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求生在西晋末 >

第328章

求生在西晋末-第328章

小说: 求生在西晋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待阳协进来,卫朔缓缓问道:“阳卿求见,想必是跟科举有关了?”

    阳协忙回道:“大王睿智,秋闱将至,有关最后之策论题仍未定下,不知大王……”

    啊呀!卫朔满脸懊恼之色道:“瞧瞧寡人记性,这些日子光顾着赈灾、治蝗,竟把出题一事给忘了。其实我早已选好了策论之题目,奈何政事繁忙,竟忘了送至吏部。”

    “策论考题为‘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怎么样?这题目不难吧?”

    阳协接过考题一看,略一沉吟道:“大王所出之题,为众所皆知之经义,出自荀子的《性恶》篇,只要是认真研读儒家典籍者就没有不知道的。不过,也正是因为题目简单,才不容易答出新颖来。”

    卫朔闻言点了点头,他出这道题的确不难,用现代话来讲,说的是德治与法治的关系。

    其实有关德治与法治的争论,自春秋以来就有人思考了,并非现代人原创。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意思是说,若是使用刑法来约束百姓,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这是孔圣人一直坚持‘德主刑辅’思想的集中体现,后来荀子在孔子论述的基础上,吸收了部分法家思想,提出了“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出自《成相》)之‘隆礼重法’的治国思想。

    而这恰恰是卫朔一直坚持推崇的治国理念,并且得到了燕国上下支持。

    但是这一思想与孔孟宣扬的德治理念相违背,卫朔出此题目,恐怕会引起不小风波来。

    果然只见阳协面带忧虑道:“主公,不过此题一出,恐怕又要惹一部分人不满了!”

    “我既然敢出此题目,就不怕惹事非。”卫朔颇为自信道。

    虽然卫朔表现地信心十足,但阳协却忧心忡忡,担心此题会被部分顽固儒生诟病。或许人家不敢拿威名赫赫的燕王殿下如何,反倒是他这个科考主持者将不得不承受外界非议。

    卫朔笑着安慰道:“孔圣所言之‘道之以政,道之以德!’皆为笼统之言。人性有善恶,岂能区区以政、以德便能使之‘道’?”

    “须知此时非上古之时,民风亦非上古之风。信而好古,不可取也!为君治政者,当不信德,不全为政,唯有政德相辅,方能督促百姓向善向德!”

    “当然了,我并非全盘否定了孔圣德治,只是将法治提高到稍微重要一点的地位罢了。其实真正有不满的只有少数旧派儒家子弟以及部分世家大族,相反大多数燕国士子早已是‘隆礼重法’思想的追随者。”

    卫朔来自于现代,对法治与德治的认识要比其他人更深刻一点。在他看来,法治是根本,但德治也不容忽视。

    但凡对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一个强大兴盛的王朝,无不是法制齐全、道德完备者。只要出现礼崩乐坏、道德沦丧、律法被践踏之现象,那说明此王朝已病入膏肓,就差被人推翻了。

    曾经为了不过分刺激坚持德治儒生的神经,卫朔幻想着德法并举,但很快他就知道这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法治与德治必须有一个侧重点,不然会带来很多麻烦。

    尤其在审判案件的时候,不同的治国思想肯定会得出不同的结果。比如当一个贫穷出身的大孝子为救病重父母而抢劫杀人时,如果坚持德治,那么这个犯人有很大的可能被免除死刑;然而若是由推崇法治者来审判,他才不会关心你是不是孝子,只会依法判处其死刑。

    其实法制和道德,完全是两码事。法制是强行制约,以国家强有力的武力保证实施;而道德,则要靠教育。

    卫朔出这道题的重点,在于考察近年来燕国法治教育成果,看看依法治国的理念有没有深入人心。

    另外他也很想知道,那些前来科考的世家子弟们,到底有多少人是对燕国政策深入了解的。

    “除了考察士子对德治与法治的认识外,我还出了一道与新政有关的题目,准备让士子发表对新政的看法。”

    阳协突然面色微变道:“大王,您出这道题,不怕那些对新政心怀怨恨的世家子弟借机发泄不满吗?”

    卫朔摆摆手不以为意道:“如果真有人对新政针砭时弊,那也是我求之不得的事。燕国推行新政已十多年,其中到底有何弊端,你我都身处高层,看不清最底层的情况。若能有士子指出新政弊端,我定然会虚心接受。”

    “至于某些无理谩骂者,我等大可置之不理,若实在是不像话,罢黜对方录取资格就是。我想绝大多数士子是不会拿自己前途开玩笑的,现在我反而会担心考卷上出现一大片歌功颂德,曲意逢迎的文章。”

    “大王所言,虽极是有理,只是天下士子何其多,万一有人刻意诋毁新政,岂不是……”

    “新政固然不可能十全十美,但事实胜于雄辩,之所以会有今天的燕国,不正有赖新政推行?区区诋毁何足挂齿?”

    ……

    随着科考时间日益临近,聚集在洛阳城内的士子也越来越多。原本洛阳只有不到三十万常住人口,但眼下加上流动人口,洛阳总人口已超过四十万人。虽然还远远比不上汉时多达百万的人口,但已隐隐了盛世景象。

    伴随着士子不断涌入,造成洛阳城内供需失衡,尤以房租价格跟着暴涨。有钱的世家子弟自然不会在乎一贯两贯,可对那些出身贫寒的士子而言,有时十文二十文都会让人为难。

    权翼来自于秦州略阳,因路途遥远,当他赶到洛阳时,已临近科考。此时各地房屋早已住满了士子,尤其是地理位置好且条件不错的客栈,根本没有一间多余。

    他一路打听,已接连询问了好几家客栈,每次都是失望而归。

    “子良,还没找到合适的住处吗?要我说不如找个条件差点儿的房子得了!”

    权翼没好气地瞥了一眼老乡吕婆楼道:“科考事关个人前途,哪能疏忽大意?若最后因休息不好而名落孙山,岂不要后悔终身?”

    吕婆楼摇摇头不了解权翼的想法,没办法谁让权翼出身略阳豪门权氏,而他只是个归化氐族人,家里条件远远比不上从小锦衣玉食的权翼。

    就在权翼左右为难时,突然旁边一衣服华丽的士子偏头看了一眼权翼道:“这位小郎君是在找住的地方吗?若不嫌弃的话,我那里还有一间空房,不知你是否感兴趣?”

    谢奕看着权翼满脸警惕之色,遂苦笑道:“看来是在下唐突了,其实我也是参加科考的士子,只是看二位找房辛苦,才多说了一句。若有冒犯之意,请二位郎君勿怪!”

    听了谢奕解释,权翼方放下心中戒备,他洒然一笑道:“如此就多谢兄台了,不知兄台高姓大名?小弟来自略阳,姓权名翼,旁边这位乃我同窗,叫吕婆楼。”

    “原来是略阳权氏子弟,久仰久仰,在下谢奕字无奕,乃陈郡人。”(未完待续。)

第618章 西出玉门关

    谢奕与权翼寒暄了一会儿,便领着对方去他住处瞧瞧。

    谢奕乃世家豪门出身,所住地方自然条件优越,权翼只看了一眼便十分满意。

    经过一番协商,权翼租下了谢奕手中几间房子,他打算让吕婆楼也搬过来一同居住。

    看着权翼兴高采烈的离去,陈逵颇为不解道:“无奕为何让那个权翼住进来?”

    “唉,为兄也不是不得已而为之,你我虽出身豪门,但却从未接触过燕国学堂制,又是首次参加科考,中间难免会出现不少问题。”

    “而那个权翼乃燕国土著出身,对科考细节知之甚深,以后你我遇到难题,完全可以找权翼帮忙,而我们不过是付出几间房子罢了,还有比这更划算的事吗?”

    ……

    夏季草原非常迷人,雪山上积雪融化后汇集而成的条条溪河,如一条条白练带在草原上蜿蜒而行,先后汇入孔雀河、塔里木河和疏勒河,最终流入牢兰海内(今罗布泊)。

    清澈冰纯的雪水滋润着沿途塔里木盆地,青草在河水滋润下长得异常茂盛,牛羊在蓝天白云下欢快地成长着,几只雪山上的雄鹰不时地掠过天边,用王者的目光巡视着这片天地间的一切。

    塔里木盆地,是整个西域最繁荣昌盛的地方,分布着龟兹等大大小小数十个国家。

    原大晋西域长史府亦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头,牢兰海西北岸,楼兰城遗址上。

    太兴三年春,刘遐调任凉州都督后,便一直试图恢复大晋在西域的霸权。然而由于困难比想象中要大,再加上当时燕国战略重心在中原,他根本得不到多少支持,以至于三年过去了只是维持着不进不退的局面。

    不过这一切都随着羯胡灭亡而发生了巨大变化,燕王终于腾出手来处理四方蛮夷。随着高句丽南迁、柔然敕勒大败,让燕国在北、东两个方向上面临的边防压力顿减。

    相反随着成汉举兵相抗、西域局势不靖,燕国战略重心开始大幅度向西转移。

    而凉州便是此政策变化的受益者之一,大量物资、人员纷纷往凉州云集,刺史府以及都督府得到了后方大力支持。

    原本其治下凉州十分贫瘠,且人口稀少,只有不到五十万民众。后来通过归化羌、鲜卑两族,让凉州人口得到爆炸式增长,在短短数年内人口就达到了百万。

    这还是在凉州刺史高诩刻意控制下达到的效果,不然的话凉州人口将轻松突破百万。

    最近凉州都督刘遐春风得意,近些年正由于实力不足,他才一直强按住进军西域的野心。如今有了后方全力支持,他将放开手脚大干一番。

    这些年刘遐虽没有派兵进驻西域,但却暗中派了不少斥候打探消息。说他对西域各国风土人情了若指掌一点儿都不夸张,但是刘遐同样深知燕国想重返西域并不容易,很可能受到当地土著国家联合反对。

    为了不过度刺激西域各国,同时又能尽快站稳脚跟,第一步刘遐打算重建西域长史府。

    西域长史府,东汉延光年间设置,治柳中城(今吐鲁番境内),三国魏移治海头城(今罗布泊西北岸楼兰遗址),其主要职能是对西域实行有效管理与控制。

    有关西域之名,《汉书》中有十分明确地记载:“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馀里,南北千馀里。东则接汉,界以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

    当然了,从广义上讲玉门关以西,至葱岭,包括天山南北广大区域都为西域辖地。

    自汉武帝时起,西域降属于汉,汉宣帝神爵二年设西域都护府,三年一替,从未间断。

    直到后来中原大乱,东汉新起,西域因汉朝力量不足,加之匈奴暗中支持,由此叛乱。

    公元107年东汉罢西域都护府,于公元123年以班超子班勇为首任西域长史,此后三通三绝,西域一直以长史行都护之职,并一直延至魏晋时期。

    西域长史府,是魏晋两朝在西域的前哨阵地。西域长史府的规模,介于郡、县之间,同时又具有军屯的特点。整个长史府下的属官有:长史、主簿、功曹史、兵曹史;还有录事掾、仓曹掾、功曹掾、监量掾、监仓掾;铠曹、水曹、帐下将、伍百、马下、领下、消工等。

    在行政上,西域长史隶属于凉州刺史,但由于凉州州治姑臧距离楼兰较远,长史府实际上是受敦煌郡守府管辖。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燕国收复整个凉州,由于当时西域长史李柏率军入关勤王,极大削弱了长史府实力,以至于走到今天长史府已是名存实亡。

    不得不说刘遐选择长史府为切入点手段极为高明,此举不容易引起西域各国警惕,等到众人反应过来时,燕国已在西域站稳了脚跟。

    此次燕国重建的西域长史府与以往颇不相同,将受都督府以及刺史府双重管理。而且新的长史府完全就是一个军政俱全的机构,不但负责管理民政、实施屯田,还将招收、训练、指挥当地驻军并保护燕国在西域的利益。

    总之,新的西域长史府的组织形式和职能非常完备,是燕国重返西域的先锋队。

    鉴于西域长史府肩负重任,对长史人选要求极高,必须是个文武全才且有一定邦交才能的人才能胜任。

    经过刘遐与高诩二人慎重考虑,并上报内阁同意,最终任命苻洪为燕国首任西域长史。

    太宁元年夏,经过大半年努力,西域长史府将正式迁往楼兰城,长史苻洪连同下属各级官吏,包括原长史李柏(被重新任命为主簿),以及两厢步骑驻军,将一同越过玉门关。

    玉门关位于敦煌西北,相传西汉时西域和田美玉,经此关口进入中原,因此而得名。

    时至今日,中原与西域交通莫不取道此关,一直是西北极为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

    从上空俯瞰下去,整座玉门关是一座四方形城堡,城堡原是由黄土夯筑而成,直到燕国收复凉州后,才全部改有混凝土结构,比之前愈加易守难攻。

    整座关隘矗立在东西走向的戈壁滩砂石岗上。城堡东南无门,西北开门,上有女墙,下有马道,人从马道可直上城顶,登高远眺,南边沼泽遍布四周;北边蜿蜒逶迤的汉长城像一条巨龙,一望无际,每隔五里,就筑有一座方型烽火台。

    “广世此去西域肩上担子可不轻,一方面要尽快在楼兰重新竖起西域长史府的大旗;另一方面还要设法与西域各国打好交情,尤其要摸清各国对燕国态度。”

    玉门关下,刘遐正不断对苻洪叮嘱着什么。此时的苻洪可谓是志得意满,说实话以前看着姚弋仲父子在中原战场上大显威风,他心中充满了羡慕嫉妒恨。这一次终于让他等到大展拳脚的机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