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穿越之帝王传奇 >

第105章

穿越之帝王传奇-第105章

小说: 穿越之帝王传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打开急报,上面是淮南西路统制范胜所奏,大致意思是,八月初二晚蒙古阿术率军突然攻击庐州前沿的安化镇,正将高兴带领三千人马出城迎击,虽守住安化,但高兴和副将孟兴同时阵亡,详情后报。
    “小七。”我完后道。
    “小的在。”
    “摆驾枢密院。”
    “是,陛下。”
    “师臣。”
    “老臣在。”
    “传枢密院,兵部,政务院前往枢密院开会商议。退朝。”
    一路上,贾似道内心有些忐忑不安,暗忖道,莫非是郝经之故?
    我坐在前往枢密院的銮驾上,渐渐冷静下来。
    蒙古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夺汗位的战争刚刚结束不久,应该不会有太多的力量发动大规模南侵战争,其国内之财力物力都不允许。以忽必烈的雄才大略,自然不会不知道以蒙古此时的国力是没有能力发动全面南侵战争的。
    那忽必烈这次兵临庐州又是何为呢?
    枢密院议事大厅内,早一步到达的夏贵等人将庐州一带的军事地图挂在了正面的墙上。虽然没有后世沙盘的立体感,却也能得清清楚楚。
    我以前只在电影里见过军事地图,这回还是第一次真实地接触到。
    这幅军事地图将庐州一带的山地,平原,河流,镇,村等都标注得一清二楚,只是上面并没有后世地图上用不同的颜sè笔画出的箭头符号。
    “都坐下吧。”我坐在主位上道,“夏爱卿,你先来说说庐州府的驻军情况。”
    夏贵起身道:“陛下,淮南西路有镇边军三万人,厢军一万五千人,目前厢军的改制已经基本完成,除去不符合条件的士卒以外,有近六千名厢军编入了镇边军,因此共有三万六千人,主要分布在庐州,安庆一带。另外在安庆还有沿江水师约三千人。庐州府是淮南西路治所所在,驻扎有二万名镇边军,由统制范胜,统领**和苗再成等率领。”
    夏贵走到地图前继续言道:“陛下请,我朝原来与金国以淮河为界,后蒙古吞并金国,我朝的防线基本上退守到庐州一带,淮河南岸的寿chūn虽仍在我朝掌控之中,但周边之地却尽被蒙古掠去。战报上所说的安化镇就在庐州府正北面约三十里处,是庐州外围的重镇,与邻近的安肥镇一起构成庐州外围的主要防线。”
    “那寿chūn有无消息?”
    “回陛下,目前还没有。”
    “如果两镇皆失,则庐州危亦。”陆秀夫仔细着地图道。
    “正是,陆大人言之在理。”夏贵道。
    “蒙古阿术有多少兵马?”
    “陛下,暂时还没有得到准确的消息,枢密院和兵部已经发文前去了解了。”
    这仗打得也真是窝囊,事先一点没有征兆,蒙古大军便已经出现在庐州前沿阵地,而且己方连折两元大将,竟连对方的人数都没弄清。情报机构实在无能,而庐州守军更是无能,蒙古大军到了眼皮下才作出反应。
    来龙牙的情报机构也得加快速度北进了。
    “对了,这淮南西路属于哪个战区统管?”我突然问道,我一直以为淮南西路是归李庭芝管辖,李庭芝怎么也会有这种疏忽呢?
    夏贵了一眼贾似道,小声说道:“陛下,从名义上说是属于江淮战区,只是目前淮南西路基本上是由枢密院和兵部直接统领。”
    “这是为何?”
    “陛下。”贾似道干咳两声道,“这事由来已久,老臣本想就此事向陛下呈上奏折,没想到事情突发。陛下,自高宗南渡以来,为抵御北方金国入侵,我朝将边境沿长江分为三大战区,分别是负责长江上游防御的四川战区,负责长江中游防御的京湖战区和负责长江下游防御的江淮战区。在这三大战区中,四川战区和京湖战区基本上保持原样,只有江淮战区的变化最为复杂,主要是因为江淮分为淮东淮西,江淮战区时而分时而合,间或还牵涉到沿江制置司,所以有时一分三,有时三合一。”
    我的已知记忆告诉我,南宋末年的防线是四川,襄樊,扬州,我根本不知道淮南西路之事,而我穿越成为赵禥后,也基本上是放在内政建设上,除了新军,我对于军事一直过问得很少,由于贾似道极其党羽掌握着禁军之故,我是采取一边立新军一边整顿的策略,而整顿原有的军队也是先从水师和厢军开始,对于核心的禁军我打算放到最后。在我皇位稳定之前,我没有想急于去和贾似道摊牌,并且襄樊之战还有两年,我认为时间还是够的,但没想到中间突然冒出一个庐州之战来。
    其实,庐州之战在历史上确有其事,只是战争规模不大,所以基本没有记载,我却认为是因为我的到来而引起的蝴蝶效应。
    我终究是人,不是陆秀夫所言的“神人”。
    “师臣,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陛下,这其中主要有两大原因。第一是从地理位置行政区域上来,我朝其它战区都是建立在一个行政区域上的,而只有江淮战区是以淮河长江来命名的,并非是按一个行政区域来的,所以,江和淮很容易被分开,各自成为dú lì的战区,江淮之间,两淮之间距离都很远,且地形各不相同,所以边防布置也各不相同,淮东多水,故以水寨为主,淮西多山,故以山寨为主,比如安化镇便是山寨。第二是从协调作战来,如果分而制之,则会造成东西两路不顾大局各自为政,难以保证双方互为依靠,互相救援。所以一直以来,是分是合始终没有定论。”
    战区的分与合,关系到整个防御体系,其影响重大。一般而言,导致战区调整的主要因素是来自敌我双方军力的变化,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情形,战区的调整会有不同的效果。然而,整个南宋朝,其江淮战区的分合始终摇摆不定,变化之频繁的确让人费解,而且其变换之原因主要还不是因为形势的变化,而更多的是因为人的因素。
    我稍事停顿,消化了一下贾似道的话语,又问道:“师臣,那现在的两淮战区又是何种情形?”
    “陛下,端平元年,先帝将战区一分为三,淳祐十年,又合为两淮战区,景定五年中,先帝又将其拆分为二,淮南东路战区,以李庭芝为扬州制置使,负责东路军务,淮南西路战区却没有任命制置使,只是让庐州镇边军统制**等人统辖军队,暂时接受枢密院和兵部的指挥,而老臣至今还兼任江淮制置使的职务。所以,现在的江淮战区既不算分也不算合。”
    宋理宗优柔寡断,在其任内,多次分也多次合。
    战区的分合各有利弊,对于xìng情摇摆不定的宋理宗,分分合合也是适合其xìng格的。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贾似道和李庭芝的关系。当年,两人同在大帅盂珙帐下听令,后盂珙离世荐贾似道代之,而贾似道也十分器重李庭芝的才能,后来,贾似道镇守京湖,起用李庭芝为制置司参议,不久,由于李庭芝表现极佳,在贾似道的极力推荐下,李庭芝受到朝廷的提拔,命他移镇两淮,直至担任扬州制置使。但贾似道渐渐感到,李庭芝忠于朝廷,忠于赵氏王朝远甚于忠于自己,于是便没有让其担任江淮制置使统辖两淮。
    我觉得这分和合确是难以选择,摇摇头道:“师臣,那依你之见,蒙古进攻庐州一事,该如何处置?”
    “陛下,老臣以为,首先当弄清庐州的情形,这一点老臣估计近rì庐州府便会有消息传来,其次是判断忽必烈之意图,他是想全面南侵还是偶尔为之。”
    “太师所言乃是关键。”兵部尚书范文焕赞同道,“弄清蒙古的意图才可分别待之。”
    我点头表示同意道:“两位爱卿说得不错。”
    陆秀夫想了想问道:“陛下,我朝淮南西路之防御力在所有战区中最为弱小,是否需要派兵救援?”
    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君实,如果你是阿术,后面你会怎么做?”
    陆秀夫起身道:“陛下,若先不论蒙古人的意图,单纯从军事角度猜测,臣以为有以下两种可能。陛下,各位大人,请地图,如果臣是阿术,一是拿下安化,安肥两镇,包围庐州;二是绕过庐州,经六安,过霍山,桐城,直抵安庆。如此一来,战线变长,蒙古骑兵速度快,机动xìng强的特点便可以显现出来。倘若我城中守军出击,则极有可能在野战中被其歼灭;倘若固守城池,则他们可以尽掠周边农作收成。”
    “恩,君实,那你认为蒙古之意图是何?”
    “回陛下,臣以为蒙古人进攻庐州,乃是嬉戏随意之作。”
    “哦?这是何意?”我问道。对于陆秀夫,大家都知道深为李庭芝所器重,而且为人冷静,在军事上的见解非同一般,自然不是妄言之人。
    “陛下,各位大人。蒙古刚刚经过汗位之争,以目前之国力,并无一举南下之能,且淮南西路以山地为主,并不适合大规模骑兵之战,即便蒙古铁骑骁勇善战,若要全面南征,也至少需要十万大军以上,加上辎重后勤,淮西之地不适也。从这两点分析,臣以为他们的目的并非要和我朝发生大规模的交战,臣猜想,蒙古人只是为了某种未知的目的,才兵临庐州的。”
    陆秀夫之言让在座之人都缓了口气,觉得心里稍稍安定下来,只要蒙古军队不是着力南侵,那么最多也就是抢掠一番便会返回了。
第205章 虎将夏贵
 正文 第205章 虎将夏贵    
    第205章 虎将夏贵
    听完陆秀夫的分析,我也觉得甚为在理,想了想道:“师臣。”
    “老臣在。”
    “传令禁军,随时做好出征淮南西路的准备,枢密院,兵部,立即考虑领兵之帅。”
    “是,臣等遵旨。”贾似道,范文焕答道。
    “另外,传令庐州府周边各府衙jǐng戒,特别是处于庐州和安庆之间的各县镇村落,坚壁清野,但首先是要保证当地百姓的安全,能转移到县城的由县衙安排,离县衙远的暂时在邻近山内躲避,安庆府派出游骑协助处理。其它战区也同时密切注意蒙古人的动向,各战区如有战报传来,不分昼夜,立即向朕报告。”
    “是,陛下放心。”贾似道也起身答道,“臣会安排妥当枢密院和兵部之事。”
    “好。至于庐州战事,等明rì有了进一步消息再做决定。”
    回到宫中,我匆匆吃完中饭,在御书房召见了陆秀夫和文天祥。
    “宋瑞,火药司目前已经走上正轨,最近你重点负责行省制的变革,等基本方案制定出来后,你去趟福建路,一边监督试行一边解决遇到的问题。”
    “是,臣遵旨。”
    “关于行省制的实施,最重要的是选好每个省的省长,哦,就是制置使,有适合的制置使,那么该省就可以先行。”
    “恩,臣明白。”
    “君实,有两件事需要你回去后立即去做。一是制定龙牙情报部北上的计划,二是修书一封,通知李庭芝,让其秘密进京见朕。”
    “是,陛下。”
    “先生,你那里有没有合适的人选推荐给君实?”
    袁棘想了想道:“陛下,保安部最近收录一位侠士,名叫吕武,青年时期曾在河北一带居住,臣回头和他商议下。”
    “好。朕一直以来致力于内政改革,来这军队的变革也需提到rì程上来了。君实,你来说说目前我朝的军队概况。”
    “是,陛下。我朝目前有禁军十万左右,均在京城附近驻扎。另有镇边军约二十万,分布在各大战区。其中成都府,chóng qìng府一带有六万镇边军,扬州李大人统辖约五万,襄樊吕文德吕大人统辖约六万人马,还有就是淮南西路的三万边军。各战区原有的厢军大约有十万人,目前还没有完全裁处完毕,预计可以挑选出三到五万人马,合计可达三十五万。另外,我朝水师一共有十万人左右,分布在沿江沿海一带。至于蒙古方面,预计军队人数当在五十万以上,其中蒙古族战士约二十万,金国降卒及北方汉人军队约有三十万。这五十万人马中,有十多万在西北边境,以防西北汗国,有十万左右在远征遥远的其他国家,所以其境内可用之兵大约在二十万到三十万之间,除了留守之外,蒙古若要南侵我朝,其大约有二十万军队可以调派。”
    “从人数上,我朝战士略多于对手。”
    “是,陛下,只是我朝军队大都善于防御,在野战中则弱于对手。”
    “恩,军队的整治朕也打算要提前进行了。君实,你在兵部有一段时间了,对于我朝的将领们怎么?”
    未等陆秀夫回话,却听文天祥抢先道:“陛下之意是要挑选出征的将领吗?”
    “恩,怎么,宋瑞你也想领兵?”
    “回陛下,臣自小便有从军之志向。”
    “呵呵,宋瑞,暂时你还脱不开身,等rì后有机会朕再让你上战场吧。”
    “谢陛下。”文天祥兴奋道。
    “好了,君实你说吧。”
    “陛下,臣也想就此事向陛下做个汇报。”陆秀夫道,“臣在兵部遍了所有我朝之战事记录,也和兵部及禁军的不少将领有过接触,对于我朝将领这才有了不少新的认识。臣原来以为我朝只有李庭芝大人等少数将领能征惯战,其实不然。”
    “是吗?”我觉得有些惊讶,也有些兴奋,难道我朝还有其他名将?
    陆秀夫问道:“陛下怎么那夏贵夏将军?”
    “夏贵?似乎是贪生怕死,临阵脱逃之辈吧。”在我的记忆中,夏贵在援救襄阳的战役中,被蒙古元帅阿术击败,后来又遇到伯颜,更是不战而逃,最后投降了蒙古。
    “陛下,听臣慢慢道来。”陆秀夫笑笑道,“夏贵夏老将军算是从最底层的士兵一步步凭借战功升迁上来的。”
    “战功?”
    “正是,陛下。臣过兵部的记录后,也向农业部尚书老将赵葵大人求证过。夏将军曾经是赵范将军的亲兵,因作战勇敢而深得赵范将军的喜爱。臣将其战功给陛下介绍下,先帝端平元年(24),夏将军随赵范将军克洛阳,升为裨将,从此逐渐展露头角,成为当时的一名猛将。嘉熙三年(29),夏将军独自率军解寿chūn之围,再次立下大功。赵范将军督师两淮的时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