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杀破唐 >

第27章

杀破唐-第27章

小说: 杀破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是真。”

李茂无奈地笑了笑,青墨这话也正是他想说的,于化隆待部下弟兄是真的没话说,但对外人,尤其是普通百姓那就是全然是另一番态度了。因为工程款紧张,劳工的一日三餐质量在急剧下滑,在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折磨下,不断有人受伤病倒,对这些人,于化隆毫无怜悯之心,只要趴下不能干,立即扫地出门,绝不姑息。

“两斗米一船土,两斗米一船土……”李茂望着湖面上如梭而来的运土船只,忽然一拍大腿,转身就往新城营跑去。

“嗨,哪去?”青墨大叫一声,李茂没有回应。

文书丞坐在潮湿杂乱的营帐里,虽然天气凉爽的让人觉得冷,但文书丞的额头上还是沁出了汗珠,他是紧张的,郓州的款项如细水一般不紧不慢地流过来,他这边却如决堤似的,汩汩往外涌,顶不住了,真的顶不住了,满打满算,精打细算,怎么算也只能维持到十天后,十天后该怎么办,按照现在这个拨款速度,整个工程怕是要停工。

想到停工,文书丞额头上的青筋乍跳连连,实在是太可怕了,真要到了那一步郓州那边会生出多少幺蛾子来,会不会因此停止拨款,或改派营造使过来督造新城都是未可知的事。

新城营建绝不能让郓州方面插手,这是于化隆一早就定下的底线,绝不可触动。

“怎么办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文书丞苦笑着搓搓手,无可奈何。

恰在此事他眼前一黑,一个高大健硕的人影出现在营帐门口,“茂华,是你,好几天没见你人了,都忙些什么呢。”文书丞和李茂的工作多有交集,这小半年时间日渐熟悉起来,熟悉之后二人彼此间有着许多共同的爱好,譬如都爱泛舟钓鱼,都爱闲暇时喝点小酒,都爱在月明之夜外出打猎,共同的爱好使得二人越走越近,彼此间的信任也在与日俱增。

第053章 此计有点损

“伙食越来越差,四处都在抱怨闹事,我嘛自然是到处灭火了。”

李茂说着,就坐在了文书丞书案对面的小杌子上,接过文书丞递来的凉白开喝了一口,抹抹嘴,笑道:“最近工程款有些吃紧吧?”

“我也不瞒你,还有半个月怕就顶不住了,这下郓州方便有好戏看了。”

“主要是黄土这块开销太大,一船土两斗米,高了,太高了。”

“那又怎么办,总不能拒收吧,而今官民互不信任,我这边把款子一停,一传十,十传百,明日就没人再过来,你信不信?唉,怪只怪当初思虑不周,谁能想到这场雨会下的这么大,我原打算一个月买个百十船土,现在倒好,一个月至少七八百船哄过来。郓州那边往这滴水,我这却在泄洪,怎么顶得住哟。怎么熬下去,我现在心里是一点底都没有。唉,你看看我,头发都熬白了。”

李茂笑了笑,又喝了口白开水,说道:“我有一计或可一试。”

“你说说看。”文书丞闻言大喜,跟李茂交往的这段时间里,他发现李茂不仅长了个魁梧的身材,一副让清海军最擅长近身搏击的勇士都吃惊的身手,他还能常冒出些让人拍案叫绝的“计谋”来,虽然有时候这些计谋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甚至哭笑不得。

李茂目视左右不肯说话,文书丞咳嗽了一声,将随身卫士叫了进来,吩咐出去把守着,非传任何人不得入内。文书丞官虽不大,却是于化隆最为倚重的内务总管,其地位早已超越了普通的粮料官,而成为清海军核心成员之一。卫士应诺,在帐外设立了警戒哨。

李茂这才把自己的计谋全盘托出。文书丞讶然失色,张口结舌道:“这个计谋,这样的计谋亏你也能想的出来,这简直就是……这也太……好吧,或许也可以一试。”

文书丞捻着三绺须沉吟良久后还是同意了李茂献的计谋。

第二天,一条令人震惊的消息传遍了整个曹州城和周边的兖州、濮州、乃至徐州、宋州等邻近地区,新建的孤山镇因为大量需要黄土,破天荒地开出一船土换一船米的高价。

一船土换一船米,这价真是高的离谱,而离谱的事往往传播的非常迅速,就在人们将信将疑之际,那些胆大之徒已经载着一船白花花的米面,兴高采烈地回乡了。事实证明此事虽然有些离谱却是实打实的真事,孤山镇真的是拿一船上等的米面换一船黄土,一手交土一手交粮,当面付讫,绝不拖欠。

四州二十余县轰动了,成千上万条各色船只蜂拥而来,一船船的黄土涌向了孤山镇东码头,白花花的草湖湖面上满是黑乎乎脏兮兮的运土船只,以及满怀期待的脸庞。

但是不幸的消息随即传出,因为各地送土的人太多,工地上的土已经够用,现在休要说一船米换一船土,就是一斤米换一船土粮料官也不干了,原因很简单,人家筑城的土已经够了,没理由再拿米去换土,一斤米那也是米呀。

于是骂声四起,不远百里送土来的人纷纷指斥孤山镇没有信义,不得已粮料官出面解释说前一阵子工期紧,的确是需要大量的土,因此才开出这等高价,但那只是开给一些熟悉的船工,数量有限,先来先收。孤山镇从未广而告之,向外界寻求买土,更未作出任何承诺说见土即付款,酿成今日这悲剧局面完全是某些人太轻信,太盲目,贪念太甚的缘故,与孤山镇全无半点关系。

这话是能站住脚的,孤山镇此前的确是没有张贴任何告示,说以一船米换一船土,而此前不论是买砖还是买木料,甚至两斗米换一船土都贴有告示,约定了规格、价钱以及交货的最后时间。

自觉被涮了一把的船工愤而将土倾倒在船塘,却因此被驻军逮捕罚款,理由是涉嫌堵塞河道,妨碍军城修造,这可是个很厉害的罪名,处罚了几个出头鸟后,无人再敢违犯。土不敢往河里倒,总不能再运回去,无奈船工们只得自己出工把土卸在码头附近的一块荒地上。

仅仅两天后,那里便崛起了一座土山。

青墨望着越堆越高的土山,问李茂:“这么多土要是按原价买得花不少米吧?至少两千船米,或者更多。”李茂的目光仍旧留在土山,他没有回答,而是问青墨:“害这么多人空跑一趟,我这主意是不是有点损?”青墨点点头道:“损到家了,我真是没想到你肚子里竟有这样的坏水。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谁让他们相信一船土能换一船米的鬼话,不是你害他们白跑一趟,是盲从和贪念害他们白跑了一趟。”

李茂哈哈大笑,连赞小哥会说话。

于化隆手持马鞭站在营盘望台上远眺土山,眼睛眯缝久了有点累,便使劲地眨了眨眼,自言自语道:“兵无常形,水无常势,随势而为,为我所用。这小子倒有些为将的潜质。”他回头问文书丞:“你觉得他怎么样,值得费力去栽培吗?”

李茂献的这条计策让文书丞以三百船米的代价换来了足够筑城的黄土,不仅节省了一大笔费用,还一劳永逸地填平了这个因他思虑不周而挖开的无底洞,文书丞满心感激,正思如何回报,可巧机会就来了,他斟酌了一下,爽快地答道:“可以栽培。”于化隆忽又问:“上次你放话让他买地皮的事,他是怎么做的?”

文士丞道;“他用成武县的公廨本钱买了地,转手加价三成卖给了郓州,所得钱扣除县里应该承担的两成购地款,结余全部充公。一进一出,手脚干净,分文未沾。”

于化隆赞许地点点头,道:“我们的老朋友雀老三回海州了,郓州不会放过这个折腾我们的机会,调李茂给你做助手,带他两个月,届时代你出征。”

雀老三本是一股与于化隆齐名的海盗,并称“北鱼(于)南雀”。后来于化隆归顺朝廷,上岸从了良,雀老三还在海里干些杀人越货的勾当,两个昔日一道大碗喝酒的兄弟便玩起了官兵抓海盗的游戏,经过七八年的较量,雀老三认栽,率领部下一把火烧了营寨,奔扬州境内讨生活去了,一度也混的风生水起。

不过好景不长,杜佑充任扬州节度使后,一改前任对海盗、盐枭的纵容,转而用兵清剿,雀老三损兵折将,无处容身,只得悄悄潜入海州境内,重新在李师古的眼皮子底下讨生活。

第054章 硬着头皮也要上

清海军行文成武县商请调李茂为军料院判官,贾直言将李茂请入公舍,询问他的想法,李茂道:“若是有可能,我还是想追随明公,军队里的勾当毕竟我不熟悉。”

贾直言盯着李茂的眼睛,目光锐利的像把刀,他拿起清海军的文书,说道:“你为他们解了大难题,于将军对你很欣赏,行文到成武县只是一个姿态,毕竟你是节度随身官,不是成武县的官员。”话说到这个份上,李茂只能表示遗憾了。

这其中的关节他并非不明白,之所以要费这番口舌,无非是想在贾直言面前留下一个好印象,目的是想给自己留条后路。从成武县衙出来,李茂回头看了眼悬在县衙眉头的匾额,这里是他起家之处,现在他却像一个过客一样,忽然就成了路人。他的心里忽然有些感慨:自己已在不知不觉间已经变得世故圆滑起来,年纪轻轻的心底为何藏着沧桑。

青墨牵着马等候在街心,见李茂低着头,脸色有些阴沉,便关切地问道:“怎么,他不放人。”李茂拍了拍小厮的肩,翻身上了马。二人出了县城北门,在城门外的水亭旁遇到了身背包袱,准备远行的陈数。李茂下马见礼。

二人在水边草亭里聊了一会,互道珍重后,各走各路,走出半里地,青墨还是忍不住说道:“我听人说陈数把祖宅变卖了,说要去长安博取功名,这人不显山不露水的,却是一个地道的狠人。”李茂心情不错,笑问道:“你说说看,他狠在哪里。”

青墨道:“这不是明摆着吗,放着小康日子不过,却要去长安受罪,功名利禄是那么好摘取的吗?薛大郎号称宝鼎县第一才子,名满河中,那等的好学问,也是连年名落孙山,他在成武县尚且籍籍无名,去了京城又能有何作为?”

李茂笑道:“我听出来了,你这意思他不是狠人,而是蠢人,不计后果的蠢人。”

青墨嘿嘿两声,却是默认了。

有些话李茂没有跟青墨说起,也无意跟任何人说,两个月前他和陈数达成了一项秘密协议,陈数动用了他在摩岢族中的关系,帮助李茂打听到了一些李茂感兴趣的东西,回报是薛戎的一封荐书,有了这封书信,陈数的长安之行就少了三分盲目,多了一分胜算。

转眼过了中秋,李茂在清海军军料院右判官的位置上待满两个月,便跟随出征海州的清海军士卒踏上了南下的征程。海州之乱起于初夏,雀老三不满官军征剿,率三四百人袭占了东海县城,恰逢海州水灾连着风灾,渔船不能出港,农田处处绝收,官府赈灾不利,致使流民日众,雀老三趁机招兵买马,势力迅速膨胀,连破进剿的官军,声势十分浩大。

淄青节度使李师古迅速调集郓州平卢军、成武清海军、密州扬威军南下平叛。清海军奉调出征八百人,统军为兵马副使赵和德,这八百人并非清海军精锐,七成以上都是老弱残疾和临时征召的新兵,将官也多由卑将出任,赵和德在清海军中资历甚老,却非于化隆亲信,粮料官等骨干亦多由新人担纲,敷衍的意味十分浓厚。

李茂担纲出任行营军料院左判官,实际主持军料院事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足见粮草在行军作战中的重要性,当初李茂获任左判官一职时,紧张的一连三天睡不着觉。在清海军军料院做判官两个月,有文书丞一旁指点,李茂对基本业务已能上手,不过做人助手和独当一面毕竟相距甚远,何况屯守地方和行军打仗又不同,后者的难度远非前者可比。

李茂心里没底,出征前他专程请文书丞喝了回酒,虚心请教行军途中应该注意的事项。文书丞笑而不答,酒过三巡,方才说道:“军料院就是全军的大管家,管着全军的吃喝拉撒睡,事多且琐碎,稍有不慎就要酿成大祸,不过以你的才干足可胜任。”文书丞拍拍李茂的肩膀以示鼓励。

李茂的脸却刷地白了,几百号人的吃喝拉撒睡,岂是好侍候的?万一出了纰漏,自己的这个粮料官还能活的了吗,有心再请教,文书丞却已烂醉不醒。

李茂把自己关在帐篷里想了一夜,第二天清晨,天空飘着雨丝,空气冷的出奇,他的脑子也因此变得出奇的冷静,想了一夜,他想明白了靠人不如靠己,男子汉大丈夫,总有些事需要亲自面对,他呼出一口浊气,自己给自己打气道:军中多少人视粮草官为肥缺,想着去捞上一把,我却如此畏难,岂是大丈夫所为?自古富贵险中求,没有一个好爹罩着,想得富贵也只能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去搏了。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是李茂初任粮料官时的真实内心写照,或者是事先准备的充分,或者是老天眷顾,李茂的粮料官生涯起步很顺,且越做越顺,从孤山镇到徐州藤县,再由藤县到沛县,一路上顺风顺水,没有出一点纰漏。

大军进入沛县之后,遇到了远道而来的魏博军,人数约有两千,衣甲鲜明,气势雄壮。魏博到海州中间隔着宣武、淄青等道,大队行军十分不易,而且魏博镇自安史之乱后即保持着半独立状态,历任节度使父死子继,兄死弟承,朝廷行文追授节钺而已。

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魏博军不远千里赶来平乱,李茂心头满是疑问。

沛县在开元间为上县,安史之乱后人口锐减,县城东西只一条街,人口不足千户,骤然多了近三千兵马,顿感混乱,清海军和魏博军常因争抢道路发生矛盾,魏博军素来骄横,见清海军都是些老弱病残,心存轻视之意,道路相遇,常出挑衅之辞,李茂约束军料院将吏勿与魏博军发生冲突,被人讥笑为软弱。

一日,清海军统军大将赵和德升厅召集将吏,叮嘱各营约束士卒,减少私自外出,更不得与魏博军发生冲突。

诸将心中不服,对答时语气有些敷衍,赵和德骤然暴怒,摔杯怒道:“朝廷请魏博镇出兵大有深意,尔等不解,却不可不知,谁没眼色望枪口上撞,死了就死了,须怪不得我见死不救。”

赵和德一向以沉稳的大将风度示人,此番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