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天遂人意 >

第311章

天遂人意-第311章

小说: 天遂人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换做谁家都得做场法事去去晦气的。相当的可以理解。
  池二郎同静怡师太也算是旧识,晚上用过饭食。小两口陪着静怡师太在院子里面乘凉。
  静怡师太把芳姐送到庵堂里面的粮食去向,大概做了一个说明。
  池二郎看着自家夫人的眼神都是带着光环的。他池邵德的夫人本就该如此,本来就不能用平常的眼光看待。别看是女子,做出来的事情,就不是那些没见过世面的内宅女子能比拟的。
  芳姐反倒不好意思:“师傅说这些做什么。您是知道芳姐的,事情拜托给您,自然就是信得过您。”
  静怡师太抿嘴。作为一个被徒弟看出过门道的大师,还能被徒弟如此信任。还是让人欣喜的,她老人家没看错人,后半辈子还是有保障的。
  只是说道:“虽说对于辽东的灾情来说,这些谷物杯水车薪,可终归是你的功德。如此甚好。”后半句没说的是,他被人叫了大半辈子的慈悲师太,都没有自家徒弟这份心胸。
  池二郎看出来夫人不太好意思,所以接口说话,同师太说说边境的事情,在说一说东郡现如今的境况。
  最后着重于询问到:“这段时间芳姐睡得不太好,邵徳以为终归还是心里不踏实,师傅若是无事,能在府上陪陪四娘最好不过。”留客之语甚是殷勤。
  静怡师太:“贫尼最近一段时间忙于俗世,正要找个清净的地方,抄写经文,若是府上方便,有间清净的屋子那是最好不过了。”
  池邵德:‘自然是有的,府里院子多得是,师太尽管住下,缺了什么,少了什么,只管吩咐管事就是。’
  芳姐心说这货不是知道她师傅能号出来男胎女胎所以才留下人的吧,就是阿福在边上也是这么认为的,不然自家郎君怎么就会如此殷勤备至呢。
  池二郎面色不变就那么自然的把静怡师太给留下来了。
  静怡师太每日里在院子里面念经坐禅。对于芳姐来说看到这样的高人在院子里面坐镇,心灵上确实稳定下来不少。夜里也能睡个踏实觉了。不过是搂着他家郎君的时候。
  过了大半月,有没有人陪着芳姐都能睡个安稳觉了,肚子长大了不少,芳姐脸上的双下嗑都出来了。可见最近一段时间芳姐的过的不错,就是不经常的有人走动的池府正门口,如今也没有人在忌讳了。
  丫头婆子护院们似乎都把那日的事情忘掉了。
  而池二郎同芳姐说,他要到隘口去转转了。
  芳姐也明白,自家男人有事业的,没道理成天的拴在她一个妇人的身边。再说了她如今挺好的,也不用人家哄着陪着:“夫君只管去,莫要因为我耽误了差事。”
  通情达理的女人最是招人喜欢,芳姐自认自己做的非常不错。
  池二郎摸摸夫人的肚子,在摸摸自己爱夫人嫩的能掐出来的水的脸蛋。然后顺着摸到自家夫人的脖子上,入手细腻嫩滑,有点心猿意马。
  再次看看自家夫人的肚子,有了孩子什么都好,唯一不太好的地方,就是池二郎觉得夫妻生活受到了影响,憋得时间长了点,自己要去消消火。
  对于夫人没给他安排通房什么的,池二郎那是本来就没有抱希望的,心里只是庆幸,幸亏不是在京城,不然侯府因为这个要闹腾不说。
  他池二因为夫人有孕,身边没有通房伺候,怕是也要被笑话的。想想都是他思虑周全呢。来东郡多好的心思呀,谁能注意到他一个东郡的同知内院呀。
  芳姐被池二郎摸得脸红:“不是要走了吗。”
  池二郎留恋不舍:“夜里若是睡不着,让阿福拿了话本给你看。或者请师傅过来一起说说话也是好的,我不过三两天就回来了。”
  芳姐:“你放心,我这人就一样心大,万事不走心,过了就忘了。不会睡不好的。”
  池二郎:“那就好”狠狠心,把手从夫人的胸口前拔下来,转身利索的走人了。芳姐只听到了一个尾音:“我走了。”
  看着匆匆的背影,芳姐嘴角有点抽抽,自己也没说非得留人不可呀,用不用走的这么狠吧呆呆的呀。
  夜里不用芳姐请人,静怡师太拿着佛经不请自来,人家说了,让芳姐只管休息,她老人家不过换个地方参禅而已。说不得换个地方能有所领悟。
  阿福端着茶盏进来,说的更是让人芳姐啼笑皆非:“奴婢过来侍奉师太,说不得也能有所顿悟,得了佛性什么的呢。”
  怕自己睡不着,过来陪自己就好了,找这么撇脚的借口做什么:“算了吧,师傅早就说过你没有佛缘的,早些歇着吧,我这里有师傅在就成,无碍的。”
  阿福不跟自家娘子客气:“那可不行,姑爷出门的时候,特意吩咐过,不能让娘子一人歇着的,您就当奴婢给您值夜好了。再说了咱们这样的人家,本来就要有丫头值夜的,也就是您非得让奴婢们回房歇着。”
  阿福说了一大堆,不过芳姐也明白了,就一个意思,池二郎不放心。难怪当初那么殷勤的邀请自家师傅在府上住下来。
  静怡师太放下佛经,自顾的端起茶盏:“你是个有福气的,池家小郎对你不错。贫尼一个出家人,少有被人如此热情邀约的时候呢。”
  芳姐脸红,师傅你一个出家人,一个成日里没什么表情的师太,怎么好意思说出来这种调侃人的话吗。
  自己到底要不要摆出来一副不好意思的表情,娱乐一下师傅呢。师傅他老人家木呆呆的一辈子,想来快了一下不容易的。
  阿福看自家娘子扭捏的表情,嗤之以鼻:“娘子算了,这表情不适合您的,您没看到师傅都皱眉头了吗。”
  芳姐黑脸,这人都不太好糊弄呢。(未完待续。)
  ps:祝大家平安夜快了。

  ☆、第四百一十九章 上面有人

  京城里面华二老爷收到自家闺女的来信,吓得心肝都颤抖了。
  华二老爷十二分的自责,他这个当爹多不负责任,才让自家乖巧的孩子竟然能经历战火呀。当初到底是被池家小儿灌了什么*汤,怎么就放心的把闺女给交出去了呢。
  恨不得立时飞到自家闺女身边看上两眼才能安心。当然了若是池二郎在跟前的话,华二老爷活吃了他的心都有。说话跟放屁是的,当初怎么跟自己保证的呀。
  也不知道如今自家孩子如何了,芳姐肚子里面还有自己没出世的外孙呢。想到这里华二老爷更加不淡定了,看到池二郎吃了都不解恨了。简直就是不能在爱了。完全忘记了,没人家池二郎他哪来的外孙呀。
  手软脚软的华二老爷,脚步踉跄的奔向自家老父亲的书房,从来都以孝子著称的池二郎从来没有今天这样迫切的想看到亲爹。
  当然了若不是华二老爷还有点政治直觉,知道这件事情必须要让老尚书知道,说不得华二老爷立刻就收拾行装,同圣人申请去辽东走一趟了。
  老尚书看到破门而入的儿子,那真是想要把人踹一顿的暴躁,时刻想发飙:“君子以端,君子以重,看看你那是什么样子。荣辱不惊,处变不乱,都学到狗肚子里面去了。”
  华二老爷没心思跟自家老父亲辩解,他家闺女还等着老爹救命呢,颤抖着双手把芳姐的信件递给老爹:“父亲,芳姐如今身怀六甲,儿子不放心,儿子要到辽东去看看。那孩子没事儿子才能放心。”
  老尚书被自家儿子给噎的差点背过气去。他当辽东是多远的存在呀,他当朝廷官员是个什么存在呀。老尚书看到自家儿子,感觉那是心都不能正常的跳动了。
  忍着气看看孙女的来信,里面的内容不怎么让人意外,不过跟写给他老人家多了一丝让人委屈,多了一点让他老人家记恨的亲近,怎么给自己的信里面。说的那么官方化。倒霉孙女到底是把他当成老尚书在写信呀,还是在跟祖父求援呀。
  本来在想着如何把自家孙女婿从泥潭中拉出来的老尚书,在看到这两封信。对比之后,对出手帮忙多了那么一丝不愿。
  华二老爷面对自家闺女的事情从来沉重不起来:“父亲,儿子想要明日就出行,还请父亲大人疏通。”
  老尚书气的咬后槽牙:“就你那闺女若是不折腾出来点事那才是让老夫诧异呢。哦。难得,你还知道要找老夫疏通关系。你不是宝贝你闺女吗,你们怎么不直接就走呀,你怎么不把我尚书府的老少都给折腾成无事朝廷律法的典范呀。你怎么不直接把我给气死呀。”
  越说越生气,让老尚书淡定不下来的是。自家抽风的儿子,这是多拿圣人不当外人呀,作为一个工部侍郎竟然要请假去辽东看闺女。他还有没有一点危险意识呀。他怎么就想的出来呢,难道夫人生孩子的时候当初忘了给他带脑子了。难道是他老人家的错。
  老尚书坚决打住。儿子长到这么大,他也没少费心费力的。肯定不是他的错。
  想到圣人对自家儿子一口一个爱卿的称呼,华老上书在此觉得圣人或许不是那么圣明。至少这识人上有待提高。然后还要面对自家糟心的儿子。
  华二老爷被自家老爹一连串的发问,早就已经把一张脸憋得通红了:‘是儿子思虑不周,让父亲大人忧心了。只是芳姐那里,儿子还请父亲大人帮孩子讨回一个公道。孩子们离家在外,在外面受了委屈都没有个撑腰的,儿子想起来就心疼的很。’
  华老尚书冷脸,看到儿子还不是蠢的无可救药,总算是缓和一些,心口还能正常的跳动,没让儿子给气死:“给他讨回公道,怎么讨回呀,谁欺负他了。谁让她逞能的,一个妇道人家,相夫教子,孝顺长辈那才是本分,那池家小子若是不能保护妻儿妈,哪里就用得到她抛头露脸的。还把夫君的上官给得罪的不能在得罪了,我看她就是诚心的仗势欺人呢。我看她就是诚心的看不得我过两天舒心日子”
  老尚书说道激动指出,吐沫横飞,终于把心中的一腔愤怒都给喷发出去了,感觉心里的火气卸下去不少。才把话头给打住。看看被喷的满脸的儿子,还是那么糟心。
  华二老爷太不愿意听到自家老父亲如此说自己的闺女了:“父亲大人说的什么话,芳姐从小在儿子身边长大,乖巧懂事,知道心疼人,父亲也是知道的,那孩子什么时候做过仗势欺人的事情,再说了那孩子对您敬仰的很,怎么会诚心气您呢。再说到哪辽东郡守,身为父母官,将百姓疾苦置于何地,将百姓性命至于何地。有灾情瞒报,这是沽名好誉,这是置百姓生死与不顾,这是置我朝堂如无物,这是没把圣人看在眼里。芳姐摊上这么一个父母官,才会置身于危险之地,怎么不委屈呀。”
  华二老爷被气笑了,原来他儿子还有这份口才:“呵呵,老夫才看出来,儿子竟然还有这等本事,不当御史当真是可惜了呢,有本事你去朝堂上同圣人说道吧。”
  池二郎不说话了,华老尚书诚心的晾着糟心儿子,一个一个的都拿他老人家当枪用呢。那也要看他老人家愿意不愿意让人用呀。
  他家二儿子在朝堂从来都走一个稳字,在朝堂说话就那么有数的几次。不过每次都有点建树倒也还算是值得安慰。
  华二老爷为了闺女,那是不遗余力的在老父亲面前进言的:“父亲,儿子不是人微言轻吗,孩子们受了委屈,儿子无能,还得烦劳父亲大人出面。儿子不孝。”心里则再说,还是要好好地在官位上使劲才是,不然不能给闺女撑腰。求人难呀。
  华老尚书一声冷哼,华二老爷在接在力:“就是二郎那里,也要父亲大人多多费心的,听说哪守备大人是国公府的姻亲。您也知道二郎那孩子定国侯府是定然不会帮衬的。而且东郡的郡守还是定国侯府的姻亲呢,让儿子说。他们这是诚心的要孩子们的命呢。他们就是没把咱们尚书府看在眼里。”
  老尚书气的把手里的画卷都给甩去出了:“闭嘴吧你。看看你都成了什么样子了。为了孩子,就是为了孩子,少学别人牵强附会。圣人看重你,就是看重你人品贵重,不是想看你栽赃陷害,谗言祸乱的。你给我消停点吧。滚回去,那不光是你闺女。还是我孙女呢。滚。记住了人笨就少学歪门邪道。”
  此刻的老尚书特别愿意儿子一如既往的沉默,蠢笨下去。好不容易动动脑子,还动的那么没有水准,哪里有他老人家的一半机智权谋呀。
  还是那句话。糟心的不能在糟心了,必须早点把大儿子给调回京城。若是指着这儿儿子撑起家门,时时刻刻那都是把尚书府往引沟里带的节奏。祖宗创业不容易。可不能毁在他老人家手里。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家儿子越来越不靠谱了。原来真的不这样呀。
  华二老爷明白自家爹爹不会看着别人埋汰他家闺女姑爷了,心里依然没有松快多少。对于芳姐那是真的担心。至于姑爷,在华二老爷看来,既然已经拜了天地,那就是分不开的了,属于家庭内部问题,等池二郎从东郡回来,什么时候收拾他都是可以的。先攘外在安内。
  所以华二老爷最近很忙,满京城的给自家闺女置办生活用品,从吃穿用度,到人手、牛马,那手笔大到,公主府的驸马程四爷看到华二老爷都问一声:“华兄如此大动干戈,所为何来呀。”
  华二老爷不计前嫌,对于这位昔日的同窗还是愿意说上两句的:“程兄惦记了,哎、说起来都是不放心呢,那不是我那闺女同姑爷去了辽东吗,也不知道怎么,就听说最近不太平,孩子吃不好穿不好的的,连睡个舒坦觉都难,过的不容易得很。我这当爹的心里怎么放得下的,离得远,照顾不到,能帮的也就这些了,总不能让孩子受了委屈。”
  程四爷好歹是驸马,对于东郡的事情,那也是有所耳闻的,赈灾的一应事物早就放下去了,这华二还这般的折腾,到底什么心思呀。难道是辽东有变。
  不过看华二这两年的作为,也没准纯粹的抽风,谁让这厮对那闺女宝贝的恨不得捂在手里供着呢。说起来这华二还真是个好丈人呢。自家儿子没福气呀。
  华家的三老爷则每日都黑着脸,他家二哥折腾的都是他的私房银子呢。招谁惹谁了。他家二哥那点俸禄,那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