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定慧初修 >

第21章

定慧初修-第21章

小说: 定慧初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霸气书库(www。87book。com)免费电子书下载
“弥”是时间、寿命、无限的延长、延伸、连续绵远.无尽止的延续、伸展。
“陀”是光明,无限的光明,乖量的光明,无边无际、无尽的光明.大而无外,小而无内。
(五)
因为“阿弥陀”这三个字的意思,无法用少数几个中文字表达出来,于是就照梵文名号译音。
根据巴利文的发音,或根据后期的梵文发音,对于“阿弥陀”的:“陀”字,就念成“达”的字音。
总之,“阿弥陀”即是无量寿、无量光。这便是一个大秘密。光和寿,代表空间和时间。“阿弥陀”即包括了无量美好的、殊胜的时问与空间。一切物理世界,三千大千世界都有生灭,只有时间、空间——光寿无量,没有生灭。它充满了法界,尽法界、遍虚空,无处没有光。白色白光,红色红光,黄色黄光,蓝色蓝光。黑色的也有光。虽然说:现代的光学常识.把光与色加以界说,白是融射一切光的表色,黑是隐役一切光的表色。其实,黑只是不反射光的相,它同为光之体所含摄.五彩、七彩、多彩的光,只因光波长短的不同,它所显示的表相~一光色即有不同。而光是无所不在,无所灭处的。所以说尽虚空,遍法界,无不在佛光普照之中。但虚空无尽,法界无穷。诸佛性光,也无穷尽。
无量寿、无量光的“阿弥陀佛”,他究竟在哪里?我们的身心内外,无所不在,处处都在。那么,那光从何丽来?从跟见的电订光而言,它是从电能发生的,而电能是从宇宙问的能源而来的。但“能”又从何而来呢?最初最初的能,不是物理的,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自性光所感发的。所以“阿弥陀佛”无量寿光,即是我们的自性心光。念“南无阿弥陀佛”,自性心光就出现了。并且光与音声都同时遍满。心光通于佛性,佛性自在心光。
光有很多层次,有很深奥的内涵,随便介绍出来。在有些学习密宗的人看来,是一项很严重的事。但在我的观念中,密宗与显教本无差别,无所谓密与不密。一切都就公之世人。“道”是天下的公道,有利于人的,不应该保守什么秘密。如果另有秘密,而不可传,岂非佛法也有藏私吗?既然不能公开,尚须藏密.则此秘密何以值得相信?大公无私的道,不属于我之所有,也不属于任何人所应该秘密拥有的。这就好比空气、阳光,人人都有权分享,应该获得。所以不管显密,只要有益人群的,凡是所知的,都可以付出,一切都布施,一切都供养,不必藏为己有。真的秘密,秘密在每一位自己的身心中。所以云门禅师说:“我有一宝,秘在形山。”
光有子光、母光。凡有相的光明,都是子光。眼前的灯不是物理世界的子光。假如将灯熄了,一片黑暗,黑暗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在电灯光中念佛,灯熄了,就在黑暗中,照念下去。念久了,自性心光发出,与“阿弥陀佛”的无量寿光融接了,在黑暗中也自发现光明照耀,这种境界,不是想像所得。
要知道,我们人类是在白天的日光中才能看见东西的生物。在这个世界中,有比人类更多得众生,在白天日光的强度下,看不见东西的众生,更多的不知其数。如蝙蝠、猫头鹰、虫孚等等,有的反而要在黯淡的光线下才能看得见东西。他们都在黑夜才出来活动,它们有的看见日光,反而受不了,甚至会导致死亡。各各众生的业力不同,感光就不同。所以“阿弥陀佛”也在它们中间放出各各感应不同的光。大家须要懂得这个秘要,才可了知佛的慈悲广大.心愿。
当你念佛,念到光明现前的时候,不要执着它就是胜境。这种光明还是子光,不是母光。到了~念不生,清净圆明,既无所谓光,也无所谓不光,自性心光现前,方可与“阿弥陀佛”的心光相接了。如果你在念佛时,见到有相的光明,便以为是“阿弥陀佛”放出光来接引你了,那就未免太小器了。那你拿四十元买一支手电筒,轻轻用手指一按,就会发出光亮.岂非比念佛打坐要便宜得多!。总之,有相光明,还是子光。换言之,它是母光的反映。有些人在静坐中,发现了光,就很高兴,认为自己有功夫,有道行了,这才是傻瓜。岂不闻佛在《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属虚妄。”所以必须了知,那是子光,不是母光。
那么这类的有相光明好不好呢?不执着就好,执着了就不好。如果不执着、不着相,那有相的光明,与自性心光便自渐渐融会一体。如果执着了,便落在生灭妄缘中,那就不好了。所以说,持名念佛,如果能体会得佛号无量寿光的涵义,那就更好。
再说持名念佛的法门,也即通于普贤如来和观自在菩萨的大光明藏的法门,光寿无量,无所在而无所不在。
(六)
其次,修“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有三本大经,最好先要了解。(一)《无量寿经》、(二)《观无量寿经》、(三)《阿弥陀经》。后世的习惯,对《阿弥陀经》,称之为小本《弥陀经》。因为内容扼要,经文字数较少,故叫小本,能熟读三经,对于净土法门,必可了然于心。
归纳起来,修持净土,除“持名念佛”以外,还有很多其他法门,现在先介绍简略的“观想念佛”。
观想念佛,先要将小品《弥陀经》所说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以乃《无量寿经》所说的境界,乃至《法华经》中佛所说的奥秘,作基本的认识。
观是心观.想是心想。老实说,修行就是造业。不过不造五浊恶世的恶业或无记业,而是造善业,进而修造成佛的菩提大业。观想就是转业的方法,因为观想也是“见”“思”的境界。在凡夫的“见”“思”上.未曾明道,一切皆在无明杂染中乱起“见~思”,所以叫做“见思惑”。明道以后的“见”则转为般若智的见地;“思”则转为“正思惟”的观照成就。一念之
间,转识成智的关键即在此,只要将此一念转过来就行。可是多少修行人,最难得的便在此无可着力的一转啊!
观想念佛有许多方祛,将来如有机缘,再作详细讲述,现在先简略说~容易做到的方法。
首先,应请一尊庄严相好的佛像。或雕、或塑、或画、或磁造、或铜质都可以。修习者,自身或立、或坐………跏趺坐,须面对佛像。但佛像的头面,必须略高过于自己的头额,佛相的双目与自己双目平视而略高些许。自己看着佛的眉间,或清净妙目,这样长留影像。不管他是真身佛或塑造画像的佛,初步只须存念观想清清明明习惯性所见的影像,“系心一缘”,念念不忘。但是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刹那间是不容易观起来的。因此,初修者,或者只观佛像眉间的一点亮光,或观佛的清净妙目也可。这样也就是“系心一缘”的念佛法门。但有人看见佛的双目笑了.自己也笑了,这却不可以。因为,动了散乱心念。此时仍应一心不乱,系心一缘的观想下去。观好以后。有了深刻印象,不须太加着意,渐渐的,随时随地,都有“阿弥陀佛”一点亮光的深刻印象现前,而此心念中的“阿弥陀佛”,念念不忘。乃至观佛全身,以及极乐世界的净土境界,一一历历分明.这样便是初基的观想成就。在开始修观的时候,也可以直接观佛的全身,或观佛像胸前的“*”放光。
在修此观想念佛的法门中,真的看见“阿弥陀佛”现前时,切莫乱动欢喜心,或种种散乱心,这只表示你观想对了。所以这时,不要欢喜,也不要恐惧,只是澄心止意,一念不乱,我在佛的心中,佛也在我的心中,了了分明,无有差射。但也不是说好像投胎一样,投在佛的身中,而是觉得我心与佛合而为一,佛我一如,了无分别。既不我慢贡高,也无欢喜也无悲,一心清净自在,一念“阿弥陀佛”。所谓“万年一念,一念万年。”如此即可。
如果有时候观到自己身体内外充满光明,心中不要起分别,不要问此光是真是假,是佛是魔。是真的佛光也很平凡,是魔光也没有什么可怕,即使放光动地也不希奇。这些境界,都是自性心光的偶然显露而已。一切众生,本来就具备了这些功能,现在只是回复了白性心光,不希奇、不执着就好。如果一生执着之心,就白起魔障了。有时观想念佛下去,自己头顶会呈现光明。但要注意,头顶放光,同样也不是用自己的眼睛看见的。如果是用眼睛看见的,则两眼必已上翻,那样会影响眼神经与脑神经。凡是念佛念得好的人,外面的形貌,更显得慈祥、可亲、活泼、和蔼、清净、庄严。心身更健康,头脑更清楚。是一个活活泼泼的平凡人,慈悲喜舍的平凡人。稍有怪异,即不是佛,而是糊涂的“糊”了。所以说,头顶放光,身体内外放光,都是自己观照而知的,不是肉眼所见。肉眼看见的光影,必须小心求证,是否是眼病现象。如在灵明中,见一片光明,常时修习,永不退转,将来临命终时,从顶囟门蓦直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就有把握。但年纪大的人,平常日子念佛观想,如无真正定力功夫,切切不可随便就观想头顶,否则,很容易走掉,或者引起血压升高。所以密乘传法时,往往同时传授药师佛的长寿法,观想药师佛的法门,是从头顶下降,不致虚脱。强健的人也可以修此法门,因为年青人寿元充沛,未来的日子还长的很,须知一个人求生不易,求死也很难,所以要真能修到来去自在,可不容易。
再说“持名念佛”的三种法门:一“出声念佛”。念“南(na1)无(m62)阿(a1)弥(mi1)陀(tuo2)佛(fo2)字字要发音清楚,可以大声念出,但不要只在喉咙嘶叫,心里却在打妄想。要由喉咙以下的胸腔发音。由丹田的气,连接上来发声,一口气念下去,念到气接不上来时,闭上嘴巴,不要用任何特别呼吸的方法,只任其自然,听任鼻子自然呼吸。此时心中没有杂想,片
刻之间,非常清净,既不造妄想业,也不动祈求心。这样一口气,一口气的念去,心气合一,心念合一,便得大利。如果念到声光合一,也不必志得意满,此中道理已如前面所说,不必多讲了。
二、微声念佛。虽然还是一口气,一口气的念,但旁人听不太清楚,只是自己耳根反闻内听,一字一句的清晰念去。
大声念或微声念,都要一字一句,清清楚楚。最好耳根不要分昕外界的听音。在念佛中间,纵有一个杂念,要立即自净其意,要以念佛之念来遮断一切杂念,专心注意在返闻内听上,杂念自然中止不生。念到六根不受外界影响,念念是佛,这样也就是合于观世音菩萨“返闻闻白性”的法门,同时也可进人大势至菩萨“净念相继”的念佛境界。
如此念去,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直念下去,当然没有不成就的。如是修去,在活着的时候,身体键康,百病消除。一旦临命终时,可以不麻烦自己,也不拖累别人,那便恭喜自在了。
三、瑜伽念佛。持名念佛是出声念佛,要声气台一。瑜伽念佛,是意念台一,达到如《楞严经》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讲:“净念相继”的境界。这也就是心心念佛的法门。如活在世间,能修到“净念相继”,将来临命终时,往生净土,必然成就。所谓“净念相继”,就是由持名念佛或观想念佛,而到达随时随地,念念在佛念之l中。这种瑜伽念佛,最初正如白居易的诗倡所说:“坐也阿弥陀,行也阿弥陀,纵使忙似箭,还是阿弥陀。”随时都念念在阿弥陀佛。平常一般人说,现在是超音速的时代,一切都讲究快,讲究速度。所以许多人都说,我太忙了,工作太紧张了,没有办法念佛。昕来好像蛮有道理,但是忙到极点,也不会像射出去的箭,发出去的子弹那么急速吧。纵然忙到这个地步,身忙心不忙,能够做到还是一念在“阿弥陀佛”上,必定成就无疑。
如此随时随地念下去,渐渐的念也念不起来了。只是一片清明,了无杂念的闲心。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业重障深,念佛念不|起来了,其实并不一定。有的正是到了净念境界。.清净现前。这样身心清净,突然断念,既无过去心,也无未来心,现前一念清明,佛也没有,念也不生,清净现前,正是净念。此时保持身心一片,了了常知,任运自在,这样就是净念相继了。然后一旦身心解脱,当然净土现前,绝对不会不成就的。如果在净念中,了了常知,既不昏沉,也不敢乱,顿然定住似的,你就让他多定一会,更好,试看五百罗汉的造相,各个不同,有的正在掏耳垢,有的正在捏脚,他就如此地人定不动了。佛国禅师偈云:“有时且念十方佛,无事闭观一片心。”诸位若能念到如此境界,当然无不成就念佛三昧。我当随喜,我当归向,暂且讲到这里为止,讲太久了,谢谢诸位,同声念佛,回向净土。

霸气书库(www。87book。com)好看的txt电子书

http://www。87book。com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