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湿地 >

第28章

湿地-第28章

小说: 湿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在石阶上坐下来,黯然地把目光投向了漫天迷雾的远方。
    在远方,在那目光的聚焦处,灰蒙蒙的夜幕不知何时化作了一片微蓝,一瞬间,水天相接的深处闪现了一抹霞光。霞光在云层的簇拥中慢慢将红晕弥漫开来,越来越明亮。林嫣空白的思绪一点点被那生命之光一般的红霞占满了,她静默地看着那里。她看到红霞深处探出了小半边太阳,红得像是婴儿的脸蛋。太阳像背着一个沉重的包袱,颤微微地往上跳。在林嫣来不及眨眼的某个瞬间,太阳终于挣脱了红霞的牵绊,纵身一跃,跳上了天空,一刹那间,漫天迷雾消失得无影无踪,火红的太阳发出炫目的光芒,温暖地照亮了整个世界,照亮了林嫣整个心房。
    林嫣站起身来,在明媚的阳光里,她终于看清了对岸的海港是香港,回头看过去,那是一望无际的森林,有立足湿地日夜护卫海岸的丛林,也有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森林,由北迁徙而来的候鸟正成群结队欢快地在森林上空盘旋着,它们仿佛在不知疲倦地唱着,春天快来啦。
    是的,春天快来啦!林嫣迎着温暖的晨风,张开双臂拥抱阳光,风儿带走了她的疲惫和忧伤,将她整个心房吹得喜悦满涨。
后记……爱情,生活在别处后记……爱情
    文/阿瞳
    翻看《湿地》这本小说,我最大的收获在于明白了一个人生道理:有些爱情,注定生活在别处。
    《湿地》有别于一般都市背景下的情感小说,其中一些跳跃而出的生活画面很真实,这就注定小说更容易被读者接受和认同。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作者林小染巧妙地把";湿地";这个词汇作为感情沼泽的隐喻,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她试图展示都市边缘人的情感生活,在由浅入深的描绘中,却渐渐地回归了生活的原味。在感情交织的故事里,自然纯真的人性被最大限度地挥洒出来,成为小说不可或缺的亮点。
    对每一位沉湎于爱情泥沼的恋人而言,情欲就如同夜空里绽放的烟花,在那一刹那,是绚烂而美丽的。而我觉得,最难耐的,往往是激情过后的寂寥。渐渐消失的体味、冷却的床榻以及不再摇摆的肉体都将成为记忆中的某个片段,被定格在岁月的墙上。事实上,作者在小说中营造了一个十分唯美的情感故事,而她的本意并不在这里,她通过冷静的书写,把爱情的单纯与复杂、清醒与迷失全部展现在读者面前,与其说是描述,还不如说是剥离。她把爱情里存在的诸多感性与非感性的细节一分为二,毫无保留地放在了阳光下。
    小说《湿地》的主要人物并不多,除了林嫣之外,就是聂云舒、常远和牟言东。我认为塑造最为成功的人物是常远。他原来是一个生活在林嫣感情线内的男人,他的一举一动对故事本身好像无足轻重,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在小说中恰恰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通常来讲,描写这样一个内心复杂的人物是颇有难度的。作者深知这一点,因此只要他一出场,便会用更精练的文字加以表述。在看似闲笔的段落中,常远的个性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入人心。在作者的笔下,常远的出现是偶然的,可是,林嫣平淡安静的生活正是因为他的出现变得一团糟。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并非爱情的守护者,而是一个以颠覆爱情为乐的男人。在历经千帆之后,林嫣终于认识到,原本属于她的爱情已经被纷繁复杂的生活彻底埋葬了,她从来没有真正拥有过爱情,因为,爱情一直在别处。
    《湿地》作为一本原汁原味的情感小说,在当今文坛具有一种极其鲜明的代表意义。正如作者始终追求的创作缘由,用全部身心去写作,以达到作者与读者之间最佳的契合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湿地》不仅仅是一本小说,而是一个女子关照自我、启迪心灵、对往昔青春岁月的召唤与救赎。
    在小说中,作者采取了多种艺术手法来勾勒人物之间的脉络,解构事件的因果,但是,她并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书写上,她所营造的任何情景都是具有目的性的。《湿地》本身的主旨是张扬一代人的情义与悲欢,因此,当我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视角来阅读这本小说的时候,我更倾向于把这本书归纳于伤痕文学的范畴来理解。置身在作者简捷明快、活泼流畅的文字中间,我们会深深感受到阅读的快感,这种阅读快感是可遇不可求的。
    此生的快乐不是生命本身的,而是我们向更高生活境界上升前的恐惧;此生的痛苦不是生命本身的,而是那些恐惧引起我们的自我折磨。(卡夫卡语)
    作为一位思想深邃的谈话者,卡夫卡在这句话中表现了内心的诸多苦闷与焦灼。他所要传达的信息很简单:人生本身是痛苦与快乐并存的,我们的生存意义就在于此。
    可是,有谁知道作者在创作这本小说时的心境呢?是悲伤的,还是快乐的呢?
    就小说整体而言,作者驾驭语言的工夫颇为独到,不仅人物鲜活,而且细节十分生动,她用文字诠释了自己的痛苦与快乐。当下一些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大多以思想性、艺术性见长,小说《湿地》在具备了以上因素之外,其可读性更加让人青睐。我想,用旁观者的视角创作一本畅销小说不等于文化的媚俗,只有越来越多的人来阅读它,它的价值才更有说服力。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湿地》给爱情小说的创作者们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鉴载体和想像空间。
    记得2004年圣诞节,我收到远方一位朋友的电子邮件。她在电子邮件里问我:又失恋了,怎么办才好?
    拥有爱情的人是幸福的,可是,不管怎样,失去爱情并不意味着世界末日。我凝神想了想,在回复的信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让悲伤的往事入土,让鲜艳的玫瑰绽放,让沉寂的思想狂欢,让爱的更爱,让喜欢的更加喜欢……
    现在,我想把上面这句话送给《湿地》的作者林小染和广大读者朋友们。当爱情来临的时候,去拥抱爱情吧。爱,可以很简单,无论你身在何处,都要用心地去享受爱情,活在当下。
    阿瞳男,1971年出生,哈尔滨人,作家。1990年正式开始文学创作,曾用阿瞳、林夕、小李飞刀等笔名,发表各类文学作品120余万字。著有长篇小说《彼岸花开》、《烟花烫》等。现为《新青年》月刊专栏主持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