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N个能力 >

第17章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N个能力-第17章

小说: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N个能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提高也是锻炼想像力的重要一个环节。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去读一些语句优美的文章或者诗篇,并让他们彻底弄明白语言的意思,在良好的引导之的,相信孩子的想像能力会有大幅提高。

    第六,重视和支持孩子的游戏。

    由于孩子年龄还小,因此很多事情他们还无法去做,于是游戏便成了他们的主要活动,没有哪个孩子不喜欢玩游戏。在游戏当中,孩子无论有什么样的想像都是不过分的。但很多家长都存在这样的误解,认为游戏只不过让孩子放松一下,玩玩而已,对他的成长不会有太大的帮助,有人甚至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但儿童教育专家却无一例外地认为,这种想法大错特错。著名的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对孩子来说,游戏是学习,游戏是劳动,游戏是重要的教育形式”,可以说,游戏是开发孩子智力和想像力的重要工具,能够促使孩子全面发展。

    家长则应该留意:游戏的过程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想像力的。比如,孩子们在一起玩“过家家”,游戏里的情节都是通过想像“创作”出来的。小女孩是“妈妈”,小男孩是“爸爸”,手里的布娃娃是他们的“孩子”,这个时候往往也是他们想像力最为活跃的时刻。因此,父母应该对游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要以为孩子会在游戏中“『迷』失自我”;相反的,孩子游戏玩得越好,想像力的发展也越好,父母应该大力支持。不仅如此,家长还应该鼓励孩子多多参加有创造『性』的游戏,并引导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思维和意见。如果长期对孩子进行这种教育,他的想像力就会飞速提高。

    题后感悟:

    很多研究人员发现,其实想像力也遵循着“用进废退”的法则,只要多想多练,想像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第二篇 当孩子在学校 十二、看清身边事,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俗话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良好的行为习惯会使人终生受益。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从小开始培养,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来影响孩子、引导孩子。但一个人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完美,因为他还缺少了一种能力,那就是辨别是非的能力。如今,在加强孩子德育的工作中,除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外,孩子能否明辨是非应引起特别的重视。世间百态,尤其是社会发展到今天,很多人并不能轻松地分辨出好与坏。21世纪的少年儿童,除了具有自身的心理特征外,还有新时期的特点。现在所处的时代里,种种新事物都强烈地吸引着他们,而他们对社会知识并不是完全了解,很容易受到不健康思想意识的影响。因此,使少年儿童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当务之急。

    辨别身边对错事

    如今,如何教育孩子可以说是全社会的热门话题,但人们更多的是互相探讨如何使孩子听话。让孩子听话可以说是每位家长的心愿,但这种教育方法却使孩子在成人的引导下久而久之没有了自己的抗争能力,即在敢于和不良现象作斗争的能力也越来越弱了。

    “妈妈,今天我们班的贝贝把老师的教科书给掉到地上弄脏了,因为他没有承认我就告诉了老师,老师把他批评了。”莉莉得意地告诉妈妈。“不是早和你说过吗,别的小朋友犯了什么错误你不要管。”“为什么不管呢?”莉莉疑『惑』地问妈妈。“你看,别的小朋友做了错事,你告诉老师,他能高兴吗?他会恨你,会对你不好的。”五岁的莉莉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妈妈又说道:“以后你不要管别人的事,自己专心学习就行啦。”

    在现实中这样的事有很多,如果都像这位母亲一样教育自己的孩子,抱着一种“事不关己,己不关心”的处世态度,孩子必定会失去反对恶势力的能力。在我们的周围也常可以看到,一些家长遇到两个孩子吵架往往会教孩子要懂得谦让,而不根据吵架的原因进行分析。当然,有些时候教育孩子学会谦让是对的,但如果什么事情都让孩子谦让,总有一天孩子就会养成一种不求进步的习惯。因此,家长应对错分明,对的就鼓励孩子坚持下去,当然这里的坚持并非让他们继续吵架,而是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解决矛盾,错的就帮助他改正。只有作对了的孩子才是胜利者,孩子也会在胜利的喜悦中继续做更多的对事;而纠正其错误则可以使孩子认识到做错事情是一件不光彩的事,下次一定要注意。

    那些喜欢“告状”的孩子,通常都不受其他孩子的欢迎,而且还使受批评的一方失去了积极改正的动力,这样对双方都没有好处。对于爱告状的孩子,家长要加以正确的引导,最重要的是要鼓励这种敢于和不良精神作斗争的精神。同时,因势利导教育孩子不要只会告状,而应该学会自己去解决,通过自己的能力去战胜错误的一方。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出一个好孩子,更是培养了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论辩的能力。

    辨别是非需要培养

    一个孩子不仅要听话,同时也要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如果只会听之任之或躲躲闪闪这样发展下去,尤其是进入社会后以后往往会在邪恶面前软弱无力,只会一退再退,这不但无助于好的社会风气,反而助长了坏风气的滋生。现代的孩子知道许多社会知识,思想活跃,敢想敢做,但自身的辨别能力却很差,很容易受到不健康思想的影响。

    此外,通过电视、网络等渠道获得的信息既多又快,他们接触的多了很容易模仿,但由于年龄小、缺少实践、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等,稍不留意就会被不健康的东西所吸引。因此,我们应着重培养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

    首先,要讲明事理。

    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去买水果,水果摊的一边有几位穿着时髦的姑娘也在买水果,而且她们把包水果的袋子全部撕掉扔在地上。这时正好过来一位清洁员,劝她们不要随地『乱』扔,谁知这几位姑娘听完很是生气,不仅没有听劝还从包里拿出许多卫生纸撕碎扔向清洁员,嘴里还骂着不堪入耳的脏话。在一边和母亲买水果的孩子见此马上对母亲说道:“妈妈,姐姐好坏。”这位母亲趁机问孩子为什么说姐姐好坏,听完原因的母亲及时给予了孩子肯定的表扬,让孩子在心底明白了对与错和是与非。

    可见,讲明事理对孩子来说非常关键,尤其是对于年龄尚小的孩子更应科学引导,针对其特点从直观教育上起步。如,生活当中的文明礼仪,可以利用挂图、讲故事、幻灯片、录像等精心设计使其从中明确是非曲直。然后在形象直观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教育。对于年龄尚小的孩子来说,他们都会有《小学生实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可根据书中内容具体化的加强孩子的仪表、纪律、卫生、礼貌、诚实等方面。另外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教育指导,使其懂得什么事情是对的,什么事情是错的,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等等。相对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可通过知识问答等活动逐步提高孩子的认识,总而言之,使孩子明白事理为教育的根本目的。

    其次,可通过行为训练。

    孩子小的时候非常喜欢模仿大人的动作,如孩子喜欢抓烧热的水壶或者水瓶。面对这种情况,大人可示范『性』地用手『摸』一下热水,然后很快将手拿开,嘴里喊着“烫”。然后,也可以将孩子的手放在上面迅速地感受一下烫,以后,只要告诉他“烫”,孩子就会想起曾经的教训而下意识地将手缩回去。此外,当你带孩子去看受伤的伙伴时,告诉他不应该怎样;如在跑步时,告诉他要当心摔跤,当心车辆;在用刀剪纸花时,要告诉孩子剪刀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另外,还可以告诉孩子一些常用的电话号码,如火警、急救、110等,这些都是为了培养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避免一些弯路的方法。当然,教育着眼于生活,但不是要求我们完全依赖于生活,放弃生活以外的东西。我们在关注生活的同时,适当地有目的地借助其他一些资料也可以丰富孩子的知识,提高孩子各方面的实训能力。

    总之,明事理之后的最终结果就是付诸行动,而行为训练则可以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平台,使之将其真正落到实处。

    行为训练不可盲目进行,要使孩子具体明确应做什么、怎么做。比如,生活中最为常见的见到师长问好、受人帮助要说谢谢、问事问路要说打扰了等礼貌词语,这种方法尤其适合年龄尚小一些的孩子,对他们的可塑『性』更大一些,如果没有明确的规范标准,孩子就分不清怎样才是对,甚至还有可能因此而受到不良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对孩子的训练要选择多样化,不然会使孩子有枯燥无味的感觉,从而产生厌倦情绪,因此,训练形式不仅要多样化而且要有趣味『性』。如,根据不同年龄孩子的喜好或感兴趣的特点进行实训。此外,行为训练也要一步一步由低到高进行,其层次应适应孩子的各方面特点。对于年龄尚小的孩子可侧重于日常行为训练;中年级的可侧重于团体行为训练;高年级的可侧重于环保意识与人际交往方面进行实践证明,这些训练的效果都是相当不错的。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要给孩子们足够的条件去实行,应在身边的环境方面开始做起,使实训得到更好的效果。

    再次,要激发情感。

    激发孩子的情感是最重要的方法,因为一个人只有从内心深处真正去感知才可以将所说之事落到实处,所谓“感知彻悟,动之以情”就是这个道理。对孩子而言,他们的上进心是非常强的,而且还喜欢模仿,父母可根据他们的这一特点通过表扬、开展评比等方法,并为其树立良好的榜样,从而激发良好的行为动机。

    使他们在情感上产生道德行为意向,从而沿着正确的轨迹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激励孩子良好的道德意识,是增强明辨是非又一重要的途径之所在。

    题后感悟:

    孩子的年龄小,分辨事物的能力差,很容易造成心灵走入误区,作为家长应该在此方面引导孩子,使其更好地拥有区分是非与善恶的能力。

    

第二篇 当孩子在学校 十三、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两扇大门:一扇叫 “我能行”,另一扇叫“我不行”。当你走进“我能行”大门时,你会发现做任何事情都会充满自信,无论事情结果如何,你都会大胆地往前走下去,而往往这样做下去成功总会属于你;相反,如果你走进“我不行”大门时,你会发现只要生活中遇到一点小的困难你都会退缩,这样下去的结果当然会与成功越来越远。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必须进入“我能行”的大门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拥有自信、敢于迎接风雨,做到这些就需要具备独立精神和独立能力。独立,是现代人必备的一种素质,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构成,只有拥有了独立能力才能立足于社会,所以,需要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人需要独立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子女对父母的依赖日趋严重。他们从小到大,可以说每一件事都是由父母代劳,结果让孩子养尊处优、心理脆弱、独立能力差,解决困难的能力和承受挫折的勇气大大缺乏,这种现象在我国尤其明显。在我们的周围也常听到有些家长说:“为什么自己的孩子没有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总是依赖家长?”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家长太爱孩子了,结果却害了孩子。高尔基说过:“爱孩子,是母鸡都会做的事。”但我们人类要真正做到科学的爱、理智的爱却又是那么不容易。

    孩子三四岁的时候本来可以独立吃饭,但妈妈们通常怕宝宝一个人吃会把米饭吃的到处都是,怕会把衣服弄脏,一会还得自己清理。索『性』就帮宝宝吃饭,这样吃饭既快又省力。久而久之,宝宝就会对妈妈有种依赖『性』,他自己也就不会想要自己吃饭,不是他懒惰,而是因为你没有给他想的机会。还有些家长总是会担心孩子在做一些事情时做错,于是就会早早地帮他做好,这样就省了好多事。殊不知这种一步到位的爱其实是扼杀你孩子独立面对事情、独自处理事情的能力的一面“匕首”。长期这样下去,你的孩子当然不会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因为每次遇到事情,他都会想到:“没关系,我父母会帮我的。”

    父母不可能一直陪在孩子的身边,等到孩子真正长大需要自己面对一些事情时,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时,作为家长的你就算再想帮他也力不从心了。所以说,孩子天生并不缺乏“独立基因”,只要给他环境、给他条件、给他合理引导,孩子长大后会成为独立健全的人的。

    让孩子拥有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更是孩子今后生存的必须。只有让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深藏在他身体内部的各种潜能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现实生活中,独立『性』强的孩子一定会发展得好,独立『性』差的孩子发展一定是比较差的,这是社会的需求所造成的。因此,教育引导者们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吧,主张放手让孩子独立去行动,去思考的教育方式,在实践中真正拥有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独立能力怎样培养

    独立能力的培养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使孩子受益终生。在教育中,老师应该对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训练,使其与人协商,与人合作,请求别人帮助等一些交往技能,及时地解决实际所发生的困难。作为家长必须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去尝试、去体验,使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从根本上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