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杀破唐 >

第398章

杀破唐-第398章

小说: 杀破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带着“仇党”的标签,温彦召跟各方诸侯打交道时,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底气终究是不足。当然即使没有“仇党”的标签压着,跟关东诸侯打交道也不会轻松,经过多年的发展,关东诸侯们羽翼已丰,独立性越来越强,虽然还赶不上李茂“名为唐臣,实为异国王”的独立,但也绝非一般藩镇节度使可比。

戎马大半生,温彦召明白大敌当前指挥不畅意味着什么。那就是一身清誉付之东流,丧师辱国,祸及子孙。他想到了退,却发现无路可退,从皇帝迟迟不肯下诏大赦天下看,他对自己是放心不下的,自己此刻要退,只能引起他更大的猜疑,退无可退。

硬着头皮跟吐蕃人大干一场,千难险阻中求一线生机?看来很美妙,很悲壮,但老将明白这美妙只是空中楼阁,这腔悲愤只能是垂死前的悲鸣。

阿杜牙和裴家三兄弟的实力老将已经摸到了,初都的实力他还不甚清楚。龙骧营虽然派了一员正将常驻行营,但能提供的情报少的可怜。温彦召听说李茂每次出征,麾下的斥候都会提前把对手摸的一清二楚,精确到对手一天吃几顿饭,喝几两酒,晚上是睡五姑娘还是拿俊俏小厮出火都能搞的明明白白,更不用说他的性情、履历、战绩之类,虽然不免有些虚妄,但李茂的情报工作做的好却是举世公认的,或者这也正是他能横扫天下,从未经历大败的原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嘛。

龙骧营脱胎于龙骧军,源头是李茂一手创办的龙首山,林英也是创始元老之一,为何换了个人差别就这么大呢。

当然抱怨是没有用的,老将决定遣一员大将出去探探对方的底。他先找宣武节度使韩弘商量,不出所料,老滑头顾左右而言他,比泥鳅还滑溜,扭腰摆臀就是不让你抓住。

温彦召毫不气馁,抓不住老滑头本在他意料之中,容易抓住的就不是泥鳅了,那可能是条蛇。别过韩弘,他又去找刘悟商量,刘悟一脸的忠厚,他爽快地答应了老将,答应遣独子刘从谏出战。刘从谏擅长步战和水战,独独不擅用骑兵,与以骑兵为主的吐蕃人交战气势上会落下风,会吃亏。温彦召思来想去觉得还是不能用刘从谏去冒险,免得别人说他不懂兵法乱用兵,本来各镇就不怎么服他,若再堕了威风还怎么号令三军?此外他更怕万一刘从谏为国捐躯了,刘悟找他拼命。刘悟的一脸忠厚显然是装出来的,这世道一个忠厚老实的人怎么能做节度使,早被人灭七八百回了。

刘从谏既然不能出战,那就找李全忠想想办法。李全忠在夏绥呆了二十多年,深知骑兵的重要,出任义成节度使后很重视骑兵建设,麾下有一支重甲骑兵,号称“铁麒麟”,战斗力非同小可。

由“铁麒麟”出战,既可旗开得胜,灭对方威风,长自家士气,又能探出对手的虚实,还能全身而退,很合适,十分合适。

但温彦召听说李全忠这个人私心很重,铁麒麟是他的宝贝疙瘩,岂可随意使用?老将想了一条计谋,他在营中设宴,专门宴请李全忠一人,希望能用真情感化他。

李全忠如约而来,礼数甚为恭敬,言必称晚辈、后生,敬温彦召为师长。但酒喝了,肉吃了,歌舞也看了,甚至连老将赠送的佩刀都接了,临到老将开口借兵时,却陡然变了脸,一言不发地站起来,面若寒霜地朝老将一揖,转身扬长而去。

老将惊愕莫名,半晌缓不过劲来。

“铁麒麟”借不成了,天平、魏博、武宁三镇兵员本来就少,又都是兵马使一级将领,不能做主,温彦召索性也就不去自讨没趣。

好言相请,关东诸侯尚且不给面子,强令出击,必定敷衍,达不成目的,还把关系彻底搞僵,老将一个头两个大。

奉天兵马使刘凤山见状主动请缨。他虽是李先奕麾下大将,却有一颗公忠体国之心,对温彦召十分尊重,几乎是言听计从,但也正因为如此,麾下损兵折将,伤亡很大。部下向李先奕诉苦,李先奕也派人让刘凤山量力而行,报国是好事,可别玩过火把自己给报销了。

众人闻听刘凤山主动请缨挑战初都,纷纷劝道:“十万大军云集奉天,老将指挥不动,只让我一家出力,若我一家能破吐蕃,要他这十万人作甚?力由我一家出,功劳却要大家均分,凭什么?”

刘凤山道:“大敌当前,国破家亡,尔辈少发牢骚,多想想怎么杀敌制胜。”

刘凤山压服众将,改日率两千军马突袭吐蕃军粮城,攻其必救。军粮城位于吐蕃大营侧后方,由初都亲军驻守,此一战若能成功,便烧了他的粮草,若不能成功也能试出他的虚实。十万唐军大部分来自关东,虚实不明,但刘凤山却常驻京西,又跟阿杜牙和裴家三兄弟交过手,底细是清楚的。初都听阿杜牙和裴家三兄弟说刘凤山如何了得,便暗下决心要全歼刘凤山部,给关东诸侯一个下马威。

他调兵遣将,阴狠地将精锐一股脑地压了上去。

驻守军粮城外围的是裴仁渠部,早前与刘凤山交过手,吃了败仗,心里有阴影,两军交战不过一炷香的功夫,裴仁渠便溃退下去。刘凤山也知道穷寇莫追的道理,但此番出战不是为了打退裴仁渠而是试探初都的实力。

不得已他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追击,裴仁渠且战且走,徐徐退入山谷。这山谷在军粮城的西南方向,若不能全歼裴仁渠,直击军粮城的话,很能可能会陷入腹背受敌的窘境。

试探初都虚实是温彦召下达给刘凤山的绝密军令,麾下将领并不知情,见此情形一个个都警觉起来,劝主帅立即下令撤退。

刘凤山不听,强令继续前进。军令如山,众人不敢战场抗命,只得硬着头皮向前。吐蕃军粮城背山而立,左右各有一座小山包,山顶都扎有营寨。

刘凤山观察了地形,下令夺取左侧山包,兵马刚动,忽然听得四周响起了凄厉悠长的号角声,自军粮城后的小山上、两座山包后涌出黑压压的两万名吐蕃精锐步骑!

正前方的军粮城头竖起了吐蕃主帅初都的大纛!初都亲自督阵,两万吐蕃精锐排山倒海般地冲杀过来。

刘凤山临危不乱,急令攻占左侧山包,他的麾下都是百战余生的老军,身陷危局,却丝毫不乱,竖起木盾向山顶发起冲锋,一连冲杀九次,硬是在尸山血海中攻占了山顶军寨。

温彦召一直冷眼旁观战场动静,见状,急令宣武、昭义两军突击初都本部,令神策军一部牵制裴家兄弟,令天平、武宁两军夹击阿杜牙。

关东诸将本瞧不上吐蕃人,只是各镇节度使私心太重,为了保存实力,消极避战不肯用力,众人心里虽窝着火也只能干着急。眼见刘凤山身陷重围,岌岌可危,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温彦召一声令下,众将便如猛虎出笼,蜂拥而上,大刀阔斧地砍将过去。

温彦召一看有喜有忧,喜的是军心可用,节度使混账,军士却很有种。忧的是各镇根本没把他这个统帅放在眼里,出寨便打,乱糟糟的没个章法。

他紧急召集各镇节度使、兵马使们,要求约束所部,按照他的统一规划使用兵力。众人对温彦召没跟他们商量就强令出击已是不满,又见各自属下打的这么欢,完全不能领会“保存实力为上”六字真言的妙谛,早气的七窍生烟,哪还有心思听温彦召在那啰嗦。

众人纷纷表示,军队已经失控,他们也没有办法,眼下只能打到哪算哪了。

温彦召咬断黄牙,恨不得喝令把众将都推出去军法从事了,但理智告诉他冲动不得,冲动是要坏大事的。他把怒气咽下去,软硬兼施,软磨硬泡,终于从众人的牙缝里抠出了他想要的话。经过整顿,各部唐军结束混乱,听从温彦召的统一指挥。以刘凤山所在的鲜花岭为核心,在方圆二十里的范围内与吐蕃联军展开了决战。

苦战一日,吐蕃联军阵线挫动,形势岌岌可危。恰当此时,天降大雨,瞬间积水盈尺。地面泥泞难堪,交战双方筋疲力尽无力再战。

任温彦召再三催促,各部还是陆续罢战回营。

老将一看,拔刀在手,招呼左右道:“火候到了九成九,却把柴撤了,这怎么得了。有父母要赡养的留下,有妻小要照料的留下,其余愿意陪我去送死的,操起家伙跟我走。”

一时有三百人追随,踩着烂泥,迎着溃退下来的乱兵逆向而行,呐喊向前。

第680章 此一去

这场空前的大雨也让吐蕃人陷入了绝境,他们身上的皮甲受潮后变的异常湿重,绊带变形,解脱不下来,偏巧这地方水土又深厚,泥泞异常,陷在烂泥里寸步难行。

眼见唐军纷纷撤退,初都不禁跪拜于地,叩拜于天,感谢苍天有眼,祷告未完,左右告之唐军又杀了回来。初都不信,派人再探,说唐军主将温彦召亲自出马,带动各部又折回头杀了回来。初都怒道:“岂有此理,主帅出马,唐军没人了么?”

勒马向前,果然见唐军主帅旗帜正向军粮城移来,左右军马簇拥,乱糟糟的。初都正惊疑间忽听侧后方杀声震天,一支生力军正抢杀过来,原来是被围在山顶的刘凤山趁机杀出,刘凤山自知兵少,无力与吐蕃全面接战,便直奔初都而去,一时锐不可当。

初都大叫一声,拨马便走,道路泥泞,马失前蹄,摔了个嘴啃泥,被左右救起,继续逃跑。主帅仓皇奔走,引动业已陷入绝境的吐蕃大军全线崩溃。

初都一口气跑到凤翔府才站住脚,收集残兵败卒,检点人数,损失了两万人,所幸死的大多都是新附的唐人,自家军马损失倒不是很大。

旧日听说大唐关东诸侯强悍,初都还不以为然,今日一交战才知道所传不虚,初都收敛傲气,拒城坚守,再不肯出战。

关东诸侯强在士气上,因为各镇独立领军,常年对峙交战,底层优秀将领容易出头,故而军中将领素质较高。士兵将当兵吃粮当成终身职业,兵员素质普遍较高,重赏之下,士气高昂,战斗力非同一般。

反观京西驻军,因为直属朝廷,沾染了**的官僚气息。将吏升迁重关系不重能力,底层将领出头容易上升难,到了一定阶段,便再无升迁机会。底层士卒由各镇选送,多由罪犯充数,背井离乡,待遇差,士气低落。不过因为底层将领素质较高,小团体的战斗力依然较强,在小规模战斗中容易取胜。但因中上层官僚气息严重,将吏素质普遍低下,在历次与吐蕃的大规模会战几乎是每战必败。这也是每逢吐蕃寇边,京西唐军常分散驻守据点,却不敢与吐蕃大规模会战的原因。

万幸这场从天而降的大雨,否则何止是全面崩溃,便是神仙也难救了。

大败过后,传来一个好消息,唐军主帅温彦召病倒了,各镇为了抢夺军功几乎闹到兵戎相见的地步,唐军因为内讧而无力继续向西追赶。

初都抓住机会,加紧部署凤翔府防务,击退冒进的几路唐军,与徐徐而来的十万大军在凤翔府下形成对峙之势。

好消息接踵而至,宣武节度使韩弘因年事已高在军中病倒,不得不回长安养病。唐军主帅温彦召一病不起,逝于凤翔城下。

初都趁唐军群龙无首,主动出击,收复了被唐军夺占的几处城外要隘,使得战局陷入僵持状态。

整个夏天,双方在凤翔城下对峙,吐蕃远道而来,凤翔为新附之地,筹集粮草困难,大唐转运粮草也十分困难,但因底子厚比吐蕃人境况稍好一些。

唐军新任主帅、原河东节度使朱邪执宜到达凤翔城下后,继续执行温彦召的策略,对凤翔城围而不打,文火慢炖。

朱邪执宜旧是沙陀人,祖居陇西,吐蕃与回鹘交战,恐沙陀人作乱,欲迁徙至远方,沙陀人叛归大唐,为灵武节度使范希朝收留,范希朝后镇河东,沙陀人随之入河东。朱邪执宜积功为河东节度使,却因管内发生兵变,不得已投奔李茂,做了檀州刺史。四千沙陀勇士被李茂编为果敢军,由朱邪执宜任兵马使。

李茂几次远征塞北,果敢军都是主力,立下战功赫赫。长庆初年,朝廷销兵,时任宰相段文昌举荐朱邪执宜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借机将其从幽州调走,以削弱李茂的实力。

由刺史升任节度使,这是好事,李茂不能耽误人家的好前程,只得放他去山南。所部果敢军也在随后的销兵中成为历史,四千沙陀勇士,大部随朱邪执宜南下襄阳,另有一部分被编入直属第五师,称之为沙陀营。

朱邪执宜做了两年半节度使,被御史弹劾,贬为封州司马。宝历初,王守澄奏其为桂管经略使,又迁安南都护。王守澄倒台后,朱邪执宜受连累便罢官,回长安闲居。与同样赋闲的温彦召常有往来,惺惺相惜。

温彦召病重期间上表李瀍,郑重地推荐了朱邪执宜。朝中能做统帅的将领不止朱邪执宜一个,但肯全心全力为朝廷出力的却不多,朱邪执宜心虑忠纯,又与吐蕃有世仇,却是最恰当的人选。温彦召的表章里还建议调刘悟、李全忠回朝,或遣回本镇,以免在军中的掣肘。

李瀍却对这个沙陀人不十分相信,仍留刘悟和李全忠在营中为副手,表面上是协助朱邪执宜,实际是予以监视。

此刻李茂正由云州回到幽州,闻听关中变动,叹道:“可惜了温彦召老将军,一腔忠勇惜无用武之地。执宜也是当世名将,可惜没有实权,又有刘悟和李全忠掣肘。李全忠此人私心极重,这场仗我看悬。”哀叹未毕,又听李瀍起用朱克融为大将,统神策军驰援凤翔。

便对郑孝章、文书丞等人说:“陛下太操切了,这是取败之道,我料长安不保。”

为应对关中激变,李茂按照原定计划建大元帅府,亲任大元帅,以郑孝章、常木仓为副帅,郑孝章镇镇后方,常木仓随军参谋军事并兼管参谋厅。

以胡南湘、李德裕为大元帅府军料院正副使,主管全军后勤、兵器及物质供应;以谢彪、夏忍为大元帅府护军院正副使主管全军人事调派、军纪军法。

以蔡文才、奚襄铃为大元帅府判事厅左右判官,处置帅府庶务。

以郑孝章为政务总管府大总管,全面协调各部局和地方行政、经济事务。文书丞、陈光道并为副大总管。

政务总管府与军事总部联合成立军政动员总署,以文书丞掌常务,负责军事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