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重生之大文学家 >

第99章

重生之大文学家-第99章

小说: 重生之大文学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汉剧虽然历史文化早,但相比于京剧就有点稍微显得有点“土腥气”,称不上高大上,只能说是接地气的地方剧种而已,如今被列为国剧的剧种还是京剧这个剧种。

    因此上,汉剧虽然影响大,覆盖范围广,但是在上层人物的眼中,他们最为看重的剧种还是京剧。

    因此上,第一个出现在舞台上面的就是一场京剧折子戏,戏名《柳云阳下南广》,讲述的是主角柳云阳本来是南广人,但是因为一些原因,如今定居在京都,改革开放之后,手里有点闲钱来,手头也不那么紧张了,就有了动身回家探望的念头。

    戏中讲述的就是柳云阳在老觉的所见所闻,发现改革开放之后,本来贫苦落后的老家已经变了模样,高楼大厦平地起,人人家里都有电视机,生活水平比在京都的自己还要高。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歌功颂德的现代戏,其中夸大之词令人哭笑不得。其实如今改革开放也就一年多一点,就算是南广身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但也没有戏曲里表演的那么夸张。不然的话,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偷渡去港城了。

    唱词说不上经典,但也过得去,按李飞阳的欣赏水平,感觉这个折子戏也就是一般般,属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作品。毕竟里面的矛盾冲突不大,没有什么拔高的段子,算不得精品。

    一场结束后,满场掌声雷动,不管唱的好不好,这点礼貌的掌声还得是要表现出来的。

    这场京剧演完,一个上午也就过去了,在座的评委开始在在下面发表自己对这场戏的看法。

    黄世昌老先生是整个评委里面辈份最高,威望最重的老前辈,对于这部戏的点评自然是由他开头。

    “总体来说,这故事编的还算合情合理,演员的唱功也还不错,但是亮点不够,虽然有所创新,但也只是带来了一个新故事,切合时代脉搏的作品不是不可以,只是这部作品未免失之粗糙。”

    黄世昌点评起来,毫不留情,有一说一,说的这场京剧的几个原创者,个个面红耳赤,连声道:“是,是,是,黄老说的是!”

    李飞阳看到暗暗好笑,心道:“没想到黄老爷子平日里这么和蔼可亲,现在一进入工作状态,却是这么严苛,说话毫不留情!”

    黄世昌说完,王不知、黄河流以及众多评委接连发言,开始给这场戏打分,满分是十分,黄世昌给的是六分,在他眼里,这部戏也就刚刚及格。

    但是别的评委就不能像他这么随心意而打分,他们毕竟是属于体制内的人,身上背负的职位决定了他们不能靠一己的好恶来评价戏曲节目的好坏,对一个节目的好坏已经不是单单看它的文艺性,更要看节目所表现出来的政治倾向。而在他们的评价标准里面,政治性的重要性,要远远高于文艺性。

    黄世昌也清楚这一点,不是所有人都像他这样百无忌惮,他可以随心所欲,那是因为他的身份地位无人能及,完全不用看别人的脸色。但是别人要养家糊口,要生存,只能随波逐流,因此黄世昌看到这些人给这部京剧的打分都是七分以上时,也只是哼了一声,没有多说什么。

    戏曲大赛,每天只能演出两场,上午一场,下午一场,下午参演的昆曲。

    昆曲是大汉国最为古老的戏曲,被誉为戏曲界里的活化石,以其唱腔美妙,身段优雅,动作细腻而闻名于海内外。

    在大汉国,昆曲的黄金时代是在明清之际,那时候出了许多词曲大家,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段子,风靡天下。

    不过正因为创作的文人多了,过分追求唱腔的缓慢优雅,已经完全脱离了大众的欣赏水平,除了一些文人墨客能津津有味的看下去外,普通的老百姓已经看不懂了,他完全丧失了生存的土壤,已经成了无根之木,到了现在,整个大汉国已经没有一家像样的昆曲剧团,眼看就要灭绝了。

    这次为了抢救国家濒临灭绝的文化种类,才有政府组织相关人员开始对这个古老剧种的编撰和整理,从新组建了昆曲剧团。这次参加比赛的就是新近组建的昆曲团,他们参赛的节目并不新创作的作品,表演的还是老曲目。他们参赛的目的就是秀一下存在感,为大汉国全国全剧种戏曲比赛凑个份子。

    其实也不是昆曲团体不想创作新的作品,实在是昆曲的创作难度太高了,没有及其深厚的文学修养,根本就不能填词作曲。昆曲的创作难度比之所有的剧种都要困难,没办法,只能出演老的曲目调子。

    李飞阳前世其实也不喜欢昆曲,但是在所有的剧种里面,昆曲的艺术成就最高,文化韵味也最高。有时候为了附庸风雅一下,陪同几个同样也附庸风雅的朋友们一起去sz剧院里面听评弹,听昆曲,时间长了,倒也看出一点门道,发现这个剧种还不错,已经慢慢的能够看进去了。

    此时,舞台上的昆曲演员开始表演后,李飞阳发现这部戏曲在前世也有,乃是大大有名的《长生殿》。

    一曲唱罢,掌声热烈,但是点评的人却是不多。在场的评委们还真没有几个对昆曲有深度研究的。最后,还得看黄世昌老先生怎么说。

一百四十四章 比赛开始(二)

    黄世昌扫视四周,发现周围的几个小辈评委们,看完这个昆曲表演后,都是面露迟疑,不敢轻易发言,似乎对昆曲的点评,他们自己都没有信心。

    黄世昌暗叹一声,心下极为失望。

    作为一个文化人,眼看这么好的国粹精品,百戏之祖,最为优雅的剧种,在史上最为出名,最为令人津津乐道的昆曲,现在的一些所谓文人竟然都不知其所以然,这实在令他痛心。

    刚才昆曲表演的《长生殿》这一场戏,其实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段子,只是从全剧五十多出戏里面抽出来一出,叫做《惊变》,但饶是如此,也表演了大量时间,一个下午就这么过去了。

    平常的剧种,一个下午,早就把整场戏都演完了,但是昆曲《长生殿》一个下午只是演出了五十多出的一出,由此可见这场昆曲戏的繁杂和唱戏节奏的缓慢。

    黄世昌叹道:“极为老师表演的非常到位,我十多岁的时候,那还是在前朝时期,曾和家人一起在圆明园看过为老佛爷庆寿的戏班子演的戏,也是昆曲。当时不懂,也没有觉察出好来,但是当时看戏的皇亲国戚们,文武大臣们,都看得兴高采烈,拼命鼓掌叫好。从那时候,我就知道,这个剧种不简单,毕竟当时在圆明园看戏的人无论人品怎样,但是学问肯定都是有的。不是饱学之士,位高权重之人,根本进不得圆明园。以他们的眼光和见识都对昆曲表演叫好,那看来是真的的好。”

    他看向几个年纪已经很大的昆曲演员,笑道:“我二十多岁的时候,被一个朋友连累,抛弃妻子的讨饭去了南方躲避朝廷的追杀,在南方藏匿之时,倒是多次观看了昆曲表演,深深为老一辈艺术家的表演所倾倒,那时候,我才知道,什么才是艺术,什么才是表演,什么才是唱腔!”

    说道这里,黄世昌一脸遗憾的道:“可惜,现在昆曲式微,远非当年盛况。据我所知,如今只剩下不到八百位昆曲演员还在坚持演出昆曲,其余的演员因为生活的压力,都已经转行去了别的剧种。对你们八百位坚持表演昆曲的老师们,我非常佩服。顶着这么大的压力,还在坚持表演,这是很不容易的,我提议大家给他们鼓鼓掌!”

    全场掌声再次响起。

    黄世昌道:“据我所知,你们八百位仍在坚持表演昆曲的老师们,被人称为‘八百壮士’,这个称呼现在听来让人心痛。什么时候,我们大汉最为优雅,最为古老,最有文化底蕴的剧种,竟然到了这种举步维艰的地步?”

    黄世昌一脸沉痛,“对高雅艺术的欣赏才是真正显露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整体文化素养,当然我并不是说别的剧种就不高雅了,但是相对而言,昆曲的艺术成就最高,最值得人们欣赏!可现在呢?好多人都已经不知道昆曲是怎么个表演方式了!我真担心,再过几十年,不单单是昆曲,就是别的剧种也会到了濒临灭绝的地步!”

    感慨了几句,说的几个站在舞台上的老昆曲艺术家们老泪纵横,这么长时间的默默坚持和不被理解的苦闷,此时被黄世昌提及,在场的昆曲演员们都是涕泪交加,情难自已。下面的观众们也是一阵骚动,为这些演员们的坚持而感动。

    评委席上,黄世昌开始点评:“几位老师都是功力深厚的表演艺术家,身段、唱腔、念白,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以老头子我的眼光来看,已经是非常完美。只是这场比赛比的是创作新曲,几位虽然表演的极其完美,但是与这次比赛的主题有点偏差,基于这一点,我不能给你们十分的满分,但是。。。九分,我是一定要给的!”

    台上的几个昆曲演员,哽咽道:“谢谢,谢谢,谢谢黄老先生的厚爱,希望大家以后多关注昆曲,多支持昆曲,谢谢!”几人鞠躬感谢,情绪很是激动。

    黄世昌打完分之后,后面的评委们也开始评分,只是他们大多数都不懂的昆曲的好坏与否,但是势必不能给它满分,给低了也不行,这可是以后需要大力支持的濒临灭绝的剧种,不给他一个好的名次,以后怎么能大张旗鼓的开展保护抢救工作?

    是以,一帮人商量了半天,都给了一个不高不低的分数,不是八分,就是七分,其中又以八分最多。平均下来,七点八分,因为只是第二场比赛,难以毕竟这个分数在整个比赛里面到底是高还是低。只能最后排名次的时候才能知晓。

    一出昆曲完毕,今天的比赛表演宣告结束,台下众人三三两两的起身离场。

    黄世昌正要走的时候,几个昆曲演员围到他身边,对他表示感激之情,等李飞阳和黄征农寒暄完毕,走到黄世昌老先生面前时,就听到黄老先生大声的对几个昆曲老艺术家说道:“创新?为什么要创新?咱们的昆曲别说要创新了,能不能继承下都是一个大问题,还要创新?你们把一些老的经典曲目能够传承下去,就功德无量了!”

    一个老妇人问道:“黄老先生,咱们要是不创新,演戏没人看啊!”

    “那也不能丢掉传统表演方式!不然的话,把现代元素糅合到戏曲里面,那算什么?四不像么?反而显得更不伦不类!”黄世昌有点愤慨,“别听你们那个狗屁领导的话,你们的领导是不是叫曹一都?我回头会打电话给他,让他撤销这个狗屁决定!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混帐玩意儿,还敢瞎指挥?”

    骂了一阵子曹一都,黄世昌安慰几个演员道:“大兄弟,大妹子,不要担心,现在国家不是已经关注到了昆曲的困境了么?这几年内,政府会大力扶持的,你们只要唱好你们的戏就行,别的不要多担心!真要是受了什么委屈,直接来找我就行!”

    看到几个演员千恩万谢的远去了,李飞阳有点好奇的问黄世昌,“黄爷爷,现在昆曲的现状这么艰难么?”

    黄世昌道:“确实很艰难!再不抢救估计真的要消亡了!”

    “这么严重?”

    “确实很严重!已经有的演员离团了,现在传承已经有了中断,在不保护,真的要断掉了这么一个剧种了!”

    黄世昌忧心道:“昆曲和别的剧种不同,别的剧种,只要有故事情节,有念白,有整个故事的脉络,就是表演方式失传了也没有问题,大不了花点时间从新设计一段表演就是。可是这一点,在昆曲这里行不通,这种老剧目的表演方式,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曲调,都是一代代的文人墨客,文史功底非常高的书生们严密的设计好了的,差一点都会影响整体的表演水准。轻易改动不了!关于昆曲,一部戏,如果只是有剧本,但是表演步骤,表演动作和唱腔失传了,那么这出戏基本上就可以说是失传了!他已经失去了舞台表演的价值!它最后的贡献也只能是做一个文献参考!”

    李飞阳道:“现在政府不是已经开始保护性抢救了么?黄爷爷你还担心什么?”

    黄世昌听李飞阳问到这一点,怒道:“保护?抢救?说的好听,他们知道什么是保护么?什么都不懂的一帮玩意儿,就知道喊口号!还说什么要创新,要发展?我呸!继承都继承不下来,还想要发展?真是大言不惭!”

    说到这里,黄世昌道:“不行,这事情我得过问一下,底下一帮人不懂装懂,外行指挥内行,别真的把这个剧种给弄绝户了!老三,你先和飞阳聊着,我得找人处理一下这个问题!”他风风火火的走了,走了好远了,忽然回头道:“飞阳,今天别忘了去我们家里吃饭!老三,你先带飞阳回家吧,我今天要回去晚一点了!”

    看着黄世昌远去的身影,李飞阳笑道:“老爷子做事还是这么风风火火的啊?”

    黄征农道:“可不是么?这么大年龄,也不怕摔着?还是这么一副急脾气!不过,看他今天这副表情,估计昆曲剧团的那位领导要倒霉了!”

    “哦?这话怎么说?”

    黄征农嘿嘿笑道:“老爷子眼里揉不进沙子,生平最讨厌的就是那些打着官腔瞎指挥的官老爷,这些人,为了政绩,老是让下面的人弄一些面子工程,来糊弄上面的领导,这种人在地方官场上还好,但是一旦到了文化方面造成的破坏可就大了!老爷子生平最恨的就是这种名义上说保护文化,实际上是破坏艺术的玩意儿!这次这个叫做曹一都的家伙,日子要不好过喽!”

第一百四十五章 比赛开始(三)

    李飞阳自来京城,就没少跟黄征农打交道,如今正是年假时间,黄征农本来工作就不紧张,如今更有大把的时间陪李飞阳在京都乱逛。

    前一天马春常、陈菲斯和朱林茂三人去李飞阳府里道谢之时,还是黄征农前去作陪的。李飞阳去黄家吃饭,也不是一次两次,和他的家人都熟悉了。

    这次和黄征农吃完老夫人做的饭后,黄世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