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中医天下 >

第79章

中医天下-第79章

小说: 中医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游方道士,闻我有不睡之能,查我脉象后,说是因那在水中憋气之故,无意中通开了内里经脉,非病也,而是获得了一异能。”
    唐雨道:“不错,如今看来,这种不睡的现象的确是一种异能。只是人不得眠,如何缓和休力上的透支,维持这种不入睡的能量从何而来?”
    “经脉!”高明达道。
    “经脉?”宋浩、唐雨二人闻之一怔。
    高明达道:“你们是知医的,当是知道人体的经脉罢。”
    唐雨道:“当然知道了,除了十二经络,就是奇经八脉了。”
    高明达道:“那么人体之中,一共有多少条经脉呢?”
    宋浩道:“十二经络,左右各一,当为二十四经。奇经八脉中双侧并行的也有阴维脉和阳维脉,阴跷脉和阳跷脉。加上任督二脉和冲脉、带脉,人身当有三十六经。”
    高明达点头道:“世行的说法的确如此,古今医者也多尊此三十六经疗人疾病,可是……”高明达话语一转道:“三十六经也仅占人体经脉的一半之数,人体经脉的真正大数,也就是人身是有七十二经的。”
    “七十二经!”宋浩、唐雨闻之惊讶。尤其是宋浩,还首闻人身有七十二经之说。
    “老伯如何认定人身有七十二经?”宋浩讶道。
    “非我之言!”高明达道:“是当年那个游方道士告诉我的。他说人身本有七十二经,医家所知道的不过是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而已,倒也足以应世上之疾了。行气修炼之人,也以打通十二经和奇经八脉为其正果。世人所知道的这三十六经是维持生命的动力之源,便是在这三十六经上已是产生了无数的神奇和不解的迷团。人是万物之灵,也自有未待开发的潜能暗伏于人体内,尤其是以还未知的另三十六经为最。人身诸病,有时也未必是病,病态之下,尤可显示真能。”
    宋浩闻之,恍悟那孙包立在夜游状态下呈现出的异能当是这般了。那股异样能力忽隐忽现,当是潜伏另三十六经中,入梦境中始发。所以在其脉上也不能尽察。
    高明达道:“人体的健康,甚至于人神之间的界线,当是以七十二经中通了多少为基础的。世人谓某某有超能力,是其打通了某一条经脉而已,若是七十二经皆通,必是神仙之体。哦!说到这里打住罢,那般丹道之说,还不是我们所能讨论的。”
    “七十二经!我所知者仅仅是其一半而已!”宋浩心中感慨道。
    高明达又道:“当年那道士还对我说,人身有七十二经,最为重要者是中脉,居人体正中,尚属无形,调控另七十一经。”
    “中脉?人体正中?”宋浩猛然间想起,昔日探险月和铜矿,在地下深处的石壁上见有远古人类刻凿的人体经络图案,当时就见有别于正常经脉的奇怪和神秘经脉,其中记忆最深刻的就是贯穿人体正中的那条中脉。原是那批远古之人也发现了部分未知的经脉。
    诸事相验,可见那游方道士所言不虚,也说明了这个世外高人已是知道了人身七十二经的奥秘,其修为深浅就不得而知了。
    高明达又道:“也许是那个道士见我有别于常人罢,便传授了我一种养生之法,那就是日守一穴,循经脉运行之序,一年之中意守三百六十五人身正穴,以行一大周天之数,说是可保这各种不睡之功,尤是延年益寿,依法运六十余年,而得今日康健。”
    “老伯原是得了这种养生之道!”宋浩讶道。
    “是啊!按那道士所言,我若想长命百岁以上,当运此功,但不得行以人道,也就是说结不得婚生不得子。我这个人怕死,所以这辈子但求一人过活,乐得个长寿。”高明达又毫不忌讳地笑呵呵地道。
    “原来是这么回事啊!我说吗,你一个人怎么过得那么乐呵!看样子,再活个八十年也不成问题。”刘宝根摇头道。
    高明达笑道:“俺现在是八十岁,但是有着二十岁的心脏,再活一百年也没事。当年那个任志千好生羡慕我哩!”
    “老伯,您老认识任志千?”宋浩闻之一喜道。
    “他倒算是个医中奇人,搬走好多年了。怎么,你知道这个人?”高明达问道。
    宋浩道:“不满老伯,我们此次来,就是相想拜访此人,求教些医学上的事。没想到他已经不在此地住了。”
    高明达道:“这个任志千是个奇人,尤其是研究出了几种神奇的麻药,便是现代医学上的麻醉效果也不能与之相比的。”
    宋浩道:“听说此人掌握有华佗所发明的千古奇方麻沸散的秘方。”
    高明达道:“这个倒是不知道真假,他也不曾对我说起过,只是知道他在研究古人麻药的方子。尤其是他发明了一种外用的麻药,涂在皮肤上便能产生麻醉的效果。更令人称绝的是定位麻醉,将药涂在欲要手术的皮肤上,那个部位便浑然无觉,刀割断取,任你所为,丝毫不感觉到痛。四五个小时主药力失效后,也能维持一定的止痛效果。”
    “竟有这般奇药!”宋浩、唐雨惊讶道。
    “更令人叫绝的还有呢!”高明达道:“如果想在腿上做手术,只要用那种麻药在大腿根部或者距离施术的部位数寸之上涂一圈,那么整条腿都能起到麻醉的效果。那麻药的药力竟能透肉渗骨,不可思议。若是小手术,甚至能不碍病人行动,自由来去,但觉施术部位微麻而已。我曾亲眼见过他施过此术,神奇得不得了!”
    唐雨道:“我也曾在街上见到过江湖的游医,以一种名为‘鲤鱼霜’的药物涂在人的脸上,以此拔牙。说来也怪,但于腮上某处一点,随手以一竹筷轻轻一拨,那牙齿便掉了,想拔哪颗牙,就拔哪一颗,非常的迅速,不仅止痛,还有出牙的作用,甚至牙出而不见血。当与那任志千的麻药有异曲同工之妙了,这是现代的牙科医生们所做不到的。”
    高明达感慨道:“我中华医道,博大精深,自有许多奇方妙药还未曾展现出来,仅在民间流传。这就需要你们这些习医的年轻人去挖掘了,有些方药,自比你们所能想象得还要神奇。”
    宋浩此时愈加坚定了寻找那任志千的决心,于是道:“老伯,可知那位任志千的家搬到何处了?”
    高明达摇头道:“自他十五年前搬走,便无了任何消息。此人发明的麻药奇特,处涂的效果便能起到麻醉剂的作用了。如若内服,自可麻醉全身,可惜此人不愿应世,所以不被人知。不知道现在避居何处了。”
    “没想到我们村里还住过这样的高人!今天听你这高老头一说,才知道你也不简单的!”刘宝根听得惊奇,感叹道。
    高明达笑道:“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十室之内,必有壮士。日后留意身边的人罢,说不定哪一个就是身怀绝技的高人哩!俺只有一种睡不着觉的本事罢了,算不得奇,你也勿在夸我。”
    宋浩此时见时间不早了,便起身告辞。高明达将三人送出。
    “很喜欢和你这样的人谈话,希望有时间再来一叙罢。”高明达说道。
    “能见到老伯,听一席之谈,又学到了许多的东西,实在不枉此行了。”宋浩感激地道。
    回到刘家,刘山正坐在那里等着他们。
    “我去过老支书家了,那任志千搬走后,曾给老支书来过一封信。”刘山说道。
    “来过信!那么说应该有任志千现在的地址了!”宋浩闻之一喜道。
    刘山摇头道:“那是多年前的事了,老支书看过信后,也就随手丢了。我刚才让他找了一遍,也没有找到那封信,只是记得那封信是从云南寄来的,具体的地址已是记不得了。”
    “云南!”宋浩无奈地叹了口气。没有详细的地址,找个人无疑是在大海里捞针。
    那刘家以为宋浩、唐雨二人是夫妻,特意地为他二人安排了一间整洁的屋子。待宋浩发现时,那刘家人已各回房间休息去了。
    “只好将就一晚了。”宋浩无奈地笑道。
    唐雨脸色一红道:“在这里比不得有旅馆的地方方便,也没人会说你闲话的。”
    随后两人各卧一侧歇了,息了灯后,仍在说着话。
    “那个任志千的麻药实在是神奇,我一定要找到此人。”宋浩说道。
    “可是云南那么大,到哪里找啊?”唐雨无奈地道。
    “有机会再细访罢。对了,你还记得上次刘天的工地上有个工人摔断了腿,送到天医堂后,叶成顺为他接腿。那工人负痛不过,大喊大叫,后来吴启光施针术为他麻醉,针麻的效果也不错的。既然找不到任志千,我们也可在针灸麻醉上进行研究。”宋浩道。
    “不错!”唐雨说道:“中医中的麻醉作用和效果简单快捷,易于让人接受,又没有副作用,我们应该开展这方面的课题研究。回去后,就实施罢。”
    “应该开始了,再不能耽搁了,并且其它的研究工作也要展开,只上人手不够啊!”宋浩道。
    “现在知道缺少人才的困难了罢,放心好了,我们只要制定一个招揽中医人才的计划,各方面的工作就会有人去做了。”唐雨道。
    “当然!”唐雨又说道:“天医堂现在已经逐步进入了发展的轨道,有些事情我们也不可操之过急,要稳定进行才好,否则顾此失彼,得不偿失了。所以我们要想得长远些,制定个周密的计划,而后逐渐的去实施就是了。”
    “不错,要一步一步的来……”说着说着,宋浩竟自睡了过去。
    第二天,用过早饭,由刘宝根带路,宋浩、唐雨驱车去寻那木连村的丁奉杰了。此行却是背离青海湖而去。
    三十里的路程虽说不远,可是路况极差,车行的速度不是很快,一个多小时后,才来到了一座偏僻的村子里。
    刘宝根先是找到了一个认识的人家,寻问那丁家所在,村子里果然有一户丁姓人家。宋浩、唐雨二人心中稍安。
    找到那户人家的院落时,见是三间低矮的草房,显然生活上不是那么宽余。两名小孩子正在一旁玩耍,一名中年人坐角落里忙着活计,在编一只草筐。见有三名陌生人过了来,那中年人忙站了起来。
    “大叔,请问这是丁奉杰先生的家吗?”宋浩问道。
    “找我二伯啊!他已经过逝三年了。”中年人茫然地说道。
    “什么!?”宋浩闻之一怔。又是大失所望,没想到师父竟让自己来这里寻人。
    第二卷中医天下之天医堂第47章塔尔寺
    唐雨忙问道:“大叔,丁奉杰先生原来可是住在这里的?”
    “二伯一生游荡,也没个定处,活着的时候几年也不回来一次,这里也算是他的家罢。你们找他什么事啊?人不在了,有事也不成了。”中年人叹息了一声道。
    “是这样的,丁老先生前可曾留下一本书?我们是受人之托来取的。”唐雨说道。
    “没有,我那二伯一生云游四方,未曾留下件东西,快死的时候才回了来,只留下了点准备后事的钱。你说的什么书,我不知道的。”中年人茫然道。
    “唉!”宋浩暗里叹息了一声,到这里要找的两个人,一个搬走了,不知所踪,一个去逝多年了,真是白走一回了。
    “回去罢,日后去上清观再向师父说罢,这种意外的情况他老人家也不能预料到的。”宋浩无可奈何地说道。
    “上清观!”那中年人忙问道:“你们是上清观来的人啊!”
    “是的。怎么,大叔知道上清观吗?”宋浩心中一动。
    “知道,二伯死的时候和我说过的,不过你们也不是道士啊!”中年人挠了挠头道。
    “丁老先生曾和你说了些什么?”宋浩忙问道。
    “二伯死的时候说,日后可能会有上清观的道士来家,让我转达一个口信。”中年人说道。
    “我虽然不是道士,但是上清观的主持是我的道家师父,是我的师父派我来此地寻找丁老先生的。不知丁老先生留下了什么口信?”宋浩闻之一喜道。
    “是这样。”中年人点了一下头,说道:“二伯临咽气的时候说,日后有上清观的道士来找他的话,就让我告诉对方,他们所要取的东西被保存在了塔尔寺,去寺中找一个叫乌桑的喇嘛,他会付给你们的。”
    “太好了!”宋浩、唐雨听了,俱是一喜。路经西宁时,就曾听说过塔尔寺,是喇嘛教著名的寺院,并且在地图上也见到过的。
    “大叔,你知道丁老先生生前是做什么的吗?”宋浩问道。心中已是充满了许多的疑问。
    中年人摇头道:“不知道,二伯这一辈子也没做过什么正经的营生,也没有结过婚,一个人成年的在外面走。因为这里有老房,所以几年才回来一次。住上一段时间又走了。看他不成个样子,家里人也没人问他,由他自己混去。”
    宋浩、唐雨闻之愕然。被师父肖伯然如此看重并极其信任的一位民间游医,不仅一生飘零落泊,竟连他的族人都不知道他是做什么的,实在是费夷所思。
    宋浩、唐雨二人此时对那丁奉杰充满了无限的敬意,这是一个守信之人,虽然身死,终未负师父肖伯然所托,将那册《奇方验抄》寄存在了塔尔寺。这册民间验方集成,应该是那丁奉杰游医天下,一生心血的成就。从师父肖伯然对此人此书重视的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大叔,谢谢你转达丁老先生的口信!”宋浩感动之余,将身上带的现金约有四千多元尽数取了出来,递于那中年人道:“大叔,这是来时师父的交待,让我将这笔钱交给丁老先生的家人,以谢丁老先生不负当年之约。”
    “这……这怎么好啊!”中年人见了,意外惊讶之余,不免犹豫起来。
    “你就收下罢,另外我要告诉你的是,丁老先生生前是一位伟大的中医!”宋浩说道。
    “二伯还会医人啊?”中年人呈现出了满面的疑惑。
    宋浩将钱放在了中年人的衣袋里,说道:“大叔,能带我们去丁老先生的坟上拜奠一下吗?”
    中年人没有拒绝,现出兴奋之色道:“行啊!没想到二伯生前还交了你们这样的朋友。”
    在那个丁奉杰侄子的带领下,几个人来到了后山上丁家的坟地。在一土包下面,长眠着一位不为人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