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拣宝 >

第598章

拣宝-第598章

小说: 拣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绝对不是临摹的作品……”

就在这时,有人开口反驳起来,声音之中充满斩钉截铁的肯定。

第968章新一轮热潮

ps:月初求月票,请大家多多支持,谢谢了。

听到有人反驳,众人自然看了过去。

八卦之心,人皆有之。有人喜欢平平稳稳,也有人偏爱一波三折。反正对于看热闹的人来说,从来不怕事大,就怕事不够大。现在有人站出来驳斥专家的观点,许多人十分兴奋,立刻意识到有好戏可看了。

“咦。”

与此同时,王观看了一眼,发现说话的人他居然认识,正是不久前在京城成立东旭博物馆的孔老先生。回到京城的时候,就听钱老说他访友去了,没有想到居然在沪城。

当然,意外归意外,王观也不好失礼,连忙上前招呼起来。

“……让我过去看看。”

这个时候,孔老先生却没有客套的心思,得到王观的允许之后,立即越过了保安,走到长卷的旁边观看起来。不过与其他人惊叹的表情不同,他的脸色比较复杂,自然也有惊叹,但是更多的却是激动,一种难以描述的激动。

见此情形,王观立时心中一动,若有所思起来。孔老先生姓孔,该不会是与曲阜孔家有什么关系吧?也不怪他这样猜想,主要是两千多年中国出了个孔圣人以后,现在的人但凡遇上姓孔的人,就忍不住有这样的联想。

毕竟孔子的名头太响亮了,不管姓孔的与孔子有没有关系,但是都乐意尊他为祖。根据同姓之间五百年前是一家的理论,这也不算是乱认祖宗,最重要的是有一个圣人祖宗,怎么看也不会吃亏。

“你说这不是临摹作品,又有什么见解?”

此时,有专家询问起来,却不是在质疑。毕竟他一开始就说了,这只是初步的判断,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如果孔老先生有另外的看法,大家倒是可以交流交流。

要知道在鉴定的时候,坚持自己的判断固然很重要,但是也不能固执己见,听不进别的意见。兼听则明,偏明则暗,集思广益,别人的鉴定结果。也可以作为参考嘛。

“这不是唐画,而是切切实实的宋画。”孔老先生十分肯定道:“作者是武宗元。”

“什么。”

众人一听,顿时一阵意外。

当然,一些人意外的是武宗元又是谁?另外一些人却意外孔老先生怎么这样肯定,长卷的作者就是武宗元呢?不过话又说回来,似乎也不是没有可能……

对于行家来说,武宗元这个名字,肯定不会陌生。毕竟他的画风与吴道子非常相似,这是古今公认的事实。直到现在,一些人还在怀疑。国宝八十七神仙卷图,到底是吴道子的亲笔画作。还是武宗元的杰作。

主要是两人的风格太像了,在没有款印的情况下,谁也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可以肯定那幅作品一定是某一人的作品,自然而然存在了争议。

不过,现在孔老先生语气肯定,好像成竹在胸的样子,多少让人有些奇怪。此时。故宫的一个专家也认识孔老先生,干脆问道:“孔兄,你这样说。是不是有什么依据?”

“我当然有依据。”

说话之间,孔老先生眼中掠过一抹追思感叹:“我姓孔,这画又是孔子圣迹图,你说我能没有把握吗?”

“嗯?”

一瞬间,一些人若有所思,更多的人却是迷惑不解。就在这时,有人道破了玄机:“孔兄是想说,这画曾经是孔府的珍藏?”

作为一个传承了两千多年的世家,哪怕在王朝更迭之中,却始终屹立不倒。如果说府中没有一点收藏,估计谁也不会相信。尤其是到了民国以后,国内外势力错综复杂,肯定有许多人在打孔府的主意。

然而出乎许多人的意料,孔府的收藏似乎没有大家想象中的多,就连号称民国四大家族之一的孔家,其中的财富大多数是搜刮得来的,并不是本身就富有。

当然,也有人说孔祥熙家族毕竟不是嫡系,自然没能传承到孔府两千多年积累的财富。不过这话也说不通,因为最后一任衍圣公,在建国之前就跑到海外去了。但是经人研究,却发现这位末代衍圣公的生活貌似不算奢华,没到富可敌国的地步。

所以有人觉得,所谓的两千年收藏积累,庞大的财富等等,可能只是个传说。不过,也有人觉得,说不定是孔家见势不妙,悄悄地将东西埋藏起来了。可是在破四旧的时候,孔府肯定逃离不了被抄洗的命运,但是也没听说找到什么东西。

然后在那个时候起,关于孔府珍藏的传说,也慢慢地淡化了。只不过故宫的专家毕竟是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对于这个传说也有耳闻,在这个时候忍不住试探问了一句。

对此,孔老先生却避而不答,只是反过来问道:“大家知道曲阜孔府中的圣迹殿吗?”

“圣迹殿?”

与此同时,突然有人反应过来:“对了,差点忘了,这幅长卷的场景,与圣迹殿中的石刻非常相似,难道是同源?”

“是不是同源不清楚,但是肯定很有渊源。”

在孔老先生的提醒下,许多人纷纷反应过来。稍微对比之后,就忍不住猜测纷纷,然后也多了几分好奇心,想知道答案。

这个时候,也有人直接问出了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孔兄的意思是说,这幅长卷其实是圣迹殿绘刻的样本?”

“虽不中,亦不远。”孔老先生点头道:“大家可以翻查史料,就可以知道圣迹殿是在宋代真宗年间修建起来的,在石刻之前是木刻,但是木刻的范本却是由武宗元执笔描绘而成,得到真宗皇帝的赞同御批之后,才让工匠绘刻在圣迹殿中。”

“木刻完成之后,图画的样本却让孔家细心保管下来。然后代代相传,可是在明末清初之时,却忽然失踪不见了。”

孔老先生迟疑了下,也不再回避,反而直言不讳:“这件事情,在孔家流传下来的一些笔记中有记载。我还以为画卷已经毁于战火之中了,没有想到居然还在人间。”

“你们看,卷尾印文,有茂先两字,这是孔家四十五代子孙孔延世的字,在宋真宗年间,他为曲阜令,袭封文宣公,负责孔府的扩建工程……”

孔老先生细数下来,挑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印文阐述,然后就整理出一个清晰的脉络,可谓是传承有序,代代相传。不过在明末之际,却嘎然而止,又直接证实了孔老先生的说法,东西就是在这个时期失踪了。

“没有想到东西竟然落在钱兄之手。”

此时此刻,孔老先生感慨万端,语气之中也隐约有两分埋怨之意:“为何上次在他府上拜访之时却只字不提……”

王观听见了,就当听不见,总不能解释说,东西不是钱老的,而是自己最近才发现的吧。这样的话,轰动是轰动了,但是当地文化部门以此为理由,让自己把东西上交怎么办?

不管怎么说,在孔老先生的证实下,众人才算是明白了长卷的来历,也知道其中的珍贵。可以说,又是一件难得的珍宝,极具观赏价值。

当然,最重要的就是新鲜感。毕竟这段时间以来,在媒体的大力支持下,大家对于展览的珍宝已经耳熟能详了。尽管刚才参观的时候,也是阵阵惊叹,十分喜欢,但是难免少了几分期待的感觉。但是现在却不同了,就好像是意外的惊喜一样,自然让人十分高兴。

料想在消息传出之后,肯定会引发新一轮观赏的热潮。

不过,那也是后话了。反正在介绍了长卷的来历之后,一帮专家也识趣退场,让出位置给买票进来的人仔细观赏。

与此同时,孔老先生也找到了王观,貌似要兴师问罪。

见此情形,王观急忙说道:“孔老,这画……”

“没问你画的事。”孔老先生摆了摆手,迟疑说道:“待会你空吗?”

“什么?”王观有些错愕道:“孔老你找我有事?”

“不是我找你有事,而是有位朋友想认识你。”孔老先生沉吟道:“知道我们认识之后,他就托我问候你,顺便想在中午设宴,好好的款待你一番,不知道你有没有空?”

“这两天我没什么事,倒也算是比较空闲。”王观微微皱眉道:“不过,到底是谁想认识我呀?”

言下之意却是,那人是单纯的想认识自己,还是通过自己办什么事情?不是王观敏感,喜欢胡思乱想,而是有前车之鉴,不得不防。毕竟在负责巡展以来,他就与各色各样的人打交道,这些人之中,也有一些目的并不单纯的人存在。

对此,王观也有些习惯了,不管这些人怎么拐弯抹角,旁敲侧击,都装做没有听懂,却让他们十分失望。但是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总有人不死心,前赴后继联系王观,让他很烦,但是又躲避不了。就好比现在,孔老先生开口了,他怎么可能拒绝,当然要卖点面子。

“一个朋友。”

察觉王观语气中的松动,孔老先生也随之笑道:“小友不必多虑,他只是单纯的想要结交你而已,并没有什么目的。”

“真是这样就好……”

王观肯定不会相信这种低级的套话,但是表面上却笑着说道:“行啊,有人请客,不去白不去。对了,能不能带上两个朋友?”

第969章待价而沽

PS:

今天的第一更求月票,请大家多多支持。

这个时候,听王观说要带朋友赴宴,孔老先生也有些意外,随即也不以为意,立即笑道:“当然没问题,人多反而更热闹,想必史密斯先生更加高兴。”

“史密斯?”

一瞬间,王观警惕道:“外国人啊。”

“嗯,美国人。”

孔老先生笑道:“来自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说起来也是我们的同行。”

“真的。”

王观一听,就多了几分兴趣。要知道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那可是号称与大英博物馆、罗浮宫博物馆并列的世界著名博物馆之一。里面的馆藏十分丰富,涵盖了世界各国的物品,其中自然少不了来自中国的珍贵古董。

当然,中国的东西只是占据了其中一部分而已,其中更多的却是埃及、巴比伦、希腊和罗马、欧洲、非洲。包括古今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雕塑、绘画、素描、武器、乐器等等,将近三百多万件艺术品。

三百多万,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自然奠定了世界三大博物馆之一的地位。不过,这也不是王观关注的重点,重点在于大都会博物馆的人找自己,其中的目的应该不简单吧。

人贵有自知之明,在没有公布巡展珍宝大部分是自己的东西之前,王观觉得自己只是个无名小卒罢了。就算在圈子之中有点儿小名气,但是不至于闻名中外。

也就是说,那人的目的估计还是与珍宝有关。想到这里,王观立即笑道:“既然是同行,那就确实要好好的交流交流了。”

不管那个史密斯先生是什么目的,总要试探一番。才知道原委。与此同时,得到了王观肯定的回复,孔老先生也颇为满意。在观赏了诸多珍宝之后,到了中午时分,他就邀王观离开博物馆,朝沪城一家享富盛名的酒楼而去。

当然,出门的时候,王观也叫上了陆崇明和宋有道,一行人浩浩荡荡抵达酒楼。就在酒楼的包厢之中见到了史密斯先生。

大个子,暗金色的头发,四肢发达,很符合大家心目中的美国人形象。不过,四肢发达却不代表头脑简单。相反五十岁左右,截着一幅金边眼镜的史密斯先生,却给人一种风度翩翩的书卷气质,就好像一个学者。

好吧,据孔老先生介绍说,人家在美国出了几本书,的确是个学者。对于有学识的人。已经超越了国界,在哪里都受到尊重。

在了解史密斯先生的底细之后,王观等人自然不会傲慢无礼,而是客气问候起来。而且也得到了热情的回应。幸好只是握手礼,而不是拥抱礼,不然真有些吃不消。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史密斯敢找上门来。肯定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不敢说是和安德森先生一样的中国通。但是基本的汉语还是能够说的,所以双方可以直接交流。

大家都是同行,那么交流的内容,自然是关于离不开世界各国的古董。交流之后,各人的优点和缺点也表现无疑了。

史密斯先生是研究欧美文物的,对于东方的东西肯定没有多少了解,而王观却恰恰相反,中国的东西是内行,外国的物品却直接捉瞎。唯有孔老先生,那才是真正的学贯中西,精研各国古董,并且有不低的造诣。

而且出乎意料,一脸粗犷的宋有道,也没有辜负自己有道之名,平时居然也研究过西方的油画、文学,哪怕只是理论派,却有自己的独到观点,让史密斯先生赞不绝口。

宋有道自然是一个劲的谦虚,但是眉目之中的那点小自得,倒是让大家看得清清楚楚。但是人家就有这个本事,得意也是应该的,这是实力,你不服不行。

也正是有了宋有道,以及孔老先生两个人,席间的气氛一直十分融洽,直接午餐结束,大家这才相互告辞散去。

路上,陆崇明惊诧道:“王观,你不是说那个史密斯先生居心叵测的吗,看起来不像啊。”

“我什么时候说他居心叵测啊?”王观啼笑皆非道:“我只是说他可能有什么用意,让你们帮忙挡一挡而已。没有想到,这人居然这样沉得住气,不透任何口风。”

“一回生,二回熟。”

此时,宋有道沉吟道:“在我看来,那个史密斯先生背后肯定有高人指点,了解我们中国人交朋友的习惯。今天只是先接触一下,以后再慢慢循序渐进。”

“有道理。”王观深以为然。

在闲聊之中,大家也回到了酒店之中。

冲泡了一壶浓茶,解一解中午的酒气之后,陆崇明开口道:“王观,待会我就要回去了,谢谢你这两天来的照顾。”

“这么快?”王观有些意外。

“我是请假出来的,也是时候该回去了,拖久了师父他老人家会骂人的。”陆崇明笑道:“还有这块石碑,还要带回村里去呢。”

“嗯。”

王观轻轻点头,目光也随之看向了石碑。说起来,东西带回来之后,他还没认真看过呢,心里多多少少有几分好奇,东西真的与陆子冈有关系吗?

“谁知道呢,反正我也十分怀疑。”

此时,陆崇明随口道:“毕竟石碑的材料是最普通的花岗岩,十分的廉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