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大明武夫 >

第352章

大明武夫-第352章

小说: 大明武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除了这一等只知道侵吞盘剥的豪强高门之外,还有一等人琢磨着别的法子,想着既然漕运从南到北几千里,漕船、漕丁、沿途官府、各种规费盘剥,那么我们能不能不走运河,走一下海运。

    蒙元时候,因为中原义军蜂起,无奈之下只能走海路运送漕粮,那时候的始发地就是松江府。

    永乐初年,疏浚黄浦江和吴淞江之后,港口不再被泥沙淤积,吴淞口成为良港,松江府的海运大兴,自吴淞口出海,沿着海岸线和岛屿一路北上南下,便捷异常,此时松江府沙船已经大兴,更是为海运平添助力。

    沙船一艘至少三千石,而大船则是可以装六千石,至于时间,如果赶上合适时节,从松江到天津,不过十余日,平时最多也就耗费一月而已,有人说海上倭寇猖獗,可如今方方面面关系都已经走通,沙船不去倭国、南洋,也就是去往福建和广东的风险大些,去往北地各处则是安全的很。

    至于漕船,最大的漕船也不过运粮八百石,从南到北,过长江黄河,清江浦南段尚可自行,过清江浦之后就不那么容易,开始要用纤夫拖拽,用时三月就算正常,耗时更多也不奇怪,甚至有今年去来年回的,这个大家也都司空见惯。

    *******

    求月票,求订阅,求打赏,求推荐票,谢谢大家

第542章 松江余家

    沙船载重运粮远大于漕船,耗时远少于运河漕运,如果能改漕运为海运,那么运输成本和沿途耗费肯定会大大减少,松江府百姓的负担也就会大大减少,造福民生,善莫大焉。

    只是一条运河从南到北,从地方到中枢,从漕丁运兵到户部尚书、内阁大佬,不知道多少人在这上面分肥,运粮八百万石,耗费却近三千万石,还有那修缮运河的花销,这里面当真是泼天一般的金银,区区一府的民生又怎么能阻碍得了。

    松江府本地大佬也在这漕运里面有自己的好处,利益牵扯,更不会去做什么漕运改海的麻烦事,话说回来,徐阶侵占良田过万顷,死后不敢葬在本乡本土,唯恐被人挖坟,董其昌府邸被百姓涌入抄家焚毁,这等人又怎么会做这等利国利民的麻烦事

    世上有人万种,除了那等利欲熏心之辈,也有为国为民考虑的仗义豪杰,松江府上海县余家就是这等人物。

    余家早年经营棉田织场,自黄道婆从海南带回黎民的纺织技术之后,松江棉布便甲于天下,余家就是靠着这个经营致富,或许为了产布运销,余家在隆庆年开始蓄养沙船,专跑松江到天津的所谓北洋航线,松江棉布和江南特产运到天津,换回北方各色货物,一来一去就是巨利。

    万历二十年前后的时候,余家就已经成了当地巨富,和江南很多人家一样,经营归经营,子弟们还是读书进学,光宗耀祖。

    能有这样的生意头脑和敏锐眼光,读书进学也不会太差,隆庆年余家就已经有了秀才和举人,要知道松江府一地读书人多如牛毛,考秀才都会因为几千学子拥挤踩踏死人,能有个秀才功名甚至得中举人,十分的不容易。

    万历十五年的时候,余家有了进士,而且留在京师做官,从主事做到了户部某司的郎中。

    按说这等精明人物读书种子,在官场上也该玲珑剔透,长袖善舞,却没想到这位余郎中最热衷的便是漕运改海。

    这提法不知道触犯了多少人,刚提出来的时候,大家还以为是笑谈,或者是清流故作大言博名声,等大伙发现这位余朗官是认真的,立刻就容不得他了。

    没什么大张旗鼓的罗织罪名,侍郎在“不经意间”看到了余郎中所辖账目上的一个小错处,然后就“勃然大怒”,同气连枝的同僚没有一个人出头,余郎中就这么被罢官回乡了。

    回乡的余郎官并不气馁,在松江府自己尝试,海运和漕运比,有巨大无比的优势,只要用心经营,自然是金山银海的收益,余郎中在家不断的花钱疏通关系,委托相熟的官员上疏,试图将漕运改为海运,减轻松江和整个江南的负担。

    但他的一切建议都是石沉大海,千里运河,近百万人牵扯其中,分润几千万石也就是几千万两的银子,如此巨大的利益,谁愿意去改变,又有谁敢触碰,余郎中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失败,终于急火攻心,病死家中。

    余郎中两个儿子,大儿子憨厚好学,秀才、举人、进士一步步都走的很顺,却因为父亲的缘故,没有留京,直接放到江西去做了个知县,在外官的路上一步步苦熬,二儿子余致远则是聪慧风流,在松江府被誉为神童,十九岁便在南直隶中举,前途无量。

    除了这科举进学上的能耐之外,这位余二公子也是风流场上的骁将,十几岁年纪,便是青楼佳客,琴棋书画无一不精,传说曾写过一本百花榜,品评江南美人,青楼楚馆,画舫行院,美人娇娘,一上榜便身价百倍。

    他父亲是精明能干,科举官场上都是了不得人物,却栽在了漕运改海上,这位余二公子风流倜傥,人生仕途怎么看也是一帆风顺,更是家财万贯,情场得意,却也是执念在这漕运改海上。

    他兄长去江西做官,余致远则在本地主持家业,当年他父亲已经算得上点石成金,可在他手上两年,船只数量居然翻了六成,连山东供应辽东的军资生意,和辽镇特产的运销都抓到不少,自然是财源滚滚。

    万历四十五年,二十一岁的余致远做了这么几件事,先是花重金走通了京师的门路,请几位清流和内廷某位大珰答应谏言上疏,内外疏通,然后在京师和南京找寻了几位名声不错的勋贵名士,致仕官员,请他们在明年过来做个见证,然后自行买卖粮草,决定在万历四十六年的时候用家中船队运送和松江府粮赋同等额度的粮食去往天津。

    这个道理也很明白懂,如果海运更快,损耗更小,那么漕运改海说起来就更是理直气壮,最起码可以争上一争。

    江南重赋,虽说豪门世家不受这个负担,可也有不少人深受其害,即便拖延拖欠也少不得挨上一刀的,这等人家对余二公子的倡议最为赞同,很多人愿意出钱出力,这些人家背后往往也有些官员士子在,眼看着这声浪就越来越大,渐渐就要成了气候。

    万历四十五年腊月初九,天地森寒,可江南的森寒和江北不同,处处仍见绿意,只是比平时多了几分萧索。

    临近天黑,黄昏时分,松江府上海县每个人都顾不得天寒,大家走出屋门,或驻足院中,或向着东北边走去。

    “余二不是去码头了吗?”反倒是县城内的各处青楼里的女子能猜到去向。

    二公子余致远风流闻名,却从不在留宿外处,而且每隔一天都要去一次码头,看看那边停泊的自家船队才安心。

    此时上海县城的东北边红光映天,那边正是码头所在,这边少有晚霞映天,黄昏时分这样的红光,只有可能是火光。

    永乐二年,松江府清淤,引吴淞江入刘家河,疏浚黄浦江,两江合流入海,水流充沛,泥沙不再淤积,成为良港,松江商人可以乘船逆流而上,去往南直隶、江西和湖广沿江驻地,贩卖货物,贸易特产,又可以出海北上去往冀鲁辽镇,南下福建广东,出远洋去高丽和倭国,所谓“襟江连海”,天生枢纽要点,贸易中枢,这就是松江重赋却富庶依旧的原因之一。

    通州(此处是说南通州,就是现在的南通)和崇明岛造出沙船,大船停泊上海港口,余家的船队自然也是停泊在此。

    在港口中,余家的船队正在熊熊燃烧,大火带起的呼呼风声,船板破裂的啪啪声,还有江水涛声诡异的组合在一起,不时有桅杆断折砸入水中,激起水花爆开。

    江面和天空都已经被大火映红,本来才是黄昏,可火光炽烈,让人有入夜的错觉,对比的四下皆是黑暗。

    余家的船队太大,所以在港口中独占一处,距离其他船只较远,看着这边如此大火,大家纷纷扬帆起航,尽可能的避远些。

    相比于水面上的混乱和喧闹,码头上却安静的很,余致远站在距离岸边不远的地方,他玉冠束发,身披纯紫貂裘,漠无表情的看着江面大火。

    因为距离不远,风吹火烧的热气烘人,虽说天寒,可码头上众人却被烘的浑身是汗,四名汉子护卫在余致远身边,自从余郎中被罢官回乡之后,就请来武师看家护院,这余二公子每日出入都有这些人护卫,因为这个还被人讥笑,说堂堂世家门第,却弄这些粗笨武夫整日里做纨绔恶少的做派。

    这四名护卫的注意力不在大火上,他们一直看着距离十几步远的二百余名青壮,尽管冬日,这些人穿着也是不多,都是水手的打扮,他们神色灰败站在那边,不时的看看水面,又看看站在那里的余致远。

    突然间有人向前动了一步,他们这一动,那四名护卫立刻把手放在了刀柄上,冷冷的看了过去,其中一名护卫更是离余家二公子近了些,这是早就定好的办法,一旦有事,三人顶住,另一人拽着余致远就跑,别看余致远贵公子模样,身手远比一般的富贵出身灵便敏捷。

    动的那个人却是水手中的一人,他满脸愧疚神色,就那么双膝跪地,有这人带头,二百余名水手纷纷跪在了地上。

    几名护卫松了口气,余二公子却没有理会,只是安静的看着江面,大火烧了有一阵,船壳破裂,舱室开始进水,一艘艘沙船开始沉没,火势也变得小了些。

    貂裘玉冠,俊俏郎君,被火光霞光一映,看着好似画中人一般,跪在前面的水手,还有身侧的护卫都在等着这余致远说话,可这位公子就那么无喜无悲的站在那里,平静的盯着沉没的船队。

    看得久了,水手和护卫们都觉得发冷,码头上被大火烘的暖和,这寒意却不是身上,而是心里。

    火光又弱了些,知道起火之后,上海县内赶来不少人,以余家在当地的财势名声,相熟的人当然不少,若放在平常,早就过来攀谈讨好,现在大家都远远的站着,交头接耳,指指点点。

    *********

    感谢“元亨利贞,用户雨,暮鸣、不动如山”四名老友的打赏,谢谢大家的支持,继续求月票、订阅和打赏

第543章 熊熊燃烧的江面

    护卫之外是余家的十几名下人,他们脸上或有愤怒,或有悲戚,或者冷冷的看着水手们,也没有一个人出声。

    余致远脸上突然浮现出一丝笑意,只不过这笑意没有让人神色轻松,反倒让所有看到的人心里一颤,只看到这位余二公子抬手指着江面说道:“烧得这么快,应该是用了不少油脂,何苦来,弄几捆干草堆上去,在这时节又有什么烧不着的,破费了啊!”

    看着他说话,边上跪着靠前的一个水手汉子,重重香头磕在地上,带着哭腔说道:“二爷,小的们对不起二爷啊!”

    他这么一说,后面的水手齐齐磕头,有些人直接哭出声来,余致远笑着转过头,扫视跪地的一干人,脸上笑意居然浓厚了些许。

    只是余致远还没开口,一名四十多岁的管家打扮的中年人满脸怒色的咆哮起来:“你们这些混账,我家少爷待你们怎么样,这江面洋面哪里有他这样的东家,你们就没有一点良心,就眼睁睁的看着这船被烧,你们”

    “华叔,这也怪不得他们,太湖那边的豪杰过来,连官府都要低头,大伙不过赚份工钱,怎么抗得过。”余致远制止了管家的咆哮。

    余致远转头看看已经黯淡不少的江面,很是无谓的挥挥手,洒脱的说道:“烧了也好,总算知道这事不能做,眼看着就要过年了,你们把腊月的工钱支了,在家好好过个年,来年还有用得着你们时候。”

    这个支取腊月工钱的话语,很快从前到后的传开,水手们脸上的惭愧内疚神色更重,最前面那个人嘶哑着嗓子说道:“二爷,小的们没脸啊,小的们就该和这船一起沉了啊!”

    余家的亲随下人脸上皆有愤怒不解的神色,可二公子说话做事,他们已经习惯了服从,摆资格质疑的都没什么好下场。

    “别说这个,你们都有家有口的,你们要死了,家里就没着落了,散了吧,散了吧,明天再来这边一次,把水里的东西清清,免得碍着别人。”余致远此时的态度真心云淡风轻,看不出来被烧的是他自家大船。

    话都说到这般地步,水手们在那里感恩戴德,嚎哭惭愧一会,也都是各自起身散了,还有些人本来跪在后排,此时特意上前磕个头,然后才低头离开。

    “二公子,城门此时已经关了,城外的庄子已经收拾洒扫,今晚就歇在那里?”管家尽职尽责的问道。

    余致远紧紧貂裘,点了点头,管家挥挥手,远处有人把马车赶了起来,余致远迈步说道:“走几步也好。”

    护卫们围在余致远身侧,几名亲信下人跟在旁边,就这么安静的朝着庄子走去。

    江面上仍然有火,可已经黯淡不少,天也黑了下来,余家的下人们打起了灯笼,已经走出了码头的范围,只有余家这支队伍走在路上,余致远突然开口说道:“明日一早就在牙行放出消息,以后咱们家的船只做棉布生意,米麦一概不接,再给约定的,请来的那些人加倍程仪重礼,说这次劳动大伙了,然后找找咱们家的关系,若是能跟太湖盗联系上,也送一笔银子过去,谢他们不伤人命,以后或许还有来往,大家不要伤了和气。”

    管家一一应了,脸上却有如释重负的表情,老爷搞漕运改海就被处处作梗,二少爷这么聪明的人居然也一门心思做这个。

    “华叔,这等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我不会做了,这次他们找的太湖盗,只是烧船没有杀人,我若再是执迷不悟,没准就要找海主倭寇,没准就要洗咱们满门了,我不会做了!”余致远微笑着说道。

    管家华叔连连点头,用手擦拭眼角,眼圈已经红了,只在那里说:“这样好,这样好,咱们这么富贵的人家,何必去得罪那么多人,二公子你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