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拣宝 >

第208章

拣宝-第208章

小说: 拣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甚至连断纹都能够伪造。当然,伪造的断纹与自然产生的断纹,肯定有一些区别。

“看琴背!”回过神来,张老急忙说道:“琴背应该有款。”

说话之间,张老连忙伸手把古琴翻了过来,仔细的观察打量。一般来说,名琴的仿造也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纯的仿古,另外一种就是造假了。

然而,不管是哪种情况,都可以在落款上看出一些端倪来。

“焦尾!”

当张老把琴翻转过来的时候,旁边众人连忙集中注意力观看,马上就在龙池上方,也就是琴头略宽的方位,看到了两个篆书铭刻。

另外,在龙池的左右,也分别刻了桐薪鸣灶四字。

桐薪鸣灶,就是焦尾琴由来的典故了。传说焦尾琴是东汉末年的大书法家蔡邕,在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他依据木头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七弦琴,发现这琴的声音果然优美动听之极。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为焦尾。

这个典故可以说是流传千古,而且可以考证这是真实的事迹,不需要怀疑,现在唯一要辨识的就是这琴的真伪了。

到底是后人仰慕焦尾琴,所以自己仿造了一把。又或者说,这把弦轸俱失,岳山崩缺的残旧古琴,就是当年蔡邕的遗物?

在场众人之中,每个人心里都充满了疑虑,又充满了期待,更加希望这是真品……

第359章仿制品?

在中国,素有四大名琴的传说。

古琴的历史悠久,许多名琴都有文字可考,而且具有美妙的琴名与神奇的传说。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不过,由于年代太久远了,在大家的认知之中,四大名琴应该已经经受不住岁月的摧残,最终化成了尘埃。

毕竟,四大名琴之中,最年轻的焦尾琴,距今也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这么漫长的一段时间,就好像人有生老病死一样,古琴也是有生命的,只要年限一到,根本不用外力的破坏,琴身自然就会朽化消逝。

然而,这个时候,众人的眼前却出现了一张疑是焦尾的古琴,叫他们怎么不激动万分,哪怕心里已经觉得,这琴有九成九的可能性是仿制品。但是何尝不怀着一丝希望,希望这个就是名传千古,流芳百世的焦尾名琴呢。

这个时候,几个人就站在边上旁观,却没人上去打量了。

不是不想,而是害怕知道了最终结果,会让他们失望。人总是这样,对一件东西期望太高的时候,很容易患得患失。

就在这时,俞飞白走了出来,把琴身微扶起来,偏头问道:“张老,一般来说,怎么鉴定古琴的真伪?”

“当然是看断纹和款刻。”张老沉吟道:“其实,也要先看样式的。”

“没错,古琴的样式繁多,根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五十多种。以伏羲、神农、仲尼、灵机、蕉叶、落霞等形制比较出名。”

白老眯着眼睛道:“在琴的式样中,有的式样出现较晚,就好比现在比较流行的仲尼式古琴。一般来说,看名字就知道是孔子所创,应该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就盛行一时了。实际上却不是,那是到了晚唐,孔子又被儒家作为道统的代表加以推崇之后。古琴的仲尼式才逐渐时兴起来,才在两宋成为流行的款式。”

“相传,蔡邕制琴,自成一家,特别是焦尾琴名扬天下之后,后人就把焦尾琴的样式加以发展起来,形成了一种古琴的样式。”

这个时候,秦老摸着稀疏的胡子。有几分不确定道:“按理来说,如果这真是焦尾琴,那么应该是最初的样式。问题在于,你们谁对古琴样式比较有研究?”

听到这话,大家面面相觑,然后纷纷摇头。

“算了,还是看断纹和款刻吧。”

适时,张老沉思道:“古人斫琴的时候,先用生漆调鹿角霜。刷染琴坯上,然后再在表面刷一层大漆。时间久了,漆胎就会发生变化。产生了断纹。一般来说,往往是先有大断纹,然后才在大断纹的周围出现细如牛毛状的小断纹。”

“这琴就是这样,通体都是大断纹。”

俞飞白摸了摸琴面,然后有些迟疑道:“不过,大断纹的旁边,不是细如牛毛的小断纹,而是好像龟裂的痕迹。”

“龟裂就对了,古琴以龟纹断最为名贵。琴家常有千年难买龟背断之说。”

白老补充道:“其次则为梅花纹,然后是蛇腹断和流水断。现在流传下来的唐琴,一般是大小蛇腹断而已。至于龟纹断和梅花纹,只在史料上有过记载。所以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千年唐琴才有蛇腹断。那么至少在千年以上的古琴,才会有梅花纹和龟纹断。”

“那就是说,这琴……”俞飞白惊喜交集起来。

“先别急,我的话还没说完呢。”

然而,白老话锋忽然一变。来了个转折:“断纹只是大致的依据,也不能轻易的下结论。因为断纹不仅与年代有关,还与材质和工艺有关。材质不同,以及漆胎的工艺差异,也使得古琴出现断纹所需的时间截然不同。”

“我记得有些明代的古琴,距今已经超过四百多年历史了,琴面上依然清亮雅致,没有丝毫的断纹。但是,有些民国制作的古琴,才几十年的时间而已,就有断纹的存在了。”

白老摇了摇头,带着几分鄙夷道:“几十年出现断纹的,肯定是使用比较薄的瓦灰胎,起断纹后往往容易成片剥落,很难修理,这类琴没有多少收藏价值。只有使用纯鹿角霜胎,自然形成的断纹,才是珍贵的古琴。”

“注意了,是自然形成的古琴。”

这个时候,张老提醒道:“伪制断纹的方法在古代就有了,比如说用猛火烘烤,再以冰雪刺激,使琴面漆胎进裂。或者以蛋白渗入灰中刷漆,做成琴后用锅蒸,然后风干,慢慢的就出现断纹了。当然,也有图省事的,干脆直接用刀子在琴面上刻画断纹,再加以修饰……”

“不过,伪造的断纹再巧妙,总会有些破绽的。”

犹豫了下,张老终于亲自参与进来,微微弯身,手指轻指琴面道:“伪造的断纹无论是经过冷热催化,或者刀刻加工,纹理肯定显得死板,不够自然。然而,真的断纹纹形流畅,纹尾自然消失,纹峰如剑刃状,很难仿冒。”

“最重要的是,一张琴长一米左右,又分琴面和琴背。整体来说,面积算是比较宽广了。由于存放的环境,或者气候变化,髹漆工艺等等原因。一张琴上的断纹,不可能全部一致。大断纹是主体,龟纹断是特征,还要注意观察细节……”

说话之间,张老把古琴抱起来,仔细打量琴身的侧面。这是常人比较容易忽略的角落,也是最容易鉴别断纹真伪的地方。

“姜还是老的辣!”

俞飞白暗叹起来,也凑了过去观看。

片刻之后,秦老等人关切问道:“怎么样?”

“不像是伪造的。”

又过了半响,张老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真的!”

刹那间,众人眼睛一亮,又纷纷围了上来。仔细打量琴侧,只见琴侧上的断纹美妙佳丽,漆色温润雅致,宛似出自鬼斧神工,非常的自然舒张。从这些细节就可以知道,琴上的断纹绝对没有伪造的痕迹。

一番赞叹之后,秦老连忙说道:“看款,刚才没细看。琴背的款除了焦尾与桐薪鸣灶的文字之外,似乎还有一个钤文印刻。”

“刻款只有作为佐证而已,不能成为鉴别的主要依据。”

在观看款识之前,张老摇头道:“毕竟有许多琴款都是后刻的。”

当然,就算是后刻的款,也绝对不会很多。要知道四大名琴的地位,就好像是传国玺在皇帝玉玺中的地位一样,不管是谁得到了,都会精心呵护,不舍得有丝毫的损伤。

不过,当张老把古琴翻转,观看琴背的时候,大家却陡然发现秦老说得没错,在凤沼的位置,确实有一个若隐若现的刻款。

“昆山舜华。”

张老把刻款上的文字读了出来,下意识的眉头一皱:“昆山……”

“昆山王逢年,字舜华。”就在这时,田老惊喜交集道:“据文史记载,焦尾琴最后落在明代昆山王逢年手中。”

“没错了。”这个时候,张老眼睛一亮,仔细分析道:“王逢年是明代嘉靖年间人,在当时也算是名士,只不过由于喜欢书写古文奇字,参加科举的时候被黜落了。这个人比较狂傲,宣称自己慢世敌嵇康,缀文敌马迁,赋诗敌阮籍,述骚敌屈、宋,书法敌二王。”

“也还别说,王逢年的书法学晋法,敢自称小王右军,应该也有几分功力。在嘉靖年间的时候,他做过当时大官袁炜掌记。后来喝醉了,就把上司臭骂一顿,然后辞职不干。之后干脆伪撰汉代黄宪《天禄阁外史》,却被人揭发,在隆庆初年坐事死。”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焦尾琴的下落就成了谜,再也不见文史记录。”

张老一脸兴奋之色,颇为激动道:“估计,也只有这样的狂生,才会在这样名贵的焦尾琴上留下自己的字号。”

“隆庆至今不足四百五十年。”田老声音有几分兴奋:“也就是说,四大名琴之中,也就是这一把焦尾琴,最有可能流传下来。”

“四百五十年啊。”

然而,旁边秦老却苦笑起来,有些悲观道:“足够沧海桑田,两三次的朝代更迭。”

秦老的话,就好像是一盆冷水,把大家的兴奋劲浇灭了大半。

“唉……”

张老长长叹气,有几分埋怨道:“老秦,在高兴的时候,别说这个扫兴话。”

“我不是怕你们先入为主,自欺欺人吗。”秦老十分冷静,脸上却露出了几分笑容道:“不过,从断纹和刻款来看,就算这琴是后来的仿制品,年代也应该非常久远了。估计是唐代以前,南北朝的东西。”

“这个倒也是。”

众人一听,也比较认同秦老的推断。毕竟从理智上来说,一张将近两千年历史的古琴,很难流传到现在,那么仿制品的可能性极大。但是从情感上来说,他们又希望这是真品。

毕竟焦尾琴的传说已经深入人心,大家都希望能够亲眼看见实物。而且如果这是真品,又是经过他们亲手发掘考证出来的,那么该是一件多么振奋人心的事情……

“张老,我听人说过,古琴的刻款也有两种,一种是外款,一种是内款。”

这个时候,一直默不作声的王观终于开口了,若有所思道:“外款多是后人刻的,但是在琴腹暗藏的内款,一般是记写斫琴人的名字和制作日期……”。。)

第360章浓重的私心

“内款。”

这个时候,张老猛然醒起,惊声道:“对了,还有内款。如果琴腹没有被剥开过,那么里面的内款应该是可信的。”

“老张,别高兴太早了。”

与此同时,秦老摇了摇头,继续泼冷水道:“如果这是仿制品,那么一开始的时候,就存了是想要作伪的心思。那么就算腹内有款,也没有多少可信度。”

听到这话,王观挠头想了想,又皱眉道:“那么干脆抛开款识、断纹,单纯从古琴的材料着手好了。从文史资料上来看,焦尾琴是用梧桐木做的,这个应该比较容易鉴定吧。对了,琴面是梧桐木,有谁知道琴底是什么材料?”

一般来说,古琴的制作,要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琴底,一个是琴面。琴底较

o,琴面较厚。两个部件是采用不同的材料,然后拼贴起来,形成一张完整的古琴。

“古琴底板多用梓木、楸木、椿木、huā梨等质地较硬的木材。”适时,张老有些踌躇了,迟疑道:“至于焦尾琴的琴底是什么材料,文史资料上却没有这方面的记载。”

“我就知道,传说中的名琴绿绮,琴面是梧桐,琴底是梓木,琴内有桐梓合精的铭文。”田老沉吟道:“怎么说蔡邕也是名士,斫琴比较讲究,琴底应该是梓木吧。”

“不管是什么材料,能够做到两千年而不朽吗?”

秦老好像是泼冷水上瘾了,继续打击道:“就算保养得再好,木质结构也应该发生一些变化吧。比如说腐朽、酥脆……”

这个问题,大家真的不知道应该怎么样辩驳。因为从来没有一张两千年的古琴实物作为证据,大家自然不知道经过了两千年,古琴的材料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笃笃!”

就在这时,王观走了过来,在琴背上轻轻一敲,只听见声音坚质,完全没有酥脆的迹象。一时之间,大家也沉默了下来,失望之色也愈加浓郁。

半响之后,王观开口道:“秦老,你认为这是南北朝的仿制品?可是南北朝距离东汉末年也就是两三百年的历史而已……”

“我刚才不是说过了,两三百年足够改朝换代了。”秦老摇头道:“王观,不仅是你而已,我们大家都希望这是真的焦尾琴。不过,这需要铁证,不能感情用事。”br

“古琴的鉴定非常复杂,哪里有什么铁证。无论是断纹,材料,刻款,都难以单独地断定一张琴的年代和真伪,所以必须将它们综合起来考察,才能做到大致准确。”

与此同时,张老若有所思道:“不过,我倒是知道一个办法,或许能够证明这是不是真正的焦尾琴。”

“什么办法?”俞飞白连忙追问起来。

刹那间,几个老人家异口同声道:“音色!”

“呵呵,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张老大笑起来,解释道:“琴的音色音质受着时代审美情趣的影响,各代互有不同。一般说来,唐、北宋琴的声音多宏松透润,南宋、明琴多静逸恬美,元琴多清亮刚劲。”

“根据这些不同的声音品质,可以对古琴的年代作出大致的判断。”说到这里,张老略有几分郑重其事道:“其他可以仿造,但是声音绝对是造不了假。”

“音色?”

这个时候,俞飞白有些傻眼了,忍不住摇头道:“这未免有些玄乎了吧。要知道,声音的好坏,可没有统一的标准。”

“谁说没有的,音声有九德,清、圆、匀、静,人力或可强为;但透、润、奇、古四者皆出天定。”秦老反驳说道:“传说中焦尾琴弹奏起来,音色美妙绝伦,盖世无双。肯定能够达到这九个标准,甚至超过这些标准。”

“当然,古代传下来的琴,并不一定是越古声音越好。有许多实例表明,唐宋的琴也有因为种种原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