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帝国征服史 >

第167章

大宋帝国征服史-第167章

小说: 大宋帝国征服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了!”宗干、宗弼已骑着马在城门地废墟处绕了一圈。宗干对弟弟笑道。“虽然辽地军堡比不上大宋地城防那般坚实。但三百斤火药能炸塌这座城门。若是将火药量翻上一倍或两倍。应该足以把东京地城门炸毁。”
    宗弼点了点头。附和着宗干地意见。“造火药。比造那些乱七八糟地攻城车要容易得多。而且威力还更大。对不擅长攻城地我们女真骑兵。是最好地补充。”
    “好了,让我们再看看火炮的威力。”宗弼不落痕迹的恭维让宗干听得很舒服,他略显兴奋的一夹马腹,带着儿子和弟弟赶去不远处的火炮置放点。
    长有近丈的黝黑炮身在阳光下闪着金属的光泽,半尺厚的炮管壁中央有个三寸大小的圆孔,直深入炮口内部。
    完颜宗弼绕着这具架在土台上的金属管子转了好几个圈,上下左右的打量了好一阵,方抬头问道:“这就是火炮?”
    “这就是火炮!”宗干点头,“听说东海的火炮都是精钢制成,但我们的匠人却做不到,只得用青铜。”
    “精钢铸炮?”宗弼连连摇头,他的佩刀也仅是在刀刃处夹了一点钢,若是整门炮都用精钢铸造,那不知能换多少把宝刀,“这么炮有多重?”
    “这门炮两千斤重,用了四百多贯宋钱熔的。虽然中间炸坏过几次,但融了后又可以重铸,损耗其实很小。”宗干对在一边毕恭毕敬的工匠们抬了抬下巴,“点火,试炮!”
    火光从炮口喷出,无数铅子和铁砂比火光喷得更远,十丈外地拴在地上的几只山羊连声惨叫都没有,便尽数毙命,从数不清的弹孔中流出的血液,把羊毛染得通红。
    “五叔看到应该会很高兴!”宗弼检视过山羊的伤口后,转头对宗干说道。他俩的五叔完颜斜也当年正是带兵攻打天津的主帅,他手下的上万契丹就是在一抹抹铅云中,被撕成了碎肉。
    宗干摇摇头,“我提议造火炮,说是为
    拥有这种威力无比的火器,但更重要的还是想找出来。比铸炮,我们很难追上东海人,但只要找出火炮的缺点,就能趋吉避凶,不再为其所困。”
    “缺点?……太重?不宜搬运?”宗弼精擅军事,眼前这门火炮的优缺点他一眼便能看清——这也是一名合格将领应有地素质。
    “正是。几千斤的火炮只要土地稍软一点,就会陷进去,根本上不了路。所以你什么时候见过东海人出城野战的?——哦,长生岛上的那次不算,把娄室他们困在孤岛上,又饿了多日,那种战斗根本不算真正的野战!”
    “我知道。
    大哥你继续说。”
    “东海从不大举出城野战。我们两次战败,也都是因为我们主动进攻而自取其辱,若是当时派一千骑兵隔着百里把商路遥遥一封,东海人能奈何得了我们?”
    “但我们也奈何不了他们!”宗弼立刻反驳道,宗干保守地作风并不合他的胃口。大金几次败于东海之手,报复回去的决心在宗弼心中坚定得很。
    “封死商路就是对东海最大的伤害!”宗干沉声说道,“东海的国都基隆位于是大宋东南一个被称为台湾的大岛上,就算想攻打其国,我们能游过几千里的大海吗?而天津也好,旅顺也好,都仅是东海人做买卖用的飞地,就算你费尽力气打下来,也不过伤了东海人的几根毫毛。但封锁商路不同,东海以行商立国,断了他的商路,就是断了他地命脉。东海新闻我可是每一期都有搜集,其中第一版多是东海新出的法令条例,但第二版便是各地的商情物价。”
    “也就是说对东海人来说,行商仅比官府稍低一点?”宗弼问着,他渐渐被说服了。他也曾听说过东海新闻,金国上层对东海的了解,更是有许多直接来自于东海新闻上地报道。
    “那当然!你知道为什么前些天我回上京见都勃极烈时,会那么肯定宋人到现在还没有开始迎战的准备?”
    “因为东海新闻?”
    “没错。入春之后,大宋北方铁价未涨,粮价也只是因为青黄不接而照往年地惯例上调,东海新闻对此做了详细的分析。粮价、铁价都保持稳定,你说宋国有没有准备?”
    “当然不会有!”宗弼肯定道。宋人若要备战,必然要大举囤积粮食和铁器,如今这两样价格稳定,南朝自然是照旧的歌舞升平。他轻轻笑了起来,“东海人当真是帮了大忙。”
    “东海人帮的忙不止这一点。除了各地物价,东海新闻上还有其他有价值的情报。比如今年刚刚出来的一个新栏目——皇宋方舆纪要,就比粮价、铁价还要有用得多。这几个月来地东海新闻,每期都会介绍两三个军州,虽然主要说得是当地土产和风俗人情,但也有道路、山川的资料,甚至还有地图。你看……”宗干从怀中掏出一份折叠得一丝不芶地报纸,转手递给完颜宗弼,“这是最新的一期。说地是檀州【今北京密云】、顺州【今怀柔】和燕京三处。上面的地图你也看看,竟比起我们在燕京地枢密院里找到的那些地图还要详细精确得多!”
    “不会罢?这怎么可能?!”宗弼一把将报纸接过,展开细读,与宗干一样,他也算是精通汉文。低头翻阅着东海新闻,他面上的惊讶之色越来越浓,宗干说得没有错,这份报纸上的确有着檀、顺、燕三州府的详细资料,以他对三处的了解,这些报道中没有任何错讹。如果当年有这份报纸,他随军自古北口入燕地时,根本不需要找向导,便能顺利的冲进燕京。他猛地抬起头,急问道,“这一期是幽燕,前面的又是哪里?”
    宗干道:“皇宋方舆纪要是按路来划分报道范围,最早的一期京东东路和京东西路【主要是山东,包括一小部分河南和江苏】,接下来就是河东路【山西】,现在则是燕山府路,按照报纸上的预告,接下去会是河北两路,京西两路,然后……到九月时,就将是大宋的京畿——开封府!”
    “也就是说,在冬天来临前,从燕京到东京沿线的州县地图,我们都能弄到手了?”
    “没错。”宗干的笑容中带着淡淡的讽刺,东海王把自家好不容易搜集起的情报区区十文就卖了出去,这在他看来实在一桩愚蠢至极的行为。虽然能收买到商人们的人心,但损失却更多,“东海王应该想不到,他给商人们提供商情的报纸,会给我们这么大的帮助。”
    宗弼轻手轻脚的把报纸重新叠好,交还给宗干,笑问着,“要去基隆府感谢他吗?”
    “那是不可能的。”宗干摇头失笑,当年张觉事发后,宗翰与宗望在鸳鸯边说的笑话已经传遍国中,每天在上京叫嚣要去东京城‘感谢’道君皇帝的女真将领不知有多少,但基隆可不是东京,宗干清楚,宗弼当然也清楚,他仅仅是说笑。
    “还是把江南送给他好了。”宗干说出他觉得比较现实的意见,“如果东海王愿意,我们可以以大江为界……与他平分天下!”(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首发
第三十章 人心(上)
    宋宣和七年六月初六,丙午。【西元1125月8日】
    开封。
    赵琦一觉醒来,浑身大汗淋漓。把遮盖在脸上的一卷《毛诗》掀开,才发现午后的炎阳早已西斜,夏日的余晖穿过凉亭的栏杆,正正照在身上,也难怪他浑身燥热,再也睡不下去。
    赵琦伸了个懒腰,翻身坐起。作为质子,他的生活悠闲得近乎乏味。由于不喜欢出门闲游,每日日常活动不外乎读书、午睡。尽管他二哥曾经给他送来十几名色艺俱全的家伎,不过很快就被他陆续送人,自己落得个清静。
    被烈日晒过的荷花没精打采的耷拉着,偌大的庭院中,仅有几只夏蝉在树上吱吱喳喳,而隔壁往日里,一到傍晚便喧闹无比的国子监,今日却静得如同一座灵堂。
    “怎么这么静?”~喃喃语。
    一个声音在他身后突兀响起:“因为太学生们都去太庙看天祚皇帝的首级了!”
    赵琦呼吸一,浑身颤了一下。猛回头,只见高明光不知何时站在了他身后。虽然他清楚高明光此人一向神出鬼没,每次都是默不作声的就出现在他府中,但突然站到他身后,还是让赵琦不禁皱起眉头。
    高明光对赵琦眼中的不满视若睹,“据说天祚的首级要曝露三日,让万姓游观。这几日,几乎全东京城的百会去看个热闹。殿下你不去看看?”
    “我只对王楼前梅家卤猪头感兴趣,腌人头就算了。”赵琦的脸色平和下来,说笑了两句。高明光名为联络,但暗中监视的任务他心知肚明,多少年下来,也没必要为了这点小事生气,“多亏了王兄送来的这份大礼,把朝中的注意力都转移过去,童太师封王才这么顺顺当当。”
    就在上个月。道君皇帝下诏。依照神皇帝‘复全燕者土’地遗诏。晋封童贯为广阳郡王。这一个月来。各方筹备。而今天。正式地制书终于下发。童贯童太师成为大宋立国以来第一位封王地阉人。在赵琦看来。若非天祚皇帝地首级送来地太过及时。童贯封王之事好歹也会有几个大臣上书反对。绝不会如此一帆风顺。
    高明光摇摇头:“殿上虎都死了。现在地言官又有哪人敢跟童贯过不去。”
    高明光所说地殿上虎。本名为刘安世。字器之。乃是司马光地嫡传弟子。他做了几十年地谏官。从来都是直言不讳。就算天子盛怒。也照样上前谏。
    苏轼当年给他评价就五个字:‘器之真铁汉。’在元佑名臣逐渐凋零地现在。刘安世岿然独存。是以名望益重。就连梁师成也不免低声下气想结好于他。
    要是有刘安世在朝堂。童贯封王地制书绝不可能这么容易就被颁发下来—就算有神宗皇帝地遗诏背书。也不可能——但现任宝文阁侍制地刘铁汉现下已经病重不起。朝中剩下地言官们无不仰仗蔡童梁李等奸宦地鼻息。想让他们出头反对。不如指望母猪会爬树。
    “大宋益无人矣……”高明光叹着。
    “是啊,朝堂诸公但凡有些见识,注意一下天下的局势,就不会这么高兴了。”赵琦拍了拍平铺在亭中石桌上的报纸:“王兄的绝户计也当真厉害,这是明摆着欺负大宋无人啊!”
    高明光瞥眼看去,赵琦报纸朝上地那一面正刊载着北京大名府的地图,虽然他不清楚金人读不读报,但据他所知,开封府里关注东海新闻的官员人数,实是屈指可数,就算明目张胆的把大宋的舆图机密对外公开,也不用担心大宋的君臣会因此警觉起来。东京城中,倒是规模大一点地商家没有一个不按期订阅——十文钱的报纸,从天津或海州运来时,价格每每高达一贯,但就算这样,商人们也乐意掏这个钱。
    “金人意欲南侵,此事就算蔡攸、李邦彦、张邦昌诸宰臣不知,童贯却是肯定清楚。三月地时候,童太师……啊,不!现在应该叫童大王了。他去燕山府路犒军,就奏请在河北中山、真定、河中、大名四府设立兵马总管,一防常胜军叛乱,二防金人南下,若说准备,他也是在做着的。”
    赵琦笑了:“有用吗?”
    “没有!”高明光否定得很干脆。童贯建议设立地这四个总管府并没有划拨军队进来,而是让他们在当:募集逃兵和游手好闲之徒从军,这样的军队看到敌人能不一哄已是万幸,让他们跟女真人打,简直是做梦!
    “所以说啊……这天下大势正一步步按着王兄划下地道道来走。再过两年,我这门外的匾额,说不定就要换一个了。高兄弟,你说是不是?”
    高明光没打算接赵琦的话头。赵琦对赵瑜的怨气虽然隐藏得很好,但毕竟打了几年交道,高明光可是一切都看在眼里。被流放到东京养着,周围都是一个个监视的细作,心气稍高一点的都忍
    ,何况是赵琦—他可是东海王的弟弟!在东京城子弟,也没一个如赵琦~勤谨好学的。
    “殿下可知今日下官来此何事?”
    “何事?”发现高明光转开话题,赵琦也发觉自己的失言。若无其事的坐下,很自然当前面的对话不存在。
    “是为了近日与殿下多有来往的那一位……也是今天会亲自来拜访殿下的那一位。”
    赵琦笑了起来:“自从王兄把身世公诸于众后,已经没多少人敢与我来往。这年来,来我府中最多的还是高兄弟你,不知高兄弟你说的是……”
    “赵良嗣!”高明光些不~烦的打断了赵~的话。
    赵琦对高明光的无礼似毫不在意,轻笑道:“赵直阁近日才派人来联络,想不到高兄弟这么快就收到消息。”他的笑容把心中的惊悸牢牢遮掩,‘果然……还是让他知道了!’
    赵琦身边的佣要么来自于东海,要么是高明光私下里介绍,他甚至不知道他府中到底有多少高明光地耳目。王赵楷派来的那些皇城司细作早已被他收买了。赵府门外的探子都是以小摊贩的身份作伪装,而在赵琦的命令下,府里采办每每照顾他们的生意,而给的钱钞往往是市价地数倍。几次下来,两下心照。自此之后,赵府中人出入自由,想做什么都没关系。
    而高明光不同,不论赵府中如何备,他都能来去自如。而且为人精明厉害,东京城中的大小事务少有能瞒过他的耳目。在赵琦地心目中,高明光和他的京畿房才是最需要提防的一方。
    不过高明光这次做_了,也有可能是太心急地缘故。赵府之中,知道赵良嗣派人来联络的仅仅寥寥数人,高明光既然得悉内情,想必他的细作就在几人中。范围缩小,要将其人找出来也容易了许多。
    “殿下你太过大意了!皇城司的人就在外面,下官进来时,都费尽千辛万苦。你还随随便便地见赵良嗣的人。外藩私会朝中大臣究竟是什么样的罪名,还要下官提醒吗?!”
    “皇城司现在的精力都放东宫上。而且周围……”
    高明光一挥手打断赵琦的话:“难道殿下你以为赵楷不知道细作被收买之事吗?他不过是懒得管罢了!他可是明着对府外的十七个密探说过,殿下你给地那些钱全当是他的赏赐,让他们放心收下!”说着,他地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