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肥田仁医傻包子 >

第349章

肥田仁医傻包子-第349章

小说: 肥田仁医傻包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大夫,你可要小心,他发起狂来是会咬人的。”旁边人纷纷附和,这李大夫的手要是被他这么重重一咬,那后果可不得了,到时就是想抽都抽不出来。
    “没事的~”李半夏笑着摇摇头,当她再看向床上之人时,眸子一凝,一只手飞快探出,重重地在那人胸前几处穴位拍打了几下。冲那人张嘴大叫之时,另一只手飞快将竹筷放入他的嘴里,让他咬住。
    前后不过几秒钟,大家只觉眼前一花,动作一气呵成,便解决了这个难题。旁边人议论纷纷,不少千里迢迢来寻访名医的人,看到这么一手,都相信了这位李大夫的本事。
    这并不是多么难的事,他们信服的是李半夏脸上始终自信冷静的神情,那种淡定严谨的样子,仿佛对什么都抱着全力以赴的态度,仿佛没有什么病可以难倒他。
    这个病人病发时造成肌肉紧张,李半夏刚才那重重地几拍,造成他身体一定的痛感,既能缓解他肌肉和神经紧张,却又不会伤身。
    床上的病人比起最初的疯狂的确有所消减,李半夏又帮他揉按了诸如涌泉穴、足三里穴等穴位后,病人抽搐的症状缓解了不少。
    “赵大哥,先让人给他服些镇定的药物,等他平静下来后,再灸关元穴一百壮,如若不明显再重复灸。”
    李半夏话一出,立即就有人下去着手准备了。再妙手仁心堂,因为病人实在太多,各大夫间有着明确的分工。像是服用镇定药物,用不着药铺的老大夫,药童们就完全可以应付了。
    这些药童们都是经过专门训练,在进妙手仁心堂最初,就有人专门培养他们一定的技能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做不好或者有什么问题的时候,就算不方便问药铺中的老大夫,旺声小翼和小白他们,还是可以经常询问的。
    尤其是旺声,他可是妙手仁心堂最好的好人,有着超好的人缘,人不但有耐心,又很有学识,许多别人不懂的问题他都懂,也很乐于教那些刚进药铺的新人们。有这样一个人在,没有人会吝于向他请教问题的。
    对于妙手仁心堂的新人们来说,李半夏就是他们的偶像,是妙手仁心堂的活字招牌。许多人之所以这么坚定的学医,很大程度上都是源于对李半夏的景仰。
    这的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李半夏一开始并不明白,也没有意识到。直到她阔别两个月,重新回到妙手仁心堂,看到许许多多的新面孔。
    这些新面孔在得知她便是“李大夫”时,有几个小少年和小丫头看着她,居然红了脸。李半夏顿时囧了,还以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事,听到赵大哥对她说的话,自己的脸也是滚烫滚烫,跟那些小家伙们一模一样了。
    真是有爱的年纪,不知不觉间,她发觉她都已经老了。
    李半夏在的时候,也有几个小少爷鼓起勇气来向李大夫请教。在他们看来,李大夫医术那么高深,她说的很多东西他们可能听都听不懂,之所以过来是想和李大夫近距离说几句话,换句话说,就是瞻仰瞻仰神医的风采。
    没有想到,她说得居然那般浅显易懂,人又亲和,有机会还会给他们亲手做示范。常常李半夏一做示范,面前就围满了新人,小翼旺声和小白,这些弟子中杰出的几位,也都一脸激动地听着。就连那些老大夫,都不介意来凑个热闹。能听李大夫讲解一番,许多根深蒂固了然的东西,或许又有另一番更为完美、令人难以预料的解答。
    但李大夫太忙了,许多小弟子也明白这一点,所以只在李大夫有空时才会上前。再加上李半夏每日在堂里都很忙,很少有休息的时候,她有点空闲,大家都巴不得李大夫能好好歇上一歇,哪里愿意去打扰她。
    李大夫处理好,洗洗手回到后院的时候,刘东山正站在那里等着她。
    “忙好了?”刘东山温声问。
    “嗯!前面人不少,把饭吃完,得到前面做事。”李半夏举起碗,对着碗口,不停往碗里爬着饭。刘东山想让她吃慢一点,却也知道半夏不愿让病人久等,若不是他在,休息的时间只怕还会少上不少。
    “病人多,急不得,慢慢来。”
    “我知道。”李半夏咧开嘴笑了,“你一会儿就回去了,长久站着,对你的腰不好。这里人多,要是不小心碰着了,会更棘手。”
    刘东山点点头,转头看四个孩子,除了刘灵芝在想着法地抠出姐姐的小指头,然后拉上。其他三个孩子脸上都有些异色,刘东山知道,他们三个一定是看到了刚才的一幕,被他们娘给震撼到了。
    不是不知道李半夏的本事,大概是从来没有一刻如此近距离地体会到李半夏这个人对于病人的意义,体会到他们母亲正在做的是一件多么不平凡的事——
    …………

☆、574 半夏的幸福生活(2)

574半夏的幸福生活(2)
    不知不觉,李半夏回到村里已经月余了。
    这一个月,每日都过得很平静也很充实。药铺、家里,李半夏每日两点一线,风雨无阻。
    刘东山的腰已经完全好了,老刘家门前日益热闹,每日上门的人有不少,这些人却不是来找李半夏的,而是来找刘东山的。
    刘东山为杜老爷雕刻的砚作,一经展出,就在江州引发了巨大的轰动。其雕刻手法之诡奇,变化之多变,刀功之精湛、感情之丰富,令人望而兴叹。
    刘东山的名号,一炮打响。许多热爱砚雕的人,受到杜老爷的指印,前来拜访,并委托刘东山帮忙完成砚作。
    他们相信,这个年轻的砚雕师,能够雕出一副他们最为完美的作品,能够用一把刻刀表现出他们想要达到的东西来。
    卞国王朝,文士学风鼎盛,附庸风雅的文人更是有不少。而这砚雕,就是一个文人的门面,几个人到一块,文房四宝一摆出,很容易就能看出一个文人的品味来。不管是真爱还是假爱,都是不可或缺。
    刘东山一下子忙碌起来,刘东山是砚坛新秀,曾经得过大奖,受过许多砚雕大师的好评,行内人对这位年纪轻轻的砚雕师倒是一清二楚。但毕竟是行内,在外行人看来,刘东山的名气依然有限。
    刘东山在意的也不是这些,砚雕是兴趣,这或许是因为刘东山是一个沉默寡言的男人,有许多的话、许多的感情他并不善于口头表达。而选择用雕刻这种方式,将他内心最为细腻的感情一一展现。
    他师父肖将,对刘东山有着很高的期望。他相信,只要刘东山在这一行坚持下去,早晚有一天会名扬整个砚坛。成为“魂手”肖将的继承人。
    肖将在上次的事上,暗中帮助了他们很多,这件事李半夏后来从刘申姜口中听到了。肖将认识宫里一位大人物,正是这个人向皇上进言,鲍大人的府尹府才能得到皇上的旨意,到断肠山一段抓捕贼寇。
    虽说京畿的治安。向来是由府尹府负责,但断肠山一带,属于边界地带。加上盗贼为患,常常是做一票换一个地方,谁也不知道他们的老巢到底在哪儿。要不是有这位神秘人物帮忙。这事也不可能进行得如此顺利。
    包括詹扬第一次和那位宣旨的公公前往千秋阁,也是得到了那人的首肯与暗中襄助,他方能一起前往,进而探知到了李半夏当时的情况。并借机摸清了千秋阁的地形,为之后的救援进行了充足的准备。
    只是最后,因为二皇子有心放李半夏一马,这些才没有派上用场罢了。但毫无疑问,这个人在这一系列的事情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没有肖将帮忙,事情还在一团迷雾之中,无法明朗。
    试想一下。若是詹扬不能探知李半夏的最新状况,而外面的人弄不清里面的情况,很有可能做出错误的决定。府尹府与二皇子这边,可能已经杠上,或者还在不断周旋之中。双方都不愿妥协,就有可能引起无谓的纷争。而不会像现在这样。顺利地过渡到最初,没有损伤。便是最好的结局。
    刘东山很感谢他师父,师父本是世外之人。他虽然不了解师父的过去,却也知道师父一定很艰难才摆脱掉那段过往。现如今又因为他,主动地跳了进去,师父对他的好他这辈子都报答不了。
    肖将脾气虽然怪异,也很不为外人所理解,但他对自己徒儿的那份关怀之情,实在不能不令人动容。
    刘东山对肖将,不仅有徒弟对师父的尊敬之情,还有满满的感激。肖将已无亲人,身边陪伴他的只有一老奴,在刘东山的心目中,肖将就像是他的半个父亲一样。
    他明白肖将对于雕刻的执着,就像是半夏执着于行医救人一般,刘东山从没有一刻从他们俩人身上这样深切地感受到:当一个人全心执着于一件事的时候,是件多么有魅力而且有意思的事!
    他也有属于他的执着,像师父、像半夏一样。
    刘东山要价并不高,可也不低。就像是李半夏说的,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的规则,他不能轻易打破。刘东山一旦要价过低,不但对别的砚雕师不公平,也会造成一系列的烦恼。
    在这一行,有自己的收费标准。刘东山目前算是新锐,在江州一带也算是小有名气。按照砚石的方寸,和雕刻的难易程度进行收费。他出道不久,资历始终比不上那些老道的砚雕师。在这个谈资论辈的时代,不在这个行业多混上几年,一开始就能爬到高处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
    让这么多人找上门来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刘东山师承“魂手”肖将。谁都知道,肖将是砚坛的泰山北斗,最顶尖的人物。然而肖将早已金盆洗手,许多年都没什么作品问世。他那神奇的手法,至今都为许多人津津乐道。
    很多人一掷千金,就是为了能购得一副肖将的真迹,但肖将的作品,现在无疑可以被称之为国宝,是有钱都买不到的。
    刘东山的强势出道,给很多人带来了希望。许多人在听说了他是肖将的徒弟之后,就算没有上门,也是抱着观望的态度。想看看这位年轻的砚雕师,究竟以何样的实力顶着肖将入室弟子这么大的名头。他是否实至名归,不复他师父当年的威望与实力?
    不管怀揣着怎样的目的,刘东山现在每日忙得是不可开交。家里的田地请短工帮忙打理,而刘东山,因为腰部伤势未愈,不宜干重活,正好赋闲在家,可以做些自己喜欢的事。
    李半夏对于这样的状况自然是喜闻乐见的,她深知东山在砚雕上面的天赋和兴趣,别人看重东山,让他帮忙完成砚作她也很替他开心。只是,他的腰伤才刚好,可不能像以前那么拼命。
    每日都给刘东山规定了可以工作的时间,多长时间一到就必须休息,晚上时候一到就得上床睡觉。白天有爹娘和四个孩子负责监督,晚上则由李半夏自己亲自盯着,刘东山被一家人这么多双眼睛注视着,想当个工作狂都没处发挥。
    天气渐凉,早晚的寒气重得让人不禁打寒颤。
    李半夏也一日比一日更想赖被窝,每天早上起床都分外艰难,刘东山也想让她多睡会儿,但半夏这会儿赖床是回事,她要是真的没起来错过了正事那到时候可是要说他的。
    而且这丫头大概也知道自己是个啥“德行”,每天晚上睡觉之前都得对他打好招呼,要他第二天早上无论她如何好求歹求都得狠心把她喊起来,敢心软她就大刑伺候!刘东山哭笑不得,也只得践行媳妇大人的旨意。
    李半夏每天起床都是无限的怨念,她为何要活得这么辛苦啊,连个懒觉都睡不了。无数次嚷嚷着要跟赵大哥请假,专门在家睡几个懒觉,但最终总是因为这样那样的病人给耽搁了。
    李半夏起得早,刘东山并不是如此,他每日都在家中,就算是睡到日中也无所谓。但他每天都是在李半夏之前醒来,然后穿戴好,给李半夏找好换洗衣裳并用火炉焐热了拿到房中,然后才会喊李半夏起床。
    天气特别冷的时候,刘东山想让两老早上多睡会儿,便自己起来烧水。马氏自然不肯,她还没老到那个程度,一点水还是烧得了。加上也许是年纪大了,睡久了骨头疼,每天早上天一亮就醒了,醒来后就怎么都睡不着,干脆就从床上爬起来。不像他们年轻人,能赖会儿床都是好的。有时候看着李半夏舍不得被窝,恨不得卷着被窝走的样子,马氏就好笑极了。
    对这个媳妇儿,马氏也是宠到极点的,她早已把半夏当成是自己的女儿,而不似是媳妇儿。婆媳之间的问题本来是最多的,然而一旦到了那个程度,许多问题也便不是问题了。
    李半夏知道了刘东山做的这些事后,心疼得不得了。她喜欢睡懒觉,东山何尝不喜欢,可他每天为了她还要起得这么早,做这么多的事。说来也奇怪,李半夏自从明白这些后,每天早上爬得飞快,不用刘东山三喊四喊,麻利地就爬起来了。
    刘东山照样每日早起,这不但是因为刘东山并非一个懒惰之人,而是让半夏一个人走他不放心。
    李半夏做事的时候是很认真,生活中却有些丢三落四的小毛病。没有他在旁边看着,要是冷了冻了怎么办。
    每天和她一起起来,嘱咐她早上吃饭慢着些,出门的时候衣裳多穿两件,拿起架子上的围脖绕了一圈又一圈。鞋子昨晚就用火给煅得暖暖和和,棉手套又重新塞满了棉花。等确定一切都妥当后,才亲自送着她出门了——
    生活一平如水,却也别样的温馨、快乐。有夫如此,夫复何求!

☆、575 祝福!

    回到村里后,李半夏再也没有问过京师之事。
    舞融大概是不想影响他们平静的生活,每次写信来此,也绝少提起京中之事。时间久了,李半夏也开始有些想念京中的朋友来。
    也不知他们都怎么样了,她每日在村子里过得很顺心、也很快乐,不知道他们是否也如此。
    李半夏在回信中,希望舞融能告诉她几位朋友的近况,她相信舞融一定清楚。
    信很快便得到了回复,在信中,舞融告诉她,她义兄也就是詹扬在她走后,奉皇帝之命送公主到仓狄和亲去了。没有几个月,恐怕回不来。
    卞国和仓狄,自上次边城之战后,平静了好些日子。封炎正式继任封家家主之位,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