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

第302章

伐-第302章

小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桓冲的迟疑给了左敬亭一个机会,在弓骑兵的掩护下,民军步卒迅速脱离了和荆州军的接触。
    桓温将这一切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一时也没有好办法。民军久经沙场训练有素,进退皆由章法,石青临阵应变迅速果断,根本没有荆州军可以钻的空子。想了一想,桓温命人传令,让桓冲放弃左敬亭部,率部向西攻击敌军骑兵侧翼,争取和向东包抄的三千步卒会合,合围断后阻截的两千敌骑。
    石青没有参与冲杀,他一直在注意荆州军的动向,待桓冲部刚刚调转方向,便即命令弓蚝部脱离战斗,赶过来与小耗子会合。
    号角声中,马蹄奔腾,两千骑兵会合一处,唿哨一声,在荆州军合围之前,从北边的缝隙窜出去,向宛城绝尘而去。望着亲卫骑远去的背影,桓温发了一阵呆,喝令全军收兵回营。这一战对桓温的影响极其深刻,从此刻起他便下定决心,定要不惜一切代价建立一支编制骑兵,否则所谓的北就是空谈。
    石青垂头丧气地进了宛城,将召集众将到王朗的大帐,然后凝重地说道:“石某准备今晚启程北上,到邺城耽搁两天,处理些事务顺带再组织一支人马,然后就北上去救援冀州,争取入秋前击败慕容氏,将燕军赶回幽州。燕军骑兵众多,石某原打算带上亲卫骑回转,如此对阵之时多点倚仗,只是桓温用兵老辣,心思细密,石某担心没有骑兵护卫,宛城可能有失,是以决定把亲卫骑留下来,暂归王将军麾下,进行统一指挥调度。”
    王朗插言道:“有魏将军、左将军襄助,宛城固若金汤;大将军勿须在意,请带亲卫骑一起走吧。”
    石青摆摆手,忧虑地说道:“四月初战事开启,中原受到燕国、大晋三面夹攻,一个多月来,我军有攻有守,应对的非常好,眼前的局面可算是很不错;尽管如此,我方在战局中依旧处于劣势,真正的转折还未到来,苦战的日子还很长。石某走后,可能一两个月内都不会有援兵过来,宛城战事需要各位独力支撑了。这是一场艰辛而又漫长的战事,每多一个士卒,力量就会增大一分,亲卫骑留下来很有必要。石某在此需要告诫的是,中原非常空虚,荆州军一旦深入豫州,后患无穷;诸位务必小心谨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用心守好宛城就是,切切不可因为急躁贪功中了桓温之计。”
    左敬亭和王朗、魏统同时起身,肃然应道:“谨遵大将军之令。”说罢,他没有即刻归座,却一摸脑袋呵呵憨笑道:“大将军这个称呼该改一改了,回邺城以后,大将军先进了王号再去对阵燕军,呵呵,免得在慕容俊面前低了身份。”
    “对啊!大将军该当进王了。”王朗、魏统猛然一悟,笑容满面地起身谏劝,连带着弓蚝、小耗子、何三娃等小将也跟着凑热闹,一起嚷了起来。
    石青笑了笑,道:“这次只怕再躲不过去了,石某原说要在邺城耽搁两天,为的就是此事。战事正紧之际,石某称王该当会提振些士气。”
    向诸将交待完毕,当天晚上,石青带了何三娃和两百随身亲卫悄悄出了宛城,日夜兼程赶赴邺城。
    五月十七日下午,石青抵达许昌,并在此凑巧遇上了韦伯阳。韦伯阳是受麻姑、祖凤两人差遣到宛城向石青通报邺城和对燕之战诸般事务的。他主要向石青禀报了三件事:
    一是在麻姑、祖凤的维持下,邺城很稳定,政务部、秘书监等正在筹备石青登基称帝之事,并已遣使四方向天下士人昭告。二是征北大将军府上下在王猛统带下,进退有度,接连在安国、冀州城、无极三地大败燕军,自战事开始以来,民军以不到三万的伤亡代价,斩杀俘获燕军近十万,燕军已经失去锐气,在也无法威胁到民军了。三是条子的宿卫军和蒋干的宿卫军合兵一处,除留下两万人马卫护城防外,另外两万人马联手魏憬部混编骑、黎阳张温部五千步卒一同启程,准备南下救援宛城,如今已经到了汲县。
    韦伯阳刚把第一件事说出来,石青立马安心了许多,冀州城有王猛在,所以他最担心的不是对燕战事,而是麻秋身死可能带来什么影响,群龙无首引发的混乱可大可小谁都无法预测,万一引起中原地方上的叛乱,对现在的邺城来说可就真是雪上加霜了。对韦伯阳说得登基称帝一事他倒不是很在意;作为有现代意识的穿越客,是称王或是称帝,更或者依旧保持大将军的称号,他并不很在意,他在意的是实打实的权力,只要能将中原九州牢牢控制在手,只要能让中原士民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无论什么名号都是浮云啊。
    韦伯阳说出第二件事后,石青彻底放下心来。尽管对王猛很有信心,但是对方的表现仍然给他带来了许多出乎意料的惊喜。十余万人马对阵三十万大军,这种情况下不仅挡住了对方的势头而且寻隙消耗了对方大量人马,这绝非一般人能所为,石青甚至认为,就算换上自己,结果也不可能比这更好。
    当韦伯阳说到第三件事时,石青眼前一亮,似乎看到了能令战局出现转折的方向。当即唤来何三娃吩咐道:“三娃子。连夜派人赶赴官渡浮桥,向张温将军传令,南下援军不用去宛城了,即刻转道梁国,尽快抵达下邳,准备渡过淮河,进入扬州作战。”邺城新遣的三万人马暂时是由张温统带南下的。
    何三娃答应一声匆匆下去安排人手,韦伯阳诧异道:“大将军,宛城是敌强我弱,扬州却是我军占据上风,大将军为何不救援宛城,反倒去襄助不需要救援的扬州呢?”
    石青得意地一笑道:“荆州军骁勇善战,不是易于之辈;就算张温部三万人马到了宛城,短时间内依旧难以和荆州军分出上下,很可能还是僵持的局面,与其如此,不如从大晋最薄弱的扬州军入手,倾尽全力夺取广陵,彻底荡平扬州军。如此以来,我军将同大晋共有江淮之险,以后攻略建康可就简单多了。而且我军一旦占据广陵,建康肯定会吓破胆,必将不顾一切地招回荆州军救援,这样的话,宛城之困不救便解。当然,桓温若是一意孤行,抵死不肯退兵,石某就不会再和他客气,到时率主力大举回师,以压到多数的兵力彻底击溃荆州军。”
    “善!大善!大将军运筹帷幄,妙算万里。属下佩服。”韦伯阳喜笑颜开,趁机大拍马屁。
    石青呵呵一笑道:“伯阳。你不用忙着回邺城了,明日和石某一道南下广陵去吧。”
    “能在大将军身边侍应,属下幸甚。”韦伯阳大喜,继而问道:“大将军亲自主持广陵之战吗?这样的话,只怕会耽搁称帝一事。”
    石青无所谓地说道:“登基称帝之事缓一缓无妨,眼下先把大晋的两支人马解决了,然后看看有没有击败燕军的机会再说,这才是最紧要得。”
    “大将军说得是。”韦伯阳老老实实地附和。
七十一章毒计
    蠡县城头,慕容俊在慕舆根、李洪陪伴下绕城巡视,城头上下数万将士没给他带来半点威武雄壮的豪情,反而让他一种沮丧的感觉。 ,还不是被堵在冀州城下?还不是眼睁睁看着石青登基称帝?
    “殿下,石青这等微末草贱之辈都可以登基称帝,可见大晋早已不配为天下之主,殿下也该登基称帝早早打算啊。”李洪是慕容俊亲信,对他的心思很是了解,在后殷殷谏劝。
    慕舆根这段时间流年不利,正在想办法挽回,一听之下,立即抓住机会,凑上去表现忠心道:“对啊!燕王殿下确实该当称帝。大晋暂且不说,单论眼下情势殿下也非得登基称帝不可,石青若是称帝,民军士卒士气必定大涨,与我军很是不利;另外,石青蹉耳小辈,称帝之后身份反比殿下为高;是可忍孰不可忍,大燕国怎能任由这小子凌辱!”
    李洪、慕舆根两人所言说到慕容俊心里去了,让人怦然心动。但是他并没有立即答应,登基称帝于目前的形势究竟是好是坏,慕容俊非常清楚。
    “哗啦啦——”
    城墙内侧传来一阵碎土掉落的声音,李洪身子一动,迅疾地蹿过去问道:“是谁?”
    蠡县城墙很简陋,只在外侧包了城墙砖,内侧没有包砖;为了防止垒土垮倒,内侧筑成了梯形斜坡,在人烟稀少的偏僻之地,斜坡上长满了草木刺丛。在李洪目光注视下,一个敏捷的身影分开草丛,在内侧城墙根下一晃,就消失在城内的小巷里。
    李洪皱着眉头转过来,对慕容俊禀道:“看背影好像是蠡县原来的守将戴施戴行义。”
    “是他啊。。。。。。”慕容俊嗯了一声,随即吩咐道:“晚上你带几个人过去,拿下戴施,一刀砍了,不用声张。”
    “哦?”李洪一愣,他虽是慕容俊亲信,却不是百依百顺阿谀奉承的弄臣,当即婉转进言劝道:“燕王殿下,戴施有功无错,这样处置只怕。。。。。。”
    “哼!戴施的功劳该由大晋朝廷记住,不该是我大燕。”
    慕容俊冷哼一声,森然道:“此人寡恩薄情之至,石青拔擢其于微末之中,托之于心腹之重,他却毫不顾惜,大晋朝廷对其不曾有粒米之恩、不曾有一缕之赐;可他为了大晋说反就反,实在是枉称‘行义’二字;寡人自问不可能如石青那般对待之,又怎可能让其归心?是以早就有心绝了这个后患。今日不过碰巧赶上了而已。”
    “殿下英明,目光如炬,戴施诚如斯言,不可再留。”慕舆根、李洪揖手赞叹。
    这时两骑快马顺着城头驰道疾驶而来,向慕容俊禀道:“回禀燕王,辅义将军和先锋将军已经过了滹沱河浮桥,约莫一刻钟后抵达蠡县。”
    慕容俊向南张望了一眼,和声道:“叔父和五弟要来了,二位随寡人一起去迎一迎吧。”说着,带慕舆根、李洪转向蠡县南城。
    五月中旬,越来越多的消息从南方传了回来。石青不仅毫发无伤地回到了中原,临走时还在建康大闹一场,斩杀无数大晋台军;荆州军北上讨中原极其不顺,被民军堵在宛城寸步难行;扬州军不仅未能渡过淮河攻击徐州以呼应燕军、荆州军,反被青兖徐三州民军突袭了淮阴、合肥,丢掉了大半个扬州。麻秋的死未能造成震动和慌乱,相反的,中原士人奔走相告,为石青登基称帝一事振奋不已。。。。。。
    令人郁闷的是,传回来的消息没一条是好的,尽皆有利于民军,无法提振半点燕军士气,透过这些消息,慕容俊甚至能看到,当初预料的大好局势似乎成了影,时移势迁,如今的民军不仅挺过了最艰难的时期,而且掌握了一些主动,渐渐有了反击的能力。至此,燕国必须重新研判形势,以便及时调整部署。
    鉴于此,慕容俊命令南下各路燕军停止攻击,向后退缩,与民军脱离接触,各部督帅赶赴蠡县会商对策。
    慕容俊下达停战令之后,冀州城下的慕容霸如遇大赦,率中路先锋军和李产部火速退到燕军控制下的武邑;真定城下的慕容恪也没犹豫,当天就带领损失将近四成的西路军退回到卢奴城;只有鲁口城下的慕容评有些不乐意,这个月以来,东路军日夜不停地强攻鲁口,损伤消耗极为严重,同时也给守军造成很大杀伤,眼看守军即将坚持不住了,这时候怎么能停止攻击呢?不甘归不甘,他却不敢违背慕容俊的诏谕,当下交代昌黎太守高开统带东路军继续围城,他去蠡县见燕王禀明原委,回来后再行组织攻城。
    五月二十日。燕国文武重臣齐聚蠡县商讨新的对敌之策。会议之初,李洪首先倡议,督请慕容俊登基称帝。
    “自四月初以来,数十万将士鏖战四十余日,心神俱疲,燕王殿下登基称帝可凝聚人心,提振士气,于日后战事必定大有助益。。。。。。”
    王帐之内,李洪侃侃而谈,他说的很有道理,一旦慕容俊登基称帝,就可以用帝制大加封赏拔擢,燕国文武不再是王府将军、内史、令等不咸不淡的职衔,品秩将会有大幅提升,三公九卿、公侯伯爵等等各种荣耀纷纷加身;如此作为对激励士气肯定十分有效。
    “。。。。。。真正心向大晋的中原士人数十年来早早去了江东,留下来的要么对大晋偏安失望透顶,要么是南和张氏这等与大晋有仇怨纠葛,无论原因为何,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原士人大多不愿归附大晋。天不可无日,人不可无主,石赵倾覆后,冉闵、石祗意图取而代之,可惜时运不济,势力限于一隅,终究没能成为真正的中原之主,以此算来,中原无主之日已有三年,士人黎庶心底只怕渴盼明主有时矣。石青登基称帝,正好迎合了中原人心,与我大燕实在不利,为与之争取民心,燕王登基称帝之事刻不容缓,务必赶在石青之前方妥。。。。。。”
    “。。。。。。燕王称帝一事原本有过计议,考虑到中原尚未收入囊中,南下需要大晋旗号的支持,当时诸君皆以为攻取邺城后称帝较妥;然,此一时彼一时,大晋南渡数十年,对中原已无大的影响,这个旗号不要亦可。晋军暗弱,大燕与其联手进兵,三方夹击,可是大晋的两路人马,一路被民军堵在宛城寸步难进,一路反被民军杀进老巢,对我军南下竟没起到多少呼应作用,这样的友军不要也罢。一旦我大燕没有必要再维持和大晋的关系,燕王殿下登基称帝当是顺理成章之事。”
    李洪费了半个时辰,将慕容俊称帝的得是利害剖析的明明白白,他这一番话说完,立即得到了慕容评、慕舆根等一大帮人的响应,慕容霸也不知道怎么想的,也跟着跳出来大声附和。
    慕容俊泰然自若,没有言语,只将眼光看向沉静的慕容恪。登基称帝的倡议是他暗中授意的,理由也是他暗示给李洪的,只是无论理由是多么的充分,都无法掩盖他急于称帝的急躁心理。他之所以急于称帝,唯一的原因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他无法接受比他更年青、根基更浅的石青先一步称帝。只是,这个理由却不能明说。
    感受到慕容俊的目光,慕容恪只好站出来说道:“王兄登基称帝是件大事!是要事!必须隆重其事,另择时机专一会商;此时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