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永历大帝 >

第174章

永历大帝-第174章

小说: 永历大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该轮到大了。徐达昌来此之前并非一无所知。他已经受到了皇上地指示。专门研究出了一套行之有效地训练方法。
    “去。让他们围着这里转一圈。”校台上地徐达昌对着身边地通译官传达命令。
    通译官立着一队军官如狼似虎的提着鞭子冲入人群一边鞭一边传达总兵的命令。
    新兵们终于皮鞭的催促下开跑了来,不,后世有一个专业名词叫做竞走,更正确的说法是,新兵们开始竞走起来。
    徐达昌实在无语,碰到群懒汉,他的火气立即腾的燃烧起来:“告诉他们,没有按时跑完的一律不许吃饭。”
    四个时辰之后,校边的跑场上满目疮痍,到处都横七竖八的躺着新兵,任由军官们如何挥舞皮鞭狠抽,都极少有人愿意起来,真正合格者只有两百余人,这些全是锡克族的士兵。
    锡克族可算是整个印度次大陆的一个异类,锡克族男子的名字中一般都有“辛格”一词,意为“雄狮”,在穆斯林人统治时期,当时,有包头习惯的穆斯林统治者为了显示自己与被征服者不同,不允许其他教徒包头。但剽悍尚武的锡克教徒却我行我素,反而全部包头以示抗议。并且不断的与形形色色的统治者们反抗,只是由于人数在整个印度并不多,因此屡屡招到镇压,也培养出锡克人更加尚武的传统。
    一万人只有两百个合格,这让徐达昌的鼻子都要气歪了,他努力克制心底的怒火,一副不屑的样子撇了撇嘴,朝身后的军官努了努嘴:“合格者全部提拔为伍长,三倍饷银,立即给他们做出一顿丰盛的美食享用。”
    徐达昌顿了顿,厌恶的瞥了一眼跑场上横七竖八‘装死’的新兵:“不必给他们安排了,克扣三日的饷银。”
    ………………………………………………………………………………………………………………………………………………
    小弟今天回了老家一趟,累死了,强忍到现在没睡觉了一章,剧情貌似有点乱的说,大家体谅下。(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idian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首发
第一第三百八十四章:练兵
    晚的殖民军团营房内泱泱燃起了无数的篝火,接着阵的肉香,两百个包着锡克头巾的汉子大块朵颐,与军官们围在篝火旁一边享受着烤肉,一边在通译的翻译下雨汉人军官们聊着天。
    锡克人骁勇善战,对军事也是极有天赋,而明军的军官也大多是军校毕业,骨子里流淌着好战的血液,虽然彼此言语不通,可也算是契合的很,烤肉美酒围在篝火旁写意的很。可怜的就是那些没有跑完的印度的新兵了,由于营房还未完全修建,他们自然只能在旷野中休息,没物,又冷又饿,闻到了肉香也只能横七竖八的躺在地上继续保持‘假死’状态。
    第二日,又是大清晨的有汉人军官和锡克士官们提着鞭子去赶人会操,可怜的新兵们只能睡眼惺忪空着肚子起来被驱赶到校场去,校台上的徐达昌早已等候多时了,昨天的会操并不是没有一点效果,至少他知道所有的印度土人并非都是懒惰的,至少还有锡克族人符合战士的标准,他当天夜里就提笔写了奏折,希望皇上继续颁布征召令,最好将分布在东印度的数十万锡克人召唤起来,这些锡克人中至少有百分之十的成年男子,足以组建一支两万人的殖军团骨干部队,不过皇上给出殖民军团的限额是十万人,其他的八万还要陆续征召训练,徐达昌是个功利性极强的人,就算是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训练出一支由战斗的殖民军团,以此来作为升迁的资本。
    “继续跑一百圈。”徐达昌下达了命令。
    这一次汉人军官们又多了帮凶,两百名锡克族士官也提着竹鞭开始赶人,锡克族人一直与印度土人不睦,双方时有摩擦,虽然每一次都是锡克人挑起来的,但是矛盾生出来的仇恨却是不少,锡克人如今有了汉人可依仗,开始疯狂的扑向那些落后的新兵疯狂猛抽,其手辣程度连校台上的徐达昌也暗暗乍舌,新兵们饿了一夜原本是没有力气地,但看到周围几个锡克人对着一个新兵拳打脚踢,打的浑身是血,浑身爆发出人类求生的本能,又懒洋洋的跑了去。
    一场慢跑演变了老虎和兔子的印度版,前面地新兵在跑,后面的锡克人一窝蜂的在后头追,跑的慢的立即被踢倒,结果十几个锡克人围上去,便是一顿狠揍,前面地新兵听到后方传来的一阵阵惨叫声立即吓得生出了一股力气,支持着继续跑下去。
    “总兵大人,一个新兵被打了。”通译官急匆匆的赶到校台,对坐在太师椅上督练地徐达昌报告。
    徐达昌抬起睛,新兵们已跑出老远,看不清楚,转而询问道:“是怎么回事?”
    “几十个克人打死的。
    ”通译官心有余悸的道:“那个新兵的慢了,被锡克人追上,足足打了一炷香地时间,浑身都是血,军中的大夫赶来时已断气。”
    “不必理会。”徐达昌合上睛。继续养神。嘴里还喃喃道:“这种事以后就不必再通报了。”
    锡克人原本打死了还有惶然不安。可是见打人者没有追究任何责任之后。自然是更加卖力起来。一时间。校场成了刑堂。落后地一律拖到跑道旁殴打。血光四溅。新兵们吓得再也不敢偷懒了。迸发出全身地力气猛跑。直到晌午之后。其效果才真正显现了出来。一万人中大部分合。不合格地仍然没有饭吃。还在被锡克人抽打。令场内地所有人感到触目惊心。…………………………………………………………………………………………………………………………………………………………………………………………
    午开饭时。新兵们总算吃到了热腾腾地米饭。从昨日中午到现在已过了整整一天地功夫。滴米未尽。又经过一上午地训练。现在早已饿地前胸贴腹背了。虽然只是白米饭加一碗菜叶汤。也是吃地极有味道。仿佛置身于天堂一般。
    只是那些不合格地便倒了霉。只能眼巴巴地闻着饭香。整整饿了一天。还遭受了一顿毒打。这样地滋味可实在不好受。有地人甚至后悔了。早知道有饭吃还不必挨打。就该努力跑完全程才是。
    饭后。又是一阵紧张地训练。由于有了锡克人作为帮凶。各种催促士兵锻炼地手段全部用在了新兵身上。锡克人原本就是印度人种地一支。自然知道印度士兵最害怕地是什么。不多久。一份印度人地习俗情报便传到了徐达昌手里。情报。其实里面主要还是概述地是印度地
    况。
    印度教形成于8纪,它是综合各种宗教,主要是婆罗门教和佛教信仰产生出来的一个新教,产生的初始阶段就得到了历届统治者的欢迎,并且广为传播。印度教继承婆罗门教的教义,仍信仰梵,并对存在着造业、果报和轮回的观点。印度教信仰的是多神,但在多神中应以梵天、毗湿、湿婆三神为主神。他们认为,梵天是主管创造世界之神;毗湿是主管维持世界之神;湿婆是主管破坏世界之神。在三个主神中,又往往把毗湿或湿婆立为一个主神,其他神都在其下,并都是这两个神之一的化身,其次,印度教吸收了佛教禁欲的主张,并把释迦牟尼吸收为其主神的化身之一。印度教崇尚的是唯心主义,提出这一体系的是8纪吠檀多哲学大师商羯罗。他创立了不二论,即一元论学说,认为除宇宙精神梵以外没有任何真实的物,梵和个人精神是同一的、“不二”的。为人们指出了如何摆脱虚妄,达到真实的道路。在他看来,物质、个人灵魂、具有人性的神又都是存在的,但从总的真理的意义上来说,这一切都是幻觉,是梵以幻力进行了神秘而不可喻解的作用的结果。他认为,把幻象当成真有,是以人自身的无知无明为条件的。并强调指出:“只有智者可以透过它看到它背后除了唯一实在的梵以外无它物。”在商羯罗的眼里,人的本我,也即他的不死的灵魂,他的精神,在本性上是与最高实在梵完全相同,人生目的,就是摒虚幻不实的物质世界,使人的本我与梵合一。至此便可以摆脱痛苦的世世轮回,进入神妙而又**的纯粹极乐状态。鼓吹解脱之道是在心智上进行多方面的修养,逐步做到能区分永恒的东西和无常的东西,控制自己的感官,放弃对于世间物质的执著,热心向往与梵的结合,通过冥想梵我如一的真理获得坚定的信仰。
    这种情报让徐达昌看得目瞪口呆,什么眼前的事物完全是虚幻的,要想屏弃痛苦就要修神,这些理论对于热衷于名利的徐达昌来说简直就是放屁,可是也同样让徐达昌明白了这群印度人软弱和懒惰的根源,不求今生,只求来世,饭可以少吃,衣可以少穿,什么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只是等死,等死了之后投奔极,这与佛教是多么的相似,唯一不同的是,印度人对印度教的信仰十分狂热,而汉人却总是投机取巧,就算是求佛,也带了不少的功利性。
    在印度,人们只会虔诚的祷告,只会奉献。而汉人却完全不同,他们的口头禅是‘观音菩萨保佑早生贵子。’‘灶君爷爷保佑发财。’‘如来佛祖保佑一切安康。’由此可见,汉人从来不会狂热的信仰某样宗教,崇尚宗教的主要诱因也是为了发财、生子而已,既然如此,一个念头立即浮现在徐达昌的脑海。
    “来啊,取笔墨来。
    ”徐达昌腾的站,作为一个降将,虽然立下了大功,可是徐达昌知道,新始皇帝对他仍然是没有多少的信任,之所以他能够当上这个殖民军团总兵,多半也是因为他在江南一役中取了主导性的作用,在降将中做了表率,这才给了个好职位,谈到信任,还远远及不上。
    这一次,他徐达昌要好好一本奏折,让皇上知道,他徐达昌殚精竭力的都在为大明着想。
    立即有亲兵他取来了纸笔,在桌案边研了墨,徐达昌摊开纸,提笔一气呵成,龙飞凤舞的洋洋千
    一炷香之后,徐达昌抛下了笔,嘿一笑,俯身去吹干纸上的墨迹,取过装成密折的匣子,让人去烙上封泥,速速送往海都。
    “来啊,把锡克族的士官部叫来,本总兵有事吩咐。”徐达昌心情大好,连说起话来都带着笑。
    亲兵应了一声,连忙出了外。
    一盏茶的功夫,两百个锡克族的士兵便聚集到了大帐之外,这些锡克人崇尚武力,但是由于一直屡受以往统治者的怀疑和压迫,因此千百年来都在深山中生活,日子过的极苦,如今山河顿变,统治者成了汉人,很显然,这些汉人对他们还算不错,至少没有把他们当成统治的阻力,反而把他们收编为士官,军饷充足不说,伙食也是极好的,这小日子过的比原来好上十倍百倍,锡克人早已打定了跟着汉人混的决心,如今总兵大人相召,他们便立神抖擞的来了。(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首发
第一第三百八十五章:宗教改革
    昌通过通译官向锡克人说了几句话,锡克人一齐便有人替他们准备好了干粮,他们将从锡兰港坐船抵达东印度,接着去寻访各神庙的僧侣。
    远在海都的朱骏接到徐达昌密折后立即宣布出巡锡兰岛,印度对于大明将来的殖民地政策至关重要,只有人数众多的印度愿意永远附庸于汉人,那么两个人种就几乎占了全世界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以上,任何民族都不可能推翻这套大明创建的殖民体系。因此,朱骏在看到徐达昌的‘奇思妙想’之后立即深受启发,决定去锡兰,在那个印度最南端的大岛屿上,做出一件福泽子孙的大事出来。
    皇出巡可不是好玩的,驻守在爪哇的南洋舰队立即起程开赴海都,为皇帝护航,海都城各衙门更是开始准备,一些邸报的撰写员也到处托关系,希望能够跟随皇帝出巡,挖点素材,全程报道皇上出巡锡兰的经过。
    朱骏知道此事之后,呵呵一笑,让人出去宣旨,任何海都邸报都可报道此事,毕竟印度在汉人眼里原本就是神秘的国度,再加上这是大明的第一块殖民地,坊间对印度早已流传了许多信息,带着这些撰写员一起去,也算是通过邸报让海都的百姓开开眼界。
    新始七年二月初八,龙舰在百艘战舰的护航下正式启程,经过了半个月的颠簸,终于在锡兰岛登陆,港口上早已有许多的官员前来欢迎,徐达昌原本只是上了密折希望皇上采纳他的意见,想不到皇上亲自来了,高兴的几乎要合不拢嘴,这一次又是他的表现机会。
    待龙舰搭上了板,先是一队侍卫整齐地上了码头,肃立一边,朱骏才在华团扇的遮挡下登岸。
    “微臣徐达昌见过皇上,吾万岁万岁万万岁。”徐达昌小跑着过来相迎,距离朱骏还有一米之外时双膝已不自禁的弯曲下来,俯首叩拜。
    “平身。”朱骏上将他扶起,这个徐达昌确实是个极有头脑的人,在江南一役地表现出色不说,如今又提出了一件要策,若非是他的提醒,朱骏还真的会将这一茬忘了。
    徐达昌微颤的起来,眼睛红红的,也不知是真哭还是假哭:“微臣曾经委身为贼,皇上不计前嫌,又如此厚待,微臣实在惭愧的很。”
    朱骏点了点头,道:“是这道理,你也是个汉人,天下汉人是一家嘛,你安心办事,朕不会薄待你。”朱骏算是给了徐达昌承诺,接着道:“那些神庙的僧侣都请来了吗?”
    “已经陆续赶来了。印度大小四百三十一个寺庙。七百余名高级僧侣已到了一半。其他人还在路上。”徐达昌道。
    “很好。”骏又夸奖了一句:“替朕去建一座大帐。要足够容纳千人地。朕要和这些僧侣好好商议。”
    徐达点了点头:“微臣这就去办。”
    徐达昌小心翼翼地跟随着朱骏巡视了一番锡兰岛地新港口建设。这才安排朱骏住下。这时。英国锡兰总督约翰森巴巴地赶来见。约翰森是后来道消息地。听说大明皇帝驾到。哪里还敢怠慢。连忙从锡兰岛西部领地赶来。一刻也不敢吩咐。
    “下臣约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