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隋末我为王 >

第417章

隋末我为王-第417章

小说: 隋末我为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叛军队伍里的欢呼声更是一下子达到了顶点,攻占大兴、拥立代王的振臂口号声响彻全军全城,军心振奋到了极点。

    看到这样的热烈场面,李建成、李二兄弟和李渊军高级将领当然也是无不欢欣鼓舞,都说士气可用,自军这次又一战拿下霍邑城池,足以证明自军这支新组建的军队战斗力强大,绝不亚于任何一支当世雄师,攻破大兴易如反掌。然而兴奋自信的同时,李建成、李二和刘文静等精细之人,却发现身为全军主帅的李渊脸上反倒没有多少喜色,言语间偶尔还有些前言不搭后语,似乎正有心事。

    察觉到了这点,李建成便小心向李渊问起了原因,李渊犹豫了一下,然后才说道:“没有必要再隐瞒了,直接告诉你们吧,其实十几天前我就已经收到了消息,陈应良已经夺回了虎牢关,打跑了李密和翟让。”

    “陈应良已经拿回了虎牢关?打跑了李密翟让?”叛军几大将领全都失声惊叫,李建成和李二也都是脸色一变,同样在场的降将云定兴也眼中闪过光芒,但没有吭声。而神情反应最为激烈的,当然还是已经被封为李渊叛右领军长史的柴绍——双手攥得指关节都在发白!

    李渊点点头,笑容有些苦涩,说道:“当时我们刚进入雀鼠谷准备和官军交手,我怕影响军心,打击士气,就隐瞒了这个消息。翟让李密被陈应良和王世充前后夹击,在十里堡与陈应良会战时,又被陈应良以少胜多打得大败,损失十分惨重,也被王世充卡住了粮道,为了保全实力,翟让李密不得不弃关而走,陈应良重新控制了虎牢关,也彻底扭转了东都战场的被动挨打局面。”

    叛军诸将都不吭声了,李渊则轻轻叹了一口气,道:“虽然老夫不愿意承认,但事实就是事实,陈应良这个小匹夫在战场上确实难缠,翟让李密合兵超过十五万,其中百战精锐数量相当不少,整体实力其实超过我军,还有虎牢关坚城雄关可守,照样被这个小匹夫打得招架不住,被迫弃关逃命。这个小匹夫在战场上的厉害,再一次超过老夫想象。”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想要进兵关中,路上又要出现陈应良这块绊脚石了。”裴寂拈着胡须说道:“不管接下来的战况如何,只要我们的义师突破黄河,踏足关中,届时大兴都一定会向东都求援,陈应良已经从虎牢关战场抽身,又和大将军(李渊)有着深仇大恨,九成九会亲自提兵来与我们决战。这个匹夫作战谨慎,用兵有方又诡计多端,麾下强将劲卒数不胜数,肯定会成为我们拿下大兴的最大敌人。”

    除了少许将领不知死活的叫嚷让陈丧良尽管来,大部分的叛军诸将都不吭声,他们都在雁门战场上给陈丧良当过炮灰走狗,亲眼见过陈丧良的用兵用计,知道陈丧良的厉害,也都对与陈丧良正面交战有一定畏惧心理——这也正是李渊此前故意隐瞒陈丧良已经光复虎牢关的原因。

    见不少将领神情担忧,李渊怕影响士气,忙又说道:“也用不着太过担心,就老夫收到的消息,东都精锐这一次在虎牢关战场也损失不小,精兵劲卒折损近半,剩下的大都带伤,军队疲惫异常,已经彻底伤及了元气。那个自称魏公李密,也给老夫送来了密信,向老夫介绍了虎牢关战情经过,证实东都官军这一次在虎牢关损失惨重,短时间内很难发起大规模战事。”

    “父亲,李密给你来信?还说了什么?”李二赶紧问道。

    “还说了很多,事实上,如果没有李密这道书信,我可能就要重新考虑进兵大兴的计划了。”李渊顺口答道:“李密除了向我介绍虎牢关战事的情况外,还给我指出了陈应良小匹夫的用兵特点,又力劝老夫率军直抵河内,与他会师联手共取洛阳,还承诺用黎阳仓的粮食,让我军不必为粮草担心。”

    “想得美。”李二轻蔑的说道:“会师河内共取洛阳?想让我们给他冲锋陷阵消耗东都实力就明说,黎阳仓的粮食我们也不稀罕,关中的永丰仓粮食比黎阳仓多得多。”

    不知道为了什么原因,李渊突然瞪了李二一眼,李二自知失言,赶紧闭嘴,李渊这才说道:“总之诸公可以放心,陈应良小匹夫确实难缠,但是他的主力军队已经元气大伤,短时间内难以再战,余下的新兵辅兵数量再多也不足为惧,我们只管放心南下,如何破敌待到与陈应良遭遇再说,我们义军是顺天应人,有天神呵护,陈应良助纣为虐,为虎作伥,天怒人怨,必然不是我们的对手!”

    叛军众将答应,这时夜色已深,军队作战疲惫,李渊便没有再说什么,吩咐了众将各自散去休息,仅仅只留下李建成、李二和柴绍三人,而众文武前脚刚走,李渊马上就指着李二喝道:“在进入关中前,不准再提到关于永丰仓的一个字!我军新建,人心未稳,要防着消息走漏,暴露天机!”

    李二老实唱诺,也承认自己刚才失言,李渊又重重哼了一声,这才问道:“李孝常那里,可有消息?”

    “有。”李二低声答道:“李孝常奉命替我们试探潼关守将刘纲,发现刘纲虽然平庸无能,贪财好色,但是对暴君却忠心耿耿,李孝常在刘纲面前提起父亲你的名字,刘纲对父亲你的敌意十分明显,李县令害怕暴露,就没敢尝试收买联络,不过潼关的城防布置李孝常已经画成了图本,连同潼关驻军的校尉级将领名单,李孝常已经给我们送来了。”

    “这样就好。”李渊点头,说道:“再给李孝常去一道密信,叫他别再有任何的轻举妄动,不是十万火急不要与我们联系,以免暴露,他手里的永丰仓关系我们入关后的全军命运,他本人绝对不能有任何闪失!”

    李二答应,然后才问道:“父亲,那潼关怎么办?陈应良已经从虎牢关抽身,我们如果不能抢在他增援关中前拿下潼关,让他的东都援军进驻了潼关,关中战场的主动权可就在他手里了。”

    “到时候再说吧,好在刘纲只是一个无能之辈,麾下士卒也从没上过战场,不难对付,实在不行可以强攻。”李渊冷哼,又说道:“如何应对这个小贼,老夫也已经考虑好了,到了绛郡后。老夫打算分出一支偏师,去佯攻河内威逼洛阳,牵制陈应良小贼的兵马,为我们争取时间。”

    “岳父,让我去吧!”柴绍迫不及待的说道:“请让小婿前去攻打河内,牵制陈应良小贼。”

    “你?”李渊看了一眼女婿,拒绝道:“算了,就你那急脾气,别还没逼近可以威胁河内腹地的轵关,就已经被陈应良小贼杀得全军覆没了。”

    柴绍坚持,李渊还是不许,还当场敲定由勇谋兼备的段志玄去担当此任,柴绍无奈退下间,李二又建议道:“父亲,既然李密有意骗你去河内会盟,那我们何不将计就计,就说段志玄只是开路先锋,约他李密出兵攻打临清关杀入河内,与我们会盟于河内郡治,更加有力的牵制东都军和陈应良。”

    “李密那条老狐狸会上当吗?”李渊笑着问道。

    “以李密之奸诈,没有确认我们的主力东进河内,当然不会轻易出动主力。”李二说道:“不过孩儿认为,李密虽然不会出动主力,却一定会出兵,因为他也想引诱我们东进河内,按照约定出兵攻打临清关,无疑是诱骗我们东进为他分担压力的最好办法。”

    李渊点了点头,立即同意接受李二的建议,也马上和儿子商量起了具体细节,李渊在场的另一个儿子李建成却始终没有说话,还把目光转向了东都的方向,心中喃喃,“贤弟,真是想不到,我们的下一次见面,很可能会是在生死沙场之上,真的到了那时候,我们该如何相对?”

    …………

    也是凑巧,恰好就在李渊叛军夺取霍邑城的同一天,陈丧良难得放下繁忙公务,借口演练火器,率领自己的心腹亲兵北上来到了华夏肚脐之称的邙山之中,而在群山环绕的邙山深处,一处被陈丧良嫡系军队严密看守的盆地上,正有十二门崭新的青铜滑膛火炮在等着陈丧良。

    有陈丧良这个穿越者指点,负责铸炮的袁天罡当然少走了许多弯路,直接就铸成了前细后粗的炮身,降低了炸膛危险,又准备了擦洗炮筒残余火星的缠棉炮杆,还有安装了估算射程的标尺,同时袁天罡的数学天文特长,也保证了这些青铜炮拥有相当高的标准精度,直接跳过古代火炮发展中炮弹必须专炮专用这个环节,做到炮弹基本能够通用,降低了操作难度,也增加了气密度,继而增加了射程和威力。

    应陈应良的要求,袁天罡指挥自己亲自训练的炮手让每门青铜炮都进行了一次试射,试射的结果令陈丧良十分满意,十二门炮有三门准确命中两里外的目标,余下的也偏差不大,而距袁天罡介绍,这些炮最远能够打到九百余步,射程远超崔弘丹发明的八连发床子弩,装填发射的速度更是远胜十倍不止,且威力远胜。惟独让袁天罡遗憾的是,八斤重的炮弹体积稍小,打不中目标就等于无用,还有炮身太重,在山路和小路上搬运不便。

    “威力不小,只是还没有体现出来。”陈丧良微笑说道:“这里是山区,前段时间又多雨,土地太过柔软,等这种炮弹打到了坚硬实地上,跳起来的时候威力更大,欧罗巴那边用这种炮,最高记录是一炮打死三十二个人。”

    袁天罡表示难以置信,陈丧良笑着也不解释,只是又说道:“至于炮身过重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其他办法解决,等我们解决了铁炮容易炸膛的问

第345章 各出偏师

    老李家确实很会收买人心,攻克了霍邑之后,除了例行的开仓放粮外,李渊又下令对城内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全部授以散官(有官称无俸禄无官权),士绅学子愿意为李渊叛军效劳的,可以随时拜见李渊接受面试,三言两语便当场任命官职——授官速度太快,根本来不及领官印任官令,这些人只能领到写着官职名称的纸条。

    过程虽然粗糙轻率,效果却非常的好,为了真正获得小纸条上写着的官职,这些读过几天书学过几天武的小地主们还是原因死心塌地的跟着李渊干,心甘情愿为李渊充当马前卒。而最狠的还是俘虏政策,对于俘虏到的大兴隋军将士,李渊叛军一个不杀,愿意加入叛军的全部收留,关中籍俘虏想要回关中老家的当场释放,发给路费干粮,还一律授以五品散官,结果这么一来,这些被释放的俘虏自然就成了李渊叛军最好的宣传机器。

    首先被这些宣传机器坑苦的仍然还是庞玉和霍世举率领的大兴隋军,狼狈不堪的从霍邑逃到临汾郡治临汾城后,不肯死心的庞玉和霍世举收拢残兵败将准备再战,一不小心就把这些俘虏给收拢了不少入军,结果自然是可想而知,丢了霍邑与粮草辎重几百里路逃到临汾,大兴隋军本就是又累又饿,逃亡严重,连战连败士气低落,再听了这些俘虏宣传的李渊叛军俘虏政策,军心顿时更加动摇。再当李渊叛军在八月初八这天兵临临汾城下时,才刚发起攻城不久,隋军内部就已经发生了叛乱事件,众多士卒在基层叛将的带领下发起叛变,里应外合接应叛军攻城。

    随着城内的扩大和叛军的攻势越来越猛,庞玉和霍世举再一次别无选择,只能是带着身边还能指挥的军队继续向南逃亡,结果他们从太原带来的六万大军,只剩下不到千人逃过太平关进入绛郡,余下的不是被杀就是投降叛军,败得不能再败,输得也不能再输,庞玉与霍世举双双放声大哭,然后连绛郡都不敢呆,直接越过绛郡到河东去投奔屈突通,李渊叛军则继续一路招降纳叛,高歌猛进,迅速杀入绛郡,沿途大小城池关隘无不望风而降,再无匹马阻拦李渊脚步。

    八月十二日,推进神速的李渊叛军逼近绛郡郡治正平城,屯兵宿鼓山,绛郡太守欲图开城投降,忠于隋炀帝的通守陈叔达杀死太守,领兵坚守城池,可惜才仅仅过去一天时间,李渊叛军就发起了进攻,陈叔达也遭到部下出卖,被部下偷袭打昏,捆绑后连人带城一起献给李渊,李渊亲手为陈叔达松绑,请居上座,感动陈叔达跪地投降,绛郡其余七县也先后主动投降,其中还包括老裴家的根据地闻喜县。

    推进如此迅速,战事这么顺利,换成的主帅可能早就是得意忘形、目空一切了,但是做为统帅的李渊父子却十分冷静,因为他们非常清楚,自军之所以取得如此战果,完全是因为对手较弱、敌人主帅接连决策失误和自军运气太好的缘故,越往南打只会越难,自军的隐患也数不胜数,首先就是粮草问题,这么疯狂的快速推进,后方的运粮队根本不可能跟上,同时大后方太原也问题极多,既有刘武周、魏刀儿和雁门隋军残部的威胁,产粮也远远不足以供应李渊叛军越来越庞大的队伍。

    后方的粮草供应得不到保证,只有取粮于敌,虽说李渊叛军可以从攻克和投降的郡县中随意取粮,但最多也只是维持军粮不缺,很难保证长期供应,想要获得充足稳定的粮草供应,唯一的办法就是尽快夺取一个国有粮仓,而放在李渊前方的国家级粮仓只有两个,一个是潼关西郊的永丰仓,一个就是陕县的常平仓——不过借李渊几个胆量也不敢打常平仓的主意,李渊叛军真要敢从三门峡渡黄河直取常平仓,陈丧良的嘴巴都能给笑歪了。所以李渊实际上只有一个选择,就是赶快拿下永丰仓。

    永丰仓也不是那么好拿的,从绛郡到永丰仓有两条路,一条是平坦宽阔的河东路,取下河东走蒲津浮桥直接渡黄河,走这条路的好处是比较安全,可以保持与后方的联络,难处是隋军名将屈突通坐镇河东,想要渡过黄河就必须得拔掉屈突通这颗钉子。

    另一条路是走龙门或者壶口直接渡黄河,绕过河东直扑永丰仓,但这条路更危险,主力渡河之后,屈突通随时都可以出兵切断李渊叛军和后方的联络,也随时可以通过蒲津桥西进拦截叛军南下,而更可怕的是,叛军主力一旦越过黄河进入关中,大兴方面九成九会向东都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