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大明武夫 >

第563章

大明武夫-第563章

小说: 大明武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来在徐州煊赫一时的曲里铺蔡家终于从开封回来了,蔡家在徐州地方上,因为这举人身份本就是土豪,后来又和赵字营走得很近,得了这样那样的好处,生发聚敛的很厉害,这次一走,虽说金银都是带走,可人在异乡过得很是艰难,开封城内城外也是富贵豪门云集之地,那有什么徐州举人的空间,倒是看着外乡人是肥羊,不少人都打主意,很是吃了不少苦头,所以蔡举人才会急着回来。

    如果不是蔡华军这次发现火炮立了大功,蔡举人这一门根本没有回来的机会,但回来后想和从前一般也不能了,时过境迁,一切不同。

    ***********

    谢谢大家,这个月或者下月我想搞些活动,请大家期待吧,谢谢创世和起点的各位朋友,谢谢你们的支持

第872章 影响

    从前的蔡家长支和亲近同族,每月的进项和享用,比起清江浦和扬州那边来丝毫不差,现在曲里铺的铺面都被收了回去,原来靠着地租还能维持全族不错的生活,可经过这么一次事情之后,投献田地的人纷纷收回土地,原本投献是为了少缴赋税,现在徐州的赋税本就不重,托庇在功名士绅人家反倒是亏了。

    以往时候,蔡举人和赵字营走得近,大家都不敢这么做,现在蔡家都不在徐州了,谁还在乎这个,等蔡家回来,家产田产局面已经不可收拾了。

    这年头大户人家讲究全族聚居,分家之类的往往会被认为是败落或者家门不和,可到了这个地步,蔡家除了分家也没别的办法了。

    到这个关节上,蔡举人倒是显出来几分胆色和决断,先是将族长的位置让给了蔡华军,然后将蔡家的家产和族产分配,尽量维持每一家的温饱,然后让子弟们都去经商或者学武,蔡家倒是不强求读书子弟非得改变,但不想经商学武的,那么也别在徐州呆着了,迁居外地是更好的选择。

    而蔡举人蔡正德自己,则是将自己在曲里铺的大宅院改建为商铺和仓库,租了出去,曲里铺的房租也是高昂的很,在中心地带的这么大片宅院当真值钱,蔡举人则是带着家小搬进了徐州城内。

    蔡家绝大部分人都是凄凄惨惨,蔡华军这边却是不同,因为他的功劳,赵字营给了足够的优待和照顾,蔡家的家产,只要是归入蔡华军名下的,那就不会有人过问干涉,蔡家子弟如果蔡华军愿意作保的,那么在赵字营的范围内做什么都和其他人一样。

    因为赵字营的照顾,蔡华军在蔡家一族的权威很快建立起来,家产也跟着扩大了不少,不过蔡华军却不太在乎这个,他自己手里有足够养家糊口的银子,也不想和原来的同族中人走得太近,而且他的前途不在蔡家,而是在赵字营身上。

    这次赵字营新设了一个“徐州义勇”,以往徐州邳州和各处的江湖人帮助赵字营,都是一盘散沙,来去自由的样子,很多人倒也不是缺这几两卖命的银子,而是觉得赵字营势力越来越大,大伙过来交接,有个人情也是好的,热心倒是没差,却乱糟糟的起不到什么作用。

    再说赵字营实力和规模越来越大,和私人间讲人情很是麻烦,有时候即便想要照顾,也不知如何下手。

    现在这个“徐州义勇”就是为了统辖徐州邳州以及相关各处武人和江湖人的,徐州义勇有个资格,那就是自备弓马,也就是装备和坐骑都要自理,而且还要齐全,登记在册,每三个月点检考核一次,不参加点检考核的则是失去资格。

    加入徐州义勇后,家中的赋税减免两成,若能参加赵字营的行动,家中赋税减免三成,若有死伤,则按照赵字营家丁的抚恤和安排论,然后身为徐州义勇,地方官府不能拿问,只有赵字营才能处置。

    徐州义勇在赵字营附属的营头编制是大队,大队正目前暂时是刘勇担任,但具体管事的是大队副,而这个队副就是蔡华军。

    能有弓马的武人和江湖人,身手和家境都不会差,或者是已经闯荡出了一番局面,这样的人物自然战力也是出色,有这样的标准卡着,选进来肯定都是能用的人手。

    这个消息一出,徐州和周边的武人以及江湖人立刻踊跃报名,有些没有坐骑的,硬是要借钱也要配齐去参加。

    即便是徐州尚武,民风强悍,能出这种刀尖舔血搏命子弟的也不是安分耕种的农户百姓,往往都会做些这样那样的生意,黑的白的都有,贩运私盐私货的也不少见,眼下这几样生意在赵字营境内都是被允许的,但税赋不轻,如果能成为徐州义勇,那么可以给自己给家里减轻好大的负担。

    更关键的是,任谁都能看明白这个徐州义勇的用意,进爷要对徐州非家丁团练的武人江湖人进行整治了,要说打仗拼命,靠着赵字营的家丁团练就已经足够,要说江湖绿林里的本事,内卫队里教门和厂卫出身的高人都有,也不缺徐州这几个,之所以还给大家一个出路,那是进爷慈悲。

    有了这个徐州义勇身份,到时候可以去建功立业,又有各种好处,但另一重意思是,如果你没有这身份,也就别在徐州拿刀骑马的招摇了,赵字营辖下之地,已经不可能继续容你了。

    且不说这徐州义勇的意义,身为这个大队副,蔡华军隐约间就是徐州邳州江湖绿林的龙头,替赵进管辖这些人,地位陡升高起。

    不少蔡家人也是看出这个便宜,蔡举人没了,能跟着蔡队副一起作威作福也是好的,不过蔡华军这方面却拎得清,蔡家凡是想要学武的子弟,一律被他推荐到荒草滩的村寨里,还有宿州和孔家庄附近的庄园里呆着,身边一个不留。

    蔡华军的这个作风,倒是让黄河上的蔡德看出些门道来,他们虽然都姓蔡,却没什么宗族血缘的关系,和蔡华军所做不同,蔡德一直是照顾本家本族,黄河船队几乎没有外姓人了。

    然后蔡家船队投靠赵字营这么久,得到的照顾也是有限的很,而且若有若无的也能感觉出来,各方面对自家盯得很紧,这次大战之后,蔡德和蔡华军结识,因为同姓,蔡德还想要攀亲,但蔡华军却很冷淡,不过却始终会指点两句。

    这次蔡华军的处置,蔡德看懂了,他也主动跟赵进提出来,说想要自家的子弟去各处学学本事,提出这个之后,赵字营立刻有了安排,黄河蔡家的子弟不少都被抽调到余家那边学海上的本事,而蔡家船队缺少的人手则是由清江浦那边招募的水手充任,然后云山行的管事们主动来到蔡家的码头上,商议造船改造的事情,这让蔡德更是后悔,后悔有些事自己从前怎么没有想到。

    王友山在狱中没有受到什么苛待,只是精神不太好,一路急赶回来更是加重了这种疲惫,回来后就在何家庄休养了几天。

    尽管王友山在京师是个普通的言官清流,可在徐州地方上,已经是最顶级的清贵人物了,而且对于赵进和伙伴们来说,王友山在中枢的经验和见识,都是无比宝贵的,毕竟在他们身边,只有一个这样的人物。

    王友山在京师时候,经常在信中指点,这个当口上,正是徐州和朝廷打交道的关键时候,需要王友山的经验和见识,可王友山养好身体之后只是和王兆靖深谈了两日,然后就搬回徐州城住了。

    “家父只是问这段时日咱们的应对和事件,问完之后也没多说什么,只是说帮不了咱们了。”王兆靖也担心赵进和兄弟们误会,没有任何隐瞒的解释了一番。

    除了王兆靖的说法,赵进自己也过去拜见,回城的时候也去相送,又有方方面面的人通报消息,都说王友山很是灰心萧瑟,提不起精神的样子,赵进也知道,王友山整日里催促王兆靖,让他将在京师残存的仆役尽快都接回来。

    王友山不在何家庄居住,反而回到徐州城,这个做法颇让有些人反应过度,他自家人都不自信,别人如何敢心。

    **************

    但京师那边也是渐渐有了消息,清江浦和扬州各方面在京师的关系开始向回传递,凤阳巡抚和和总督漕运太监两处也是紧盯着那边,消息一到,立刻就有风声传出来,然后整个南直隶都开始知晓。

    鲁王府内管事的宦官被洗了一遍,全部换上了新人,王府属官也换了不少,倒是那司长史在京里还有些关系,花了大笔银子之后总算保住位置,据说在鲁王府内地位也大不如前,除此之外,河南卫辉潞王府攻击徐州土豪为非作歹的奏折也被打了回去,同样有训斥到了那边,潞王府在河南,你理会徐州的事情作甚,而且关于你们王府行为不端的攻击也有很多,要收敛谨慎!

    潞王府自从万历中就藩,在地方上自然无人敢惹,在朝廷上也是很受照顾,说是有求必应也不为过,这次却被如此严厉的申斥,潞王府上下都被吓坏了,藩王在地方上所做的不法之事本就很多,真要认真追查,肯定落不下好,一时间潞王府噤若寒蝉,拼命派人去京师送礼活动。

    朝野间对这两桩事都很振奋,认为这是朝政清正的象征,这么多年,朝廷极少对藩王有什么举动,尽管藩王在地方上都是折腾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这次却有这么严厉的态度,而且听闻原因,还是“与民争利”。

    别处天真,徐州以及相关地方却明白的很,鲁王府和潞王府差不多就是这次开打的原因,朝廷做出了这样的处置,自然是招抚成了,那徐州赵进真心了得,凭着一家之力,居然硬生生将朝廷打的服软了,当真天纵之才。

    ******

    感谢“吴六狼、用户xs封清才”两位朋友的打赏,谢谢大家的订阅和月票,谢谢大家

第873章 未必皆喜

    这两桩事让朝野文臣士子觉得清正,但接下来朝廷所做的事情又是掀起风波,司礼监和御马监开始向天津、临清和济宁三处派出粮监和税监,督导催促今年漕粮入京事宜,清查漕粮和仓库账目。

    自成祖年开始,大明天子就有向地方上派遣宦官办差督促的常例,但每一次都是激起轩然大波,文臣和地方士绅都是死斗不休,往往有办差内官被活活打死或者不知所踪的,然后朝堂上也是攻讦不停,被认为是头等恶政。

    所以万历的遗诏里特意提到要撤回各处税监矿监,被认为是晚年幡然悔悟,这才刚刚安静不足一年,怎么又是重新开始。

    尽管只向三处地方派出,但现在派三处,以后就可以派出三十、三百、三千,而且还会知道用内官在下面办事搜刮比用文臣有效率的多,尽管内官也在克扣贪墨,可比起官场一层层的常例分润却要节省太多,而且内官生死荣辱都维系在天子一人手中,做事没那么多顾忌,干脆利索的很。

    很多人都以为这次清流要大闹,可出人意料的是,有人上疏,有人参劾,也有人言辞激烈,可却没有人串联,甚至在司礼监和内阁的合议中没有什么人提起。

    既然没有人串联,那就说明朝中大佬们和相关势力对这个事情保持默认默许,尽管这样做肯定侵犯他们自身和徒党的利益。

    运河上传递消息很快,天津、临清和济宁三处的消息也是顺流而下,很快传到了南直隶这边。

    大内派出的宦官和从前一样,都是带着锦衣卫来的,而且出京颇为隐秘,等这几处相关人等发觉的时候,运河边上的官仓已经被锦衣卫严加看守了,账目上往往亏空,说是仓库内没有粮食,而实际上则是堆满了,在这个时节,各处的私粮还没开始向外转运,正光明正大的堆在官仓里,这个其实也没什么,无非是多年传承下来的习惯。

    派来的粮监们好处是要收的,但话也会说得明白,这些粮食算成官粮运到京里,从前今后的事情朝廷不追究,如果你要强顶的话,那么从前的账目就要好好查查了,这仓库也直接贴上封条,然后立案抄家。

    在这样的规矩面前,大家都明白怎么做,而且在这之前,上面都没有什么风声下来,也让他们明白自家靠山的态度。

    唯一下狠手的就是在济宁,有几家大粮商明明和漕运牵扯不大,硬生生被扣上了图谋不轨的罪名,直接抄家抄拿,当然,懂行的也知道,这几位粮商背后就是鲁王府的某位实权人物,算是该着了。

    粮食源源不断的向京师运去,本就不怎么缺粮的京师粮仓又开始变满,先前因为漕运断河而在大家心头缭绕的隐约不安也烟消云散了。

    原本漕运断河,乱民啸聚鸣冤,这桩事和新上位的大佬魏忠贤魏公公没什么关系,可魏公公却很是热心政务,主动伸手,只不过他老人家所做的事情让人觉得小题大做,区区乱民,南直隶本地兵马过去扫平就好,居然还要动用保定镇的北军,然后山东还要出军两千,这到底是好大喜功还是劳民伤财。

    既然准备用狠辣手段,这也没什么,可也不该做好招抚的准备,据说京城有个牵连很深的从犯一直被厚待,你魏忠贤办差也几十年了,难道就这么不知轻重吗?又要劳民伤财的大兴刀兵,又要伤害朝廷体面的预备招抚,脑子坏了还是根本就不懂。

    本来扑杀王安,自行指定司礼监掌印的行事就太让其他人不满,这次一来,内廷几方势力都准备动手将魏忠贤掀翻,万岁爷的确信任,和客氏的关系也亲厚,可你差事办的不好,万岁爷一样要换人,从潜邸跟到宫里的亲信又不是这一个,本来大伙已经准备发动了,没曾想魏公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如此周全。

    派去的官军说是大败贼军,斩首乱众上千,贼众溃散,但真正的消息大家都有办法知道,官军败的很惨,魏公公的小心谨慎还真是没错,而且东北的建州女真在闹、西边又闹出了什么奢家,贼众也就是为了鸣冤,这一招抚还真是皆大欢喜,顾全大局,可以去对付真正的反贼逆贼。

    再接下来,招抚就招抚,徐州乱民也没有扯旗造反,也没有杀害官民,私掠财货,可截断运河那么久,漕粮运到京师已经来不及了,到时候民心不稳,舆论哗然,清流必然会攻讦如潮,在万岁爷那边你也交代不过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