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

第264章

伐-第264章

小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枋头氐人之所以得以壮大,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有一个强势的蒲洪。乱世之中,只有强势人物才能给予民众安全感,蒲洪符合这一点要求,这才得到汉、羌、氐、匈奴等各族人的拥戴归附,将籍籍无名的一小块屯耕区经营成了一方霸主。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枋头因为蒲洪强势而行,也因蒲洪颓势而衰。退入上党郡之后,在张平势力和本土豪雄的挤压下,枋头氐人部落离散的非常迅速,但凡有点门路有点脸面的,无不向张平、冯鸯、库褥官伟等地方豪雄暗送秋波,以谋晋升之路。两年下来,不仅汉、羌、匈奴靠向了上党人,就连氐人甚至蒲氏子弟都不愿围在蒲健身边,而是寻找另外的出路。
    张遇来到上党郡之后,张沈让豫州军残部驻留轵关,防守轵关、白径、太行径这三条进出上党郡南部的要隘,命令原本协防轵关的氐人部落迁至长子东侧的丘陵地带屯耕放牧。这个决定对氐人部落来说无疑雪上加霜,长子、壶关一带乃上党郡中心,各方豪强密集分布,任蒲健再怎么提防,也不可能完全阻挡部落人士暗中投靠其他势力了。
    此时明眼人都能看出,枋头氐人部落已走到了尽头。唯有蒲健不甘心,依然在拼命地延揽权利,维持部落存在。但是枋头氐人在上党属于客居,不敢和并州势力公然翻脸,部落离散之众便常以当地豪强之名反过来要挟蒲健。蒲健有心无力,只能眼睁睁看着氐人部落名存实亡,渐趋崩散。恰在这时,邺城的招揽来了,这个招揽对蒲健来说无异于一个很好的出路,只是顾虑到投奔邺城之后,蒲雄会取代自己;为了保住自己的氐酋身份,他不得不破釜沉舟,行借刀杀人之计,打算先逼死蒲雄,然后再裹挟残部投奔邺城。
    “这么说,招揽蒲健只能让他率部突围,投奔邺城,却不能指望氐人控制上党?”听了小耗子的介绍,伍慈苦恼地问。邺城以前的意图建立在枋头氐人势力尚存的基础上,若是没有了这个基础,那么,以前的策略就需要变更或者彻底作废。这不得不让伍慈感到沮丧。
    “不错。”小耗子嘻嘻一笑,回答的很肯定。
    “这该怎么办呢?”伍慈茫然失措,不知如何是好。
    “呵呵。。。这事其实并不难。”
    小耗子呵呵一笑道:“能够左右上党的眼下有四个人,一个是驻军长子、壶关的张沈,一个是驻守轵关、太行径、白径的张遇,一个是上党郡势力最大本地坞堡冯家堡,一个是外地胡人的首领库褥官伟。其他人我不确定,我只能确定冯家堡的少堡主冯鸯可是一心想和邺城联系呢。去年春夏时分,并州军出兵河内,最后无功而返。自那以后,冯鸯对张平、张遇非常失望,时常对人言道,南和张氏气数已尽,难成大事。我是在邺城被蒲健掳到枋头的,因此时常自称自己是邺城人士。冯鸯不知从哪听说了这个消息,这段时间连着请我去了几次冯家堡,中间曲意打听邺城相关人士。嘻嘻,其用心不问可知。”
    伍慈精神一振,惊喜道:“小耗子兄弟,你可否代为伍慈引见冯鸯冯少堡主?”
    小耗子眼睛一翻,抢白道:“你说呢?”
二十八章初入建康
    大晋永和八年元月二十八清晨。 。
    前一天下午,石青的坐船随殷浩的迎玺使船队抵达石头城畔,考虑到晚间不便举行欢迎仪式,船队没有进城,偃旗息鼓泊驻在秦淮河与长江交汇处的西水关外,第二天早上才正式亮相,由四五十艘船只组成的迎玺使船队顺着秦淮河浩浩荡荡驶入建康。
    虽然天还很早,秦淮河两岸乃至朱雀航浮桥上,熙熙攘攘喧闹连天,却早就挤满了迎接的队伍和围观的士民。当然,不管是欢迎的还是围观的,关注的对象都不是石青,而是传国玉玺。对于江东朝廷来说,传国玉玺的回归蕴含的意义无论怎样形容都不为过。这不仅是天命所归的昭示,还是中原沦陷、晋愍帝噙玉归降、屈身为胡人奴仆以来司马氏屡遭羞辱时代的终结。
    大晋朝廷和皇室筹备了隆重的迎玺仪式,理政王司马昱率文武百官出皇城,亲自到朱雀航渡口迎接船队归来;褚太后和小天子也将走出皇宫,率司马氏宗亲在太庙、太社举行大祭,祈求天地祖宗佑护大晋江山社稷从此走向中兴。
    黄沙铺道,张灯结彩,建康皇城、外郭焕然一新,比正旦日那天还热闹。停止营生的士人民众站在秦淮河畔,踮脚翘首,望着旌旗招展的船队议论纷纷。
    “殷刺史真了不得,一共才几年,不光收复了中原,还吓得北方人乖乖献上玉玺。。。。。。”
    “那是!你也不看看殷大人是何人,他可是天上文曲星君转世呢,特特下凡来辅佐皇上和朝廷的。。。。。。”
    “听说荆州桓温很不安分,殷刺史迎回玉玺就该带兵去捉拿桓温了吧。。。。。。”
    “这事还用得着殷刺史亲自出马?听说桓温以白绫自枷,正乘船回建康请罪呢,他倒识趣,在不请罪,等殷刺史带兵西进的时候,哼哼——有他好看。”
    “哎——你们看,那位年青将军长得好生威猛,他是谁啊?船上打得是石字旗号,殷刺史麾下没有姓石的年青将军啊。。。。。。”
    “呵呵,老兄你可真好笑,硬是把粗野鲁莽之辈看做威猛之士。告诉你啊,这人铁定是从北边过来的,殷刺史麾下尽是文武双全的白脸俊彦,哪会有这等不识风雅之辈。。。。。。”
    “这位老兄眼光犀利,所言不差。前段时间兄弟随第一批粮船走了趟阳翟,呵呵,凑巧见过这人一次,听说这人姓石名青,乃是中原数一数二的私军头子。没起家以前,当过石赵太子手下的高力士。这可不就是粗野鲁莽之辈么。。。”
    建康皇城之西,秦淮河道两岸,彩旗与手臂同挥,俚语共锣鼓齐响。各般景象精彩纷呈。而在乌衣巷琅琊王氏府邸王洽书斋,上演的却是完全不同的剧目。
    鹤嘴里喷出丝丝馨香,凫凫烟雾缭绕来去,给书斋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书斋里有四人,这四人在建康并非顶尖人士,然而背后却代表着建康最主要的势力。
    其中一个是司马昱的中军司马高崧,一个是琅琊王氏子弟王洽,一个是殷浩的心腹幕僚王彬之,一个是江东名士刘惔。刘惔官居义阳郡太守,因和连襟桓温有些龌蹉,便很少前往任上,大多时间在建康士林中流连,此人口才好,善清谈,且是殷浩密友,几年时间就在建康士林闯出好大名声,隐隐成了殷浩赴扬州之后的建康士林领袖。
    王洽端坐上首主位,理政王司马昱的中军司马高崧坐在下首左侧,江东名士刘惔坐在下首右侧第一席,殷浩幕僚王彬之坐在刘惔下首。
    “会稽王说了,朝廷颜面不能失是一个,最重要的是中原不能乱,否则只能便宜麻秋和燕国慕容氏。殷刺史所提直接拘拿的手段太过刚烈,后果难测,暂时不宜施行。”
    高崧开口打破了平静,说出司马昱的意思之后,他商酌地问王洽。“敬和,会稽王让我问问你的主意,你以为呢?”
    “会稽王金玉良言,实乃老成谋国之道啊——”
    王洽微微颌首,赞罢司马昱话音一转,忧虑道:“殷渊源手段确实过于刚烈了,按他这般作为,稍不注意中原就是失而复得的局面;石青来到建康,可谓虎落平阳,任他再是凶猛也得老老实实趴着,此时只需找个借口将他留在建康就是,何须强硬捕拿拘禁?何须联合燕军夹击邺城?殷渊源急功近利了。”
    听到这里,王彬之脸色一变。他奉殷浩之命,先一步抵达建康向朝廷密告,请司马昱尽快捕拿石青,如果得手,扬州军和燕军南下北上两相夹击,假石青之令逼迫邺城就范,以便彻底收回中原。
    王彬之乘兴而来,以为朝廷必定会鼎立支持此计,谁知结果竟是连连受挫。理政王先是对此不置可否,今天却将沉寂已久的琅琊王氏推出来检讨殷浩的策略,这其中的意味让王彬之隐隐产生寒意:殷浩这段时间表现的太抢眼,风头一时无两,甚至盖过了理政王和琅琊王氏,他若是聪明,此时应该功成身退,可是没有,他就像被名利心迷住了心窍一般,妄图把出兵底定中原的功劳也抢到手,这种作为置建康世家豪门于何地?他想干什么?想让殷氏取代琅琊王氏吗?
    确实是急功近利!!!
    王彬之彻底明白了王洽话中的含义。
    “敬和兄此言极是。石青来到建康可谓拱手送出中原,对这种忠义之举,朝廷当缴传天下予以表彰,并高官厚爵将石青延拔擢为中枢之臣以为朝廷分忧。”察觉到司马昱、王氏对殷浩态度微妙的转变,刘惔果断地与老友拉开距离,向朝廷中枢靠近。
    刘惔的建议得到了王洽的附和。“善!大善!石青举地归降,可谓有功之臣,朝廷拔擢重用留其在建康效力,实乃光明正大之举。真长兄果然是才智之士,”
    刘谈矜持一笑,继续道:“据闻石青此来建康只有五十骑随行护卫,其人在江东毫无根基,五十骑未必能护持得周全,为彰显朝廷爱惜忠良计,朝廷应派遣精锐卫士贴身保护石青,以免被受宵小之徒所趁,伤了于国有功之臣。”
    “原该如此,只是。。。”高崧有些疑虑地说道:“直接派遣精锐士卒卫护,不知石青会做何想,而且可能会在民间士林引起非议,流言风语有损朝廷颜面。”
    刘惔胸有成竹道:“有一事不知茂琰兄是否知道,永和五年,褚国丈任征北大将军,当时有心收青兖新义军为朝廷所用,因此答应了石青所请,以私人名义在江东召集了一批士子北上肥子,帮助石青治理地方,荀羡、庚惜、何松等几位大家都在其中。没想到的是,这批士子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在青兖不仅没有得到石青的尊重,反而受尽欺凌羞辱,被石青当众杖打了一顿。事情过去虽已两年,却还有不少士子对此耿耿于怀,听闻石青要来建康,便思谋着找他麻烦。据刘某所知,有人找了一个叫做‘武潘安’的游侠代为出头,准备藉口比试武艺之名报复羞辱石青。呵呵,大人请想,这种事一出,朝廷怎能置身事外?只得遣人保护石青了。”
    “哦?竟有这等事!”王洽、高崧喜笑颜开。
    高崧道:“高某亦曾听闻江东士子在肥子受辱一事,只是时间长了便淡忘了。”
    王洽说道:“王某知道‘武潘安’,听说此人身手高超,威震江东,当真不可小觑。石青乃将帅之才,勇武凶猛多半是部属奉承出来的,与‘武潘安’这等真刀真枪闯出来的不可同日而语。真长兄还是通知一下‘武潘安’背后之人,不要太过分;挫磨挫磨石青的锋锐就行。”
    刘惔道:“敬和兄说得不错,刘某听说江东士子只打算让石青吃些苦头,却没准备伤他性命。呵呵,吃些苦头也好,石青若因此见识到江东人物的不凡,以后做事小心谨慎,与他反倒是福了。”
    “哈哈哈——不错。”
    刘惔、高崧、王洽相谈甚欢,仿佛把一旁的王彬之给忘记了。
    明知三人胡说八道,瞬间杜撰出一个‘武潘安’来挑衅石青,准备以此为借口以保护的名义派遣士卒软禁石青;恪于殷浩密使的身份,王彬之也只能垂眉敛息,不发一言。
    刘惔的计谋看似平常,但却极为好用有效。代表司马昱的高崧和代表乌衣巷豪门世族的王洽欣然同意,三人谈谈说说半天时间很快过去,将到午时的时候,刘惔先行告辞,说是要去打探武潘安的行踪,高崧、王彬之跟着也向王洽告辞,两人需要向司马昱、殷浩禀报四方会议的结果。
    午时时分。
    建康皇城内的大祭也进入了尾声,九岁的天子司马聃在太庙接受了玉玺,和褚太后摆驾回宫,文武群臣则留在太社,由理政王司马昱和司徒蔡谟引领着享受皇家赐宴。
    太社后殿两侧七间配室摆了百十个席位,文武百官按照品级次序分坐在不同配室。最靠近正殿的一间是为上首,是司马昱、蔡谟、殷浩、褚衰四人的席位所在。
    自从踏上建康土地那一刻起,石青就失去了在北方那种前呼后拥、走到哪都是中心的地位,泯然如一般朝臣武将矣。他的席位在第二间,和十几位尚书、公爵同处一间,这种位置让他不是很显眼,事实上也是如此,同室的官员呼朋引伴,相互调笑劝酒,谁也没在意他的存在,包括熟人庚爰之也一样没有理会他。
    石青估计这是肥子杖打江东子弟的后遗症,虽然是第一次来建康,但他相信,自己的恶名只怕在江东流传很久了。
    没人注意正好!石青对这种待遇颇为安心,并且希望一直这样下去,若能熬到晚上见上郗超摸清大晋朝廷的真实目的做到心中有数了才好。
    郗超已经赶到建康了。不仅是郗超,天骑营也乔装进了建康。
    未下船之前,石青就在秦淮河畔看到了安离、孙霸、赵谏、黎半山、郗超以及许多天骑营士卒的身影。有兄弟部属在,在建康,他不是在孤军奋战。石青因此笃定许多,进皇城之后,放心地让何三娃和五十名亲卫在朱雀门内的御道左侧等候,天子、太后在太庙举行大祭,除了禁卫台军和司马昱的亲卫,其他任何将官的护卫都不许深入皇城,尽皆在御道两侧等候自家大人,这种举动并非针对他的。
    石青不知道,之所以他会被忽视,是因为大晋朝廷还没拿定如何处置他的主意。
    诓骗他来建康的计谋出自戴施之手,由殷浩、褚衰、郗愔、荀羡等人临时决定施行的,大晋朝廷起初并不知情。直到他登上南下的船只,一切成为定局之后,殷浩才派遣密使王彬之回建康密报前后因由,并请司马昱安排伏兵捕拿石青,然后扬州军、燕军假借石青之令兵临邺城,迫使麻秋和民军缴械,使得中原彻底纳入朝廷辖下。
    殷浩的主意并没有被完全采纳,大晋朝廷肯定了诓骗石青南下之计,后续手段却不愿采纳殷浩的意见。司马昱不仅对慕容氏有所提防,还担心假借石青之令未必能轻易收复中原,中原若因此重新大乱,可就得不偿失了。琅琊王氏纯粹是为压制殷浩而反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