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重生之大文学家 >

第15章

重生之大文学家-第15章

小说: 重生之大文学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篇小说名字叫做《差不多先生传》,是一篇带有讽刺意味的短篇传记寓言。

    小说的开头,有编者按:这是一名高中生写的短篇,其中的灵气和文字功底,令人惊诧,我们觉得这是一篇值得我们好好阅读的文章。

    他说了一些我想说的问题,说出了我想说但不知道怎么说的问题,针对我们整个民族的秉性和习惯发出了大声的疾呼,我觉得很有意义,我觉得大家应该好好看看。

    写这个评语的是王不知先生。

    王不知是《青年文学》的总编。他说话的分量,在整个文学界还是比较重的。

    看完了编者按,然后,大家看到了正文:

    你知道汉国最有名的人是谁?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

    。。。。。。。。。。。。。。。。

    然后,大汉国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

    一时间大家对这个叫做李飞阳的中学生有了很大的兴趣,他为“差不多先生”立书做传,讽刺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劣根性,一针见血。

    这个学生站得位置好高!

    立意好深!

    眼光好毒!

    文笔也好辛辣!

    关键是写出这篇文章还是一个半大孩子!

    这篇文章,不算长,一个短篇而已。但是该表达的东西都表达了出来,可说是短小精悍。

    作者的文字表现能力还是很强大的。

    尤其讽刺的是,文章最后写到了:这个差不多先生死后,还被人奉为全民偶像,被后人尊称为“圆通大师”!

    反而成了精神表率,行动标杆。

    可谓是流毒无穷。

    这篇文章出来后,“圆通大师”成了马马虎虎做事不认真的代名词。

    现在说一个人干事情马虎,不再说马虎,而是说你这个人可真是个“圆通大师”!

    这件事情,李飞阳是在半个多月后,才被马德钟告知。

    这个时候,都已经是麦收季节了,李飞阳正组织同学在学校的试验田里收割小麦,根本没有时间理会此事。

    学校里对大汉国所有有影响的文学刊物都有订阅,李飞阳的文章出现在《青年文学》上面的时候,一开始并没有注意此事。毕竟,一些大型刊物上发表文章的大作家们,离读者们都是有着很遥远的距离,每人会想到自己身边有人也能在这样的刊物上发表文章。

    直到有一天,钟建方和几个老师一起在阅读室借阅图书时,和几个老师交换对书里面文章的见解,才有一个人注意到了编者按里面,编者说的少年作家李飞阳。

    有人就说,这个少年作家怎么也叫做李飞阳?老钟,他该不会就是你们班里的李飞阳吧?

    几个人没有疑问还好,一旦有了疑问,自然就往上面考虑,几方对比之下,就知道,肯定是李飞阳没跑了!

    除了李飞阳,他们还真不认为全大汉国还会有第二个这样的妖孽人物。

    此时的李飞阳正在麦田里提着镰刀弯腰割麦,他家里的小麦早已经被王锦户开收割机收割完毕了,对家里人说王锦户就是老虎的老板,是老虎专门请人家来帮忙用收割机收割的。

    对于学校里的小麦,李飞阳却是不打算用收割机收割,有时候,机械虽然省力,但是对一些事情来说,未必是好事。

    在李飞阳看来,学校里面的全体学生一起干农活,其实更能增加集体向心力。

    麦收季节,正是炎热天气,学生们穿着破烂的长袖脏衣服,弯腰提镰,一排排的金黄色小麦,被他们放倒,堆成了一小堆一小堆的,后面有学生推着平板车,用叉子把小麦叉到车上,装满车后,就拉倒地头的麦场上,摊开平匀。

    麦场上有拖拉机拉着石磙满麦场碾压,小麦就是这样在麦场上被石磙从麦穗上碾压下来。

    这个年代的脱粒机少之有少,而且那玩意儿还不如在麦场里碾压来的快速,所以很少有人用脱粒机。

    至于联合收割机,那是电视上才有的东西,整个唐城市的联合收割机不超过十台,其中有两台还是私人的。

    请收割机收割小麦,是要按亩收钱的,除非是天气不好,将要下大雨了,才有人请收割机来收割,其余时间,根本就没有人喜欢用。

    这个刚刚脱离贫困的年代,就是有收割机,也没人舍得用,能省一分钱就省一分,家里人多,有的是力气,慢慢的也能收回家,何苦花这个冤枉钱?

    李飞阳和李东、生张皮皮三个人是干农活固定的三人组,今天收割小麦也不例外。

    收割小麦时,张皮皮一直在后面,不敢超过李东生,他怕被李东生时不时的踢他的屁股。

    最近,李东生踢人踢惯了,张皮皮撅着屁股割小麦正是一个被人踢的绝佳姿势。

    一拢小麦割完,张皮皮拿起水壶,咕嘟咕嘟灌了一气,对李飞阳道:“老大,这是最后一拢了,今天是不是就完工了?咱们种的小麦比别的队里小麦要好多了,我昨天在路上看了别人地里的麦头,比咱们这里要小多了!”

    李飞阳笑道:“你也不看看咱们有多少人?每年厕所的大粪都去哪里了?化肥也比人家上的多,再不增产的话,咱这个试验田也就没有必要种植了。”

    大汉国建国前,一亩地小麦的收成平均在一百来斤左右,建国后,小麦年年增产,如今的小麦,亩产在三百斤左右,已经算是高产了。

    对于这些产量,有着前世亩产五六百斤小麦都算是减产的记忆的李飞阳,真心的感到如今的生产力的低下。

    他承包这些土地的目的,就是以产量告诉人们,什么叫做科学种植,怎么才能更好的填饱肚皮。

    现在学的政治课本上,还在吹嘘大汉国以世界百分之七的面积养活了世界百分之三十的人口。

    可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这句话的可笑和不可信。养活是养活了,但是生存状态可是比之周边国家差了不少。

    政治宣传嘛,夸大是必须的,不夸大,也就不是政治宣传了。

    李飞阳现在就是想要大汉国尽快实现这个迈出温饱线的最基本的愿望。

    收割小麦,是一件极为辛苦的劳作。

    弯着腰,低着头,顶着烈日酷暑,小麦的麦芒刺在身上,说不出的刺挠。

    所以人力割麦,都需要穿着长衣长裤,不然被麦芒、麦尘扑在皮肤上,就算是多洗几次澡,晚上也很难入睡。

    一天下来,割麦的学生,唉声叹气有气无力的返回学校。

    学校里没有洗澡堂,想要洗澡的话,都是到学校旁边的小河里去。

    李飞阳找人,小河转弯处,拉起了几道渔网,也就算是隔离带了。

    女生们在上游洗澡,男生们在下游洗。为了防止不规矩的男生跑到女生那里,学校有年纪大的两个女老师专门监督这些猴崽子。

    河里有许多鱼,很大的鱼也不是很多,都是些半斤左右的鲫鱼和鲤鱼,草鱼也有,还有一些黑花长身利牙的黑鱼。

    洗完澡后,男生就会把渔网收起来,摘掉渔网上粘着的各种游鱼。

    李飞阳最喜欢这种天然乐趣,在河里玩耍的时间,比众人都要多。

    为了盛放小麦,学校里专门腾出几大间干燥的房子。

    几天后,所有的小麦都已经收割完毕,开始在麦场碾压,收垛。

    第一次大雨来临之前,小麦也都已经归仓。

    归仓之前,李飞阳专门让人计算了一下亩产多少斤。

    结果很快出来,平均亩产八百斤!

    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全校师生都惊动了!

    然后,唐城市惊动!

第二十一章 种植典范

    这是一个红砖小楼房,上下两层,房子里铺着地毯,家具是红木家具,客厅的小小茶桌上面,摆着一个红木茶盘。

    茶盘上有两个小小的茶盅,一个小小的紫砂壶正往茶盅里面注水。

    青绿色的茶水慢慢的倒满,李飞阳捏起一个茶盅,不顾茶水正热,一口吞下。

    倒茶的是一个中年人,面色白净,戴着一个黑框眼镜,穿着白衬衫,蓝黑色休闲裤,现在虽然是夏天,他还是穿着一双大头皮鞋。

    看到李飞阳这样“勇猛”的一口把茶盅里的热茶吞掉,中年人呵呵笑道:“飞阳啊,你现在比老赵还要粗鲁,我这费了半天时间泡的功夫茶,算是媚眼抛给瞎子了。”

    李飞阳道:“我性子急,喝不惯这种慢悠悠的茶水。”

    中年人笑道:“不是你性子急,而是你不耐烦我这样磨磨叽叽的跟你谈事情!”

    “可是,飞阳啊,有时候,沉下心来说话,也未必不是一种享受,老是像你这样活的这么紧张,未免也太累了。”

    李飞阳苦笑道:“马叔,我活的真的这么紧张吗?”

    中年人笑道:“马克跟我说了,说你这个大哥,每天都好像跟时间赛跑,似乎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似的,从没有一天见过你是真正的放松下来过。

    李飞阳两手搓脸,叹了口气道:“或许我对于时间的浪费,有过刻骨铭心的教训吧?时间是不等人的,我不想以后我老的时候,因为有些事情没有经历过,有些东西没有见识过,而感到后悔。”

    中年人问道:“所以你对时间如对生命一般的珍惜?”

    李飞阳道:“时间就是生命!”

    中年人笑了笑:“时间是可以认定为生命的,但有时候偶尔放松一下,享受一下生活,或许才能感受生命的美好,不然你每天都活的那么紧张是为了什么呢?”

    李飞阳笑道:“今天我就跟叔叔学习怎么放松!”

    中年人哈哈大笑:“这就对了嘛!〃

    中年人叫做马兴国,马克的父亲,唐城市的市委书记。

    李飞阳和他见过多次,彼此还算是比较谈得来。

    马兴国对李飞阳很欣赏。

    马兴国此人,是官场上的学者,是学者中的官员,如果在大街上看到他,你根本就不能看出他就是一个大市的市委书记。

    李飞阳这几天在学校搞的试验田里小麦的产量,惊动了整个唐城市。

    整个唐城市和周边得道消息的省市,对此都极为关注。

    如果此事为实,那对于整个大汉国的意义可以说是非常重大!如果能将这种种植模式,能够用于对整个国家推广,那这份功劳可就大了!

    对于本地官员来说,是一项分量极重的政绩。

    马兴国今天单独邀请李飞阳来家里,其中一个事情就是对李飞阳咨询此事的真假。

    马兴国道:“前几天和老赵聊天,他说他家小子自从上了高中,认识了你后,整个人都变了。好像成了另一个人似的。

    当初的那个只知道惹是生非的小霸王,现在竟然成了一个好好学习的优秀高中生!他说给孩子他姥爷,他姥爷现在都不信会有这种事情发生!”

    马兴国看向李飞阳,叹道:“飞阳,你的手段我都看不清!我家马克,多么心高气傲的家伙,现在一回家,嘴里说的都是你!他对你这位大哥,可是佩服的五体投地啊!”

    李飞阳笑道:“没有的事情!我和马克春江几个,就是感情好,聚集在一起随便玩玩。”

    马兴国笑道:“哈哈哈,飞阳,你们几个随便玩玩,就能弄出这么一个高产的试验田?那要是认真的玩,岂不是弄出更让人吃惊的事情?”

    李飞阳道:“我其实在租用那几块荒地时,当时就说过,要科学种植才能使产量增高。可惜当初没有人相信,我没办法,只好和同学一起搞。现在产量实实在在的增加了,大家这才相信了!还是太祖说的好,果然实践出真知啊!”

    马兴国正了正身子:“这么说,亩产小麦八百斤是真的?”

    李飞阳奇怪道:“这有什么好吹嘘的?”

    马兴国苦笑道:“这种产量,在国内是前所未有的高产。在你嘴里好像不值一哂。这种种植模式如果能够推广的话,可是足以上报内部的大喜事啊!”

    李飞阳笑道:“这是可以上报内部的,这种模式可以普及套用,粮食增产是肯定的。这点是不用怀疑的。”

    马兴国点点头:“好!我这就上报内部,建议内部组织相关人员前来学习考察,把这种种植模式推广出去!”

    李飞阳好笑道:“这有什么好学习的?我又不是什么种粮专家,大汉国农民就是舍不得买化肥,种植的农作物太过于密集,植株之间争夺养分,才会造成产量上不去,只要改正一下就行。关于这方面,农学院的高材生,应该会知道的啊。”

    马兴国苦笑道:“大运动期间,农学院的学生都不知道被遣送到哪里去了,如今农学院刚刚从新组建,许多知识都出现了断层,一点成果都没有做出来,他们现在还没有使人信服的东西。”

    李飞阳道:“原来是这样,我说怎么现在的劳作方式这么原始落后。”

    马兴国道:“这已经是不错的了!你是不知道以前是什么年景!我以前在下面插队的时候,一年都吃不了一顿饱饭,如今最起码农民不会挨饿了。”

    李飞阳道:“吃饱饭是作为社会人最基本的诉求,这点都满足不了,谈什么强国强民?”

    马兴国叹了口气道:“国难多艰。”

    一阵沉默。

    有些事情太过于敏感,马兴国不好多说。

    沉默了一会,马兴国道:“过上一段时间,可能会有些代表

    团去你们学参观学习种植技术,你先做好准备。”

    李飞阳慌忙摇头:“马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