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穿越之帝王传奇 >

第100章

穿越之帝王传奇-第100章

小说: 穿越之帝王传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195章 任重道远
    “正是皇家科学院。”我点点头道,“皇家科学院会在各地建立分支机构,其目的倒不是进行科研,而是招纳人才和统计人才。各地的分支机构由当地官府设立,每个地方只需一两人即可,借助官府之力,一来可以对我朝各行各业少师以上的专业人才进行登记,二来可以在整个大宋朝招纳有一技之长之人,并将此纳入官员的考核中。科学院就先由你们二位来兼任正副院长,为方便你们在大学的现有事务,地点暂时就设在临安大学内,具体流程细则你们先行拟定,待我审批后执行。”
    我希望各地官府都能形成重视人才的意识,尽管这个时代对于人才,特别是对于科技人才的认识还是十分不足,但将其作为官员升迁的一项指标,或许会有点用处吧。有了好处,哪怕是被动的去充当伯乐,也会慢慢形成良好风气的。
    沈逸秋道:“是,公子。其实我朝散落在民间的高人隐士不少,如果能将他们都召集到一起,那力量就够大了。”
    “不错,我还打算今后定期给于这些专业人才一定的补贴,以鼓励大家在各行业都能发挥一技之长,形成非文学派的百家争鸣局面。对了,最近何基校长怎样?身体还好吗?”
    “公子高明。”沈逸秋笑道,“公子,何大人身体好着呢。按照公子的旨意,何大人只负责学校方向xìng的大事,整rì乐呵呵的,这些rì子里慕大人之名前来学校的人员数不胜数,特别是通晓文学之人,目前在文学方面的师资力量是最强的。”
    全觉也道:“何大人可真的是把大学当做自己的孩子来对待,而且心情愉悦,看上去比当初jīng神多了。”
    “恩,你们也随时注意何老爱卿的身体,不要让他过于cāo劳。还有,那黄姑娘在学校还适应吗?”
    全觉道:“公子,应该适应的。黄姑娘除了研究她的织造术外,只要一有空便在教室里和学生们一起听课,忙得是不亦乐乎。”
    “是吗,听哪门课?”我好奇道。
    “以数学和文学为主,几乎一堂课都没缺,黄姑娘识字本就很少,又是刚刚到校,所以她所花的心血远远大于常人,她的勤奋和认真在学校可是人人皆知,数学系,文学系的学生们对她都很佩服,不少学生主动教她识字,而黄姑娘虽说是专家编制,但人缘极好,眼下的她可是学校的知名人士了。”
    “哈哈,不错,好学之人啊。”
    沈逸秋道:“公子,说起黄姑娘,正好有一件事需请示公子。”
    “何事?”
    “随着科研项目的增多,大学的地方显得有些拥挤了。我和何大人商议后,希望扩建校址。”
    “这个没问题,有中意的地方了吗?”
    “公子,学校周围房屋密集,所以我们打算在南门外靠近青年卫处扩建,不知能行吗?”
    “当然可以,那里离火药司也近,方便和云伯飞联系。就这么定了吧,你叫何爱卿提交申请即可。”
    大学扩建是件好事,不过又得花费一大笔开支,看来先帝留下的宝藏我也该取出来用了。
    方灵比预计时间晚了两天回到京城。以方灵的武功和见识,我倒并不担心其在路上会有什么安全问题。
    两rì后的中午,我在狮峰商行见到了刚刚回到临安的方灵。方灵依旧一袭白衣,长长的头发飘在脑后,虽然长途跋涉,略显倦意,却掩盖不住那种清纯自然的仙灵之气,似乎江南山水的灵气全部集中在其身上了。方灵见到我同样也是十分开心,我紧紧地抱着她,右手不停地轻抚着方灵的长发。袁棘和小七早就去到楼下和萧天小四闲聊起来,屋里只剩下我们相拥一起。
    “哥,灵儿好想你。”
    “灵儿,哥也是好想你的。”
    一个想字就足以说明一切了。方灵抱着我,不再言语,只是将俏脸靠在我的肩上,静静地享受着这份安详的宁静,享受着别后重逢的喜悦,尽管离开的时rì并不算长。
    这种感觉对我而言也是很久没有过了,只觉得心里甜甜的。
    此时无声胜有声!
    良久,方灵才坐下,和我讲述起回家的情况。
    “哥,这次父亲叫我回去是和我商议上次你说的那个深层次合作事宜。”
    “是吗?看来你父亲是同意了。”
    “恩,父亲说他为此考虑了很久,对于哥你说的物流概念和股份合作方式等,父亲越想越觉得有趣,并说这种模式或许就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一愣,暗自想道,不会吧,灵儿的父亲竟然能预见到后世的模式?要知道什么物流啊,什么股份制在中国也是近二十年才逐步兴起的。
    看来方灵的父亲不简单,其见识还在萧天甚至是蒲寿庚之上,仅从我寥寥数语中就能看到其前瞻xìng,高人也。
    “灵儿,你父亲说得对,未来就,就应该是这种模式吧。”我稍稍结巴道。
    方灵心情很好,也没有在意我说话的语气:“哥,本来我父亲说好了和我一起来临安的,要和你详谈合作之事,没想到临走时他突然有些事情,让我等他二天,后来又说要去金华府见一位朋友,让我等他半月,我不愿意多等,就先回临安了。”
    “金华?你父亲事情还不少呢。”
    “是啊,我平时都很少见到他的,我母亲走得早,小时候,都是我哥陪我的。”
    “灵儿,那你父亲说什么时候来呢?”我担心方灵想到她逝去的兄长,便将话题引回她父亲身上。
    “没说具体时间,只说会尽快安排时间来京的。”
    我没有问过方灵家住在哪里,从口音上听出应该在两浙路一带,方灵也说自己是两浙人,具体地点她愿意告诉我时自然会说的。
    “恩,那合作之事就等你父亲来了再议不迟。灵儿,你赶了这么久的路,累吗?”
    “哥,灵儿不累,我常年习武,这点路算不得什么的。”
    “那好,我们去外面走走吧。”
    “好啊,哥,去哪?”
    “灵儿,听你的。”
    “那我们就去演福寺吧,那里人烟稀少,我觉得比起灵隐寺更有一种曲径通幽之美。”
    我和方灵,袁棘等都是第二次前往演福寺了,自然是轻车熟路。
    演福寺地点相对偏僻,其规模和名气都远远逊于灵隐寺,所以人烟稀少,但同时给人一种幽静的感觉,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更有诗意,更有情调。
    “今rì之人比上次少多了啊。”来到门前时方灵说道。
    “是啊,我记得上次来庙里找大师看病的人可不少啊。”
    “这位公子,你也是来找琏真大师的吗?大师外出云游,还不知几时回来呢。”一位刚从里面出来的有心人听见我和方灵的对话,热心言道。
    “是吗?大师外出云游一般多久回来?”
    “这个可不好说了。”
    “恩,谢谢。”
    “难怪人少了很多。”方灵叹道,“看来这琏真大师是演福寺的灵魂啊。”
    我知道方灵信佛:“呵呵,就是,来此之人不少都是找大师看病的。灵儿,我们进去吧。”
    “恩,入内拜佛。”
    缺少琏真大师的演福寺的确冷清了许多,庙里上香礼佛之人很少,其中大部分还都是有感于琏真大师治病救人之功德来此还愿感恩的,普通的游人几乎不见踪影。
    方灵说得对,任何团队都离不开灵魂。演福寺香火兴旺的灵魂就是琏真大师,而大宋中兴的灵魂自然就是我了。想到这里,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我感到骄傲,却又倍感压力。
    这是我的责任,从进入少帝陵起,我就承担了守护者交给我的重任,不管我愿不愿意,我都只能向前走,对我而言,我只有一条路,带领南宋重新走向世界之巅,这也算是一种宿命吧。
    大宋中兴,任重道远。
第196章 汉苗之争
 正文 第196章 汉苗之争    
    第196章 汉苗之争
    我国古代的行政区域划分是不断变化的,秦朝时,只有郡县之分,汉朝时期因面积扩大,汉武帝将全国分为十三部,唐代则在zhōng yāng朝廷之下设立道,宋朝时改“道”为“路”,到了元朝才将路改为省,并沿用至后世。
    宋朝之“路”的划分虽然看起来和汉朝的“部”,唐代的“道”相似,但实际内容却差异颇大,xìng质也迥然不同。汉之“部”是监察区划,唐之“道”是行政加军事区划,元以后的省是纯行政区划,而宋朝的“路”则是典型的四不像。每一路都有安抚使(南宋时更名为制置使),转运使,提点刑狱,提举常平等官职,这些官职没有任何统属关系,各管一摊,直接向朝廷汇报,这就是宋朝区划的特点“分权而治”。
    对我而言,最熟悉的自然是行省制。北方忽必烈提前在其领地实施行省制,也使得我将这项变革提前进行了。我一向主**政分离,随着厢军的裁撤,行省制建立的条件也算是基本成熟。自我完全吞噬掉赵禥的最后一点意识后,我不再存有对贾似道的那一点点顾忌了。当然,我对贾似道也做过全面分析,我不会随便拿自己的xìng命来开玩笑,我认定贾似道不会造反,只要这点成立,我也就放心进行变革了。
    凭借记忆,我将后世的中国地图画了出来,各省之间的交界处我记得不是很清楚,其它的大致轮廓我还是记得的,每个省的名字和大部分名山大川我也按照后世的叫法标注在上面。
    我打开我画的地图,对陆秀夫和袁棘说道:“君实,先生,你们来看看,这就是朕按照行省制规划所画的我朝地图。”
    袁棘看完后道:“陛下所画之图囊括了我朝原有的领土及西夏国,大理国的版图,甚至还包含了蒙古国及其四大汗国的一部分。”
    陆秀夫兴奋道:“陛下,这可是宏伟蓝图啊。”
    两人随我时rì已久,也不问我画的这份地图的出处。我笑笑道:“恩,朕要我朝之疆域超过太祖时期,也要超过强汉盛唐之时。”
    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我陆续发布了几项措施。
    首先便是我朝行政区域的重新划分,这项任务以政务院为首,中书省,户部及吏部协助共同完成,从现在开始,争取在三年内完成我朝现有区域的重新划分。当然,试点区域我还是放在了福建路,福建路变为福建省,不牵涉到区域合并等问题,相对而言是最简单的区域,只需针对其内部来做变革即可。
    行政区域的重新划分所牵涉到的不仅仅只是名字的更换,更多的是官员利益的再分配,比如,两浙东路和两浙西路合并为浙江省,原有的两路官员自然会合二为一,那么谁留谁去呢?而且地方大员的变动同时和朝中重臣之间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任务也十分艰巨。
    至于这项事务的主使人我是偏向于文天祥,所以并未在朝会上宣布。
    由此,还引发了朝中官员的猜测,政务院是否会取代原有的中书省?政令宣布后,中书令翁应龙一脸的无奈,眼睛余角看着毫无表情的贾似道,也不敢出声询问。
    第二,任命施宏生为教育部侍郎,负责组建教育部,计划普及全民教育。第三,令刑部律法司普及朝中各部官员的律法知识和讲解官员行事准则,更将其作为官员考核内容之一。第四,令户部建立全国xìng医疗体系,保证至少在县一级行政区域都要有官办医馆。第五,令商业部,农业部出台政策,鼓励并扶持各地农商业的发展。第六,成立皇家科学院,自县一级官府起,各府衙均需配置专门人员负责实施当地的科技任务,统计和招纳各类人才,纳入官员考核内容中。
    咸淳元年七月的最后一天,文天祥,蓝羽等人回到京城,众人未及休息,便匆匆来到宁乾宫御书房,向我汇报吉首的汉苗之争。
    我首先看了看文璋的伤势,见其基本无碍,也是松了口气。
    “宋瑞,蓝羽,文璋,三位爱卿此行辛苦,坐下说话。”我很想知道其中的过程,示意三人不必行礼,“宋瑞,你来说吧。”
    “是,陛下。”文天祥道,“当rì离京后,臣先与蓝统制等十人一路急行,在第8天的凌晨赶到了吉首。”
    “好快的速度。”我暗道。
    从临安到吉首大约1500公里,按照官路计算可能会达到近2000公里,文天祥等人只花了8天时间,也就是平均每天的行程达到了250公里左右,这可是相当于六百里加急的速度啊,要知道朝廷驿卒的加急是换人又换马,而文天祥等人只是换马不换人,足见路途之艰辛劳累。蓝羽等侍卫还好,身负上乘武功,文天祥虽然也是略懂武功,但这种长距离的奔波对其的毅力也是个很大的考验。
    文天祥继续道:“到了吉首后,臣和蓝统制略作商议,决定先不去县衙,而是以游人身份到了事情始发地,吉首县城外的镇溪村,镇溪村是吉首县城通往苗寨的必经之路,村中一半是汉人,一半为苗人。经过两rì的询问调查,发现这事的起因十分简单。”
    文天祥喝了口茶道,“村中水资源贫乏,只有一口井供村民使用,每逢大旱之rì,汉苗双方就会为争夺水源发生纠纷。今年前几个月,我朝各地均是雨水充足,甚至过剩,唯有吉首一带连rì干旱,同以往一样,双方为此又发生了争吵,本来只是村民内乱,但奇怪的是这一次却牵涉到衙门。”
    “村民发生纠纷,官府自然该介入,这有何奇怪?”我问道。
    “陛下,这事因长久不得其法解决,官府已经很多年不管了,所以村民才觉得奇怪。这次官府介入的原因也很简单,镇溪村汉人中有一在外经商者,据说发了财回到家乡,这商人姓韦,见到两族争夺水源,便上供县衙五百两纹银,那吉首知县(宋朝时,大县县长叫县令,小县县长称知县)王康收了银两,自然要为商人办事,于是下令,该井汉人用两rì,苗人用一rì,如此循环。那苗人自是不服,村中苗人首领田方便到县衙论理,并递上诉状,王康不理苗人诉状,田方xìng情刚烈,言语不合,冲撞了王康,王康一怒之下令衙役将田方乱棍逐出,由此引发了苗人不满。那田方是苗寨大首领田景之堂侄,田景本就与王康有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