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帝国风云 >

第290章

帝国风云-第290章

小说: 帝国风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时,按照高炮、防空战斗机与防空雷达的部署密度来看,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本土防空网仅次与英国本土防空网
    按照陆军航空兵司令阿诺德上将提出的评估报告,就算把今后生产的所有重型轰炸机都派往英国,而且不存在后勤保障与维护保养方面的难题,也至少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够通过轰炸削弱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的作战能力重要的是,这得重点轰炸海军、以及为海军服务的目标,从而得降低、甚至是取消针对其他目标的轰炸行动,使对德战略轰炸的战略价值大幅度降低
    换句话说,阿诺德并不赞成重点轰炸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
    在他看来,主要轰炸目标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工厂,特别是生产战斗机、坦克、火炮的大型军事工厂
    这下,问题就变得严重了
    说白了,连麦克阿瑟都不相信英国皇家海军会及时派遣远征舰队,丘吉尔开出的不过是一张空头支票
    问题是,在变成事实之前,谁也不会去质问丘吉尔,而且就算质问了,得到的肯定也是与现实相反的答案也就是说,没有人能够证明丘吉尔在说大话,也就没有办法直接否决丘吉尔提出的建议
    这下,难题交到了罗斯福手上(未完待续)
    百度搜索阅读最最全的小说///
第二百七十六章 尔虞我诈
    对于英国在这场大战中发挥的作用,战后的评价一直是负面的,即很多人都认为英国拖了美国的后腿,在战争中做出的贡献不及产生的负担,没有为协助美国打赢这场战争起到积极作用
    这个评价,与一九四二年底发生的事情有很大的关系
    说白了,如果不是丘吉尔横着插了一脚,那么罗斯福很有可能在一九四二年十一月做出放弃澳大利亚的决定这样一来,美国就能收回一百六十万兵力,近三千架作战飞机,数百艘舰船,还能节约数百万吨的作战物资这些力量,用在任何一个战场上,都能够发挥加重要的作用
    战后,很多人就认为,如果美军在一九四二年底撤离澳大利亚,除了可以巩固夏威夷群岛的防御部署之外,还能够开辟一处的战场,或者是直接出兵欧洲大陆,比如向红俄派遣远征军如果选择后者,那么在美军投入五十万左右的兵力之后,红俄很有可能不会在一九四三年战败只要红俄坚持到一九四四年,特别是一九四四年的下半年,那么整体战局就很有可能朝对美英俄轴心有利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美英俄轴心有望打赢这场战争
    当然,这仅仅是战后的推测,而且没有考虑到中德意同盟集团的反应
    只是可以肯定一点,即在一九四二年底,美国真的放弃了澳大利亚那么接下来的战局肯定要比死守澳大利亚好得多
    关键就是,丘吉尔做出的承诺根本不可能兑现
    要知道,丘吉尔在做出承诺的时候,德军已经推进到了莫斯科郊外虽然利用严酷的寒冬俄军粉碎了德军在年底攻占莫斯科的企图,还在反击行动中消灭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两个集团军,毙伤俘德军官兵近二十万人,取得了自战争爆发以来最大的胜利,但是这最多算得上回光返照,因为俄军在这场反击中付出的代价比德军高得多,仅伤亡与失踪官兵就过了四十万,而充当诱饵的五万俄军几乎都进了德军的战俘营此外在装备损失上,俄军也远高于德军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俄军在十月份发动的这场反击,加快了红俄走向战败的度主要就是在这场反击战中,俄军损失了最精锐的作战部队,伤亡的四十五万俄军官兵中,有四十万都是老兵此战之后,俄军中已经没有在战前组建的作战部队了而且服役一年以上的官兵仅剩下了不到五万人等到一九四三年开春,就算俄军武装起了近五百万的“首都防卫军”,也根本打不过精锐的德军此外,装备上的巨大损失根本不可能在短短几个月内补充回来,因此俄军在开春之后不得不用步枪与刺刀跟德军的坦克、重炮进行较量
    说得直接一点,俄军在这场反击中流光了最后一滴鲜血
    虽然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德军都没有前进一步,但是俄军也没有能够把德军击退,反而在陆续的战术反击中损兵折将利用这几个月,德军不但为前线部队提供了充足的物资,还让主力部队轮番撤下来休整到了一九四三年春天,当德军再次披挂上阵的时候,俄军就再无取胜的希望了
    红俄即将战败,接下来就是英国
    也就在丘吉尔向罗斯福提出建议的时候,英国皇家海军向唐宁街递交了一份报告,明确提到必须在红俄战败之前,组织发起一次旨在削弱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的作战行动,而具体的作战方案是出兵波罗的海,迫使公海舰队进入北海与本土舰队决战,力争在舰队决战中消灭公海舰队
    显然,丘吉尔不可能不知道这份报告的价值
    别忘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丘吉尔就是英国的海军大臣,即便没有多久就被迫辞职了,但是此后丘吉尔依然活跃在英国政坛上,而且与海军的关系非常密切,也就非常了解英国皇家海军
    当然,丘吉尔肯定了解海权的重要性
    既然如此,丘吉尔就不应该不清楚,皇家海军不可能出兵西南太平洋
    根据战后解密的资料,在向罗斯福提出建议之前,丘吉尔就已经收到了皇家海军提交的报告,而且在原则上批准了皇家海军的作战计划,并且要求皇家海军保密,在年底之前不得采取行动
    显然,丘吉尔是在明知道不可能兑现的情况下,向罗斯福做出了保证
    这意味着什么?
    说得严重一点,丘吉尔欺骗了罗斯福,或者说是利用了美国在澳大利亚战略上进退两难的处境
    原因很简单,丘吉尔在提出这个建议之后,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就看到了机会
    在获得情报之后,雷德尔制订了一份针对英国皇家海军本土舰队的作战计划,而其主要基础就是英国皇家海军将从本土舰队中抽调出两艘舰队航母与两艘快战列舰,组成西南太平洋远征舰队,而雷德尔的作战思想,就是趁此机会挑战英国皇家海军本土舰队,一举夺得北海的制海权
    当然,雷德尔的作战计划得到了德皇威廉二世的支持,也得到了陆军总参谋长曼斯坦因元帅的全力支持
    德皇的立场自然不必多说,他一直把英国当成头号敌人,做梦都想攻占英国
    曼斯坦因在这个时候支持雷德尔,则与德俄战场上的局面有关,即在顶住了俄军的冬季反攻之后,曼斯坦因已经意识到,俄军在反击中赔上了最后的资本,红俄很有可能在一九四三年夏季之前战败,至少会丢掉莫斯科这样一来,半年之后,帝国陆军就有望挥师攻打英国了
    只是,这得有一个前提,即帝国海军得夺取北海的制海权,控制英吉利海峡
    要不然,帝国陆军就只能从空中进入英国,而帝国空军的运输机,根本无法运载那些笨重的装甲战车
    也就是说,如果雷德尔的作战计划取得成功,那么在帝国陆军击败了红俄之后,就能立即启动攻打英国本土的作战计划到时候,从德俄战场上撤下来的数百万德军,也就有了用武之地
    问题是,雷德尔并不知道,这正是丘吉尔设下的圈套
    要知道,在过去的两年里,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一直没有挑战英国皇家海军这既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总体战略有关,即在击败红俄之前,德意志第二帝国不会攻打英国,也就没有必要夺取制海权再说了,就算帝国海军能够击败英国皇家海军,也不见得能够夺取北大西洋上的制海权,因为英国皇家海军身后还有美国海军,也就不可能通过舰队决战的方式解除美英海军的战略封锁重要的是,如果帝国海军在舰队决战中战败,不但会继续遭到严密的战略封锁,还有可能使本土受到直接威胁当然,这还与德皇的立场有关,即名义上是帝国海军总司令的德皇并不想让海军去冒险,舍不得让那些昂贵的战舰去冒险,也就不支持舰队出海决战
    受此影响,英德海军在过去两年里,基本上都是在小打小闹别说舰队决战,像“沙恩霍斯特”号与“格奈森瑙”号击沉“鹰”号、以及围堵“俾斯麦”号这样的小规模海战都不常见
    说得直接一点,英德两国舰队似乎与这场战争无关,都远离战火
    也正是如此,战后很多人都认为帝国海军的战略严重错误,在和平时期用海军军费百分之九十打造起来的舰队,在战争时期所做出的贡献,还比不上只花了海军经费百分之十的潜艇部队很多人都认为,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没有把重点放在舰队上,而是在战前疯狂建造潜艇,恐怕英国会以快的度战败
    当然,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根本没有必要去争辩
    关键就是,英国皇家海军一直没有过上过安稳日子,也不得不始终在本土保持一支足够强大的舰队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真是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公海舰队的最大贡献
    如果没有公海舰队,英国皇家海军就没有必要让本土舰队足够强大,也就可以把主力舰用在其他战场上,比如派往地中海,以雷霆之势击败意大利海军当然,在这种情况秒,意大利不见得会参战,或者说不见得会以同盟国的身份参战别忘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意大利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盟国,却足足观望了两年,到德意志第二帝国即将取胜的时候才参战
    由此可见,公海舰队是英国皇家海军的心腹大患
    只有在消灭了这个最大的隐患之后,英国皇家海军才有能力出兵他处
    也正是如此,丘吉尔才会机关算尽,甚至不惜牺牲盟友的利益,制造出让公海舰队出海作战的机会
    这也看得出来,丘吉尔压根没想过兑现承诺,或者说在歼灭公海舰队之前兑现承诺
    问题是,罗斯福没有认清这一点(未完待续)
    百度搜索阅读最最全的小说///
第二百七十七章 迫不得已
    第二百七十七章迫不得已
    如果罗斯福就这么上当受骗,他就不是罗斯福,也不可能在一九四一年的大选中第三次当选美国总统。要知道,在罗斯福之前,还没有任何一个人三次当选总统,更别说是连续三次了。
    根据尼米兹回忆,在丘吉尔提出建议的时候,罗斯福就有所担忧。
    问题是,罗斯福不可能戳穿丘吉尔的谎言,因为这关系到美英关系,而这又是对美国最为重要的同盟关系。如果美英关系出现裂痕,不但英国的利益会受到严重损害,美国也别想得到半点好处。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英国,美国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凭一己之力打赢这场战争,顶多争取到停战的结果。
    因为不能戳穿丘吉尔的谎言,所以罗斯福也就不能拒绝丘吉尔的提议。
    只是,罗斯福也留了一手。
    在与丘吉尔商量的时候,罗斯福明确提出,美军坚守澳大利亚有一个前提条件,即丘吉尔必须在两个月之内兑现承诺,关键就是向西南太平洋派遣远征舰队,不然美军将从一九四三年一月初开始撤军。
    罗斯福这么做,等于把难题交给了丘吉尔。
    十一月二十二日,尼米兹回到珍珠港。
    按照罗斯福的安排,在年底之前,美军不得从澳大利亚撤退,如果丘吉尔兑现了承诺就得坚守澳大利亚。如此一来,美国海军也就有了新的使命,即在年底之前,阻止中**队进攻澳大利亚,而且到一九四三年初,必须得保证通往澳大利亚的航线不被切断,以便在必要的时候从澳大利亚撤军。
    这看私简单的任务,却难住了尼米兹。
    显然,向西南太平洋派遣舰队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尼米兹手里也没有可以用来夺回制海权的舰队。即便把八艘小型航母都派过去,也不可能抗衡中国海军的第五舰队,甚至不够中国舰队打。
    这样一来,就只能设法在其他战场上牵制住中国海军了。
    说白了,在攻占了新喀里多尼亚之后,中**队在什么时候登陆澳洲,不是由陆军与陆战队决定的,而是由海军决定的。主要就是,在登陆澳洲的战斗中,海军舰队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别忘了,新喀里多尼亚距离澳洲大陆也有一千多公里呢。
    虽然对重型与中型轰炸机来说,这个距离不算远。部署在新喀里多尼亚的重型轰炸机可以轰炸澳大利亚东部地区的所有重要城镇,中型轰炸机则能轰炸沿海地区的大城市。但是对战术飞机来说,这个距离依然太远了。问题是,在战场上,重型与中型轰炸机不可能完全取代战术飞机。别的不说,轰炸机就需要战斗机护航,而在中**队中,只有双发重型战斗机有这么远的作战半径,而重型战斗机并不适合在白天作战,其主要活动时间在夜晚,适合在白天活动的战术战斗机的作战半径都不到一千公里,也就无法为轰炸机提供全程掩护,使得轰炸机在白天的作战效率不会高到哪里去。
    如此一来,舰载航空兵就不可否缺了。
    可见,只有在中国海军舰队做好了准备的情况下,中**队才会发起攻打澳洲的登陆作战行动。
    按照尼米兹的判断,中国海军肯定会把五艘舰队航母留在西南太平洋战场上。如果有必要,甚至会从第二舰队抽调一艘舰队航母,让六艘舰队航母组成两支航母战斗群,轮番执行作战任务。
    事实上,这也是中国海军能够投入西南太平洋战场的极限了。
    要知道,不管怎么样,只要斯科特的第二印度洋舰队还在孟买港里,哪怕是所有官兵都在岸上晒太阳,中国海军就得在印度洋上保留一支以舰队航母为核心的舰队,而且至少需要一艘舰队航母。
    如果能够迫使中国海军向其他战场上派遣舰队航母,也就有望破坏中**队攻打澳洲本土的作战行动,至少能够使中**队推迟登陆作战行动,而尼米兹需要的也就是这一点点时间。
    在尼米兹做出决定之后,战术上的麻烦就落到了斯普鲁恩斯的肩膀上。
    回到珍珠港之后,尼米兹就找到斯普鲁恩斯,非常直接的问了一个问题,即依靠现有的几艘小型航母,有没有把握在一场战术反击中击败中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