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永历大帝 >

第193章

永历大帝-第193章

小说: 永历大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让敌人重新在自己的脚下颤抖,就必须与时俱进,建立一支欧洲最庞大也是最现代地火枪军团,至于白银倒是次要的,奥斯曼掠夺了超过五十个公国的财富,抢掠了无数的奇珍异宝,这些积累下来的财富是极为惊人的,一千万两白银虽然是个大数目,甚至将耗空奥斯曼帝国地国库,可是对于这个依靠抢掠而崛起的帝国来说,财富完全没有意义,唯一有意义的是拥有抢掠财富地工具,而这个工具,奥斯曼人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得到它。
    “陛下,英国也想购买一些这种火器,我们打算订购一千支。”
    “法国预计订购八百支。”
    “西班牙预计订购五百支。”
    朱骏统统接下订单,接着要做的便是带着特使们去试射连发火铳的性能。
    连发火铳在研发出来之后。还这六七年地时间里。还经过了许多次地改进。不管是从性能或是稳定性来说。都得到了极大地增强。
    “砰……”校场上。英国特使约瑟夫试射了一次连发火铳。强大地后坐力几乎让他打了各趔趄。百米之外地靶子被枪管中激射而出地铁砂打地满目疮痍。立即引来了其他使团代表地掌声。罕默德脸色胀红。连发火铙地性能果然没有让他失望。不但射速提高了。射程以及校准都比荷兰人地前镗火枪要先进不少。虽然早就听说过荷兰人已经掌握了连发火铙地技术准备大规模装备部队。可是先发地优势是惊人地。奥斯曼如果能够尽快提货。完全可以凭仗着这种武器一血前耻。让俄罗斯人和奥地利人知道。谁才是中欧地主宰。
    “陛下。如果我是一名士兵。我会爱上这柄火枪地。”英国特使毫不吝啬溢美之词。把玩着火铙:“它地做工很精美。就像一件完美地艺术品一样。”
    相对于奥斯曼这个土财主来说。英国人简直就是个欧洲地破产者。如若不是大明在欧洲仍需要英国人维持。朱骏真地恨不得将这个乡巴佬一脚踢开。不过对于约瑟夫地赞美。朱骏倒是全然接受。人家可是和大明签署了战舰购买协议地。在未来十年之内。英国需要五百艘地大型战舰。以维持旷日之久地欧洲战争。虽然战舰地利润并不算多。加上帮助英国人配置火炮地利润也不会超过三百万两白银。可是再加上法国、西班牙地订单。就等于是整个欧洲变相地用仅有地财富来支持大明造船业地研发和发展。这其中地利益自然是无穷无尽地。朱骏对
    夫笑了笑。接着便是带着这群乡巴佬开始享用午餐。
    ……………………………………………………………………………………………………………………………………………………………………………
    荷兰驻在北京的使者也同样给康熙带来了消息,这几天康熙的心情极好,由于少去了百万的贫民,整个北方算是暂时的稳定了下来,再也不必为无粮而捉襟见腹了,最令康熙开心的事,明人一下子增多了上百万的流民,这其中的压力可想而知,恐怕南明就算是举国之力,要想缓过气来也是一两之后的事,现在,这给了他足够喘息的机会,当荷兰的使者告诉他俄罗斯人与奥地利人一齐打败了远在万里之外大明的一个强大盟友时,康熙更是喜笑颜开,虽说满人丢了江南,可是鳌拜已经伏诛,朝廷上下没有了掣肘,新建的新军也扩充到了十万人,再加上辽东与京畿的满蒙八旗和五大营,至少,康熙还有了可反击的力量。
    现在万里之外的战场又获得了大胜,至少精神上的鼓舞还是有的,康熙连日来对政务已经处理的得心应手,没有了权臣掣肘,大权在握的感觉让他信心十足,而这个时候,索额图也进了京城缴旨,这一次驱逐流民,索额图做的十分细密,康熙对这个老丈人也不吝啬,只是索额图已经掌握吏部尚书之位,位极人臣,就算升耀也要缓一缓,康熙大笔一挥,只能赐予索额图三眼花翎,赏穿黄马褂,这让赫舍里氏更显得尊贵了,一个在朝中做三朝元老,辅政大臣,百官之首。一个主掌六部之首的吏部,一个三眼花翎便是无数大臣奋斗了一辈子也不可企及的,而索尼的孙女,索额图的女儿赫舍里氏更是敕为皇后,放眼大清,有谁能比他们一家子更有圣眷?
    康熙倒并不担心赫舍里氏的权势威胁皇权,一来赫舍里氏在朝中虽然声誉正隆,可是在军中没有多大的影响力,毕竟赫舍里氏不像鳌拜那样依靠军功起家的。二来这一对父子除了能够办差之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识趣,知道什么该是自己的,什么逆鳞绝对不能触碰,就算位极人臣,也小心谨慎。
    康熙已趁着流民难逃之机在流民中参入了许多探子,近来已有人从南方送来消息,说明人不能安置流民,只能以倾国之力拿出粮食,衣物供养流民,瘟疫虽然有所缓解,但是染病的人实在太多,没有几个月功夫,不到冬至是决不能根除的,康熙自然心情爽朗了起来,他料想南明的粮草恐怕不多了,至少在明年秋收之时,明军绝对没有足够的粮草发动任何攻势,这就给了自己正军备战的机会,为此,康熙特意让索尼,索额图父子觐见,又是夸耀了一番。
    索尼如今诸病缠身,时日恐怕无多了,只是不断谢恩,表示这是皇上英明之故。索额图也继承了乃父的风格,宁死也不敢鞠躬,口里反复的说着主子英明之类的话,正在这个时候,总管太监梁九功提着袍子进来,先给康熙请了个安,接着不经意的给索尼父子点了点头,算是见过。
    梁九功乃是康熙身前最得宠的太监,索尼父子也不好得罪,一齐朝他微微颚首。梁九功已没机会这一对父子了,向康熙禀道:“主子,翰林院侍讲李光地自白洋淀巡视新式水师回来了,如今已在吏部销了差呢。”
    康熙眉头一挑,笑颜逐开的道:“为什么不来见朕?朕每日都在想着白洋淀水师的模样,快让李光地觐见。”
    梁九功嘿嘿一笑:“奴才也给皇上惦记着,因此一听到消息,就差人去请李侍讲了,请皇上少待。”说完悄然的站在御书房的一侧。
    索尼和索额图不由得多看了梁九功一眼,心里都在想,这个梁九功能够得到皇上的信任果然不简单啊,皇上心里想着什么,他都能预先准备妥帖,而且决无差错,实在厉害。
    李光地乃是上一年中的进士,康熙心血来潮观看试卷,看到了李光地的文章,觉得很有意思,便留上了心,这一次让他去白洋淀巡视,其实也有考较的意思在里面。
    ………………………………………………………………………………………………
    坐了十二个小时火车,终于抵达了广州,火车上吐了两次,严重晕车,现在坚持发一章上来。(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idian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首发
第一第四百一十三章:施琅
    了一炷香的时间,一身蓝色补服的李光地碎步进来:地叩见皇上,吾皇万岁万万岁。”
    康熙一脸肃然的坐回銮椅上:“起来吧。”
    李光地起身:“谢皇上。”
    “白洋淀那里现在如何了?”
    李光地躬身答道:“如今白洋淀水面上战舰如织,扬帆百里,水师男儿在图海将军的调教下,个个龙精虎猛,只等着为皇上效力呢。”
    康熙一脸萧索,打了个哈欠,显然对这种阿谀之词:“这些话朕听的耳朵都出茧子了,说些有用的吧。”
    李光地微微欠了欠身:“微臣万死,微臣去白洋淀时,确实是看到这样的场景,绝不敢欺瞒皇上。”李光地顿了顿,他现在才三十岁的光景,虽然戴着盒帽穿着官服,却仍是一副白脸书生的模样:“只是,白洋淀毕竟只是内湖,新舰体型庞大,训练起来殊为不易,若要让水师经历实战,非要下海不可。
    ”
    康熙点点头,李光地先扬后抑,到了最后才谈到了重点,其实此事也是康熙心里的一个结,只是明军控制了海权,北洋,东洋水师的战舰经常性的在山东,直隶沿海骚扰,让水师下海,岂有这么容易,一不小心,说不定就要全军覆没了,这可是康熙的命根子,为了打造这支水师,康熙连内府的银子都动用了,一旦完蛋,这关内恐怕就呆不下去了。
    “如今皇上驱逐了流民南下,明军举国陷入缺粮,南明的水师恐怕也没有多少粮草应付了,定然会缩减巡航次数以及船队的数量,皇上不若趁着这个机会在京畿附近择一良港,最好三面环山,上面多造炮台防事,再将白洋淀的战舰运到海湾下海训练,只有这样,才能练就精锐水师,否则不管如何,我大清地水师只不过是内河游戈的大型舢板而已。”李光地慨然道。
    康熙从銮椅上站了起来。低眉不语。水师下海地事地确有些冒险了。但是不下海。这水师又岂能叫水师。听李光地一说。康熙倒真是想起来了。近来山东。直隶地海面上。还真没有什么大明地战舰巡航骚扰。难道真地是明军缺粮造成地?
    现在康熙要决断地是。明军是否因为流民地原因而导致粮草不济。若果真如此。倒是水师下海地绝佳时机。他招了招手。对边上侧立地梁九功道:“去。把近来地密探地折子都呈上来。一件都不可漏下。”
    梁九功接了口谕。连忙去了。康熙让太监给李光地搬来了锦墩让他坐在索尼。索额图之下。片刻功夫。梁九功已搂着一叠奏折进来。房子啊康熙身前地案上。
    尽管康熙对这些密探地折子已经反复看过。但是仍想着再看一遍。以求决定真假。否则若是明军故意放出地烟雾弹。那就得不偿失了。康熙翻开第一张密折开始细读起来。无非是明人不能对流民进行有效安置。只能将他们留在长江南岸。百万人每日只能吃三碗稀粥度日。尽管如此。这还是江苏明军省出了大部分地口粮出来。如今江苏明军每日只能吃上两顿饭。
    以后地密折几乎都是延续这种套路。粮食从南明各地运来。既有国库地粮食。也要百姓捐纳地口粮。而且‘听闻’各军区已开始提出结余粮草地口号。
    康熙认真地又看了一遍。将其中地一份丢到梁九功手里:“让索大人也看看。”
    索大人当然指的是索尼了,梁九功捧着折子传递到索尼手里,索尼认真地看了一遍:“皇上,南明有没有粮食倒是其次,重要的是南明的水师是否有足够的粮食,海上的风浪巨大,所耗地体力也十分多,若是水师没有足够的粮食,明军定然会减少水师巡航地次数和数量。”
    康熙点了点头:“那么依索爱卿的意思是?”
    索尼捋着~下花白地长须道:“奴才的意思是不管如何,这个险我们一定要冒,大清地水师不能下海,水师在白洋淀再怎样练也缺乏作战经验。”
    康熙点了点头,得到了索尼的支持,他显得更加笃定了一些:“既然如此,李光地,你认为在哪里设立海港修建炮台工事合适一些?”
    李光地从锦墩上站了起来,欠身道:“自然是天津卫更加合适一些,那里乃是京城的门户,干系重大,明军的舰队经常在那里游戈,若是一旦从那里登陆,可以立即围攻北京城,微臣进京赶考时曾路过那里,绝对是最优良的海港。”
    康熙点了点头:“难得李
    朕想到一块去了,此事便交由你来办吧,朕敕你为专职督促炮台工事的建造。”
    “臣遵旨。”李光地躬身谢恩,接着又道:“皇上,微臣在白洋淀时,见过水师副将施琅了。”
    康熙皱了皱眉,施琅是福建龙湖衙口人,祖籍河南省固始县方集镇。早年原本是郑芝龙的部将,顺治三年随郑芝龙降清。不久,由于郑成功的招揽,入海加入郑成功的抗清队伍,成为郑成功部下最为年少、知兵、善战的得力骁将。
    施琅之后随郑成功下广东南澳勤王。后因与郑战略“舍水就陆,以剽掠筹集军饷”的做法提出反对意见,郑成功很不高兴,削施兵权,令施琅以闲假人员返回厦门,这个时候清军成功偷袭厦门,守厦主将郑芝莞惊慌弃城溃逃,时施琅亲率身边六十余人主动抵抗,勇不可挡,杀死清军马得功,马得功差点被活擒,率残兵败将仓惶逃离厦门。在南澳的郑成功见军心动摇,继续南下已不可能,只好回师厦门。郑召集抵抗将领一概重赏,唯独对“假回闲员”施琅奋勇抗敌只字未提,只赏纹银二百了事,先前施琅左先锋兵权也未恢复其职,个中诸多缘由引起施对郑不满情绪,恰在此时,施琅一位亲兵曾德犯了死罪而逃匿于郑成功处,并被提拔为亲随。施琅抓回曾德,准备治罪。郑成功闻讯急派人传达命令,施琅不得杀曾德。施琅曰:“法令,琅是不敢违背的,犯法的人怎能逃脱责任?”接着他下令杀了曾德。
    施琅杀犯法亲兵曾德再次触怒了郑成功,由此施郑矛盾升级,郑遂下令逮捕施琅父子三人。后来,施琅用计逃脱,郑成功大怒即杀施父大宣及其弟施显。
    施琅被迫降清,先任同安副将,继任同安总兵。后来南明崛起,郑氏覆灭,康熙在白洋淀建立水师,便以图海为水师都统,设施琅为水师副将,在白洋淀勤练水师。
    对于这个施琅,康熙还是较为欣赏的,满人以马上得天下,不习水战,唯有这个施琅是个水师干才,可是能力越大,又因为他的汉人身份,康熙对施琅还是很有提防的,早年施琅与郑芝龙一起在海外做盗贼,接着随郑芝龙降清,随后下海投奔郑成功,如今又是降清,这样的履历,让施琅在康熙的心目中已经将他定为反复无常之人,因此,康熙宁可让图海做这个都统,而施琅之授予了个不能统辖任何战船,只能在图海身畔参谋的副将之职。
    “哦?施琅说了什么?”康熙显然对这个既有才干,却忠诚无几的施琅颇有兴趣。
    “施琅请皇上给他个千总之职,管辖一条战船,亲自临阵,让他杀贼立功,以报效君恩。”李光地老老实实的答道。
    康熙已皱起了眉头:“狂妄,这成什么体统?各司其职这么浅显的道理他施琅会不知道吗?恐怕是不满朕只让他做水师副将吧。哼。”
    李光地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