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高考指导权威书:怎样帮助孩子考大学 >

第11章

高考指导权威书:怎样帮助孩子考大学-第11章

小说: 高考指导权威书:怎样帮助孩子考大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每年高考,全国范围内约有40%的考生落榜,换句话说就是有40%考生的家长要面对这个现实问题。只有心态平和,才能冷静地、客观地、理性地分析现实,帮助孩子找到最适宜的前途和出路。
  2.粗暴型
  有的考生落榜后,父母马上“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对孩子的态度极其蛮横,一味指责,责骂孩子“不争气”、“给我丢脸”、“白养你多少年”。高考失利对孩子就是一个心理打击,父母的态度无异于给孩子雪上加霜。
  有的孩子受不了父母的责骂,和他们对抗起来,使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冲突不断。这不仅不能很好总结高考失利的教训,对出路问题也没有任何益处。还有些孩子面对父母的粗暴态度,选择默默无声地忍耐,相比前者与父母正面争辩,后者心理上会受到更大的伤害。
  案例
  邱某在2004年高考中的总分是490分。原本他和父母都坚信不疑,自己一定能上重点线,没想到今年高考提档线比去年升高了36分。
  孩子面对这个结局,起初没什么不良的情绪,认为不管怎么说,自己考出了平时的水平。他的父母则不这样想。“凭你的实力至少应该过重点线,重点大学都上不了你是干什么的!我们辛辛苦苦多少年就是为了你能考上重点大学,上了好的大学将来才会有出息。你倒好,来了个490分。我们以后不侍候你了,好吃好喝你却考出这样的分数,你还有良心吗?”
  结果,这孩子也不示弱,趁妈妈在厨房做饭时写了一个条子放在桌上:“你们拿刀杀了我吧!如果拿刀杀不过瘾就拿菜刀剁了我吧!我走了。”
  孩子一气之下离家出走,父母惊恐万分,到处打听寻找。万一孩子出了什么意外,这个家庭可就是倒霉加倒霉了。
  每年高考后,都有个别考生因成绩不好落榜而离家出走,原因有多方面,主要是来自父母的压力。这种压力的表现为多种多样,埋怨孩子、斥责孩子是常见的一种。
  我认为,孩子高考落榜需要社会的支持,尤其是父母的支持。所谓支持就是给他温暖的情感、理智的分析,使他以冷静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失败,这至关重要。可是有的父母却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不能理智地对待孩子落榜的现实,反而把所有的埋怨、所有的苦水都倒在孩子的身上,逼孩子做出极端的事来,过后又追悔莫及。
  3.冷淡型
  有的考生家长对孩子的高考寄托了很大希望,特别是贫困家庭的家长,希望孩子能考上大学,给家庭经济带来新的转机。一旦孩子落榜了,他们焦急的心情可想而知。
  案例
  有一位河南的落榜生对我说:“王老师,我的家庭很贫寒,父母都是农民。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我能考上大学,走出农村,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改变家庭的命运。今年高考我落榜了,父母十分失望,也非常怨恨我。他们不打我也不骂我,就是不给我好脸看,不跟我多说话,我心里非常难过。这样的煎熬不知何时才能结束,我痛苦极了。”
  与上述情形一样的考生家长不在少数,这种冷淡态度实际上是对孩子的精神虐待。长期的冷淡使孩子失去温暖、失去支持、失去亲情的关心,导致他心理上产生很大的负面转变,造成心理问题,继而可能转化为心理疾病。

  高考失利的学生家长“五要五不要”(1)

  1.不要发脾气
  有些家长,特别是父亲,平时不大关心孩子成绩,看到孩子高考落榜或考试成绩不好时
  又大发雷霆,甚至动手打人。
  案例
  考生张某的父亲平时经常在外地经商,很少回家。孩子在高考中落榜了,他知道以后拍桌子瞪眼,大骂儿子是笨蛋,给他丢脸。晚上吃饭时,他越想越不是滋味,觉得自己辛辛苦苦地养家,孩子却不争气。想着想着又破口大骂,连爱人也捎了进去。最后,一把掀翻了桌子,饭菜撒了一地,顿时家庭里充满了火药味,这对孩子心理的打击是可想而知了。
  2.不要指责
  有些家长一旦知道孩子没考好或是高考落榜,就大肆指责孩子,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地罗列罪名,只要是平时做得不对的、不好的,跟高考有关无关都扯进来。
  本来孩子心情就很沉重,这时父母非但没帮他们解脱,反而火上浇油,使孩子更加委屈,更加烦闷,甚至感到绝望。
  案例
  考生张某高考落榜,父亲知道后列举了他的六条罪状:
  第一,好吃懒做不认真学习,体重长到160斤,什么好吃吃什么,嘴里老不闲着,一边做作业一边吃零食,肚子里全是废物。
  第二,学习不专心,做作业时开电视,或是边做作业边用手机发短信。
  第三,经常看一些乱七八糟的书和杂志。
  第四,自己不好好做作业,不动脑筋,经常抄同学的作业。
  第五,没有上进心,讲吃讲穿,电视里的明星穿什么自己就想穿什么。
  第六,睡得早起得晚,高三的学生,晚上不到10点就躺下了,早上6点半还不起床。
  六条罪状一列,考不上大学是“罪有应得”,自己去想吧。
  3.不要埋怨
  考场失利的原因很多。家长如果只是一味地埋怨,致使孩子的心情越来越坏,焦虑不安,严重的会产生抑郁表现。还有些家长只顾自己嘴上痛快,怎么有理怎么说,甚至让话语偏离事实,对孩子很不公正。
  案例
  有一位考生从小学二年级就开始练小提琴,已经十多年了。一方面出于自己的爱好,另一方面一直寄希望于文艺特长能对高考录取有利。
  有一所重点大学承诺,只要他的高考成绩超过该省的重点线,就录取他。可是他的成绩没能达到这个分数标准,与重点大学擦肩而过。
  由此家长埋怨不断。他妈妈说:“当初我让你一心一意地学习,咱考大学不图文艺特长,而是凭实力、凭本事,你偏偏想走捷径。结果怎么样?你又不比别人笨,要是把那些练琴的功夫腾出来学习,达到省重点线根本没问题。”
  “高三开学分班时我就让你学文科,一来轻松些,二来跟理科相比算你的强项。你偏要选理科,说你们学校理科教学水平高,文科不如理科。不听我的话,怎么样?今年要是考文科,通过省重点线根本不成问题,考理科,一差差几十分!”
  孩子觉得委屈,也争辩说:“我没考好,你把所有的道理都占了。当初你也说我们学校的理科老师强,不是还找班主任交换意见吗?班主任也这么看,你就回来告诉我理科好。现在怎么全都成了我一个人的主意?!”
  事情已经过去了,埋怨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只能增加心理负担。
  4.不要唠叨
  每当我问起中国的学生:“你最烦什么?”最普遍的回答就是“烦我妈唠叨”。从进幼儿园时就说,“听阿姨的话”,每天如此。上小学也是,“听老师的话”、“上课注意听讲”。上中学还是这些,翻来覆去,每天几遍。
  一个落榜生说,高考失败了,妈妈还是那样不断地唠叨:要不你复读吧。复读时一定听老师的话,上课认真听讲……
  “妈妈唠叨了十几年,这些话有什么用啊?要是有用,我也不会像今天这样了。学习上她还不如我,说是高中毕业实际上连初中的数学题都不会做,能帮我什么?就是在一旁唠叨,我一听见就心里不痛快。”
  “现在好了,没考上大学,本来就难受,她还在不停地说说说,根本不考虑我心里什么滋味。谁受得了?真想找个地方清静清静。为什么有的孩子离家出走?多半是家长逼的。”
  5.不要冷淡
  有的家长对落榜的孩子采取一种冷淡态度。不打、不骂、不说,就是给你脸色看,爱搭不理。
  有的考生说,“过去我妈话特多,经常跟我问这问那。现在我落榜了,她对我也没话了。一天三顿饭按时做好,往那儿一放,也不说一声。我问她饭做好了没有,她就爱搭不理地答一句‘搁那儿了’。”
  “我知道,她这是对我不满意,是对我的惩罚。可是不就是一次高考吗?虽说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但谁没有失败的时候?谁没有走路摔跤的时候?摔一跤爬起来就行了,何必给我脸子看。她自己也有过失败,自己不说,我失败一次她就这样对待我。我太生气了,真想跟她吵一场,但她毕竟是我妈妈,我只好忍着。”
  家长的漠然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甚至比打骂还要严重。大人不要把自己的失望、失落等负面情绪“报复”在孩子身上,尽管落榜是孩子考分低造成的,但不能以这种方式把所有的责任都追加在他身上。
  6.要冷静
  要想让孩子能够正确处理高考失利问题,家长首先要冷静,要理智地对待孩子的考试结果。
  孩子没考好或落榜,一个主要原因是学习实力差。原因可能多种多样,不用功、方法不对等等。这类孩子的家长如果平时了解孩子的状况,对高考的结果应该不是太意外。既然不意外,也就不要再大肆地指责孩子,拿他跟别人比,而应该和他一起面对事实,寻找解决办法。否则就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将自己的个人情绪向孩子发泄,于事无补。
  曾经有一个北京的考生,高考只得了300多分。他妈妈对此表现比较平静,爸爸却暴跳如雷:“怎么才考这么点分!”
  我问这个孩子,一模成绩是多少?他说300多分。那么二模的成绩呢?他说还是300多分。这就说明,他的学习实力就是比较差,高考成绩虽然只有300多分,也算是发挥出正常水平了。
  所以,孩子的爸爸应该认清这一点,这个考分尽管看起来有些“触目惊心”,对孩子来讲却是正常现象。不要拿他和其他那些考了600多分、500多分的、400多分的孩子比,那是别人的实力,怎么比也不会转化成自己的。
  往往家长拿孩子和别人作比较的时候,自己是解气了,孩子却会在考试失利的阴影中,感情进一步受到伤害。很多孩子这时候会说:“他好,就叫他给你当儿子,我不给你当儿子了。”结果闹得父子关系更加紧张,不利于解决现实问题。
  考生高考失利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心态有问题。有些考生具备学习实力,模拟考试成绩也不错,就是高考发挥失常,能成功而未成功。
  对待这类孩子,家长应该通过各种方法使孩子首先重新树立起自信心,再引导他解决心态问题。
  案例
  有一位考生平时的成绩在460分左右,高考却只得了420分,没有被第一志愿学校录取,
  感到很痛苦。
  他的父亲告诉他:“你有实力,头脑聪明,就是心态不好。非要上那个学校不可,考不上就觉得面子上过不去,又怕爸爸妈妈责备。总之,就是压力太大,没发挥好。你自己选择吧,要不就上别的学校,要不就明年重考一次。没关系,你本来就有实力,如果再复读一年,把心态调整好,肯定会成功的。”
  孩子听了父亲的话,回想起自己在考场上的心理活动。他报的第一志愿学校当年的文科提档线大约在470到480分,对他来讲,只有发挥得特别好,把每一道会做的题都做对,才能刚好达到这个水平。而他又不希望刚好卡在录取线上,想让分数留出些富余。结果,考试的时候,每做一道题就先在心里打鼓:“这道题难不难?我能不能做出来?会不会就因为这道题达不到分数线?”以这样忐忑不安的心态面对高考,极有可能发挥不出正常的水平。
  7.要情绪稳定
  案例
  有一位第一志愿报考北京大学医学部的考生,两次模拟考试成绩都在600分左右,高考发挥更好,得了611分,满心以为胜券在握。
  没想到,这一年北京大学在北京地区的提档线比往年高出很多,是612分,这个孩子因1分之差被拒之门外。
  接下来的几天,他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唉声叹气,觉得自己太倒霉了。“哪怕差10分、差20分,我都认了,可是现在只差1分……”
  可是孩子的父亲在家里却表现得一切如常,看报纸,看电视,和和气气地与孩子聊天。家里并没有因为这“1分”而出现异样的气氛。
  孩子有些奇怪地问父亲:“我就差1分没考上北大,您怎么不着急呢?”
  父亲说:“着急能解决问题吗?提档线是条‘死杠杠’,谁也改变不了,只差1分也不行。不行的事你硬想让它行,那不是自找苦恼吗?快乐是活一天不快乐也是活一天,快乐是活一辈子不快乐也是活一辈子,干嘛不快乐呢?干嘛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呢?”
  父亲还告诉孩子,以后走入社会,会遇到更多挫折和困难,更多“冤枉”和“倒霉”,如果总是愁眉苦脸、唉声叹气,这一辈子也太难捱了。
  孩子这时候心里也云开雾散。想想自己,尽管没能实现目前的最高理想,但是自己的考分在全北京市8万考生中,应该属于前1000名以内,这也是令人骄傲的事情,证明自己是有实力的。这一次,上不了北大可以上其他大学,而四年以后还会有考研的机会。
  父亲稳定的情绪和豁达的态度,让孩子从绝望和沮丧中看到了光明。
  8.要坚定信心
  信心是高考成功的灵魂,信心是高考成功的精神支柱,信心也是高考失利后走出困境的精神力量,高考失利后看到光明的心理力量。
  面对孩子高考失利,首先家长要有信心,再以自己的信心来感染孩子,使他消除悲观情绪,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案例
  有这样一个孩子,成绩原本在当地处于中等偏上的位置,再努力冲一冲就能上重点线。可是高考前两个月,他由于过度劳累生病了,住院治疗耽误了不少日子。因为这个原因,孩子心态很不好,自认为落在了别人后面,在时间上吃了亏,以至于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他也没有找回信心,总感觉自己再怎么复习也就像是“亡羊补牢”。
  他的高考成绩比省重点线差了20多分。得知情况以后,孩子说话少了,也不再出去和同学玩儿,一个人呆在家里胡思乱想。
  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