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六大家族列传 >

第25章

三国六大家族列传-第25章

小说: 三国六大家族列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

羌族(当时的羌族是包括如今的羌族在内的许多少数民族的共同祖先)

公元前五世纪,一位羌族青年被秦国掳为奴隶,在做牛做马的屈辱中掌握了农业技术。后来他找了个机会开溜,在秦人追捕时躲进山洞。焚烧山洞之后,追兵们认为已经完成了任务也就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奇迹在于,这名青年被一只猛兽所救,未被烧死。出洞之后的他在旷野中遇到一位被割了鼻子的羌族女性,同病相怜的两人就此结为夫妻共同逃亡到了族人的部落。由于大难不死的传奇经历,该青年被淳朴的羌人推举为部落的首领。

羌人称奴隶为“无弋(音通义)”,首领称“爰(音通援)剑”,从此这名青年被称为无弋爰剑。无弋爰剑将农业技术传授给族人,使羌人成了一个半农耕半游牧的民族。但无弋爰剑的子孙不知是何原因不愿在一起生活,他们各自奔走形成了新的部落。羌族各部落未能形成部落联盟,因而无法与强大的草原霸主匈奴争雄。

汉景帝时,一部分羌人选择为大汉戍边,更多的羌人则选择与文化相近的匈奴组成联盟。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远征匈奴,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在原属匈奴的河西走廊上设置了河西四郡和玉门关。此举不仅为切断匈奴与西域的联系,更为了阻止匈奴与羌族的联盟。匈奴衰落之后越来越多的羌人进入了大汉帝国的境内。帝国中央认为一个个分散的羌人部落无甚威胁,迁入内地的羌人可以将其汉化,而且可以通过他们使境外的羌人作为帝国的眼线,何乐而不为?

凉州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包括河西四郡在内的凉州便成了帝国的西部边境,因而又称“西凉”。如果不特意去查阅资料,很容易将“西凉”这一地理概念误解为凉州的西部。

凉州是大汉境内羌人的主要聚居地。出乎预料的是,羌人并未被汉人同化,反倒是凉州的汉人变得越来越像羌人,就连妇女都因为受到羌人的影响变成勇猛的战士。作为现代人,我们可以惊喜地发现,即使两千多年过去,古代羌人的子孙们依然保持着他们的传统和特色。事实证明,纯粹地指望民族融合是行不通的,关键还是要有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

遗憾的是,汉代的主流意识中并没有民族平等的观念,关东(函谷关)的汉人常用怀疑的眼光看待凉州的居民。帝国派往凉州的官员在横征暴敛时也就分外地肆无忌惮。

地域歧视与民族歧视的恶之花终于结出了恶果,汉羌战争爆发,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场战争竟然持续了一百多年。

诚然羌人还是没有组成统一的部落联盟且人口基数无法与汉人相比。但父亲去世儿子必须娶后妈,兄长去世弟弟必须娶嫂子的游牧风俗结合了可以养活更多子女的农耕生产方式使羌人的生育率出现了异常高速的增长,凉州境内的汉人在人口上并不占有明显的优势,而劳师远征地从关东调兵又很难敌得过主场作战、以逸待劳且弓马娴熟的羌兵。

公元57年…公元139年,大汉朝廷足足用了82年的时间才将最早起出头的羌族部落击垮。但其他的部落早都已经成了气候。

公元108年,司马懿高祖父司马均率领的汉军大败于羌兵,八千多人战死。羌军掠夺长安附近的三辅地区并南下进入益州,杀死汉中太守。

公元110年,故都长安已被破坏殆尽,另一只羌军攻打紧靠洛阳的河内郡。朝野震动,考虑将凉州的汉人迁入关中,将凉州土地让给羌人。凉州汉人不愿背井离乡,在遭到强制拆迁后干脆投奔羌人和官军拼了!朝廷迫于形势最终否决了放弃凉州的提议,耗费了天文数字的军费继续与羌军拉锯,以致滥发铜钱引起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但依然败多胜少。

直到三位凉州籍优秀将领的出现,东汉帝国才稳住了局势。他们分别是:

皇甫规,字威明,主张恩威并用,缓和与羌人的关系。同情清流士大夫,一生不与外戚宦官合作的皇甫规,没有得到本该属于他的爵位,官位也只做到度辽将军、护羌校尉。公元174年,刚刚退休的皇甫规病逝,享年70岁。

张奂,字然明,皇甫规推荐的接班人,继承了皇甫规的指导思想。在大将军窦武谋诛宦官的关键时刻因为不明真相被假传圣旨的宦官所骗,直接导致了窦武的败亡和第二次党锢之祸。张奂深以为耻,抱憾终生,拒绝接受封侯,险些被迫害致死。知识水平很高的他晚年闭门不出,教授了上千名弟子。公元181年,以77岁高龄寿终正寝。

段颎(音通囧),字纪明。主张对羌人采取种族灭绝。攻灭东羌的段颎战果远在皇甫规、张奂之上。其残忍血腥的作风遭到士大夫批评,为保住权位不惜做宦官鹰犬,捕杀太学生,官至太尉,封万户侯。公元179年,靠山王甫倒台,段颎被酷吏逼迫服毒自杀,死去时年龄不详。

由于这三位将领的表字中都有一个“明”字,故而合成“凉州三明”。“凉州三明”之后,选择谁作为帝国的武力支柱成了摆在汉灵帝面前的重大难题。其中有一位很不错的候选人名字叫做叫做董卓。

董卓,字仲颖,凉州陇西郡临洮县(今甘肃省定西市岷县)人,粗猛有谋,武艺高强,能左右开弓。虽然许多年以后他不幸地发福成了数百公斤的巨胖儿,但年轻时代的他更像是香港电影中手持双枪、风流倜傥的周润发。

其父董君雅虽然只官至县尉(副县级公安局长)但种种迹象表明董家属于颇有资财的地方豪强。由于兄长早逝,作为继承人的董家二少爷充分发扬了富二代的优点——出手豪爽。他没事儿就到羌人的部落里欣赏风光,和少数民族兄弟切磋武功并邀请他们参加派对,杀牛宰羊、唱歌跳舞,把家里的牛羊都吃光了也在所不惜。谁家生活困难只要叫他一声老大他都会帮一把。如此作风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会是一个受欢迎的人,董卓迅速成为了凉州地面上叫得响的游侠。迫于汉羌战争的紧张局势,从中央到地方,越来越多的官员都愿意推荐他、培养他、提拔他。

公元167年,董卓跟随“凉州三明”中的张奂出战。他极力表现自己,大力发挥,纵横冲杀,左右突击。经过上百次战斗,功勋卓著的他连连升迁,平步青云,官至并州刺史、河东太守。朝廷还专门赏赐了他九千匹细绢。

面对朝廷的赏赐,董卓讲了一句很有水平的话——“为者则己,有者则士。”意思是立功的虽然是自己,有赏赐就应该都分给将士。这句话既证明了董卓有一定的知识水平也解释了为什么董卓的嫡系部队对他那么死心塌地。

黄巾之乱+凉州之乱

眼看着就要顺顺利利地继“凉州三明”之后成为帝国的武力支柱,公元184年黄巾之乱的爆发让董卓多了三位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皇甫嵩,字义真,皇甫规的亲侄,曹操的老领导,黄巾之乱时任左中郎将。镇压黄巾军的第一功臣,被封为左车骑将军。中郎将这个职位介于杂号将军和校尉之间,大致相当于准将、大校。当时的杂号将军还不像后来那样一抓一大把,中郎将的含金量也是很高的。出征之前,皇甫嵩提出赦免党锢之祸中被打入另册的清流士大夫,以免他们倒向黄巾军,意见得以采纳。皇甫嵩也因此被宦官集团视为眼中钉。

朱儁(音通俊),字公伟,孙坚的靠山。家境并不富裕的他年轻时以替朋友还债闻名,在朋友遭到弹劾时他又贿赂送奏章的具体办事人员修改内容使朋友得以轻判。一生左右逢源,从未遭到迫害,黄巾之乱时任右中郎将,战功仅次于皇甫嵩,被封为右车骑将军。

卢植,字子干,刘备的老师。黄巾之乱时任北中郎将,包围张角后因为拒绝向宦官行贿被免职。东中郎将董卓接手之后败于张角之手,也被免职。经皇甫嵩力保,卢植被任命为尚书。

被罢官闲居的董卓十分幸运地碰上紧随黄巾之乱爆发的凉州之乱。这场叛乱一开始的带头大哥是羌人,没想到经过一番又一番内讧,被胁迫入伙的汉人名士韩遂和原本属于政府军却临阵倒戈的忠良之后马腾反倒成了凉州叛军的领袖。叛军势如破竹,攻城略地,并打出讨伐宦官的旗号进逼皇家陵寝。

董卓被重新启用为中郎将,跟随皇甫嵩作战。但皇甫嵩很快就因为得罪宦官被削去了兵权,董卓则官升一级,成为破虏将军。当时朱儁还在忙着剿灭黄巾军余党,从未上过战场的车骑将军张温带着关东最能征善战的青年军官孙坚赶赴战场。

董卓压根儿没把这个新领导放在眼里,开会时迟到,说话时也极不礼貌。血气方刚的孙坚一再劝张温把这家伙砍了。张温知道董卓已经尾大不掉但要打仗还是离不开人家,只能忍气吞声,息事宁人。在当时看来,张温的选择是正确的。两军对垒,政府军失利,全靠董卓鼓舞士气,稳住军心勉励维持,直到一个浪漫的夜晚,一场流星雨不期而至,正好全都砸在叛军的地盘上,叛军受到巨大惊吓连夜逃离。政府军趁势追杀,但敌人跑的太快,政府军陷入了孤军深入的不利态势,遭到数万叛军的包围。最终六支追击部队中只有董卓所部先是修筑水堤假装捕鱼以迷惑敌人,后来掘开水堤阻挡敌军安全撤离。表现扎眼的董卓被封为斄(音通台)乡侯,三十七年以后,刘备把这个爵位封给了马超,不知有没有别的意味呢?

叛军卷土重来,包围了兵家必争之地——陈仓城。董卓升任前将军,却要受已经被降职为左将军的皇甫嵩领导。要知道这两个职位平级而且前将军的排名还在前面。朝廷的这一安排显然是不怀好意,故意让两员名将产生矛盾。董卓主张迅速救援陈仓,皇甫嵩则主张等敌人疲惫之后再说。叛军师老兵疲撤退之后,董卓吸取上次的教训主张穷寇勿追,皇甫嵩又主张追杀。皇甫将军的性格特点极其鲜明,一生从不听人劝但总能吃饱饭。他独自率军追击,留董卓殿后,斩敌过万,虽然事后董卓也得到了封赏,但皇甫嵩还是受到了董卓的忌恨。

公元188年,汉灵帝为了遏制董卓势力的膨胀,征召他为少府。由于诸葛亮《出师表》的关系,桓灵二帝总是被并称为昏君。其实灵帝相比他的前任差的太远,单从这件事上来说,少府在九卿中排名第九,名义上相当于大内总管,宦官和尚书台都归少府管,可实际上成天围在皇帝身边的宦官和尚书们根本就用不着向这个领导汇报工作,后来曹操给他死看不上的孔融安排的最高职位的就是少府这个差事。灵帝简直是拿董卓当傻子耍。

董卓带着情绪答复说:“我手下的胡人、汉人都跟我说啊,粮食不够吃,钱不够花,老婆孩子饥寒交迫啊。他们拉着我的车子不让我走呀。这些人都凶巴巴的,我也管不了啊!只能顺着哄着。现在我是走不开了,以后要是出了什么事儿,我再向陛下汇报。”如此明显的抗旨不尊,汉灵帝也无可奈何,要是把董卓逼反了直接投了叛军那就更麻烦了。

公元189年,病危的汉灵帝下诏任命董卓为并州牧,同时要他把军队交给皇甫嵩。这里要着重提一下皇甫嵩,黄巾之乱后的他一度手握重兵,有人劝他说朝廷腐败,宦官当道,不如干脆独立了算了。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皇甫嵩表示宦官当道大不了就把我免职,我还可以保住名声。绝不能大逆不道地做乱臣贼子。之后皇甫嵩终于以逆来顺受任劳任怨的方式得到了汉灵帝的信任。

对于董卓来说,并州牧这个职位倒是真心不错,可这支西凉军是他的命根子,于是他更加不客气地答复说:我这个人没有本事,也没有功劳,蒙皇上错爱,让我执掌军队十年。我手下的官兵已经和我处出感情来了,他们眷恋我的恩情,愿意为我卖命,我请求皇上允许我带着他们到北边去,效力于边疆。

皇甫嵩的侄子劝他直接杀了董卓完事儿。皇甫嵩说董卓抗旨不尊有罪,但自己要是先斩后奏也有责任,不如请示领导。朝廷当然只能把董卓训斥一通了事,董卓与皇甫嵩的关系变得更加糟糕。

充分认识到朝廷软弱的董卓直接把部队拉到了紧靠洛阳西北部的河东郡观望起局势来了。

十常侍之乱

汉灵帝驾崩,他的长子刘辩即位,实际上的皇帝是刘辩的生母何太后。外朝掌握在何太后同父异母的兄长大将军何进以及袁绍的叔叔太傅袁隗的手中。宫中则由以十常侍为首的宦官集团对太后施加影响。

何氏家族与宦官的的关系原本相当融洽。太后曾经一度失宠,全靠宦官帮助才保住了地位。太后的母亲以及太后同母异父的哥哥车骑将军何苗都收受了宦官的大把礼品。太后的妹妹则是头号宦官张让的儿媳妇儿。唯一的不和谐因素来自大将军何进。

不要因为何进是屠夫出身就以为他完全不懂得权力的游戏,他在黄巾之乱时立下战功,他的部曲对他忠心耿耿,以袁氏为代表的士大夫也都团结在他的周围。众望所归的他打算一举解决宦官的问题,立下不世之奇功。

袁绍一再撺掇何进召地方军队进京杀死所有宦官,曹操则指出对付宦官可以走司法程序嘛。曹操的建议由于皇太后的偏袒无法实现。但何进并不是如很多人认为的那样完全被袁绍牵着鼻子走,笔者认为何进召外兵向洛阳进发只是造一下声势好让老妹儿把宦官交出来,搞一场不流血的和平演变。他所安排的几路人马以董卓为主角,是为了借助董卓昭彰的恶名。当董卓逼近洛阳时,何进派人阻止他继续前进,董卓也只能接受命令。

四方兵起,太后震动,宦官们向何进请罪,何进放了他们一条生路。到此为止,一切都在按着何大将军的剧本上演。

不甘心的袁绍给州郡写信,假传何进的命令要他们逮捕宦官的家属。局面就此失去控制,走投无路的宦官铤而走险,借口临走前最后侍奉一下皇太后再次进入皇宫,骗杀了毫无防备的何进。袁术带兵火烧皇宫南门,杀入宫中。头号宦官张让带着皇帝和陈留王刘协从北门逃出,第二号宦官赵忠带着皇太后被前来救驾的尚书卢植拦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