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欢恬喜嫁 >

第41章

欢恬喜嫁-第41章

小说: 欢恬喜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历了这两次危险,沈熙的心里总算有了危机感。

    就如同徐玉见所讲的那样,他当然不希望自己随时都要面临这样的性命之危。

    那么,除非他自己强大起来。

    如何才能强大?

    沈熙现在并不明了,但他愿意从今之后去学。

    而在他拥有能够保护自己,保护身边之人的力量之前,他需要离开京城。

    至于什么时候能够回来……

    沈熙也不知道。

    他看着徐玉见,感受着那股自从见到她之后,就猛然放松下来的心情,许久之后才哑着声音道:“谢谢你。”

    两次为徐玉见所救,这还是沈熙第一次道谢。

    徐玉见轻轻摇了摇头,“离开京城之后,多保重。”

    沈熙点头。

    他不知道自己要多久才能重新回来,但他觉得,就算不在京城,也不能再见到她,但他也一定会将她牢牢记在心里吧?

第92章 获封

    徐玉见和沈熙的这次见面很短暂。

    事实上,他们就连话也没说几句,后面虽然站在了一处,但两人之间也只有沉默而已。

    不过,也不知道为何,虽然这样沉默着,但两人却谁都没有觉得尴尬。

    等到安阳郡主和徐慧贞从屋里走出来,沈熙往她们那里看了一眼,然后匆匆对徐玉见道:“我不会忘了你的,你也不要忘了我。”

    话说完,就转身走到了安阳郡主身边。

    安阳郡主向徐玉见点了点头,然后领着沈熙离开。

    徐玉见看着他们的背影。

    以安阳郡主如今的坚决态度来看,很快沈熙大概就会离开京城了,也不知道要何时才能再见到沈熙,或者以后还不知道有没有机会能再见。

    但,无论如何,只希望他将来能一路安好吧。

    ……

    无论是徐玉见还是老太太,都以为从武定侯府离开之后,沈熙很快就会离开京城。

    事实上,安阳郡主也确实是这样打算的。

    不过,谁也没想到,就在安阳郡主准备将沈熙送离京城的时候,却突然有了意外发生。

    似乎就是这天之后,京城里突然就有了关于沈熙的传言。

    传言的内容,就是沈熙上次在武定侯府遇到的危险。

    在那广为流传的流言之中,不仅将沈熙当时遇到的危险描述得活灵活现宛如亲见,而且还隐隐点出这件事并非普通的内宅争斗那样简单。

    虽然这流言没有说得那么透,但沈熙的身份特殊,不用点得那么清楚明白,就足够让京城的百姓们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了。

    要知道,沈熙可是穆宗那一脉唯一的骨血,而自从穆宗以及端王先后亡故,这几十年来从来都没少了穆宗和端王其实都是死于当时在宁太后的作主之下接替了兄长皇位的安宗之手的流言,甚至连原因都被传得有鼻子有眼的,道是安宗这皇位来得明不正言不顺,所以不愿看到穆宗一脉传承下来。

    流言猛于虎。

    偏生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当时的安宗还不能用任何的手段将这流言压下来,否则这天下的悠悠之口岂不是更要将之当作是他心虚?

    也因此,这几十年来,时不时的这样的流言就会被百姓们热议一次。

    沈熙第一次遇险之后,安阳郡主之所以会在震怒之中仍选择将事情压下来,也正是有这流言的原因。

    可想而知,沈熙作为穆宗一脉仅剩的骨血,他身上发生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足以让人往阴谋上想了。

    现在也果然是如此。

    这流言也不知道是从何处传出来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幕后之后,绝对是不怀好意。

    因为涉及到几十年前那本就掰扯不清的敏感往事,流言一经传出,宫里就已经得到了消息。

    但就如从前那几十年一样,这种流言,宫里的皇帝本就不好作出回应,所以景泰帝最初也打的是不予理会的念头。

    可是,不过三两日的功夫,那流言不仅没有平息的趋势,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甚至还以极快的速度就直往辽城传去。

    这下,景泰帝可就坐不住了。

    辽城可是大梁朝的边陲重镇,是一点也不能乱的。

    以辽城百姓们对穆宗一脉后代的拥护,若这件事再这样闹大,指不定辽城百姓们就会被有心人煽动得出乱子。

    却是由不得景泰帝不出手。

    先是以雷霆之势将京城的流言压下来,景泰帝随即又着了人去辽城,下了死命令务必要将这流言之事处理妥当,将辽城那些因流言而被煽动的百姓都安抚下来。

    最后,景泰帝又往成国公府下了一道圣旨。

    圣旨的内容,却是封了如今不过十二岁的沈熙为端郡王。

    大梁朝宗室的封号,亲王一字,郡王两字,以沈熙的身份,封为郡王本已是极大的礼遇,而且还是一字的封号,更隐隐有给他的是亲王待遇的意思。

    还不只是封号。

    大梁朝亲王与郡王的俸禄相差极大,景泰帝虽封沈熙为郡王,却给的是亲王的俸禄。

    岁支米一万石,钞一万贯,锦四十匹,丝三百匹,纱罗各一百匹,绢五百匹,冬夏布各一千匹,绵二千两,盐二千引,茶一千斤,马匹草料月支五十匹,缎匹岁给匠料,拨郡王府自造……

    沈熙这小小的年纪,顿时就拥有了这样的地位与财富。

    谁都能看出来,景泰帝的封赏中是带了安抚的。

    而景泰帝的安抚显然是有效果的。

    沈熙遇险之事没用多久就传到了辽城去,辽城百姓也果然群情激奋,差点闹出了大乱子来,若不是景泰帝派出的人及时赶到,并且将景泰帝的旨意传达下去,只怕辽城还真会大乱。

    辽城地处边陲,本来民风就极为彪悍,不用怀疑,若辽城的百姓真的认定沈熙之事是皇室所为,就算是揭竿而起,也不是没有可能。

    而景泰帝派去辽城的人也确实能言善辩,仅凭一张嘴就将辽城那些被愤怒冲昏了头脑的百姓们说得清醒了起来。

    景泰帝若真有心叫穆宗一脉断绝血脉,早在沈熙刚出生之时就能做到,又为何会在十几年之后,沈熙都长这么大了才动手?

    这虽是那人劝说辽城百姓时所用的理由,但不得不说,极有道理。

    也是在被劝说下来之后,辽城的百姓们事后回想起来,才觉得这件事确实有些不对劲,就好像事件事背后都隐隐有一双无形的大手在操控着一般,直将辽城的百姓们都当作了棋盘上的棋子。

    意识到这一点,自然有清醒之人开始劝着身边之人保持冷静。

    这件事,也由此彻底平息下来。

    ……

    沈熙获封端郡王,这件事京城无人不知,徐玉见当然也不可能没听说。

    知道消息之后,她既有意外,又有种“果然如此”的了然。

    前面几世里,沈熙同样被封了端郡王,却是在他夭折之后追封的。

    而现在,沈熙却好好的活着。

    这生与死,自然差别极大。

    想到这一切的源头,竟是自己无意之间走了另一条路,徐玉见心里便又是庆幸又是感慨。

第93章

    沈熙先前遇险一事,最后就这样以景泰帝的封赏作了终结。

    而被所有人注意着的沈熙,除了在圣旨下了之后随着安阳郡主进宫谢了恩,之后便再无了任何消息,叫那些有心想要打探什么的人心思都落了个空。

    徐玉见觉得,沈熙大抵已经被安阳郡主送离京城了吧。

    这样也好。

    至少,那个还没长大的孩子,从今以后可以有个安全的环境,直到他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对于沈熙的离开,徐玉见只不过这样感慨了一番也就罢了。

    中秋之后的八月十八,是老东宁伯姜续的六十大寿。

    姜氏和徐勋作为女儿女婿,自然不可能缺席,所以这天一早,夫妻俩就领着三名儿女,等在了武定侯府的二门上。

    东宁伯府与武定侯府是姻亲,如今姜续过六十整寿,老太爷和老太太作为亲家,既然有闲暇,自然也会到场。

    不仅他们,武定侯府其他几房的老爷夫人,姑娘少爷几乎都要跟着一起去东宁伯府。

    整个侯府算得上是倾巢而出了。

    徐玉见一行人等了一会儿,其他几房的人也便到了。

    徐玉见往长房那里看了一眼,只有徐兴和孙氏领了三名儿女,却没有见着孙霖宇的人影儿。

    事实上,孙氏将孙霖宇看得如此紧要,自然不会让孙霖宇受了委屈,所以这次一起去东宁伯府作客,孙氏本也是属意让孙霖宇与他们一起去的。

    不过,孙霖宇自己推拒了,还拿了要读书为由。

    孙氏对孙霖宇有着那样高的期望,孙霖宇连这个借口都拿出来了,她自然不会再非要他一起。

    孙氏等人到了之后不久,老太爷和老太太也到了。

    一行人汇在一起,便这样浩浩荡荡的出了门,分坐一列马车朝着东宁伯府而去。

    东宁伯府今天可谓是热闹非凡。

    虽然不能与成国公府、英国公府这样勋贵之中最势大的几家相比,但东宁伯府也并不弱,今天六十大寿的老东宁伯姜续在朝中稳稳立足几十年,虽然没有什么大功,但在朝中几次动荡之时,却也都凭借自己那过人的直觉站对了位置,从而让东宁伯府也跟着平平稳稳走到了如今。

    一个在朝中立足了几十年的人,自然是交游广阔的。

    所以,姜续的六十大寿,可想而知来的人绝对不会少。

    武定侯府的人因动身得早,所以到达东宁伯府时,伯府外倒也没有什么人进出。

    为表对武定侯府众人的重视,早在得到消息之后,姜振怀就和程氏一起迎到了大门口,两人以晚辈礼将老太爷和老太太请下马车,又与其他几房的人打了招呼,这才笑道:“亲家老太爷和老太太大驾光临,可真是叫寒舍蓬荜生辉,赶紧里面请……”

    姜振怀与老太爷和老太太寒暄的时候,程氏却往姜氏那里看了去,两人然后便相视一笑。

    如今的武定侯府与东宁伯府本就是姻亲,等到将来姜伯羡和徐玉初成了亲,那可不就是亲上加亲了吗?

    一行人一边闲谈一边往里走。

    到了二门上,姜振怀自然引了老太爷等人去了姜续那里,女眷们则随着程氏进了内院。

    徐玉见才随着姜氏一起坐下,就见二舅母严氏领着姜季宁走了进来。

    严氏先是往屋里的武定侯府的女眷们身上扫了一眼,然后才笑着道:“大嫂,可是咱们家姑奶奶回来了,这些就是亲家老太太和各位夫人了吧?”

    两府虽然做了这么多年的亲家,但对于严氏这位东宁伯府二房的夫人,老太太和孙氏等人还真没怎么见过。

    这时见了严氏这样热情,便都朝着严氏点了点头。

    严氏面上的笑容加深了些许。

    在看到徐玉初时,她的笑容却蓦地就敛了些。

    而这时,程氏在最初皱了皱眉之后,却又重新面带笑容地替老太太等人介绍起姜季宁。

    “亲家老太太,几位夫人,这是我们府里唯一的闺女,”然后转向姜季宁,“季宁,向亲家老太太和几位夫人问好。”

    程氏虽然不待见严氏,但对于姜季宁这个侄女,却还总能称得上是和颜悦色的。

    姜季宁于是微红着脸,一一向老太太等人问好,看着好不乖巧的模样。

    老太太见了面上便也跟着带上笑容,连连夸道:“瞧瞧府上姑娘的模样,那可不就将老身那几个不成器的孙女给比了下去……”

    这自然是老太太的客气话。

    姜季宁的容貌倒也不俗,不过那双与严氏差不多,总是斜往上看人的眼睛,却叫人一见之下就难有好感。

    不过,偏偏严氏这个做母亲的还就当了真。

    听着老太太夸姜季宁,严氏一张脸几乎笑开了花,还时不时的就往徐玉见几人面上瞅。

    那模样,只要不是眼瞎的,恐怕都能看出来她的得意。

    程氏原还想着有客人在,想要给严氏留几分面子的,但见严氏着实是不成样子,终是没忍住,将手里的茶盏往桌上轻轻一磕,不轻不重地道:“二弟妹。”

    严氏笑脸微僵。

    她随即拿了帕子掩饰般的掩唇轻咳一声,“亲家老太太谬赞了,小女顽劣,哪里能与贵府几位姑娘相比。”

    话说完,目光有意无意的就又往徐玉初身上瞄了一眼。

    徐玉见在一边看得纳罕。

    程氏和严氏两人都能算是他们姐弟三人的舅母,不过二房是庶出的,与姜氏总是隔了一层,大抵也正是因为如此,徐玉见姐弟几个平时来了东宁伯府,严氏也总是一副不冷不热的模样。

    当然了,因为徐玉见的外祖母贺氏,以及程氏的原因,严氏纵是对他们不喜,倒也从来不会怎么流露出来。

    可今天……

    微皱了眉,徐玉见凑到徐玉初身边,“姐姐,你有没有觉得,二舅母今天看你的眼神有些奇怪?”

    徐玉初微微颔首。

    她自然也是察觉到了的。

    严氏算不得一个城府有多深的人,这样的人喜怒都摆在了脸上,就算徐玉初才刚及笄,也足够看出严氏今天的不对劲来。

    而且,这不对劲,还与她有关?

第94章

    凭直觉,徐玉见就觉得严氏对徐玉初的关注不会是什么好事。

    她用手肘顶了顶徐玉初,“姐姐,二舅母的反应太过反常了一些,你可得注意着些。”

    她们现在是在东宁伯府,是客,而严氏才是主。

    若严氏真的要做些什么,就算这里也是她们的外祖家,也总是防不胜防的。

    徐玉见轻轻点头。

    严氏虽然是她们的二舅母,但二房本就是庶出的,嫡庶之间真的能相处得亲如手足的少之又少,更多的是为了各自的利益针锋相对各施手段,从前的严氏便一直是如此对待姜氏这个小姑的,要说严氏会为了别的什么原因而对自己不利,徐玉初是相信的。

    想到这些,徐玉初抿了抿唇,眼中有些坚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