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国无疆 >

第119章

大国无疆-第119章

小说: 大国无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河南西部、陕西关中、山西南部,年均气温7到14度,年降雨量600至800mm。夏季温暖,盛行东南风,雨热同季。晋中、陕北、陇东和陇西南部等地区,年均温4至12度,年降雨量400至600mm,夏季风渐弱,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而长城沿线以北,陕西定边、甘肃同心、海原以西的地区。年均温2至8度,年降雨量100至300mm。气温年较差、月较差、日较差均增大,大陆性气候特征显著。风沙活动频繁,风蚀沙化作用剧烈。该区的范围与荒漠草原带几乎一致。”
    “也就是说,黄土高原地区的降雨年际变化很大,整体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季受极地干冷气团影响,寒冷干燥多风沙;夏秋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洋低压影响,炎热多暴雨。丰水年的降雨量为枯水年的3倍以上;年内分布不均,汛期大约是6至9月份,且此期间的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七成左右,几乎是以大面积的暴雨形式为主,且趋势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一个暴雨笼罩面积估算值是5万平方千米以上,根据史料记载得出河口镇至龙门、泾洛渭汾河、伊洛沁河是三大暴雨中心。”
    “目前我们能推论出形成的暴雨原因尚且缺乏证据,但还是有一定可信性的。按照我们的推论,原因有二。一是该地区在西风带内,受局部地形条件影响,形成强对流而导致的暴雨,暴雨的范围小、历时短、强度大。二是受西太平洋副高压的扰动而形成的暴雨,所以才会面积很大、历时长、强度非常大,根据史料推论和演算,出现每小时一百毫米以上的降水量非常正常……”
    “我的天!!”谢福嵩的讲述刚一完毕,在座的不少人都发出感叹,如此大的降雨量、如此集中的降雨期,加上恶劣的水土环境,不产生大面积的水土流失才怪,年复一年的洗刷下来,黄土高原能有如今的千沟万壑还真是不容易,当然考虑到人为因素后,就不难想到为什么黄土高原会成为今日的一副“皱纹密布”的丑陋模样。
    “关于黄土的来源,我们相信是风的缘故。在我们看来,这些堆积成百米深的黄土是来自于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冷却收缩,逐渐被风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块、沙子和粘土。每逢西北风盛行的冬春季节,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尘土蔽日……”
    “所以在原地留下了粗大的石块,它们残留在原地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区,聚成片片沙漠。而细小的粉沙和粘土,纷纷向东南飞扬,当风力减弱或迂秦岭山地的阻拦便停积下来,经过几十万年的堆积就形成了浩瀚的黄土高原。经流水侵蚀之后便形成了沟壑纵横,梁、峁广布的破碎地表。”
    李四光被临时调入到了该工作组中,他虽然是一个地质矿产学家,但是对带领科研队伍进行实地勘察和数据汇总以及推论,这些他都是非常擅长的,而且黄土高原本身就是矿产蕴藏丰富的地区,自然是他们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开发与管理局的重要工作地区,了解这一地区现状、知晓该地区环境问题、分析和得出是否合适进行矿产资源开发,为实现自治区始终坚持的可持续化利用宗旨都是很有裨益的,所以他也是该工作组重要一员,它他讲述的黄土推论也赢得了不少人的认可。
    “关于水土流失的问题,我们可以得出的是它是由于暴流沟谷冲刷疏松黄土所致。黄土颗粒细小且质地疏松,化学分析结果是含有碳酸钙,且遇水易溶解、崩塌。该地区地面坡度较大,植被稀疏,刚才谢福嵩谢教授也讲述了该地区气候现状,夏季多暴雨,所以这就造成奇峰、陡壁、溶洞、陷**、天生桥等微地貌,更助长了沟壑扩展,加速了水土的流失。”
    “如果要与地壳运动学联系,那它的原因更有说服力。我们都知道地壳是在运动的,近代地壳处于上升状态,继而使得沟床不断下切和侧蚀,沟谷溯源侵蚀加剧,相应地谷坡又不断地扩展,于是沟间地日益破碎。当然我们还要重视一个因素,那就是人类的破坏大自然活动……”
    这席话说出口,在场所有人都点头称是,谁都知道这黄土高原所在区域就是中国很长一段时间的中央权力所在地,比如西安就是一个数朝古都,密集的人口遍布于该地区,古代人们吃穿住行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大自然,尤其是具有双刃效果的农业;“民以食为天”的中国人在与大自然的和睦相处上做的是有所欠缺的,尤其是对于黄土高原而言,造成今日的恶劣结果自然和人为破坏离不开。
    “黄土高原历史可是森林和森林草原地区,而现在晋西、陕北等地区的森林早已不见踪影,到处是荒山秃岭、沟壑纵横、漫天黄土,从残存的原生植被研究后可以肯定,本区在农耕以前原始植被是属于森林和森林草原,但我们的民族愣是活生生的将美好的森林草原变成了如今的近乎于荒漠。”
    “从史书上看,秦汉以前,黄土是森林茂密、山青水秀、环境优美的地方。现在地处黄土高原北部边缘毛乌素沙漠中的陕北靖边县的白城子,现在已经是属干旱荒漠地区,但它以前可是一个山青水秀的好地方,曾是大夏国都城统万城的所在地。大夏国王赫连勃勃在建这座都城时曾赞美道,‘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未有若斯之美’,但如今那里已经快被沙漠所覆盖。”
    “而且,现在呈现草原面貌的黄土高原西部甘肃陇东、陇西、兰州和宁夏一带历史上也是森林地区,史书记载该地区以板盖房是林区居民的习俗,汉代左右时期那里都是郁郁葱葱的林区。但如今参天树木已无,只剩下佝偻枯树还有寥寥草原,我相信如果还不加以整改往后那里也将成为一片荒漠。”
    “可笑的是元朝成吉思汗征西夏时,曾在六盘山西北山峡中扎营避暑。六盘山在元朝时期是林荫之地,而明清以后,六盘山的森林由于滥伐、滥垦而大部遭到破坏,只有泾源山区略有一定茂密的森林分布。林木繁茂、峰峦耸秀的地方如今都成了林木稀稀落落、杂草遍布丛生的近于荒野之地。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让森林密布青山郁郁的黄土高原变成今天这副模样?”
    史学专家耀世峰声情并茂的向在场众人讲述到黄土高原过去的美好,历史是不容质疑和改变的,它既然已经发生了就无法再予以改变,接受痛苦的事实并汲取其中的教训,这才是对历史最好的尊重和认识的体现,当然耀世峰还没有讲述到为何会造成黄土高原从美好到丑陋的原因。
    “我相信在座各位都和我一样,都坚信黄土高原以前是森林和森林草原覆盖的。但出现如此让人难以接受的变化缘由,其实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罪过。长期以来的人为破坏,使大面积的森林逐渐消失而成为今日的荒山秃岭。战争破坏、营造宫殿、樵采、毁林开荒等。其中又以毁林开荒、开辟农田,这对森林的破坏最为严重和最为彻底的。”
    “近两千年不断滥伐滥垦毁坏,再多的森林树木也禁不起折腾。秦汉时期的大规模屯垦,和移民实边开垦。这次大屯垦使晋北陕北的森林遭到大规模破坏。接着明王朝推行的大规模‘屯垦’,使黄土高原北部的生态环境更是遭到了空前浩劫。明初在黄土高原北部陕北和晋北大力推行的‘屯田’制,明朝政府是强行规定每位士兵都必须毁林开荒。竟然到了有‘山之悬崖峭壁,无尺寸不耕’的境地。”
    “接下来大伙都知道了,昏庸无能的满清政府可是很会折腾些事情的。明代推行屯田制度已经对环境构成了严重的破坏。而满人政府实在不甘愿自己无所作为,所以他们推行了奖励垦荒制度,自陕北、晋北而北移至内蒙古南部,黄土高原北部和鄂尔多斯高原数以百万亩计的草原被开垦为农田。”
    “更为可悲的是,黄土高原自古以来盛行的是广种薄收、轮荒制度。他们不是选择适宜耕种的土地来开垦和靠精耕细作来增产粮食,而是采取轮荒制,不择手段地放火烧山,掠夺性扩大耕地,种地不施肥,靠自然肥力来产粮食,种几年以后表土流失了,肥力流光了便废弃了,另选择荒草地继续开垦,这样的恶性循环不断重演,不断反复继而使得林草覆盖的土地全部都被剃了“光头”,就像当初满清政府对汉人下的令一样,‘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史学专家耀世峰的话很大程度上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没有约束的人为破坏的确是造成环境如此恶劣的主要原因,当然这样以来也让众人明晰了处理该问题的重心所在,那就是务必要重视人为因素,如何让如今的“光头”变得有点“发型”,关键的着力点还是在人的身上。
    “在提出解决方案之前,我不得不再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破坏后,所引起的一系列生态灾害问题。”石洋再次发言了,在审议大会诸多协同部门和重要成员各自处理意见之前,认清问题恶劣性所在很有必要。“我们现在都知道,黄土高原大面积的森林遭到破坏以后,便失去了生态屏障,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从而导致河川水源枯竭、水土流失和风沙日益加剧、旱涝灾害日益频繁等一系列灾难性后果。”
    “首先就是河川水文状况严重恶化。破坏森林就破坏了水源涵养条件,水源锐减、泥沙日益加多、水位暴涨暴落。古代的黄土高原由于林草茂密,河流水量大而清澈,因而古代是黄河是称为‘大河’而非如今的‘黄河’,因为水是清的、山是绿的。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刘彻曾乘大船到山西视察,但如今水量大减已基本干涸,许多河段甚至可以徒步而过。”
    “其次,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破坏林草植被,必然使雨水和径流直接冲刷黄土地面,继而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我们推算的结果是,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面积有三十万平方公里以上,每年会流失土壤约有20亿吨左右,七成以上汇入了黄河。用不着进行科学测算,只要去亲临感受一次当地的暴雨就可以得知水土流失多么厉害,因为流淌的不是暴雨,而是浓度很高的泥浆,就和我们喝的浆糊一样粘稠,可见水土流失是多么厉害,试问在这样的土地上耕种怎么可能有高产量、好效益?”
    “其三,水旱灾害日益加重。自商成汤廿四年至唐高祖元年的2306年间,这些地区只出现16年旱年,平均144年才有一次。而以后随着森林破坏日益严重,旱情也日益加剧,到元代发展到34年一次,明清时代5年一次,到了如今更是频率极高,就在去年21年此地区就发生了大面积干旱,而上一次是多久?是1918年。水患的破坏力就更为严重,一次黄河决口就是至少数万人背井离乡……”
    “最后一点就是风沙日益加剧,人民生活条件恶劣。缺乏植被覆盖,加上连绵不断的干旱少雨,黄土高原很多地区已经出现大面积的干旱化,陕西西部的不少地区已经开始沙漠化,而缺乏植被的另一个后果就是人民生活燃料问题,没有柴禾怎么煮饭吃?没有草料怎么饲养家畜获得更好的经济收入?土地贫瘠化、沙漠化已经严重威胁到人民的生计问题,为了解决困局又不得不向大自然伸手发难,但结果呢?问题必定是越来越严重,人民生活越来越穷越来越不幸福,怎么办?今天我希望同诸位商议之后拿出一个切实可行解决方案来。”
    人民自治政府是非常重视黄土高原环境恶劣问题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它关系到甘肃、陕西等地区数千万人民的活路问题,这部分地区也是中国地理意义上的中心所在,更是灿烂中华民族文化重心之一所在,也是未来自治区发展战略基础所在,当然更重要的是这个问题经过数千年沉积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如果继续放任发展,到时候害的是更多的中国人,也必将成为复兴事业上一个超级严峻的障碍,从几大重要部门抽调精干力量、从各大领域汇集精英人才,就是希望拿出一个好的方案,不说让恶劣环境就此大改观,但至少也让恶劣的趋势有所收敛,然后用相当的时间积累成绩慢慢改变,直至恢复到一定的水平。
    “我们的关键点不是如何如何分析大自然的原因,而是针对人这个重要因素来制定措施。在我看来,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环境保护思想宣传,让黄土高原包括整个自治区乃至整个中国所有人都知道,爱护环境是人人有责的,要从思想根源上解决严重依赖于大自然的落后习性,现在的黄土高原环境是不能再破坏了,真正到了沙漠化的时候再想治理,那就需要更长时间和代价了。”
    “第二就是在政策上加以重视,像我们对自治区内矿产资源的保护一样,应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监督、指导和惩罚,对生态环境建设有贡献的应给予肯定和嘉奖,对恶意破坏生态平衡的要依照法律给予处理,和第一项措施相互对应协调,营造一个人人自觉爱护环境、美化环境的社会氛围。”
    “第三就是对整个地区进行一个全面性的检查和分级,分出不同的恶劣等级以制定不同的对应措施。最严重的地区甚至可以直接迁移该地区人民,动用政府力量直接进行环境治理和监管。而等级稍次的地区也要进行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兴修水利涵养水土是必须的。当然不可忽视的是这一过程应注重科学化和有序化,已经出现沙化现象的地区不可能用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就能改变的,而且种下去的树也不一定能够成活,种草或许成为更好的一种选择,当然也有已经适应恶劣环境的优秀植物种类,我们可以推广其种植面积,与沙漠化展斗争。”
    “我认为这样做还不够,目前的困难就是干旱已经威胁到了人民的生存,如果当前不加以处置,必将又为生态环境带来一次前所未有的大灾难,难道我们要让它演变为人们易子而食、剥树拔草充饥?植树造林、兴修水利等等,都是在人民能够不依赖于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试问吃不饱、穿不暖、住不好的前提下,谁会愿意让好不容易到手的土地变为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