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大明武夫 >

第826章

大明武夫-第826章

小说: 大明武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确定条件没的缓和之后,使臣们反倒是放得开了,开始对赵进和伙伴们开出种种条件,他们心里多少还存着些说动对方,用计谋的心思,觉得自家政坛宦海沉浮多年,总比这几个毛头小子要强,开出种种条件的同时巧妙的挑拨离间。

    但结果让他们颇为气馁,任你风吹雨打,我自巍然不动,这几个年轻人都是油盐不进的样子。

    虽然说不成,可大家没什么气馁失望的,甚至都松了口气,这差事总算办完了,读史或听人讲述,说北宋和金国,南宋和蒙古的议和,那都是屈辱异常,步步惊心,甚至直接被挟持去北地圈禁苦熬,而这次议和则是干脆利索,毫不拖泥带水。

    更关键的是,所达成的种种条件都可以换个说辞遮掩,大明官府官吏仍在,那就谈不上割地之类,就算没有这徐州贼,各地官府还不是被豪强士绅欺负的喘不过气,现在只不过换个人而已,既然这般,自家就不必担心在清议和史书中留下骂名,在官场上就不至于不得翻身,**星甚至已经给自己想到了复起的办法。

    无论是不是被迫担责背锅,使团里的文官们都打算着回去之后告老或者告病,现在的局势太过复杂,这徐州贼虽然鼠目寸光,可眼下还是强悍难敌,大明则是元气大伤,说不准接下来会有什么变故,大家回去之后暂且观望不迟。

    这次和谈,很有几位对赵进和他的兄弟们做出暗示,只要有个姿态做出来,他们立刻愿意“屈就”,不过这些年轻的徐州大贼很是不解风情,根本不做回应,使团里很多人或是自己打算,或者是受人委托,这次都有示好和投靠的意思,在他们想来这等贼寇凭着武勇取得这般局面,想要做大,想要谋求更大,就必然需要文士帮忙,搭建起规制,哪怕是装点门面。

    自家都是朝中大臣,天下名士,想要请都请几次才能请到的人物,现在主动示好,这些没见识的徐州土贼岂不是欣喜若狂,这么做其实已经失了面子,如果不是考虑到徐州靠近江南,那边还有很多开门待售的人物,大家又怎么会这么不顾脸面。

    没曾想,暗示不管用,有被逼急了的,私下里明白表示,赵进这边还是不理,这真是让使臣们怨气冲天,当真是有眼不识金镶玉,这等不重视文士的贼寇,怎么可能做长久,果然是鼠目寸光的土贼,大家虽然没有交流,却都想到了一块去,这等贼寇一定尽可能灭杀了,这是和士人们势不两立的贼匪。

    相比于众人的各怀心思,王在晋的态度和他的身份以及主动请缨一样,都显得古怪异常,在一起出京的时候,使臣自**星以下,人人都担心这王在晋会不辨形势,会阻挠和刁难对方提出的条件,为大明争利益之类,那反正是朝廷的利益,和大伙可没什么关系,要是这王在晋为了道义和私怨一步不退,大家可都没交代了,要知道这新任兵部尚书可不是其他使臣那样的背锅担责的倒霉货色,可出乎大家意料的是,王在晋对赵家军提出的任何条件都没有什么争执。

    每次官方的议和会面,王在晋都在场,但从来都是不发一言,**星和其他几人认可之后,他这边也是点头,对大家任何暗示谄媚的举动都是视而不见,也不对议和的任何步骤提出意见,这种木然漠然的状态,让大家都觉得古怪,不过没人多事的话,对大伙来说是正好,这样的沉默,甚至让**星紧张了起来,以为这位要找寻证据,到时置人于死地,结果还是没什么动向。

    在议和接近尾声的时候,使团的大臣和太监们看着徐州各路兵马向天津集中,包括威逼京师,炮轰京城的那几个营头,而且这样的动向根本不对他们做什么隐瞒。

    “难道贼军的老巢真有什么危急,所以才急着议和回程,咱们答应的是不是太急了些?”

    “我看贼军对咱们进出也没什么限制,不如派人送急信回京城,让朝廷调集兵马,尾随贼军,再派快马加急去往南京,让江南那边兴大兵,各路汇聚剿贼,或许大胜!”

    按说这等议和,是要互相示威,展露自家的实力,不被对方小看,才能要到最好的价钱,可这赵家军好像丝毫不知道这些规矩道理,自顾自的准备回撤,这不是明摆着告诉大家他们急着走,既然不威逼京师了,那这议和还急什么,这些条件还有什么可谈的,似乎可以争取争取。

    直到这个当口,王在晋说话了“各位,若贼军再次杀向京师,京师可有退敌之法吗?”“各位,若派兵尾随,或调兵会剿,事情泄露,诸位能保证必胜吗?”

    谁也不敢给出确定的回答,退敌之法?保证必胜?如果有这样的法子,大家何苦来这边议和,可徐州贼军这么急着退却,却又让大家心痒难捱,万一有可能,能将这危急局势翻转过来的话,那可就是擎天盖世的大功,不知道要有怎样的富贵加身。

    “诸位,贼军老巢无论有事无事,都不是我等能揣度的,诸位难道还不明白,这京畿重地,贼军要来就来,要走就走,我等没有丝毫的干涉阻碍之力。”王在晋说这话的时候神色很消沉,就好像刚打了那败仗一样。

    他这话自然让其他使团文臣甚至太监们都很不满意,有人当即质问说道:“那贼军为何这么急着走,若是真有良机却被我等放过,那我等可就是这江山社稷的罪人。”

    “的确,若是本朝和蒙古以及女真议和,彼此间要大张声势,唯恐对方不怕,唯恐压的对方不够,可大家就没有发现,这徐州兵马,说来就来,说走就走,丝毫不知道避讳我等,是因为他们眼中没有我等,他们眼中根本没有大明啊!”

    这番话说出,大伙先是愤怒,然后就是沮丧,因为王在晋的话难听,却没有半点虚假,所说的都是实情,细想想那些侥幸就会烟消云散了,沮丧之后则是灰心绝望,即便是一直在为自己打算的**星也神色颓然,甚至难得的和王在晋聊了一句“难道就这么完了”?

    “还有再起中兴的机会!”王在晋说得很坚定。

    **********

    出来走走,和老友谈谈人生,倾诉下彼此的过往,真的很愉快,就是这酒喝多了些

    应该早出来的,状态飞快的向好

    感谢“元亨利贞、段逸尘、雨村、戚三问、光天使的祝福、风中龙王”几位老友的打赏,感谢大家的订阅和月票,谢谢大家

第1284章 信任很难

    尽管在这议和过程中,王在晋一直没怎么开口,可到这个时候,王在晋赫然成了主心骨,他判断的准,大家自然就信,听他说能“再起中兴”,那就肯定有他的道理。

    “贼军不管如何目中无人,他们急着议和,急着撤军,就说明他们一时间还没办法外扩,或许要休养生息,或许要消化所得,不论徐州局面如何,这一撤总归给了我大明时间,趁着这间隙励精图治,强国强军,那就有再起中兴的机会,如果就这么颓然沮丧下去,这最后一线生机也要被我们丢弃了,贼军要议和,那就是大明江山社稷的气运仍在,我等还要奋进报国,将这局面扭转过来!”

    听到王在晋的言语后,大部分人勉强露出振奋的神色,剩下的则是毫无掩饰的灰心丧气,奋进报国,鞠躬尽瘁,这些话大家都说得顺溜,可大家同样知道,做起来有多么难,大家身在中枢这么多年,谁不知道这大明早就暮气深深,还怎么再起奋进,难道说这大明就这么亡了?

    “明初说得没错,这贼寇不知教化,不敬圣贤,光知道以武力逞凶蛮,这样的粗鄙武夫怎么可能长久,只要我等励精图治,定能扭转乾坤,剿灭贼寇,可惜我等就要致仕还乡,这千斤重担要压在明初你身上了,明初若有什么需要大家相助的,尽管开口就是,大家都是江南士林中人,理应互通声气,彼此帮扶!”最后还是**星出来说了场面话。

    本来看到这赵家军急着退兵,很多人还琢磨着在京师继续观望,但听到王在晋令人信服的分析之后,却是下决心要回去了,先在野观望一番再说,身上没有实职官身的话,腾挪起来也方便些。

    **星这表态有几重意思,一方面是场面话,对方说着忠君大义,自家总不好不表态,一方面却是强调“江南士林”,这四个字在大明政坛上还有一重含义,那就是东林党人,到这个时候,很多人才想起来,这王在晋是苏州太仓人,也是东林党人出身范围之内,只不过一直操劳兵事实务,不在朝中,而且主持军务久了,就和清流们不怎么说到一块去,一直不被看做东林党人,更不要说静海大败之后,他直接被东林下狱,那就更不必说了。

    但现在不同,如今朝局,孙承宗为首辅管兵部事,而王在晋为兵部尚书,考虑到双方从前的恩怨,这任命本身就很微妙,按照大家的估计,按照大明大小相制的传统,王在晋入阁只怕也是眼前了,王在晋高升掌权,而东林大部分人都要因为这次的大败和议和被清洗和罢官,那么东林党人需要一个朝中的代表,或者说要选择可以结盟的结盟。

    出身江南太仓,又孤立无援的王在晋就成了最好的选择,孙承宗身为帝师,手握兵权,官拜首辅,魏忠贤对他也有默契,这样的大佬自然不会需要什么奥援,而王在晋需要,不管他和东林之前有什么矛盾,现在双方都有对彼此的需求。

    使团里的这些人都是宦海沉浮多年,稍一琢磨就明白其中精妙,脸上肃穆异常,心里却在赞叹,而那王在晋的反应也证明他为官多年没有白费,王在晋肃然说道:“身为乡党,自当多多联络,彼此帮扶。”

    明白人已经听出来了,双方的同盟这就算是达成,以后如何还不好说,但彼此间已经有了默契,这王在晋有东林的支持,在朝中站稳问题不大,接下来就要看他如何奋进报国,如果扭转乾坤,不过,一想到这里,大家都觉得实在没什么希望。

    王在晋这番话还有一个效果,那就是将使臣心里最后的侥幸彻底打消,原本还存着含糊的心思,即便这和约要天子用玺,只要你徐州兵马不再威逼京师,不在这北直隶,我拖延不给你又能如何?身在官场,这拖字诀大家都是玩得极熟。

    可现在大家明白了,这京畿重地对于徐州兵马来说,是要来就来,要走就走,大家还是乖乖凑出来给过去的好,不要给对方再来的借口,的确,这赵家军或许在徐州那边又不得不回去的理由,可那又怎样,大家赌得起吗?

    参加使团的各色人等,除了王在晋和太监们之外,其他人已经是注定要被清洗的失败者了,即便他们想明白了也决定不了什么,不过京师中枢明显比他们想的更明白些,和约达成之后,快马送回京师,几乎就是当天用印,当天给出了赔付物资的大概方式,然后快马送到天津这边,赵进这边签字后,一式两份,各自保存,和约干脆利索的达成。

    京师这样的反应让**星等人浑身冷汗,自家还存着在和约上争执谈判的心思,而京师已经迫不及待了,如果自家再拖延些,恐怕连官场政坛上的体面都留不得了,雷霆之灾马上就要落在身上。

    同样出乎众人意料的是还有赵家军的反应,当拿到和约后,徐州兵马没有任何拖延不走的意思,直接就是拔营撤军,这等干脆利索又让人心生疑窦,有人怀疑对方老巢的确空虚,或者有什么大家还不知道的乱子,还有人则是觉得,对方这是有绝对的自信,随时能回来,随时可以回来。

    只有王在晋所关注的和大家不同,当赵家军开始撤军的时候,天津全城惊恐,谁都害怕徐州反贼在撤军的时候大掠全城,甚至放火屠杀,眼下官军明显是管不了了,大户人家早就趁着和谈的时候逃了出去,因为他们早就预料到这场大祸。

    不过让所有人意外的是,赵家军走得很安静,带走了他们自己的东西,也带走了合理的缴获,天津大营的军资和牛马,天津官库的金银,至于民财一分不碰,更没有滋扰民间,甚至营地周围都打扫的干干净净。

    “这伙南蛮子怎么走得这么早,就这段日子生意好,还照价给钱!”这是一个卖烧饼小贩的原话,被打听消息的王在晋亲随听到带回。

    了解到这些的王在晋沉默许久,按照厂卫在使团的眼线所见,在回京之前,王在晋和**星关门密谈良久,**星离开的时候脸上有笑容,看起来双方应该达成了什么默契,或许已经结党结盟,不过王在晋自返程到京师,他脸上始终不见什么笑容,大部分时候甚至是惨然绝望。

    *************

    在和谈达成的当天晚上,赵进和伙伴们简单吃了一顿,然后大家各回各营准备启程,离开徐州已经几个月,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都要尽快回去,这次拿下了太多东西,也要回去尽快消化。

    大家该忙碌去忙碌,却都建议赵进早点睡,自开战到这时,每一步都是他在操持推动,军务政事还有徐州那边的庶务,无数事务汇集到他这边然后再分发出去,实在是辛苦异常,眼下告一段落,也该好好休息。

    不过赵进没有听从建议,吃过晚饭,骑马巡视各营之后,赵进带着亲卫上了天津城头,牛金宝指挥众人在天津城东门城楼边上清理出一片地方,生火烧烤,又用泥炉煮茶,这时候正是天津初夏,白日里虽说有些热,可晚上海风吹来,凉爽惬意,让人感觉很舒服。

    赵进没有喊自己的兄弟过来,却喊了马冲昊来,这举动没有瞒人,赵家军知道的人很多,大伙心里对马冲昊的地位都有调整。

    “我不好酒,也不希望下属好酒,不管酒量多大,一口下去总会有些许昏眩,咱们每日都在忙碌做事,操持着多少人命财货,这些许昏眩可能就要耽误大事,一起喝茶吧!”赵进笑着说道。

    坐在他对面的马冲昊躬身笑着附和道:“属下也不愿意喝酒,可当年在朱明官场上,这酒不喝就做不成事情,尤其是穿甲带刀的衙门,尤其讲究这个,不喝就说明武勇逊色,无奈也只能陪着喝了,可办差时候要脑子要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