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奸雄天下 >

第236章

奸雄天下-第236章

小说: 奸雄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能接受到最好的儒家教育并且去参加科举,而读书进学的子弟众多,又反过来保证宗族代代出进士,有了进士就能保证整个宗族在政治上、经济上拥有特权。可以垄断大量土地和人口。这便是宗族可以长久保持昌盛的原因。

而江南的数百上千家“义门”,现在就是横在陈德兴面前的最大障碍。因为陈德兴的到来会打破这些“义门”赖以维持的基础——科举制度!

而且,他还带来了一个将要取代江南义门的阶级——封建士爵阶级!

……

西湖,葛岭。

“砰”的一声,一只白玉碗砸得粉碎,清脆的响声打破了阁内的宁静,玉屑在青石板上四处飞溅。

头戴东坡巾的贾似道面露怒容,旁边的几名官员束手不语,全都噤若寒蝉。

廖莹中吸了口气,低声劝道:“平章公息怒,陈德兴兵势强盛,浙江沿海水军暂避其锋芒也在情理之中。”

“舟山岛位于浙江近海,户口10万且有良港,一旦为贼所有,便是直捣临安的跳板!”贾似道厉声道,“应龙!”

翁应龙躬身道:“在。”

“命御史台派员去锁拿昌国知县!”

翁应龙道:“是。”

廖莹中微微摇头,望着座中独掌朝纲的大宋平章军国事,良久说道:“昌国知县无兵无将,实在是无计可施……”

贾似道余怒未消,只哼了一声。一名家仆进来。“老爷,江大参、马大参和蒲枢密求见。”

贾似道收起怒气,从椅子上站起来:“待老夫亲自去迎。”

理宗皇帝委任的顾命六大臣中的吴潜这段时间卧病在床,已经不能视事,陈淮清离开临安后就没有再回来,连家眷都已经离去,显然是不会再回来了,除非是和陈德兴的大军一起。

所以六大臣现在只剩下了贾似道、江万里、马光祖和蒲择之等四人。现在全都聚集到了西湖葛岭,自然是要和贾似道商量国家大事,而且还是一件干系大宋兴亡的大事!

第419章谁如曾国藩

葛岭,后乐堂。

贾似道又一次坐在了椅中。不过屋子里和他说话的官员已经变成了江万里、马光祖、蒲择之和李庭芝四人。其中江万里、马光祖和蒲择之是方才由贾似道亲自迎进来的。而李庭芝则是一早就来了葛岭,还带来了一份组织团练的计划。

随着李璮崛起和陈德兴的步步逼近,南宋又一次感到了严重的生存危机。和历史上的情况不同,原本被贾似道倚为长城的吕家军、夏家军,现在全都变成了公开割据的藩镇。

南宋已经没有了赖以维持的武装力量。现在必须要重建军队!而南宋君臣又完全不相信武人,可以依赖的只有江南士大夫。所以在贾似道“提出”由在职官员返回乡里,依托宗族、同窗、乡党组建新军之后,很快就得到了另外几位在临安的顾命大臣和隐退的太上皇赵昀的全力支持。

现在赵宋皇家已经顾不得“牢笼智士”了,再牢笼下去,陈德兴就要打进临安取赵而代了。

不过已经被赵家用科举制度圈养了三百年的江南各大义门,现在到底还剩多少“智勇”,真的很不好说了。

“别家我不知,不过随州李家是能拉起几千精兵的。”李庭芝拍着胸脯保证道,“下官可以立即赶赴随州募兵,只要朝廷能给某十万贯铜和十万匹布,一月之后就能有五千人。至于京湖地方藩镇那里,招五千人的面子某还是有的。”

贾似道脸上没有露出一丝欣慰。随州义门李当然有办法了,他们又不是江南义门,而是成天和蒙古人交战的京湖豪族。族中长辈还有不少在岳家军和孟家军中当过军官,李庭芝就是通过这层关系被孟珙赏识的。可是江南五路的豪门能有这样的实力?

“江南西路也是能行的,”江万里拈着胡须,眉头深皱,“江南西路儒风鼎盛,缙绅多爱国忠君,若朝廷下诏给老夫,数万精壮还是可以拉出来的!”

贾似道频频点头,江万里也不算吹牛。江西在江南五路中算穷路,但是文风却是鼎盛。始建于唐朝的白鹿洞书院、由江万里创办的白鹭洲书院、朱熹创建的文宗书院(鹅湖书院)、创建于南唐的豫章书院都是江南乃至全天下最好的书院。替江西培养出了大批理学精英。江万里和文天祥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而江万里更因为长期赋闲,因此便在江西治学,开办了白鹭洲书院,广收门徒,连文天祥也曾经在白鹭洲书院念书。说江万里门生遍江西,也毫不为过。如果他能去江西登高一呼,从者数万根本不是问题。只是那数万人不过是书生领着贫农,遇上陈德兴的士爵兵肯定一触即溃……

“浙西就交给老夫吧!”马光祖出身金华大族,在整个浙西都有声望。“两三万人总是能拉起来的……只是募兵容易练兵难!要练成陈家军那样的精锐,恐怕是极不容易的。”

“练兵自是不容易的……”贾似道摸了摸太阳穴,他在两淮、京湖前线20年,军事经验是有的。所以李庭芝去随州募兵他是放心的,募集来的兵不会太弱。而且李庭芝带兵多年,手头很有几个军中宿将,有他们帮着练兵,李家军是能练成的。

不过肯定比不上士爵兵,激励机制不一样啊!前者有爵位、有田庄、有农奴,还有个什么可以议政选官的议会。这些士爵兵可以说是在陈家天下有股份的,是在为自己打仗!就是岳家军再现,也打不过这种军队的……

至于江万里和马光祖,两个虽然都当过阃帅,号称知兵,但是和李庭芝没法比。江马二人叫有“阃才”,就是懂点军事,能指挥下面的将军。而李庭芝本来就是个将军,只是中了进士才变成文官的,是知道怎么聚兵练兵的。

“祥甫,”贾似道说,“你久在军旅,有什么聚兵、练兵的心得就说说吧。”

李庭芝一笑,道:“下官愚鲁,虽在军中多年,却无甚长进。若说心得,到是有两条的,就是兵以饷聚和募农为兵。”

“兵以饷聚?”贾似道皱皱眉,这不是废话吗?没有军饷谁肯来当兵?

李庭芝道:“所谓兵以饷聚,便是军饷一定要有保障,最好让带兵之官亲自掌握粮饷来源!”

“什么?”贾似道一怔,“那朝廷何以将兵?”

李庭芝摇摇头,道:“书生掌兵,无非就是以军饷买人心。若军饷不在书生,军心便不在书生,书生何以掌兵?而且……本朝家法如此,掌兵之人心亦难安,若非兵为将有,谁知道风波亭之祸何日加身?”

“……”

李庭芝的话说得太直白了!不过也是这么回事儿,在座之人都当过阃臣,自然知道用军饷卡下面的将领脖子的法门。南宋对军队的控制已经不如北宋严密了,兵将分离做不到了,对兵为将有也只能睁一眼闭一眼。唯一掌控军队的方法就是卡住饷源。现在四川、京湖和两淮的藩镇,就是掌控地方,有了自筹粮饷的权力!

如果按照李庭芝的办法组织新军,那掌兵的书生就不会变成藩镇之主了?

不过李庭芝最后的问题也有道理。大宋朝廷对外不行,对内折腾自己的将领可是很有一套的!要是不让书生们成为一军之主,他们怎么敢出来募兵练兵掌兵?

看到贾似道沉默不语。李庭芝又接着侃侃而道:“募农为兵则是要招募朴实农人当兵,山野之民为佳,城邑平民不取。因为山野之民穷苦而无见识,容易掌控,所求也低。不似临安百姓眼界开阔,头脑油滑,上不了沙场。”

这一点倒是没有什么争议。看看临安的三衙兵朽成什么样子就知道了!

“可否兵农合一?”江万里突然插话问。

兵农合一是儒家最喜欢的军制。因为可以将军饷的开支降到最少,这样对“人民”的负担也就减轻到最少了。后世的朱元璋、朱棣爷俩估计就是受了这种思想的影响,实行了兵农合一的军户制。最多时举国有二百多万户军户!

“土地呢?”李庭芝反问,“昔日忠顺军可以兵农合一是因为有土地。现在江南可有土地能分配给兵士耕种?”

没有!江南的地都是强宗大族的,怎么可能拿出来分给士兵?要那样还是投降陈德兴算了!

江万里默然无语。

“还是兵农分离吧。”贾似道拈着胡须,沉吟着道,“便如此了……募集新军之事不能拖了!祥甫,你即刻动身,10万贯铜和10万匹绢,某让户部支给你,一文钱都不会少的!江大参、马大参,二位也动身去江西、浙西吧。两路安抚和总领财赋的差遣都给你们,若是需要带兵官,可以直接从三衙新军和殿前诸班直中抽调!”

老贾猛地站了起来,目光灼灼地看着几人,沉声道:“吾等都是读圣贤之书的宋臣,如今大宋国家有难,儒家道统被窃,正是吾等读书之人挺身而出的时候!诸位当奋发努力,以报天家厚恩,以正孔孟之道!”

……

“草民昌国邓明海、邓明安、邓明理、邓秋忠……拜见明王万岁,万万岁!”

刚刚回到昌国县城的陈德兴,此时正在家门沈氏献上的一所豪宅中接见昌国邓家的几个头面人物。

至于家门沈家,自然早就投靠归顺陈德兴了。一家之主的沈固沈百万(其实家产早远远不止百万),现在已经是北明的士爵了——他给明军当内应,配合夺取舟山的功劳足以封爵。另外,他还拿出了四十万贯,给沈家上下人等和为沈家效力的掌柜、管事和船头都买了士绅身份。家门沈成了北明士绅的第一个购买者了!

“起来说话!”陈德兴一挥手,让几位邓家人都站了起来,不过并没有让人看座。

“你们谁是邓家一门之主?”陈淮清开口发问。

“草民邓明海现居邓家族长。”观海先生邓明海回答道。这老头儿现在弯腰垂手,脑袋低着不敢看陈德兴,一副战战兢兢的样子。

“邓明潮是你弟弟?”陈德兴问。

“乃是草民的从弟。”

“他如今是我北明重臣,之前也随孤王来了普陀山,现在去往日本了,他可曾回过舟山?”

“听涛他是几过家门而不入……”邓明海回道。

“哦。”陈德兴点点头,他猜想邓明潮和昌国邓家一定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矛盾,或许是因为他投靠自己的缘故……

“邓明潮是个人才,外交内政样样在行,是孤王重臣。”陈德兴停顿了一下,目光缓缓扫过邓家的人物,“你们邓家还有这样的人才吗?”

“有!”

有人大声回答,却不是邓明海。

陈德兴循声望去,看见一个三十多岁,脸色黝黑,胡子头发没有好好打理,看着有些落魄的汉子。

“你是……”

那汉子大声道:“草民邓秋忠,正是不亚于听涛先生的人才,愿为大王平江南五路!”

第420章民主人士

这算是在吹牛吗?

陈德兴眉头深皱,看着邓秋忠一副落魄的样子,很不以为然。就这家伙,估计在昌国邓家里面都是混得不怎么样的人物。还能替自己平江南五路?而且自己有士爵兵,有八旗兵,要打平江南还不是一碟小菜?麻烦的只是如何整治江南的各种义门。

“唔,”陈德兴不置可否的嗯了一声,“有什么办法,说与孤王听听。”

落魄大叔邓秋忠上前一步,施了一礼,然后便道:“草民的办法就是儒以礼乱法!”

这话听着有点像韩非子的观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什么叫儒以礼乱法?”陈德兴皱着眉头追问。

邓秋忠道:“自然是以宋儒乱宋法!草民亦是宋儒,又出身义门,深知宋国有志之儒,向来是有复礼之志的。”

“那不是和孤王一样?”陈德兴扭头看了看老爹,陈淮清是儒生,当然比较了解儒生的思想。

“胡思乱想罢了,”陈淮清道,“克己复礼是天天挂嘴边,只是实现不了。因而就由法度转道德,克己复礼都是德行。”

克己复礼是孔子提出的,可以说是儒家的政治纲领。克己可以理解为士要恪尽职守,奋发努力。复礼则是恢复周礼。加在一块儿就是士要奋发努力,以恢复周礼。

但是这个周礼仿佛是恢复不了了,所以克己复礼也就渐渐有了别的解释。比如在道德上的克己复礼,大家都做道德君子,知道N荣N耻,消灭人欲,保存天理云云的。本来是一个政治纲领,结果弄成了一个思想道德规范。

不过现在毕竟是宋不是清,儒生们还是知道克己复礼真正的含义,也敢往这方面想一想——历史上直到明末清初,还是有一些大儒敢探索真正的复礼之道的。譬如明末大思想家黄宗羲就提出了一套依托宗族、学校实行复礼,约束君王权利的办法。

“但是大王在普陀山辩法上却夺儒道统,实行复礼了!”邓秋忠接过话题又道,“既然大王可以复礼,那么大宋为什么不能复礼?北明之强起于复礼,那么大宋之弱,原因便是不愿意复礼。若有人提出复礼强国,以卫孔孟之道。江南义门大儒,如何不群起追随?”

“这样啊……”陈德兴思索着问,“大宋若是复了礼,会不会强大起来?”

邓秋忠轻蔑地一笑:“宋儒要是复了礼,大宋国也就散了。”

“何也?”陈德兴不明所以。

“大王以功臣士爵为复礼之基,士爵以功封,大多起于微末,追随大王,以功受封,以封议政。此乃复礼分封之正路,上下齐心,议政为公,虽复礼而人心不乱。”

陈德兴点点头。这个儒生的分析倒是不错的,士爵多起于微末,就是说他们还没有变成庞大难治的利益集团。他们的利益和大明这个新兴之国是一致的——大明越是壮大,他们可以得到的土地、农奴、财富就越多!而且北明草创至今,行事和分封还算公道。没有出现有功不封,有过不罚的情况。所以陈大明王的信誉还在,下面的人相信陈德兴,也愿意追随。因而即便有了议政之权,也还是会听从陈德兴的话!

至少在目前,北明的贵族民主是有权威的——民主和权威看着好像是反义词。但实际上却是可以二而一的,在成熟的民主制度下,当选的领导人就有执政的权威。譬如后世的美帝,总统和议会都有相当高的权威,他们制定的法令也可以得到比较好的贯彻,整个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也就有了效率。

而在某些民主制度很不成熟的地方,选出来的领导人和议会没有足够的权威,各项政策都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