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

第134章

伐-第134章

小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位),新义军石帅来了。。。”
    脚步腾腾中,无数人匆忙跑下城楼,将好消息传播到四方。
    石青冷冷一笑,这些人一旦拥有了生存的希望,谁敢将这希望掐灭,他们就敢与谁拼命。蒲健——你敢吗?
    与石青预料的一般,没多久,城楼上一阵响动,现出无数涌动的人头,得闻消息的枋头军都赶了过来。其中一撮人衣甲华丽,特别醒目,石青闪眼瞧去,隐约认出其中有蒲健、蒲安以及王堕、梁椤这些战场上照过面的老对手。
    冷冷地盯着这一撮人,石青一言不发;等着对方发话问候。面对战败者,胜利者有自傲的资本。
    夕阳的余晖落在背后,蒲健趴上垛口,整张黑脸藏进了阴影之中,只一双熬得通红的眼珠格外醒目。
    “石青!蒲健在此!汝有何话要说?”蒲健拿捏着架子,嘶哑着嗓子向城下喊话。
    两人垂直距离不过六七丈,从对方猩红的眼珠里,石青清晰地看到了焦虑和不安,暗自冷笑一声,石青喝道:“蒲健!汝可知罪?”
    蒲健一怔,大脑出现片刻短路。枋头被对方搞得如此凄惨,石青还好意思兴师问罪?这是哪根哪啊。。。过了片刻,蒲健醒过神来,恼怒地叫道:“石青!汝要攻便攻,要杀便杀。何必啰嗦。”
    任打任杀?石青听出对方底气不足,心中暗笑,黑脸却向下一拉,佯怒道:“好!汝既然不思悔改,一意孤行,本帅乐意成全,不过多杀几千而已。”
    说到这里,石青霍然转身,一跃下了营垒,高呼道:“新义军诸将士听着,即刻起,加强戒备,不得松懈,绝不放一人走脱。”
    新义军值守步卒和刚赶到的骑兵大声应诺,震得四周废墟上的土石簌簌而落。
    城头上的枋头军哀声叹气,刚刚兴起的一点希望转眼间被掐灭,这种心情比一直都没有希望更难受。有些胆大的士卒怨怪地瞪向蒲健,恨他不会应对。
    蒲健也是一愣,没想到石青这么干脆,一言不合,扭头就走;以至于自己连他是何意图都未探明;他口张了张,想开口喊回石青,却又感觉这样做过于怯懦了。
    情急之下,蒲健顾不得许多,狠狠踹了身左的蒲安一脚,示意叔父出面喊回石青。
    蒲安原本不是急智之人,被踢一脚后,脑袋顿时灵光了许多,不等蒲健眼神示意,已经张口喊道:“石帅稍待。。。”
    喊声出口,正自走向黑雪的石青停了下来,他没有转身,只缓缓扭过头,沉默地望向城头,看架势似乎随时准备着离开。
    “石帅,你我双方交战,只有胜负之分;时值今日,我方承认失败,只是何罪之有?老朽愚钝,请石帅指点。”蒲安善于交际,一番话说得不卑不亢,难得的是,就此打开了和石青叙谈的话题。
    “难怪枋头有此一劫,原来汝等竟如此糊涂,至今不知犯了何罪?既然如此,本帅就点拨汝等一二。”
    不客气的斥责声中,石青转过身子,扬声说道:“汝等大多是略阳人士,因遭乱世之苦,石赵暴政,这才被强迁至枋头,说起来,也算是流民。蒲洪更被任命为枋头流民督护。本帅所言,是也不是?”
    石青说的是枋头蒲氏最本原的身份,事实上,这个身份之上此时已披上了无数彩衣,蒲洪更被大晋封为氐王,人们提到枋头,想到的是征北军、氐王等等炫目的光环,不再是流民屯耕地和流民督护。
    尽管如此,当石青提到枋头最初出身之时,蒲安却不能不承认,他只好回答道:“石帅说得是。”
    “那就是了。”
    石青厉声质问道:“汝等既是流民,当知流民之苦;眼下大赵崩析,无数被强迁至中原的流民脱离暴政桎梏,有心归还故土,汝等为何不能同病相怜,反作豆萁相煎之事,掳掠西归流民,截断南北交通。汝等作此罪孽,悖逆天理,违背良心,难道不怕千夫所指,无疾而终么?”
    城楼之上,枋头大小督护听得目瞪口呆。这人是谁?圣人么?乱世之中,扩张部众,相互攻再也正常不过,这人怎么能以此相责?换作平日,他们早已大笑起来,换作他人,他们难免也会翻翻白眼;偏偏在这时候,在这个人面前,他们不敢。因为他们领教过这个“圣人”的狠辣血腥,因为这个“圣人”操纵着他们的生死。
    事实上,此时枋头军上上下下无不希望,城下之人真的是一位深明大义,仁慈祥和的“圣人”,因为只有这样的敌人,才会好言告诫一番,然后放过他们。虽然,这位“圣人”的告诫让他们肚子气的快要炸裂了。
    蒲安揉了揉肚子,冲城下一揖道:“石帅误会了,枋头本意并非是留难西归流民,而是欲将大伙积聚起来,共同西归,以便路上有个照应。老朽承认,其中手段有些强硬了,以至于石帅误会,这才有了这场战事,如此说来,枋头确实有些不是。”
    “嘿嘿黑。。。好一个误会。枋头数万大军犯我青、兖,误我农时,致我数千将士损折,耗我仓储无数。一句误会就想了解此事么?汝等说得太过轻松了。”石青时而冷笑,时而愤慨,仿佛有了极大的冤屈一般。
    枋头人听了,不仅是肚子快要气炸,差点连肺都要气炸。这世道还有没有天理!你不过误了农时,损耗了几千人马。就气成这般模样;我们呢?大片土地被侵占,家园被焚毁,几万人尸骨无存;还不该气的撞死吗?
    怨气冲天之际,蒲安显示出一个长者应有的睿智与沉稳,他从对方“一句误会就想了解此事么”这句话里,敏锐地扑捉到石青的意思:对方似乎没打算赶尽杀绝,愿意了解恩怨。至于为什么会如此,蒲安不知道。这场战争打一开始,枋头人就糊涂着,不知新义军为何盯上了他们。也许,对方真是一位“圣人”,之所以出兵,是因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无论是明白还是糊涂,蒲安都悄悄地松了一口气;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对方若真愿意了解之事,他又何乐而不为?
    “石帅息怒。”
    蒲安歉意地对石青又是一揖,道:“老朽不识石帅虎威,冒犯了青、兖,诚为死罪。只麾下将士俱是流民出身,久受苦难,不该受老朽株连。石帅若是能给他们一条生路,老朽甘愿自裁以谢罪。”
    蒲安担心蒲健不能忍辱,不敢指望他,干脆以枋头军督帅的名义向石青请罪,语气诚恳之余兼带了无限凄伤,枋头军上下闻听无不感激莫名。
    石青似乎被他感动,迟疑了一阵,重新踏上营垒,放缓了语气说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本帅不喜杀戮,汝等日后若能改过向善,放诸位一条生路也无不可?只是。。。”
    石青停顿了一下,当枋头军上下无不把心提到嗓子眼的时候,他冷漠地说道:“人可以放,战马必须留下,以作对青兖两州生民的赔偿!”
    “休想!”
    一直没有吭声的蒲健突然发音,勃然大怒道:“石青!汝好算计!绕了半天圈子,不为了结双方恩怨,而是企图谋夺战马。蒲某岂能容你得逞!实不相瞒,蒲某早已打定主意,即便拼了身死,也不会为汝留下一匹战马。有本事,汝便来攻——”
    “小人之心!”
    石青嗤笑一声,叹道:“本帅慈悲佛心,为汝等指出一条生路,奈何汝等不知好歹,执意如此;本帅只好送你们下地狱了。哼哼——蒲健听真,本帅在此索不到赔偿,率军前往河内,找老蒲洪索要便是了。本帅很想知道,老蒲洪是否同样如此,不为本帅留一匹战马畜牲。”
    “你。。。”
    蒲健并指指点石青,却无话可说;他知道,石青并非虚言恫吓,只要将这最后的八千多枋头士卒解决了,蒲洪身边再无人可用,即便有些青壮,也没有得力大将和操训青壮的老兵了。那时候,新义军只遣一支偏师就可能攻占河内。
    “石帅息怒!”
    眼瞧着蒲健的强硬对石青不起作用,蒲安再次出头,谦恭地对石青一揖道:“石帅。枋头不是不愿赔偿,健侄担心的是,枋头赔偿后,新义军若是不能守诺,哪该如何是好?”
    “本帅乃大魏堂堂虎贲将军,新义军军帅,向来言必行,行必果;信义著于天下,岂是虚言欺诈之人。”
    蒲安担心新义军不守言诺,这让石青极其不悦,很慎重地作了一番自我介绍。
    只是这番作为作用似乎不大,城头上尽是不以为然的神色;事实上,一个私军军帅和虎贲将军的名号在枋头军面前确实很不显眼,要知道,枋头军被大晋、后赵封公封侯的不在少数,蒲洪甚至已被封王。若不是这个虎贲将军将他们打得狠了,他们免不得会狠狠讥笑一番。
    石青意识到仅凭语言是无法感动对方的,无奈了一阵,傲然说道:“诸位若是诚心改过,有意赔偿。本帅有个主意,可安诸位之心,不再担忧新义军违诺。”
    “哦。石帅高明。不知是何主意?老朽洗耳恭听。”蒲安双目一睁,惊喜交加。果真如此的话,不仅能保住自己的性命,还能保住这八千多人,这可能是陷入绝境的蒲氏最后的希望。
    “此事易耳。枋头军分批出城渡河。每有一人上船,汝等放一匹战马出城。本帅若是变卦,便得不到战马,汝等最多不过损失一批士卒,却也无妨。”
    石青悠悠地说,他说对方损失一批士卒无妨确是事实,因为新义军若是不放人,城里的枋头军早晚是死,区别只是迟死早死而已。
六十三章诸葛攸显能
    收容降兵是件很麻烦的事,特别是在降兵数量远超新义军士卒的浪荡渠东西两岸。 *()
    石虎酷爱打猎,兴致来时,曾在黄河南岸圈出一个猎场;猎场南到巨野泽,东至大清河东岸的东阿,西至管城,位于司、豫、兖三州交界之处,方圆达数万里。这里就是历史上极为血腥、极为悲惨的“掷兽罪”和“尸林景观”发生地。
    浪荡渠上游地理位置属于猎场范畴。这一带草深林密,路径难辨。降兵若是瞅准空子,一头扎进草莽之中潜逃,人数单薄的新义军很难寻踪追杀。
    麻烦到了诸葛攸手中似乎不再是麻烦。
    诸葛攸首先找了个借口,斩杀了几十名横眉暴眼,面向凶恶的降兵,以震慑余众;然后将降兵五人组为一保,保者保证也;一保之中若有人逃脱,其余四人连坐受死。为了自己性命,降兵只得互相监督,如此就为陆战营分担了大部分看守之责。
    缴获的兵甲旗杖打包捆上,让降兵扛上,诸葛攸带着他们向西缓行,收集无主战马,捡取遗落的兵甲旗杖,一路之上很是轻松。轻松的让诸葛攸产生了一些遗憾,做这种事情毕竟没有纵横沙场来得痛快。
    快到官渡之时,衡水营报警信使赶上诸葛攸的队伍;听说白马渡和禀丘遇到大队敌军偷袭,非常危险,诸葛攸没有担忧,反而十分亢奋。危难之时见英雄,白马渡和禀丘越是危急,越能显出他诸葛攸的本事不是?
    一边快马向石青紧急报讯,一边安排人手通知官渡、管城等地新义军立即带降兵回返与他会合。诸葛攸随即率领陆战营及其麾下降兵快速退往浪荡渠。他很清楚,浪荡渠是新义军回师救援的重要通道,必须操持在己方手中。
    出乎意料的是,诸葛攸赶到浪荡渠的时候,对岸已经布下一支打着张焕、江屠旗号的人马;五千衣甲齐整的士卒沿渠岸散开,分成三队,扼守在对面三个易于登岸的滩涂地,防守幅度至少有四五十里宽。
    原来因为王猛、韩彭早有准备,张焕突袭白马渡未能一举成功,双方一攻一守,战事陷入胶着;张焕见势不对,一边率大部继续猛攻新义军,一边分遣一支人马抢先占据浪荡渠东岸,以便阻止回师的新义军。
    抢占浪荡渠的意图落空之后,诸葛攸没有着急,盯着对岸望了一阵,他把降兵中的校尉、军司马、军侯等枋头军骨干挑选出来编入亲卫队带在身边,随护将几千杂兵召集起来训诫道:“枋头被新义军占据,蒲洪、蒲健完了,枋头军也完了;只是,这些与汝等并无多大干系。汝等家人子女已在新义军下辖,汝等若想谋取荣华富贵,可以加入新义军;汝等若想日后和家人子女团聚,必须听从新义军指挥。”
    训了一通之后,诸葛攸将三千多名降兵编入陆战营,命令陆战营军司马张凡为临时统带,率四千人沿浪荡渠南下向尉氏运动。
    诸葛攸暗自叮咛张凡,一路务必多树旗帜,多造声势。但若遇敌,能避则避,不要轻易作战交锋;利用降兵充当疑兵可以,真个交锋起来,可就靠不住了。
    张凡率部刚刚离开,诸葛羽、戴洛两人率一千多新义军押着几千降兵赶到;诸葛攸照例而行,将这股人马分作两部,一支运动到陈留南部,与张凡遥相呼应;一支在陈留北部运动,分散对方视线;第二日一早,丁析率部押着降兵从管城回返,诸葛攸又将这股人马分成两支,一支停留在原地,向对面的敌军施加压力,一支继续南下,做出寻机渡水的态势。
    一天一夜的时间,浪荡渠上游,西岸不到一百五十里宽的地域内出现了五支新义军。五支人马有的木编排,似乎准备渡过浪荡渠;有的立寨扎营,作出阻断张焕大军退路的架势。
    依旧在率部猛攻白马渡的张焕闻报后傻了眼,他没想到新义军主力回来的这么快、这么多。这仗没法打了,再打下去,就不是自己堵住对方的退路,而是对方阻住一万二千豫州军的退路。这一万二千豫州军,可是自己兄长的命根子,说什么不能有失。
    二月二十九黄昏,就在石青向蒲健索要赔偿的时候,张焕停止攻击;当晚,趁着夜幕的掩护,伪装的豫州军快速退会陈留,第二天一早,渡过惠济渠,来到浪荡渠东岸。坐镇尉氏的冉遇随即派遣三千人赶到西岸接应。诸葛羽、张凡见状,没有攻击,率兵北撤,丁析、戴洛两支人马跟着北撤。
    对岸之敌撤走后,诸葛攸指挥降兵在浪荡渠上搭了一座浮桥。
    三十日晚,五支人马在浪荡渠西岸会合,连带降兵,集结出一支一万五千多人马的大军。当天晚上,诸葛攸率一万人马连夜东返,救援禀丘,诸葛羽带五千人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