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御前总管升职手札 >

第40章

御前总管升职手札-第40章

小说: 御前总管升职手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路盘算着这些事,赵璨越想越觉得高兴,越想越期待,等到回到懋心殿时,心情已经彻底恢复了。

传消息给郑贵妃和赵瑢并不急于一时,最好是赵瓖跟赵璇争得两败俱伤了,到时候郑贵妃和赵瑢自然会警惕,主动调查,他只需要在其中顺势引导即可。

至此,这一阶段的布局已经结束,接下来的时间,赵璨只需要安然的坐在自己的懋心殿里,等着看热闹便是了。

平安则是将注意力转回了皇城司那边。

转眼三个月过去,第一期培训圆满结束,接下来就是考评了。

这件事虽然只涉及到那一百多名参训学员,但实际上却是被皇城司所有人暗中关注着的。大家都想看看平安到底要怎么去定考评的标准,又要如何安排这些学员。

不过所有人都以为,所谓考评就是写文章或是答题,所以等平安宣布了真正的考评项目,便引起了轩然大波。

考评项目:让所有学员针对即将举行的秋闱,搜集消息和资料,越多越好。

一个含糊而又概括,没有具体指标的题目。

但平安对此没有给出任何解释,任由其他人抓耳挠腮,议论纷纷,自己则拉着王从义整理第一期出现的各种问题,完善教学计划和各种规章制度,同时也要准备第二期的培训了。

在这个时候,谁也没有想到,平安一个简简单单的培训考评课题,最后竟然会引发这样的轩然大波。同时也成为平安名声大噪的起点,第一次在大楚历史舞台上的正式露面。

熙平十五年八月,三年一度的秋闱开始。秀才功名的人要秋闱得中才能成为举人。而举人若是想参加来年春闱,也必须要先考过秋闱。

所以这是仅次于春闱的抡才大典,所有京畿路的人才都齐聚京城备考,自然饱受关注。平安用这个作为考题,看似不羁,但实则也暗含深意。

这么多人聚到京城,其实皇城司本来就应该派人去侦查消息的。平安在知道这一点之后,便突发奇想,将这件事定为了考题。这样一来,其他人便可以各司其职,不必分出人手去专门盯着这件事了。

这其实只是一种例行的检查,就像考试时贡院门口挨个检查身上带着的东西一般。

然而等平安接收到下面的人传来的消息时,却敏锐的察觉到了不对劲的地方。

有人在暗中出售考题。

这件事做得非常隐蔽,至少如果出马的不是经过了三个月特训的学员,说不定就给忽略过去了。事实上,也并不是所有学员都上报了这个消息,可见即便经过特训,其中也是良莠不齐。

察觉到了这一点之后,平安索性便将这几个发现端倪的学员单独召集起来,让他们成立一个小队,专门负责追踪这件事。

等到该交代的都交代了,这些人各自离去之后,平安反而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心潮难平。

来到古代之后,他还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激动过。就算是在那个夜里,被赵璨鼓动得生出一股帮助他的冲动,也没有这一刻来的真实而确切。

因为对赵璨说的那些话,毕竟是很久之后才会发生的事,究竟如何,现在谁也说不清楚。可这一次不一样,平纳能够察觉到,这将是他亲身参与的,能够在史书上留名的大事件!

如果查实了,这将会是大案,要案!

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对于臣子来说,能够发挥自己的所长,才是最期待的事。武将想要上战场立军功,文臣想要对国家进行改革,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改造国家和朝政,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而做情报工作的,当然是希望能够及时发现类似的端倪,揭发出一个个大案要案,确立自己在整个朝政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锦衣卫和东厂为什么臭名昭著、令人闻风丧胆?就是因为他们无处不在,只要有事情发生,就有他们的影子存在。而一旦被他们揭发,那就是拔出萝卜带出泥,非要办成铁案大案不可。这是一个踏着鲜血和白骨前进的机构,那一个个被拉下马的重臣们,才是推着他们一路站到高处的根本。

一场舞弊案,绝对不可能是小事。或许这就是改变皇城司组织结构和政治地位的转机所在!

而这个“怪物”,是平安一手培养,亲自放出来的,让他怎么能不激动呢?

平安在房间里不停的走来走去,根本坐不下来,甚至巴不得自己也亲自上阵去调查,而不是坐在这里焦急的等待消息。王从义看他这样子,问了好几遍究竟有什么事,平安怕他发现端倪,这才略微收敛。

这件事在确定之前,不能让任何人知道!

第59章 科举舞弊见时机

负责这件事的是平安一手发现提拔,并且一直很器重的冯玉堂。他最后也没有让平安失望,带着小组成员,不眠不休的忙碌了好几个日夜,终于将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查了出来。

事实上倒卖试题的人,只是个小喽啰,根本无关紧要的那种。他甚至没有参加今年的考试,而是个专门给人代笔写文章的人!有人得到考题,然后自忖就算提前得到了题目自己也考不上,便去请他代笔。这样本来没有问题,但关键是,因为他“声名卓著”,所以竟不止一个人来找他代笔!

于是这个叫做黄敬的书生就从中看出了端倪,在试探过几个主顾之后,便心里有数了。发现了这个巨大的秘密,他并没有害怕躲藏,反而借机搅混水,将这个试题卖给更多人,大赚特赚!

皇城司目前没有抓人的权力,所以也不知道究竟卖了多少人,但二三十个总有。而且这个黄敬还真有点儿材料,他卖了试题,还附赠一篇文章。到时候就算自己写不出来,只要将这文章背下,考过这一场总是没有问题的。

顺着他这条线索,冯玉堂带着人埋伏了好几个买试题的人,对他们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然后找到了这几个人的共同交集:在来到京城之后,他们都曾经参加过同一个人举办的文会。

而且这个文会的要求非常严格,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加入的,必须有人引荐。最后,据说参加文会的人,有可能会得到某个神秘大人物的指点。

至于这个大人物是谁,谁也不知道。

但是对于平安来说,事情查到这里,也就差不多了。至于接下来要不要查,怎么查,查到哪里……甚至由谁来查,那都是皇帝才能决定的事了。他只需要将这个消息递上去即可。

狠狠的表扬了一下小分队,给他们的成绩全部记上优上之后,平安才将这些消息全部整理成文件,然后亲自进宫,送去了本初殿。

平安并不是要去见皇帝。事实上他并不愿意随便打破规矩,他的顶头上司不是皇帝,而是现任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张东远。所以平安先去了本初殿门口,找了个小太监替自己通报一声。

他要见皇帝很难,要见张东远还是挺容易的。没一会儿张东远就出来了。

平安也不废话,直接将手里的文件递给他。他一向觉得,光是将事情记在脑子里,临时组织语言来描述,总是会有很多错乱,不如形成文件,一二三列出来,清晰明确,一目了然,也不必多费唇舌。

另外看文件的人,一边看就可以一边思考的。等看完了,差不多就能拿出个主意。就算一时想不到,也可以多看一会儿嘛。这就避免了两个人大眼瞪小眼,都想不出解决办法时的尴尬。

就像现在,张东远看完了之后,视线在最后一页停留了好一会儿,才面色严肃的抬起脸,看着平安。“此事有几个人知道?”

“除了派去调查的人之外,便只有属下和张总管您了。”平安道,“我一接到消息就立刻入宫。”

秋闱一共要考三场,每场中间间隔三天。现在第一场已经考完了,第二场却还没开始。而第一场的考题,的的确确就是卖出去的那一份。这样一来,问题就很严重了。如果这个消息透露出去,那么今年的秋闱恐怕不必考了,说不定还会引发其他的问题。所以张东远的脸色才那么严肃。

平安之所以让大家抓紧时间搜集消息和证据,也是为了赶时间。

张东远当下点头道,“你在这里候着,这东西我呈给陛下看。届时说不定还有话要问你。”

这就是提醒他早作准备了。也算是张东远对这个属下的示好和拉拢——平安是王立心提拔起来的,张东远上任之后忙着司礼监的事情,一时也没顾得上皇城司。结果今日一见,才发现这个平安了不得,恐怕是个干将,于是自然心生拉拢之意。

平安道了谢,就在门口站着。

本初殿门口几乎可以媲美一个小广场,披甲执锐的大汉将军让这里的气氛显得森严肃穆,周围安静得一丝声音都听不见。

过了不知多久,平安听见轻轻的脚步声从身后走过来。他没敢转头,不一会儿就感觉有人走到了自己身边,站定不动了。平安用余光关注了一下,确定对方穿着的是朝服,心下不由暗暗惊异。这里毕竟是本初殿,除了几位宰执有急事时会过来求见之外,其他时候非传召是不能过来的。

而身侧这人,面貌当然看不见,可身上穿的却是绿色的朝服。这是六品以下低位官员才会穿的服色。这样的品级,别说是本初殿单独面圣奏对,即便是两仪门外五日一次的大朝会都不够资格参加。

当然,历朝历代都有那种官位卑而职权重的官职,比如绝大部分的天子近侍,负责修起居注的官员,还有为皇帝秉笔的翰林院官员,其实平安自己现在这个位置也差不多。不过他是内官,与朝臣不同,能见到皇帝的次数会更多。

平安忍不住开始琢磨这人的身份。

他之前在司礼监值房待了三年,对于朝中的青年才俊都略知一二,却也没有想出来究竟是哪位大人,竟有这样的殊荣来面圣。

更让平安惊讶的是,没一会儿就有小太监出来,恭恭敬敬将身边那人迎了进去!

皇帝见人通常都是按照轻重缓急,偶尔会视圣宠而定。平安自信报上去的那件事,恐怕是如今朝堂中最大的一件事了,可皇帝还是先见了那人,可见其圣宠。

于是平安不着痕迹的拉住了过来通传的小太监,“这位公公,方才那人是谁?”

一边问一边不着痕迹的塞了银子过去。对方手藏在袖子里掂了掂,低声道,“你竟不知道他?他是上一科的状元顾文珩(heng),作的诗文就连几位宰辅也是夸的,据说科考之前曾经出门游历,精通许多种番邦语言,我也分不清。可惜不愿意进翰林院,外放去做了一任县令,今年的考评是优上,如今回京述职,说不准就要留在六部中了。皇上极喜欢与他论事,便时时召来说说外头的事。”

他说完之后,便匆匆走了。平安本来还想问他外放了何处,只是他实在走得快,在这里拉拉扯扯也不合适,便只得罢了。

原来是自己离开京城这段时间出现的人,难怪之前吧辺。但现在既然知道了名字,皇城司的人自然一会儿功夫便能查出来了。

只是这接下来的等待时间就有些熬人了。

也不晓得皇帝是兴致真的那么好说得忘了时间,还是故意要晾着平安,总之平安一大早就入宫,一直等到申时初,那顾文珩才从殿里出来。

这一回他跟平安打了个照面,平安总算看见正脸。能够被皇帝钦点为状元,此人果然不俗,剑眉星目,身上没有多少书生气,反倒显得十分有威势。龙行虎步,脊背挺直,目不斜视的从平安身边走了过去。

恐怕人家连这里站了个人都没在意。平安不得不承认,自己果然还是个小角色。

外放去了西边……精通好几种番邦语言……

总觉得这其中恐怕另有隐秘。如果平安没有猜错的话,皇帝恐怕静极思动,想打仗了。

这也难怪,自今上登基以来,十五年的时间里,海晏河清,天下太平,没有天灾,更无人祸,实在安宁得让人有些憋闷了。身为皇帝,多少都有些文治武功的志向,想要收拾河山,一展所长。

但现实却是山河清净,皇帝只需要做个守成之君,处理好日常枯燥繁杂的事务便可。这样一来,皇帝能有多少耐心一日一日的熬下去?

文治上已经没有可以发展之处,于是开疆拓土,无上武功才是皇帝的追求。

这些年来国库丰盈,支撑一场战争,倒也不会有问题。现在皇帝又流露出对顾文珩这样去过西边的臣子的重视,种种迹象已经十分清晰明了了。

这会儿平安再去想大皇子结下的那门亲事,不由佩服起郑氏一门来。能够从种种蛛丝马迹中推断出皇帝的目的,并且果断的与信州张家联姻,这份眼光和手段,难怪郑贵妃宠冠六宫。

哪怕是个靶子呢?这十几年的好处,总是实实在在的。为什么不是别人去做,而是她去做?

平安正出神呢,就有人来唤他进去觐见了。他连忙收敛起有些恍惚的神思,整了整神色,然后一脸肃穆的走了进去。

皇帝这会儿并不坐在御案后面,而是移到了西边窗下的罗汉床上。他半靠在枕头上,手里拿着平安方才送来的那些资料,面色严肃。

平安跪下磕了头,他才抬起头来,“起吧,这些事可都属实?”

“回皇上,臣不敢欺瞒。”他现在掌管皇城司,也可以自称臣了。平安实在是不想自称奴才,太奇怪太别扭了。

皇帝就垂着眼睛继续看,半晌才道,“这件事是皇城司发现的,你有什么打算?”

“秋闱是国之大典,若是稍有差池,影响的便是明年的春闱了。”平安道,“两京向来是人才汇聚之地,若是京城的秋闱出了事,影响恐怕会扩散至天下,动摇朝廷威信。况且其中绝大部分士子安分守己,努力苦读只为了三年一次的科考,若是出了意外,又要等到下科……所以臣的意思是,雷厉风行的将此事查办清楚但凡有舞弊嫌疑的士子全部都取消功名,其他人则该如何便如何。”

“可是这样一来,岂非姑息了那些小人?”皇帝淡淡道。

平安低着头,看不见他的脸色,但站在旁边伺候的张东远却能看清,皇上脸上的表情分明十分愉快!

看来这个平安,十分得皇帝看重。虽然不明白为什么皇帝方才故意留下顾文珩下棋,将平安晾了将近三个时辰,但圣意不是自己能揣摩的,张东远只需要知道皇上对平安的重视就行了。

平安整理了一下言辞,然后才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