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鉴宝人生 >

第684章

鉴宝人生-第684章

小说: 鉴宝人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跟着仓库管理员,大家来到一间看起来不过两三百平米的小仓库。大家走进去一看才发现,里面密密麻麻的摆放着许多箱子,看起来有些壮观。

    见此情形,赵齐瑞就有些惊讶的问道:“姜胖子,你别告诉我,这些难道都是海捞瓷?”

    姜家畅哈哈一笑道:“对,这些都是海捞瓷。”

    “不是吧,那应该有上万件吧?”赵齐瑞显得很不可思议,而楚琛和左山也好不到哪去。

    姜家畅笑着说道:“可不止,一共三万两千多件。如果不是有这么多的话,我也不敢去找赵总您啊!”

    赵齐瑞到底见多识广,他马上就回过神来,摇了摇头说道:“姜胖子,你这就有些为难我了,昨天你又不是没听阿琛说过,古玩这东西如果要值钱,那就要占着‘稀有’二字,一下子这么多出现在市场上,那不就是烂大街的大白菜了吗?”

    姜家畅也明白赵齐瑞说的道理,他笑着说道:“咱们可以先试一下水,而且,这些海捞瓷当中,还有一些是精品,完全可以坐等着升值的。”

    赵齐瑞有些不以为然的说道:“现在市场上的海捞瓷不过刚刚起步而已,谁也不知道将来会怎么样。更何况你的海捞瓷量又这么大,如果我把这些都买下来,等我卖出去的时候,又能赚多少钱?”

    姜家畅笑容满面的说道:“咱们这不是投资嘛,万一过两年海捞瓷行起起来了,这些瓷器,轻轻松松最少几百万总能赚的。”

    赵齐瑞揶揄的笑道:“既然如此,你干嘛还卖掉呢?几百万对你来说应该不算什么吧?”

    “关键还是成本和渠道啊!”姜家畅有些无奈的说道:“成本我就不说了,这点您应该算得出来,关键我们本地的市场就这么大,我这出货量大太容易让市场受影响不说,而且还会引起别人的注意……”

    “等等!你的意思是说,这些东西的来历都不太光彩喽?”赵齐瑞皱了皱眉头,当然,这种情况他肯定是知情的,之所以这么说,也只是为一会的讨价还价做个伏笔。

    姜家畅笑了笑,说道:“这些东西又不是从公海挖来的,你要说来历的话,那肯定有些不光彩,不过,挖海捞瓷的历史可长着了,挖的渔民也不少,只不过我的人运气正好挖到了大船……”

    事实上,就像姜家畅说的那样,在水下考古正式打捞沉船之前,沿海的渔民已经打捞上数量惊人的海捞瓷。

    这种事情一开始是无意的行为,当一网下去,捞上来的不是活崩乱跳的鱼虾,而是一些碎或未碎的瓷器时,渔民多的是懊丧,他们咒诅这些可恶的瓷器,割破了他们的渔网,减少了他们捞鱼的产量。

    而这些无意中被打捞上来的碎或未碎的瓷器,有的被扔回大海,有的被带回家中,充作他用。

    随着古玩市场的发展,渐渐的,一些渔民也知道,这些可恶的瓷器也可以出售,10元、15元、20元,甚至上百上千元,无用的废物成为渔民用以挣钱的宝贝,无意的打捞开始变味,于是出海打渔,变为出海打捞,甚至变为有组织的盗捞。

    姜家畅说的情况,赵齐瑞也知情,他挥了挥手道:“好了,好了,买卖的事情咱们一会再说,先给我们看看东西吧。”(未完待续……)

    PS:感谢“狼族镇魂曲”投的月票!

第一千零八十一章  死了

    “行,咱们先看看这几箱。”姜家畅笑呵呵地边说边把旁边不远处的一只箱子打了开来。

    这个箱子看起来要比其他人箱子要大一些,里面的东西也不少,其中有一对高近三十公分的青花折枝花卉莲蓬式盖罐。

    此对青花罐,盖作莲子纽,拱圆面,花口沿,子口;罐,高直颈,溜肩;鼓弧腹,呈纽瓜棱状,腹下渐收;高直胫,胫边外撇,平底,挖圈足。

    楚琛拿起其中一件仔细观察,发现其胎白坚质,施浆白釉。盖内沿和罐内口边露白细砂胎。盖面、颈和胫部作隐浮雕装饰;青花绘饰纹样,呈色青中泛灰。

    盖纽绘两层莲子纹;盖面饰三层纹饰,上下两层绘莲子纹,中层饰叶形开光折枝茎叶纹;颈部两层纹饰,折枝花朵纹和叶形开光折枝莲纹边饰;器腹三层纹饰,上下层绘叶形开光折枝莲纹边饰,中层为主题纹饰,折枝花卉纹;胫部四层纹饰,横杆结网纹、叶瓣纹、叶尖纹和同心圆纹边饰。

    一般来说,明清时期的海捞瓷,都是由瓷都和沿海地区的地方窑口烧制的,虽不能与明清官窑瓷器相提并论,但由于来自沉船,具有较明显的历史背景,所反映出的文化和历史价值不可低估。

    就像楚琛手里拿着的这只青花罐,从种种特征来看,其应该是清代康熙年间,东南省的地方窑口烧制的,从工艺上来说,肯定不及官窑不惜工本烧制的瓷器。但画工方面。不但不比官窑逊色,而且看上去还多了一丝灵性。

    而且。这对青花罐除了表面有被海水侵蚀的痕迹之外,其它方面都相当的完美。一点磕碰都没有,也没有海洋生物残留,再加上器物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可以说是一对非常不错的海捞青花瓷,收藏价值也不低。

    虽然以现在的市场价格而言,这对青花罐的市场价格也不过五万左右,但楚琛和赵齐瑞对此都还是比较满意的。

    这只箱子里,除了这对青花罐之外,还有一对青花大盘。和那对青花罐一样,除了工艺方面比不上官窑瓷器之外,画工和品相表现完美,升值潜力同样也不错。

    等楚琛和赵齐瑞鉴赏过这箱海捞瓷,姜家畅又打开了三个箱子给他们查看,里面的瓷器品级也和第一箱差不多,这让两人非常满意。

    赵齐瑞把一只康熙时期的青花碗放回箱中,就问道:“我说姜胖子,你这些箱子里面的海捞瓷。不会都是这种品相的精品吧?”

    “这肯定不可能啦。”

    姜家畅连忙摇了摇头,指着左边的一堆箱子,说道:“只有这些品相比较好,其它的都或多或少都有些问题。不过问题不大。至于这边这一小部分,都有些残,但想要出售的话。还是没问题的。”

    赵齐瑞闻言有些好奇,说道:“哦。那先看看这些有残的。”

    “好的。”姜家畅走到一边,边打开箱子边说道:“这些主要是有些冲口。或者爆釉有些严重,另外就是表面的附着物太多……”

    老话说的好,‘瓷器毛了边,不值半分钱’,如果是那些珍品瓷器,如果残了到还能值些钱,但眼前的这些不过是海捞瓷而已,赵齐瑞到要看看到底是些什么瓷器,让姜家畅有信心卖出去。

    “咦!”看到箱子里的瓷器,两人都有些惊讶,因为光从瓷器的青花发色来看,经验丰富的两人,就觉得这些瓷器有宣德青花的特征。难道这些海捞瓷都是宣德青花瓷?如果真是如此的话,也难怪姜家畅对这些残器有信心了。

    随后,两人就分别拿起一件瓷器观察起来。

    楚琛拿的是一只鸡心碗,此器口沿内侧修金钱锦文一周,外侧为回纹一周。碗心周围饰贯套花卉纹。碗体外壁近足处均髹蒲叶莲瓣纹饰。圈足施回纹。碗底有款“大明宣德年制”。

    整碗造型古朴大方,釉色淳厚,青花青花呈色浓重青翠,为典型的苏勃泥青料,纹饰凈雅细腻,颇具宣德青花之美。

    只是,这只鸡心碗的表面,除了有贝壳等附着物之外,口沿处还有几个大小不一的冲口,让楚琛觉得颇为可惜。

    把鸡心碗放回了原位,楚琛又把箱子里的瓷器一一拿出来鉴定,发现每一件都呈现出宣德青花的典型特征,只是每一件瓷器的情况,都和那只鸡心碗差不多,表面的问题都有些严重。

    “这些瓷器可惜了。”赵齐瑞叹了口气,问道:“姜胖子,这批海捞瓷难道就没有品相好一点的?”

    姜家畅也遗憾的摇了摇头:“没有,这些瓷器都是在一艘中小型海船里发现的,据打捞的人交待,这些瓷器已经算其中品相好的了。不过,也有可能那些品相不错的,被他们直接拿到市场上出售了,毕竟这种瓷器都是市场上抢手货。”

    说起来,海捞瓷的出现,虽然引起了收藏家们的兴趣,但一开始,他们也不过是觉得好奇,只是为了增添新的品种。当收藏家们在这些随意收购的海捞瓷中,发现许多见所未见的瓷器时,发现许多珍品重器时,一开始是怀疑,然后是惊愕,最后是醒悟。于是海捞瓷开始变得走俏起来。

    虽然事先已经有了预料,但听到这个答案,赵齐瑞和楚琛还是觉得有些遗憾。

    接下来,两人就接着鉴定,因为现场有三万多件瓷器,他们的时间又不多,最后决定就进行抽检,反正姜家畅在内地还有产业,赵齐瑞也不担心他骗了人跑路。当然,话虽然这么说,关系着几百上千万的生意,对赵齐瑞来说,还是马虎不得。

    不过。在场的三个人都不知道,楚琛鉴定这些东西。只需要直接用异能感应一下就可以了。这件事情虽然不能说出去,但也杜绝了姜家畅耍花样的可能性。

    当楚琛和赵齐瑞在那鉴定的时候。姜家畅则在旁边为两人介绍着这些海捞瓷的一些情况。

    “这部分瓷器表面的附着物,都是有可能清洗干净的,至于洗不洗就看你们的意见了。”

    赵齐瑞说道:“这不废话吗?能洗干净的干嘛不清洗?”

    姜家畅呵呵一笑:“赵总,这你可能不太清楚,有些买家还就喜欢上面留一些附着物,不然他们很难相信瓷器都是海里捞出来的。”

    还别说,市场上确实有这种情况,一开始这些在海底沉睡了许久的瓷器,还被发现的渔民们清洗得干干净净。但有些买家就是不信。于是,为了让买家相信出售的是真正的海捞瓷,这些渔民们一开始往往赌咒发誓,甚至拿出身份证证实自己的渔民身分。

    后来,随着生意越做越多,渔民们发现,那些满身砂渍或者沾有海洋生物的的海捞瓷,反而不用多费什么口舌,于是。有些瓷器干脆就不清洗了。当然,这么做的不过是一般的瓷器,如果是刚才那些宣德青花精品,能清洗干净的。最好还是洗干净为好。

    时间过的很快,仓库里的海捞瓷也抽检了大半,这时。姜家畅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他走到这边接了电话。说了几句后,就收起手机又走回了原位。

    随后。姜家畅就笑着说道:“还真是巧了,我的一位朋友,正好新打捞了一些海捞瓷要送过来,据说有一些还是比较特殊的品种。”

    “什么特殊的瓷器?”赵齐瑞好奇的问道。

    “他电话里也没多说,反正他也快到了……”

    说到这里,大家就听到门外传来了停车的声音,姜家畅接着说道:“应该就是他们,咱们一起出去看看?”

    “行……”

    四人走到仓库门口,就见一位将近四十岁,肤色黝黑的大汉向他们走了过来。他身后还跟着两位抬着箱子的手下。

    大汉快步走上前,和姜家畅握了握手,粗声粗气的说道:“哈哈,姜老板,这次又要麻烦您啦!”

    “只要你多给我点优惠,我还想你经常来‘麻烦’我。”姜家畅笑眯眯的说道。

    “嘿,这不是一句话的事情嘛!”大汉嘻嘻一笑,但言语上却再没有什么过多的表示了。

    姜家畅对大汉的性格非常了解,嗤笑道:“你这家伙就喜欢光说不练,实在没意思。”

    大汉不以为意,笑着说道:“我这也是小本生意嘛,希望姜老板能体谅一下。”

    “得了,你每次都有各种各样的理由。”

    姜家畅闷哼一声,随后为双方介绍道:“这是京城来的赵总和楚少,都是行里人。”

    说着,又指着大汉,向楚琛和赵齐瑞介绍道:“这是陶春海,现在也算是熟手了,说不定以后会有合作的机会。”

    陶春海见姜家畅对赵齐瑞和楚琛非常客气,马上就表现的热情的不得了,连忙伸出手来,和两人打了个招呼。

    赵齐瑞和楚琛也都伸出手和对方握了握,又寒暄了几句。

    这时,姜家畅说道:“好了,你刚才说你捞了些特殊的瓷器?快拿出来给我们看一看吧。”

    “好的,好的……”

    陶春海连连点头,随后就把手下抬过来的箱子打了开来,指着时面的几只青花茶杯,说道:“就是这些,款识叫什么‘五良大甫吴祥瑞造’,这样的瓷器我还是头一次看到,怎么样,特殊吧?”

    听了这话,姜家畅就有些哭笑不得的说道:“这不就是明代出口到岛国的青花瓷吗?我说你也太孤陋寡闻了吧?”

    这署名为“五良大甫吴祥瑞造”款的青花瓷器,是明代万历年间出口到岛国的青花瓷,制作非常精良,相对于官窑精品也并不逊色,被岛国称作“祥瑞”或“祥瑞手”。

    据说,这个五良大甫,原名伊藤五良辅,是岛国的陶艺家,他于明代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随日本临济宗禅僧人桂悟(字了庵)来我国瓷都学习制瓷技术。为适应在我国的制瓷生活,他取了“吴祥瑞”这个名字。

    在我国学瓷期间。他所制作的瓷器在底款上往往署有“五良大甫吴祥瑞造”字样。其制作的瓷器一般有碗、盆、壶和罐等,因瓷器器形规整、胎质细白。器形规整,釉层亮丽,青花亮丽而深受市场的欢迎。

    当时岛国从我国进口的青花瓷被分作“祥瑞”、“染付”、“吴须”三等,祥瑞是其中的上品,得到了极高的评价和地位。其作品上一般刻划或书写:“吴祥瑞”或“五良大甫祥瑞”、“五良大甫吴祥瑞造”款识,称为祥瑞派。其器物的造型、纹饰、釉色都明显地受我国瓷器的影响。

    “是这么回事?”陶春海显得很惊讶。

    “不然你以为呢?”姜家畅呵呵一笑:“早就跟你说了,既然搞这一行,那就要多学点相关的知识,看看。又闹笑话了吧?”

    “我是粗人,看到书本就头晕,哪有学的心思啊。”

    陶春海嘿嘿一笑,心里则想着,回去后一定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