州城中他的同龄人有多少,穷苦人家的孩子不可能有太好的身体条件,又没有钱和背景请武人传授,而且文贵武贱,富贵人家的孩子学文的多,赵进他们在这货场比武的过程中彼此磨砺,不敢有一点的放松,自然而然比其他人强了。

    这个比武的圈子有各家的长辈庇护,不提王兆靖的父亲,赵进和陈昇的家庭在徐州城大部分地方也可以横行,所以没什么人敢过来打搅,也没有年龄大的孩子或者泼皮混混的过来捣乱,就这么一直维持存在。

    实际上,这比武在第三年的时候,就已经成为赵进他们那个小圈子的内部争斗,之所以还有少年不断参加,是因为进入还有希望进入八强,另外看这几个强手精彩的较量可比看戏要有意思,另外,看看“金童玉女”也是好的,因为有这么多吸引人的东西,货场周围经常有成人出现,甚至有泼皮在这里开盘下注,不过这番摊摆到第二天,就被程铜头的人过来砸了。

    看这个的确比看戏精彩,武戏不过蹦蹦跳跳,这里可是真刀真枪的较量,武戏穿着戏服,这里动用器械比武的时候同样穿着盔甲。

    随着赵进这些人的力量越来越大,原来用竹片编的护具已经不能够提供足够的防御,护具被损坏的很快,大家开始在挂在竹甲护具的皮革和木板上做文章,到最后一劳永逸的用了钢铁。

    这个设计给石满强家里的铁匠铺子带来了生意,竹甲的框架改为钢铁,然后覆盖上整块的铁板,外面看起来虽然粗糙,但防御力却好了很多,出来粗糙的原型后,很快就有人用皮革将外表装饰起来。

    至于那篾匠的生意也一直很兴盛,他是徐州城内编竹甲护具最好的,而且知道很多式样,就算不让孩子学武的家庭都会买一套回家,男孩好武,穿着总是很高兴,居然还有海州、扬州那边的来采买贩卖。

    徐州城的大部分生意人和手艺人都没有篾匠这么好的运气,有的去往别处谋生,有的家破人亡。

    相比于徐州城的逐渐凋敝,赵家的日子却一天比一天好,民生凋敝后,作奸犯科的人就多起来,要砍的脑袋也多起来,赵振堂靠着砍头就赚了不少,而且赵进还注意到,每月父亲交给母亲的常例越来越多,又一次赵振堂酒意上头,多说了两句:“世道不好,台面下的生意却不少。”

    见不得光的生意多起来,衙门收到的孝敬当然不少,陈家和赵家一样,甚至日子还要更好。

    赵振堂手里现银多起来,也放出去借贷生息,家里买了一对逃荒而来的夫妇做下人,何翠花也渐渐清闲不少。

    徐州城日渐破败,无人愿意来这边,导致知州只能留任一届,这和赵进没什么关系,不过在赵进十四岁的时候,城外黄河泛滥,洪水入城,把赵进吓了一跳,本来觉得黄河泛滥距离自己很遥远,可这次却意识到原来水灾就在自己身边。

    因为这次水灾,赵进总算意识到徐州城为什么北富南穷,因为北边地势高,有水灾的话北边受害较小,自家门前薄薄一层水,可偏南的城西货场那边已经淹掉了。

    徐州城外的黄河,五年小泛滥,十年大水灾,从前因为徐州是运河南北枢纽,泛滥后也很快可以恢复元气,但现在不行了。

    大水退去,城南那边不少土坯房子塌了,市面上多了不少流民乞丐,眼看着又凋敝几分。

    赵振兴所看守的那个店铺东家在万历四十一年的冬天来过一次,用十两银子的价钱把整个店铺半卖半送的给了赵振兴。

    徐州凋敝,赵家兴旺,赵振兴好像和这些事情没什么关系,他沉默的守在那家店铺的后院,现在那里已经成了他的家,不过这店铺还是老样子,几次赵振堂提议翻修都被他拒绝。

    每天赵振兴的生活才是真正两点一线,传授赵进武艺,接送赵进,只有偶尔几次带着赵进去城外。

    赵振兴越来越差,夏天时候还好,冬天呆在屋里需要休息的时间越来越长,咳嗽见血已经成了常例,赵振堂买的那一对夫妇更多时候都是在这边伺候。

    不过,赵振兴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在赵进身上,两年过后,赵进对套路已经完全掌握,剩下的只是熟悉和实战经验,赵振兴开始和赵进对战,每天给赵进讲述他曾遇到的战例。

    冬天不能在外面的时候,赵振兴就坐在屋子的门口,身前身后摆着火炉,一边盯着赵进训练,一边讲述。

    聊的越多,赵进了解的就越多,他发现自己这个叔父经历很丰富,居然参加过两次大战,一次是援朝平倭,一次在西南征播州杨应龙,而且还在九边和鞑虏打过。

第一卷 第五十八章月有阴晴圆缺

    赵进已经对大明调兵遣将比较了解,每次征伐总是调各省和边镇兵马,由文臣统帅,武将指挥,援朝平倭和剿播州杨应龙两次大战都和徐州卫没关系,更不要说九边和鞑虏的战斗,徐州卫更搭不上边。

    自己叔父十几岁就离开徐州出去闯荡,不知道为什么参加过这么多次战斗。

    赵振兴讲述的很详细,和倭寇对战,和西南苗兵的战斗,和鞑虏的厮杀,还有官兵自己的火并以及镇压平叛,甚至私下里的争斗,都一一讲述。

    尽管赵振兴的口才一般,但叙述的这些事都是他亲身经历,听在耳中自有一种惊心动魄,开始赵进以为自己叔父仅仅为了回忆,但每次讲完都要过招,赵进这才知道叔父是为了让自己吸取经验。

    赵进十四岁那年,也就是万历四十二年的秋天,赵振兴不知道从那里找了一杆戟,传授了赵进两个月,这时赵进在武技上也有一定造诣,发现自己叔父在戟上的造诣很一般,动作比较生疏。

    这一年的十一月,赵振兴病倒了,对这次病倒,赵进和他的父母都有准备,因为这几年来,赵振兴的身体就是一天天的衰弱下去,早晚有这个时候。

    病倒之后的赵振兴还算清醒,他仔细叮嘱赵进把这店铺前后的门都锁好,不要被人摸进来,赵进一一照做,心里却担心无比,心想二叔病得糊涂了,难不成以为这店铺还是给别人看着。

    赵振兴被接到了赵振堂家里,赵振堂身家宽裕,为给自己弟弟治病舍得花钱,不过劝阻他的人却是赵振兴,他在病床上说的很明白:“我早就知道有这么一天,大哥你就不要在我身上花这个冤枉钱了。”

    赵振堂大骂了自己弟弟一顿,然后请了徐州城的名医,诊病之后给出的结论都一致:“因为旧伤导致的身体虚弱,现在已经撑不住了,也只能吃药多维持几天。”

    该吃的药都吃了,还有很多从扬州和南京带回来的补品丸药,赵振兴的情况依旧不见好,大家终于知道郎中说的没错。

    日子一天天过去,赵振兴咳嗽的越来越厉害,睡的时间越来越长,只不过每天还在督促着赵进习武,询问赵进每天比武的情况,给赵进讲述自己的从前。

    万历四十三年的正月,赵振兴的精神居然好了点,全家人高兴的过了个年,到了二月,赵振兴去世了。

    灵堂设在赵振堂的家中,赵进作为嫡亲的侄子,也是唯一的男性晚辈,披麻戴孝为自己叔父送终。

    “某某到!”门口唱礼的喊了一声,跪在那里的赵进木然躬身行礼。

    来拜祭的这些客人里,认识赵振兴的人只有几个,大多数人都是冲着赵振堂的面子来的。

    先是赵振堂在衙门捕队里的同僚,六房的小吏,然后徐州城内三教九流的头面人物,都过来上柱香,随份礼钱。

    赵进的朋友们也都来了,十五岁的年纪在这个时代已经可以娶妻生子,他们和赵进之间的交往也变得正式起来。

    “老子砍头怎么了,怎么就说我身上煞气重,会冲撞在天之灵,我想陪我弟弟都不行。”

    答礼回礼之间,能听到偏房中赵振堂的醉话,因为刽子手身上血气重,所以不能上灵堂,这让心情不好的赵振堂更加郁闷,叫来几个朋友陪着喝酒。

    父亲的牢骚,母亲的哭声,灵堂上压抑阴森的气氛,甚至还有跪得麻木的膝盖,这一切赵进都没有放在心上,他一直在回忆叔父弥留前的那些话。

    病倒之后,赵振兴清楚的知道自己死期将近,他冷静的开始交待自己的后事,即便在这段时候,他也没有中断对赵进的督促。

    “大哥,大嫂,小进这孩子脑子清醒,有主意,以后遇见什么事情,你们多听听他的话。”

    “我的所有东西都留给小进了。”

    赵振兴和自己兄嫂交待的很简短,其余都是和赵进说话,对这个赵振堂和何翠花没什么意外,赵振兴和赵进又是叔侄又是师徒,在无妻无子的赵振兴眼中,恐怕早就把赵进当成儿子来看了。

    屋中只剩下叔侄二人之后,赵振兴躺在那里虚弱的说道:“小进,叔叔先跟你说说我从前的事情”

    尽管赵振兴一直没怎么提,不过这几年下来,赵进也能猜个大概。

    事情和他猜的差不多,自己父亲和叔叔小时候日子很苦,但都相信学武能够出人头地。

    兄弟两个都学得不错,不过却对生活没什么帮助,要练武不能全力种田,对家里实际上是个负担,家里辛苦一年收获不多,因为百户的身份,还要背上盘剥军户的骂名。

    在一次群架后,徐州卫上层觉得赵振兴很出色,想要让赵振兴来继承这个百户的位置,赵振兴不想和自己的兄长争这个位置,也不想继续留在家里增添负担,而且赵振兴也能感觉到,卫所里各个位置都是世袭,徐州又在腹心之地,不会有什么仗打,根本没有出头的机会。

    徐州卫没有,大明其他用兵打仗的地方,九边之地,则有很多机会,因为那边战事频发,所以各级武将都经常性的招募兵卒,凭着武艺和勇气很可能被选为武将亲卫家丁,在沙场上建功立业,拜将封侯。

    赵振兴先去辽东投军,在辽镇参将李如松的麾下效力,一同进入朝鲜平倭,生里死里,也立下不少功劳,但赵振兴发现,自己一个外来人,根本没什么机会升官拜将。

    在这里,一切好处都是李家自己的,和外人没什么关系,不要说赵振兴这种普通兵卒,就连非辽镇系统的其他兵马都被排挤的厉害。

    失望的赵振兴离开辽镇又去了大同,但没用多久,赵振兴就知道,这里和辽镇没什么区别,不知道从何时开始,九边之地的体制和内陆的卫所没区别了,想要拜将封侯,和你的武勇智谋没有关系,关键是要看你的出身背景,如果是将门武家子,或者身上有个千户、指挥的传承,自然提升的就快,没有这些,你的功劳全给别人做了嫁衣裳。

    不肯放弃的赵振兴去了西南,朝廷为了剿灭播州杨应龙的叛乱,动员了二十几万大军,不过赵振兴在这里的遭遇和从前一样。

    作战中赵振兴被毒箭射伤,虽然及时得到救助,却落了下旧伤,只能失意的回到徐州。

    回忆过往,赵振兴脸上没有一丝的感慨,只是低沉。

    其实很多事,赵进在学武的过程中零零碎碎的都曾听到,这次讲述只不过串了起来。

    “小进,我当年和你一样,以为学了一身本领,豪情壮志,可你看看我现在的样子,满身旧伤,一事无成。”赵振兴声音沙哑,说的很是郑重。

    二叔教自己学武的时候认真专注,居然说这样的话,赵进沉默着没有出声,赵振兴艰难的翻身看着赵进,认真的说道:“小进,你年纪还不大,现在回头还来得及,跟你爹做捕头,名声不好听,却能富裕一生,衣食无忧。”

    “我不会放弃习武!”赵进斩钉截铁的回答说道。

第一卷 第五十九章隐瞒

    看着赵进坚定的表情,赵振兴愣了会,郑重的神色缓和下来,又艰难的翻身想要躺平,此时他的身体想要做到这个已经不容易,赵进连忙去扶了下。

    平躺在炕上喘了几口气,赵振兴又开口问道:“小进,你五年前突然要学武,你有什么志向吗?”

    “我我想让今后的人知道我的名字,就是所谓‘青史留名’。”如果不是王兆靖说出这个词来,赵进还真未必记得。

    “让以后的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