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钢铁雄心之舰男穿越记 >

第285章

钢铁雄心之舰男穿越记-第285章

小说: 钢铁雄心之舰男穿越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丰富,而且还有“美味的中毒老鼠”!

看到上面这段,会不会觉得和现在的某个国家很相似。在资本主义时代,其实黑心资本家的良心,各国都一样的。)

英国以此为借口,首先在食品行业对美国关上了贸易的大门。

但斯帕姆午餐肉亚硝酸盐事件,不过是威尔基总统上任一年里,遭遇的诸多“不爽”事件中的一件而已。

威尔基担任美国总统后,随着林汉策划下,一篇篇精心泡制的,肉麻至极,“吹捧”美国的文章在报纸上不断地登出,很快也激起了美国人傲慢自大的天性。

1941年上任后,威尔基总统策划的一件事,就是想要建立以美元为基础的贸易体系。

1940年十月《阿姆斯特丹协义》签订后,苏德两家几乎瓜分了欧洲大陆。而在战争中遭遇重创的英国人,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英国人所建立的以英镑为主体的贸易体系,在皇家海军全灭后,也正面临全面崩盘的状况。

新生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包括德国这个“德修”,如今他们在相互间的国际贸易结算,很多时候都不再用英镑为计量,而是彼此间“商量”用记帐的方式进交易。虽然麻烦了一些,但是这些国家都不想在手中持有太多的英镑。

之所以会这样,一是英国已经从世界霸主的王座上掉下来了,英镑的国际信誉度大跌。持续一年的欧战期间,英国政府为了支付战争军费,大开印钞机也印了不少英镑,导致战后英镑大贬值。更不要说在战争期间,汉娜通过建在德国的印刷厂大肆制作的“假英镑”了,在市面上流通的“德国产”的英镑,总额远远地超过了一亿。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英镑的国际信誉度。作为国际贸易货币,英镑的影响力现在已大不如从前。

1941年确实是个微妙的时刻,英国从王座上掉下来,英镑国际信誉度大跌水,谁来接过英国人的班,这是很微妙的话题,也是林汉借机给美国人挖的一个大坑。

旧王已经倒下,新王还未确立。目前最有希望替代英镑的,自然就是在这一年战争中捞到最大最多好处的美国人发行的美元。

林汉派人在美国发表炒作的那些肉麻无比的吹捧美国的文章,本身也是“顺应时事”的“顺势而为”,所以一经发表就引发无数美国人的共鸣,然后越炒越大。

美国国内的箐英,不是没有察觉出德国人在背后充当推手的影子,但是美元成为国际贸易的主体,由此带来的巨大好处,美国的那些金融资本家们,又怎么会看不出来,又怎么能够抵抗?

这是德国人的“阳谋”,但也是无法抗拒的诱惑。

历史上,美国人能“和平”地接过英国人的班,成为世界霸主,建立以美元为主体的贸易体系,是建立在美国一家独大,除他之外,全世界几个强国,全在二战流干了血,无力反抗的大前提下。

但现在,英国人还没有流干血,他们只是损失了一堆二十年前建的老舰,大批新舰正要下水,还看得到一线希望。

德国正处状态最佳的“当打之年”,苏联也是体力充沛,两家都完好无损。

现在的美国,虽然国力和生产力已是世界第一,但这样就想当龙头老大,号令诸王,苏德两家哪里会鸟他,英国这个“旧王”又怎么甘心?

“让美国人夏天吃秋天的果实!”

林汉让人在美国炒作这事,就是围绕着这个思路出发。他花大力气的媒体上炒作这事,提前催化让美国人妄想建立美元为主体的国际贸易体系,其目的正是为了继续离间美英关系。

刚开始时,美国高层还有些清醒,还想再等等看看。可是欧洲局势的变化,英镑在国际贸易中已越来越不被信任,全世界都看到了。取代英镑,抢夺全世界的“印钞权”的诱惑力,控制美联储的那些美国资本家们,又有几个能忍得住?要知道美联储并不是由美国政府完全控制的,美国金融资本势力在影响力极其巨大,美国政府更象是为其打工的。

这一年来,美联储的人就利用其在国会的影响力,一直在游说着美国政府在这个“历史的转折点”站出来,“体现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国际贸易应有的影响力”。这时已经不需要德国方面塞钱叫记者炒作这个话题了,这些美国的金融资本家,为争夺国际印钞权,自己就在操纵美国国内的声音了。

美国人过早对英国人“抢班夺权”的后果,就是英美之间的关系,在这一年里急剧的恶化。国力大损的英国人表面上不敢和美国人公开对抗,但暗地里小动作一直不断,无论支持日本或者炒作美国食品安全问题,以及和世仇德国人在许多事情上达成“默契”,都是这样国际背景下的产物。

1941年的最后一个月里,当美国政府正为食物安全问题而焦头烂额的时候,在东南亚的荷属印度尼西亚,一场风暴正在酝酿。

印度尼西亚由三千多个大小岛屿组成,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拿破仑帝国覆灭后,荷兰恢复独立。根据1814年英荷所签订的条约,印度尼西亚重归荷兰统治。

早期荷兰人对这里的统治,走的是一条急功近利的商业掠夺体制,但这种手法受到当地居民的强烈反抗——比如1926年爪哇大起义。

随着时代的进化,吃过不少教训和苦头的荷兰人,也“改进”了殖民手段。

而对民族运动的高涨,荷兰政府使用的是收买和镇压交错的手法。一方面利用国民参议会来拉龙和收买中间层的知识份子,另一方面对激进的民族主义份子进行毫不留情的镇压。

晚清政府时期明清立国以来,为防海盗、倭寇,实行“海禁”政策,限制国人出洋谋生。政府长期都对海外的臣民漠不关心,甚至敌视态度。直到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被迫准许华工出国做工,禁令才被打破。

晚清时期,发生在中国沿海“卖猪仔”,大量的华人被拐卖到世界各地的充当苦力。这些华人苦力惨遭非人待遇,拐匪掠贩人口出洋引起的对外纠纷和社会动荡,有损清廷颜面及其统治。另外,晚清政府派遣的外交官员与海外的华人有了接触,对华侨的富有有了极深印象,并认为可用于中国的现代化。基于此,清廷便逐渐转变过去漠视、敌视华工的态度。1893年在洋务派官员的推动下,正式废除了“海禁”令,此后又制定了不少涉侨政策,申明了对海外华人的保护态度。其中最为重要的是1909年颁布的以“血统主义”为原则的国籍法,规定凡是中华种族之人,不论是否出生于中国,都属于中国国籍。而印尼的殖民政府依据出身地原则确定国籍,这样使许多华人拥有双重国籍身份。这样的身份使以后原住民对华人对印尼的效忠产生怀疑,埋下了以后的排华、反华的祸根。

这一时期,印尼华人由于政策的松动使其原本就强烈的对祖籍国的归属感得到释放的空间。另外,华人在印尼被排斥于政治之外,受殖民统治者的压迫。此时中国也惨遭列强侵略。这些使得印尼华人把自身与祖籍国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在这种背景下,印尼华人对于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中华民族自强图存的运动都积极支持。

他们协助洋务官员办实业,提供资金和技术。在辛亥革命中,积极发展革命人员,建立革命组织,宣传革命思想,为革命军捐献巨额经费,乃至直接投身革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差不多三分之一是华侨”。

而荷兰殖民统治者对华人和原住民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将华人置于第一等级西方人和第三等级原住民之间的第二等级。将华人作为殖民统治的工具,造成了华人与原住民的巨大分歧,华人被原住民看作“殖民剥削制度的代理人”。历史上多次反华、排华事件多是在殖民者的主导下。而当地华人的地位高于原住民,并且是努力想向第一层的西方人靠拢,对比自己地位低下的原住民疏远。华人的文化、习俗保持中国传统,其行动表现出对中国的效忠,在印尼国内积极的为国内的革命服务,筹经费,发展革命组织、成员。即使是在免于殖民统治保持独立的泰国,也因为对于华人效忠祖籍国而出现了排华浪潮。

而这时空华人在东南亚的地位问题,在林汉这个最大的变数出现后,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1932年发生在旧金山的无差别格斗大赛,当时林汉力挫世界各国的格斗高手,加上后来其吓人的“屠熊杀虎如拾草芥”的战绩,以一人之力,几乎将西方世界用了几百年时间才建立起来的对黄种人的“种族优越感”摧毁得七七八。

在那之后,林汉借此战绩,在华侨里赢得了巨大的威望,而后在中共的帮助下,开始在收拢世界各国原是一盘散沙状的华人华侨势力。但由此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令东南亚的殖民者,对华人的警惕性更强。

在那之后,英荷殖民者就开始策划在东南亚进行一次排华行动。

而1935到1936的中国解放战争中,海外的华侨青年响应国内的号召,大量的回国参战。战后,一部分华侨青年留在中国参予新中国的建设,而另一部分返回了原来住地。

这些返回东南亚地区的华侨青年,在中国接受了红色革命的洗礼,回去之后,也带回了“革命的浪潮”和“民族主义思想”。虽然在这些人中的大多数人,在出国前接受了中国方面的教育和组织,返回东南亚地区后有意地“表现低调”,但是大量参加过红色革命的青年回到的东南亚的行动,还是令英荷两国更加地警惕。

1939年在欧洲开战前,当时英荷两就准备在这儿再次挑起一回排华浪潮,借此清洗掉不稳定因素。

第346章欧洲众生相

排华!

欧战爆发时,英国人就首先动手,借助中英互相宣战之机,英国人就首先动手,在东、西马来半岛大肆驱逐华人,到战争结束时,总计有约五十万的华人被迫离开自己生活了几十年土地。

而当时由于中苏德势大,荷兰人担心中国的“盟友”德国人借此发难,当时暂时没有动手,而后随着法国战役法国的迅速战败,看着德国铁骑在西欧汹涌肆虐的场面,又惊又惧的荷兰人也不敢在这个时间点惹事。

《阿姆斯特丹协定》签定后,随着美国和日本的势力也向东南亚渗透,东南亚的局势更加地复杂化。从前“罩着”荷兰的英国战后国力急剧下降,已不能再罩着荷兰。门口蹲着美、日两家一虎一狼,荷兰的日子也是一天比一天难过。

仙人掌加纳总统执政美国期间,美国力量在向东南渗透的时候,美国方面就通过私下的秘密渠道,暗示鼓励荷兰人学英国人清洗当地的华侨势力。

而1941年英国达成秘议后,日本人也向荷兰人暗示他们的“反华”倾向,表示一旦荷兰清洗华人,日本方面会暗中支持。

而这两年里,林汉为了将来在东南亚建国,在新中国的支持下,东南亚华被组织起来,逐渐地拧成一团,也越来越让荷兰政府感到恐惧。

到1941年十二月时,荷兰人在取得了英、日、美三国的安全保证后,已决定在这个月份采取行动,全面清洗当地华人中的亲中国势力。

作死中的荷兰人,为了防“万无一失”,在行动前的两个月,甚至还派出特使访问德国,询问元首希特勒的意见看法。结果和日本暗中勾结的德国人,表面上表示出“善意”的没有“意见”,私下里却将这条情报同时泄露给了中国和日本。

利用当地发生的“群体性”事件,然后英日两国打着“护侨”的名义进入荷属印度尼西亚,最后占而不走,强行接收荷兰人在这儿的地盘,这是英日两国暗中策划好的剧本。而荷兰人在这个节骨眼上,主动地想制造排华事件,当真嗑睡还送人枕头,直喜得英日两家眉开眼笑。而在得到这个情报后,林汉也是用了“自己作死”来评价荷兰人。

在林汉看来,他等待许久的在东南亚建国的机会,已经到来了。而荷兰人想在东南亚排华的情报传到苏联后,苏联人也把这视为对外“输出革命”的大好时机,在情报上也暗中帮衬了一把。

不过在荷兰人行动之前,欧洲还发生了一件大事。

十二月五日,德国政府发表声明,在当月十五日,和苏联海军在冰岛附近的北大西洋进行联合军事演习,同时声称,他将把冰岛西部的一个港口租借苏联,充当其在大西洋的海军军事基地。

这条消息一经发出,就震动了整个世界。几百年来,从沙俄时代起,俄罗斯人就千方百计地想取得一条能稳定进入大西洋的通道。历史上沙俄的不断西进,抢夺进入波罗的海的港口,就是为了这一战略目的。但波罗的海特殊的地理位置,即使取得了这个进入大西洋的窗口,也用处不大。

至于北部的摩尔曼斯克港,虽然也可以穿过北冰洋进入大西洋,但这里长年冰封的环境,同样也不是个好港口。

但当德国人主动地将冰岛的一个港口租借给苏联人后,意义就不同了。

政治意义,体现出了苏德合流,大家穿一条裤子般的“友好”。

军事意义上,苏德两国的海军,借此绑在了一起,无论是美国还是英国,要在这里展开军事行动,偷袭哪一方,都不能不考虑另一方的态度。对德国来说,军事上借着冰岛一个港口,成功地将苏联海军和德国海军绑在了一起,让英美想翻脸再度开战时,也不得不犹豫再三。而对苏联来说,他们获得了大西洋里的一重要的补给基地,苏联海军在大西洋里的话语权也随之大增。

基尔会谈后,在德国的鼓动支持下,斯大林野心勃勃地开始了自己大造舰计划。主力就是4艘苏联级和2艘咯琅施塔德级战列巡洋舰(注:这也是史实,非本人架空)。不过社会主义阵营的一个通病就是,一旦最高首脑脑袋发热,就很有可能不顾现实中本国的生产能力的差距,强行提出一些超过本国工业水平的设计标准来。

四艘苏联级战列舰,建造首舰时官方还算理智,使用的是三座三联装380毫米(十五英寸)主炮。该主炮第一座炮塔由德国帮助制造,余下的部分在德国转交相关设备后,由苏联自己制造。在建造过程中,在德国和意大利专家的帮助下,首舰苏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