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

第156章

伐-第156章

小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很可能会继续南下,攻击渤海郡、乐陵郡。。。”
    权翼一听,霍然变色。滠头人定居在两河左右,其中大半在卫河之北。一旦鲜卑人进攻推进迅速,扶老携幼的滠头人甚至来不及渡河就会被追上。他咽了口唾沫,竭力稳住心神,问道:“石帅。你打算怎么办?”他知道,石青唤他过来,绝不是无意义地闲聊。以他对石青的了解,对方应该拿定主意了才是。
    “迁移!只有迁移!”
    石青重重地给出答案。“不仅卫河之北不安全,乐陵郡、平原郡在河北的郡县都不会很安全。所以,滠头人这次迁移,干脆迁移到黄河南岸去,一劳永逸。”
    这个提议对于滠头人来说,无疑很好。但是权翼知道,石青这个举动背后必有深意。暗自思忖着,权翼下意识地问道:“石帅觉得应该将滠头人迁移到哪?”
    石青在马背上侧过身子,直直凝视着权翼,一直盯得权翼有些心虚了,他才沉声说道:“子良。石某仁至义尽,该做的已经做了不少。此后,新义军不会再收留帮助滠头人了。”
    权翼瞿然一惊,骇异地望向石青,不明白这话是什么意思。刚才石青不还说要把滠头人迁移到河南去吗?
    太阳斜斜地挂在东方,直刺过来的阳光耀得石青半眯起眼,权翼清楚地瞅见,那双被耷拉的眼皮遮挡的眸子闪烁的是怎样犀利的光芒。权翼感觉心如擂鼓一般急剧地跳动着,紧张的要从嗓子眼里蹦出来了。
    “当初为了对抗枋头蒲洪,新义军和滠头军结为同盟。因为这个情分,新义军同意滠头人搬来,并为之划定了定居地。眼下,蒲洪已经退走,新义军和滠头军的盟约事实已经不存在,新义军有什么理由让滠头人搬迁到自己家里去,并给予照顾保护?”
    石青斜睨了一眼权翼一眼。“子良。石某说得可有道理?”
    权翼长出了一口气,彻底松弛下来,石青的意思他听明白了。以前石青遮遮掩掩的,眼下这是要公开兼并滠头了。兼并就兼并吧,反正滠头能用的人都在他麾下听用。
    定了定神,权翼道:“石帅说得有理,只是——如今都是新义军人,哪里还有滠头人?”
    石青嘴角绽出一丝微笑,反问道:“如今没有滠头人了?子良。你确信?”
    “权翼确信如此。”
    “只怕未必。”
    石青摇了摇头,悠悠说道:“石某不会勉强别人,一切凭自愿吧。这几天,王亮、尹刺、薛瓒、姚益生都会赶到乐陵。愿意成为新义军人的,石某会将他们的家人眷属接到河南就近安置,不愿意的,随他们去吧,无论是会滠头,还是继续留在乐陵,都和新义军不相干。”
    听到“就近安置”四个字时,权翼耳朵忽地竖了起来,旋即恍然大悟:石青不仅要兼并,还要趁机彻底拆散滠头人。明白之后,他一阵气馁,滠头人拆散的命运不可避免,不管是石青,还是其他军主,任何人都不会容许内部另有一个团体。另外,石青说,不愿成为新义军的,可以回转滠头或者留在乐陵,自此不与新义军相干,这话是真的吗?
    权翼偷偷打量石青一眼,只见石青笑面晏然,一副光明磊落的样子,暗自松了口气:征西大将军地位尊崇,只怕不愿受新义军下辖,看样子石帅应该会放行,他老人家愿意到哪就到哪去吧;如今世道太乱,权氏一门只能留在青兖,托庇于新义军羽翼之下,再也没法顾全其他了。
    事情的结果出乎权翼意料之外,几天后,姚弋仲竟然同意滠头和姚氏纳入新义军麾下。
    八月二十一。王亮、姚益生等相继赶到乐陵。石青将鲜卑人南下、新义军只护翼新义军人的事情一说,王亮、尹刺、薛瓒和权翼反应一样,纷纷表示愿意遵照石青指令,将家眷部属迁移到青兖腹地,从此成为新义军人。
    过了一天,石青带着姚益、姚益生、姚襄前去拜访姚弋仲,并告知事情始末。看到姚襄、姚益,姚益生后,姚弋仲的精神好了许多,考虑了一阵,姚弋仲答应解散滠头,姚氏归入新义军麾下。最后,他向石青提了一个要求,滠头汉人如权翼,王亮、尹刺、薛瓒等可以和姚氏分开,但是略阳羌人属于姚氏部落,请石青不要再拆分了。
    略阳羌族大大小小加起来,大概还有三四千人,其中青壮千余。石青同意了姚弋仲的要求,同时督请姚弋仲立姚益为世子,率部落迁移至陈留。
    姚弋仲同意了石青的建议,当场立姚益为世子。
    八月二十五。慕容氏大军踏入河间、章武之时。乐陵开始了新一轮搬迁。姚弋仲等羌人迁往兖州陈留,权翼家眷部属迁往鲁郡,王亮一门迁往肥子,依附薛瓒的太原人迁往青州北海,以尹刺为首的司州新安人迁往历城。
    权翼军务在身,随石青留在乐陵,没有随家人迁移南下。八月底,原摄头人从乐陵搬迁一空,权翼发现,石青所说的乐陵、平原两郡的搬迁并无动静,于是忍不住进言:“石帅。乐陵、平原为何还不搬迁,两郡几万人,若是行动晚了,等鲜卑人南下之时,仓促间很可能会出现混乱。”
    石青一笑,道:“子良。敌人来了,唯一的办法就是迎上去打他。退——能退到哪里去?退到什么时候为止?”
    权翼有些困惑。“既然如此。哪。。。为何还要把滠头人迁移到河南去呢?”
    石青闻言,沉默了好一阵,随后说道:“子良。乱世之中,人们大多习惯托庇于强者。与新义军相比,鲜卑人无疑很强大。你说,鲜卑人当真来了,滠头人是帮着新义军抗击还是归顺鲜卑人呢?”
    权翼没有回答,答案显而易见,肯本不需要回答。
    石青呵呵一笑,道:“乐陵人和滠头人不一样,他们是新义军人;这里是他们正在重建的家园,有他们的亲人乡邻。为了保护家园和亲人,他们会与敌人战斗到底。我对他们很放心。。。子良。希望你早日成为这样的新义军人,真正的新义军人。”
二十六章接触上了
    九月初一。
    马颊河、卫河之上架起了两座浮桥。从枋头移防过来的中垒营会合乐陵的豪杰营跨过浮桥,踏上支援渤海郡逢约、刘准的旅途。军帅府长史王猛从肥子赶来,和石青密议一夜后随军北上,担纲北上新义军步兵督帅。
    与段勤一战,新义军骑兵伤损近千,于此同时也缴获了三四千匹战马,这些战马不仅让石青麾下骑兵补充到八千二百骑,还为新义军义务兵组建了一个骑兵训练营。
    九月初三,司扬本部以及义务兵历城营赶到乐陵,会合乐陵仓的李历部在卫河南岸一线布置防御;将防御之责交给司扬后,石青和麾下八千二百名骑兵紧随步兵的步踏上了北上渤海郡的征途。
    鲜卑两路大军八月底进入河间、章武,兵锋所指之处几乎没有遇上真正意义上的抵抗。历史上,因为渤海贾坚在后提供支撑的缘故,河间、章武两郡的坞堡农庄给慕容氏造成了不少困扰,以至于鲜卑大军真正肃清两郡是在九月下旬招降贾坚之后的事了。
    此时有些区别,因为石青横插一手,贾坚没能回到渤海郡经营地方。逢约、刘准两股势力比较弱小,不能为两郡土豪提供足够的支持;是以。鲜卑两路大军一路畅通无阻,九月上旬便廓清河间、章武全境。
    九月初五。
    鲜卑大军回师蓟城。慕容评为章武太守,封裕为河间太守,率部留守两郡。临行前,慕容恪嘱咐二人,有机可趁之时可攻渤海郡,若无合适机会,勿须急于南下。对慕容氏来说,此次进兵取下章武、河间两郡已算功成,兵力再向前伸展,很容易受到侧翼鲁口、冀州的威胁,一旦如此,,应对起来将十分吃力。
    九月初七。封裕收到渤海郡柳县族兄封放的一封信。在信中,封放表示愿意归降慕容氏,并敦请封裕出兵攻打沧县、南皮,他将从柳县出兵予以配合。
    封氏是渤海郡望族。晋室南渡,天下无主,羯胡石氏和匈奴刘氏相互攻,中原因此大乱。北方民众为避战乱,纷纷迁移,或南下江淮,或北上出塞。渤海郡封氏在族长封释的引领下,大多北上出塞,融入慕容鲜卑部落之中。其中大燕国鼎鼎有名的封懏、封抽就是封释之子,封奕、封裕就是封释之孙。封放则是留守渤海郡的封氏子弟,与封奕、封裕乃是同辈族兄弟。
    接到封放的来信后,封裕有心给留守渤海郡的封氏子弟一个立功出头的机会,于是给慕容评去信,将详情告知,请慕容评兵出青县,于己配合呼应,拿下渤海。
    九月十三,鲜卑大军两路并举,慕容评率三万大军出青县南下沧县,封裕率两万大军出乐城(今河北献县附近),兵锋直指东部与渤海郡交界的清凉江。
    九月十五。
    沧县。
    鲜卑人四面围困,展开猛烈攻击。大魏幽州刺史刘准毫不示弱,指挥部众顽强抵抗,双方鏖战一日,各有损伤。
    清凉江西岸。
    封裕郁闷无比地望着对岸。整整一日,他的两万大军没有获得丝毫进展。不知从哪冒出来五千骑兵,将河间东百十里的清凉江东岸照顾的严严实实,没给他留下半点偷渡、抢渡的机会。
    看样子只能等待接应了。
    黄昏之时,封裕闷闷地回转营房,先给坐镇蓟城的慕容俊、慕容恪去了一封信,回报攻渤海的因由以及大军在清凉江的处境;随后又给沧县的慕容评去了一封信,请慕容评尽快南下,以便接应他这一部人马渡江。
    北上蓟城和沧县的信使离去之后,封裕唤来一个封氏子侄,命令他偷偷潜过清凉江,赶赴柳县,请封放出兵南皮,以分担他强渡清凉江的压力。
    接到封裕书信之时,慕容评已经探明渤海郡背后是新义军在提供支撑。他以极其严厉的口吻给封裕回了一封信,叮嘱他切切小心在意,万不可冒进,以免重蹈枋头军的覆辙。信末提醒道,要不了多久,清凉江便会封冻,到那时进军便会万无一失。
    新义军的名声和战绩早已传到北方鲜卑人耳中去了。不仅慕容评听说过,封裕也听说过,接到慕容评的回信后,封裕谨慎起来,不再急于过江。清凉江两岸渐趋平静下来。
    九月二十三。
    不知根底的封放集结出五千私兵,冒冒失失来到南皮,试图分担清凉江西岸封裕的压力,被新义军骑兵一阵冲杀,大败亏损,仓惶逃回柳县,闭门锁关,再不敢出门。
    此战过后,战局忽然平静下来。封裕大军没有渡过清凉江之前,慕容评不愿孤军深入,所以不再下力攻到沧县。
    伴随着双方一天天地僵持,天气越来越冷,也许是担心清凉江封冻,封裕大军渡江隔断己方退路,沧县守军终于决定突围了。
    九月二十八。凌晨。慕容评被一阵骚动惊醒了。
    “突围?沧县守军突围了?”听到这个消息,慕容评又惊又喜,抓起袍子,一边往身上披一边疾步迈出大帐。
    南方不远,黎明前的夜空红彤彤的。这种红不是旭日渲染出来的的,而是冲天的大火映照的。沧县——这个横亘在鲜卑大军面前十余日的堡垒,正经受着滔滔烈火的洗礼。
    “谁放的火?”慕容评下意思问了一句,随即便感觉问的多余。
    “是沧县守军。”亲卫依旧给出了回答。
    望着被大火映照的通红明亮的天空和原野,慕容评疑窦丛生。“突围之时,他们为什么要放火?不怕暴露吗?”
    这个问题显然有点难度,旁边的亲卫讷讷了一阵,答道:“也许。。。他们不想把沧县留给我们吧。。。”
    “有一点道理。但不全对。”慕容评肯定地点了点头,截然道:“他们大张旗鼓地撤退,也许是为了吸引我军追击,然后。。。哼。趁夜色伏击!”
    “将军英明!”
    亲卫的恭维更坚定了慕容评的想法。一瞬间,他便拿定主意,下令道:“传令全军。不得擅自追击。天明之后,我军以堂堂正正之师压上去。”
    沧县与南皮相距约有七十里。当日黄昏,幽州刺史刘准麾下三四千青壮兵丁及志愿兵中垒营、豪杰营在新义军骑兵的护卫下撤进南皮,与逢约部会合;石青率领骑兵在南皮与渤海郡交界处游弋,与南皮保持着呼应。
    没过多久,慕容评大军赶上来,旋即包围了南皮。第二天一早,封裕麾下的河间军渡过清凉江,与慕容评会合。晚些时候,柳县封放得到消息,再次集结出两千人马,赶到南皮声援慕容评。
    自此。南皮城外集结出五万鲜卑大军;城内是新义军与渤海群雄的联军,合计约有一万三千左右,此外,在城南三十里外,另有八千余骑新义军。
    盘算了一下实力对比,慕容评颇为挠头。
    单从数量上来说,鲜卑大军无疑占据着绝对的上风。但是,这个上风还没有大的不计较攻防损伤比例的程度。如果不计代价地强攻,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玉石俱陨。更令人烦恼的是,新义军骑兵在后虎视眈眈,让鲜卑大军根本无法全力施展攻击。
    “裕愿率一万精骑南下,将新义军骑兵驱赶过马颊河,再不容他们北上。”封裕看出南皮战事的关键,于是向慕容评请令。
    慕容评沉思半响,摇了摇头。“不妥。。。”
    封裕再想说时,慕容评说道:“封太守。对手并不弱,且背依本土,随时会得到支援补充,天时地利人和,无一不有。你真有把握一战而胜?”
    “封某。。。”封裕迟疑了。慕容评说得有道理,越往南去,己方越是被动,对方越是有利。想了一想,封裕问道:“以辅弼将军之见,该当如何是好?”
    “请求援兵。”
    慕容评似乎有了主意,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既然已经与新义军接触上了,干脆就大打一场,将他们逐到马颊河以南,不让他们北上捣乱就是了。”
二十七章第一次较量
    北风啸叫,枯草漫卷,南皮城外连天的营帐水波一样起起伏伏,各军军旗,各将认旗密密麻麻竖立在水波中猎猎作响;为清冷的冬日增添了无数肃杀。 **!*
    “呜——”
    “咚——咚——咚——”
    苍凉悠长的号角随着风声四处飘荡,沉闷的鼓声在中军行辕次第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