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帝国风云 >

第337章

帝国风云-第337章

小说: 帝国风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就是说,当时梁赞守军中已经出现了兵变的征兆。
    根据被俘的俄军军官交代…在七月初,就有人策划发起兵变,通过军事政变让斯大林下台,然后由临时政府与德军进行停战谈判,争取达成一个对俄国较为有利的停战条件。从而体面的退出这场战争。到七月二十六日的时候,参与策划兵变的军官已经超过一千人,控制了梁赞的大部分守军。只是,当时直接护卫斯大林的元首卫队还没有被策反,因此兵变一直没有发起。
    虽然在投降的时候,斯大林就已自杀身亡,他身边的亲近人物也多死于非命,因此并不清楚在决定投降之前。斯大林是否知道梁赞守军已经策划发起军事政变。但是有足够多的理由相信,促使斯大林在二十七日做出投降决定的,正是这起还没有爆发的军事政变,即在得知主要部队已经准备发起兵变之后,斯大林的最后一丝幻想破灭了,结果就做出了向德军投降的决定。
    当然。关于斯大林的死,有很多种说法。
    有的人认为。他是在逃出梁赞途中被德军的轰炸机炸死的,即斯大林并没有打算成为德军的战俘。因为他知道,如果他落入德军手中,不但会因为战争罪被判处死刑,而且在此之前还将遭到公开审判。显然,对于这位统治了红俄二十多年的独裁者来说,被送审判台是最大的耻辱。
    还有的人认为,斯大林是在去向德军投降的时候,被一伙兵变的俄军打死的。这种说法也有依据,即斯大林非常清楚,在他下达了投降命令之后,那些策划兵变的军人肯定不会放过他,而且主张死战到底的军人也不会放过他,因此他的人生安全根本得不到保证,只有去德军阵营,他才有活命的希望。
    最离奇的一种传闻是斯大林没有死,也没有在逃亡路自杀,当时找到的尸体只是他的一个替身。在德军开进梁赞之前,斯大林就逃了出去,而且伪装成普通人逃离了俄国,在阿尔汉格尔斯克搭了一艘美军潜艇,最终逃到美国,随后又设法逃到了拉丁美洲,在战后过了隐姓埋名的生活。
    对于这种传闻,最大的依据就是,红俄在战前的巨额海外资产中,有很大一部分不翼而飞,而所有疑点都指向了一个叫约瑟夫彼得诺维奇的俄国人,而在红俄的所有资料中,都查不到这个人。也就是说,这很有可能是另外一个人的化名,而对红俄海外资产了如指掌的只有斯大林。更重要的是,红俄的海外资产大多集中在美国,主要就是在战前,西方阵营只有美国与红俄的关系较为密切,英法等国都对红俄抱敌视态度,因此红俄的海外投资基本都在美国。
    显然只有斯大林逃到了美国,才能够用化名拿走红俄的海外资产。
    当然,斯大林死没死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红俄已经彻底战败了。
    虽然战斗并没有因为布尔什维克中央政权倒塌而结束,直到一九四四年初,最后一股俄军才在阿尔汉格尔斯克附近被德军歼灭,而俄军的零星抵抗一直持续到大战结束的时候,但是主要战斗已经结束,中德军队都可以松口气了。
    八月一日,德皇到达莫斯科。
    当天,威廉二世就授权德军总参谋长曼斯坦因元帅接受了俄军投降,并且在克里姆林宫举行了投降签字仪式。
    显然,德皇迫不及待的想要看到俄国正式投降。
    这也可以理解,因为德意志第二帝国一直把俄国当成头号劲敌,而俄国也是唯一能够对德意志第二帝国本土构成直接威胁的欧洲大陆国家,一度还骑在德意志第二帝国头,更是唯一攻击过德意志第二帝国本土的国家。
    可以说,在欧洲大陆,只容得下一个强国。
    在战胜了法国、击败了俄国、驯服了意大利之后,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欧洲大陆已经没有劲敌了。
    当然,麻烦事还没有到来呢。
    在俄国战败之后,第一个问题就是中德是否要瓜分俄国。
    严格说来,这不是问题,因为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都没有能力侵吞俄国,也就谈不瓜分俄国。
    早在一九四二年,中德就在战后处置俄国的问题达成了共识,即中德都不会谋求侵吞除了在过去一百年间被俄国霸占的土地之外的领土,也不谋求肢解俄国,而应该让俄国保持完整状态。
    道理也很简单,俄国是中德的缓冲区。
    如果没有这块缓冲区,那么中德就将成为邻国,也就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矛盾与纠纷,对维持中德的好关系极为不利。
    问题是,俄国能够保持完整吗?
    当时,中德间就有一个较为突出的矛盾,即德皇主张在俄国恢复帝制,而中国则认为应该在俄国建立一个共和政权。
    显然,双方各有盘算。
    要知道,沙皇皇室已经灭门,早就没有直系继承人了,而末代沙皇的皇后是来自德意志第二帝国皇室,因此按照欧洲的皇室继承原则,最有资格继承沙皇皇位的,就是德皇威廉二世。
    也就是说,如果俄国恢复帝制,威廉二世就将成为新的沙皇。
    当然,这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毕竟俄国人不会接受德皇当他们的皇帝。只是,德皇完全可以安排一个代言人,比如从他的子女中选择一个合适的去当俄国沙皇,从而把德俄皇室整合到一起。
    对中国来说,这显然是不可接受的结果。
    在中国国内,共和制已经深入民心,而且现在的中华民主共和国就是在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之后建立的共和制民主国家。可以说,在民众层面,就没有人认为战后的俄国应该是一个帝国。
    更重要的是,中国当局绝对无法容忍德俄联姻。
    要知道,德意志第二帝国已经够强大的了,如果加俄国的人口、资源与领土,将毫无疑问的成为世界级强国,在除了工业实力之外的所有领域都超越中国,从而成为战后的世界霸主。
    在俄国推行共和制的话,就可以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
    当然,在俄国也有推行共和制的基础。这就是,在布尔什维克政权出现之前,俄国人就试图建立一个民主国家,只是努力并没取得成功。更重要的是,在布尔什维克通知了二十多年之后,俄国下对恢复帝制都持反对态度,特别是广大民众都不想看到沙皇复辟,也就不会支持建立帝国。
    只是,俄国的未来,根本就不由俄国人做主。
    中德在俄国战后政治体制问题的矛盾,直接影响到了未来数十年间俄国的命运,甚至影响了战后的世界秩序。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在战后建立一个完整俄国的梦想落空,这个世界幅员最为辽阔的国家被一分为二,在战后出现了两个俄国,即乌拉尔山以东的“俄罗斯帝国”与乌拉尔山以西的“俄罗斯共和国”。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未完待续
第三百五十一章 顽抗到底
    在两个小时的通话中,罗斯福与丘吉尔统一了观点…
    这就是,红俄战败,并不意味着美英也会战败,只要美国在一九四四年顺利实现战时生产计划,那么美英仍然有反败为胜的机会。只是,有一个前提条件,即英国必须坚持到一九四四年底,在一九四五年之前不能战败,不然仅凭美国的力量,根本不可能同时战胜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
    显然,消极抵抗是行不通的。
    虽然在此之前,美英当局已经取消了在北非大西洋沿岸地区登陆的计划,但是罗斯福与丘吉尔都知道,当务之急是设法在某个地方牵制住中德兵力,让中德暂时没有能力集中力量攻打英国。
    这个地方,就是斯里兰卡。
    短期之内,至少在一九四三年内,德意志第二帝国不可能攻打英国本土,而且意大利也未必会在年内把舰队派过去。更重要的是,德军需要足够多的时间,才能够把用在德俄战场的数百万军队抽调回来,然后还得花几个月的时间让这些军队进行休整,并且针对新的战场进行必要的编制调整。在此期间,德意志第二帝国仍然将以封锁与轰炸的方式来打击英国。
    至于登陆英国本土,肯定是一九四四年下半年的事。
    也就是说,短期之内,英国本土不会受到威胁。如此一来,也就不可能通过保卫英国本土来牵制住德军。
    至于中国军队,在太平洋战场,美军已经尽到全力。
    当时,罗斯福与丘吉尔都认识到,能够供美英做文章的,也就只有中东与南亚了。即英军必须在中东与南亚死守,绝对不能主动退却,不然中德势必会把庞大的兵力用到其他方向去。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英军在中东与南亚迅速战败,德意志第二帝国就很有可能提前启动攻打英国本土的作战计划。而且中国也会向欧洲派遣远征军,再加意大利,美英守住英国本土的可能性非常渺茫。
    随后。在两国的高层会议,大部分高级官员与将领都承认这一点。
    问题是,仅凭英军,根本不可能守住中东与南亚。甚至没有能力在这两个战场给中德军队制造足够大的麻烦。
    拿南亚来说,当时驻扎在印度与斯里兰卡的英军虽然有一百多万,但是根本没有多少战斗力,大部分都是步兵,坦克战车不到五百辆…作战飞机不到一千架,连口径在七十毫米以的火炮也不到一千门。要知道,中国陆军的一个装甲军,就拥有这么多重装备,而中国陆军在击败了俄军之后,能从大陆战场抽调十个装甲军与数倍于此的步兵军,可用兵力高达数百万。在南亚,就算把武装起来的殖民地部队算进去。英军的可用兵力也不到三百万。而且根本没有战斗力可言。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英军最缺的就是武器装备,特别是重型装备。
    为此,英国当局明确提出,美国必须尽快为英国皇家陆军提供一批重装备,而且得设法送往中东与南亚。不然就算英军肯守,也不见得守得住。只要中东与南亚丢失。美英就没有转圜余地了。
    罗斯福没有拒绝这个请求,当即就答应了下来。
    当时。美国并不缺乏重装备。
    虽然美国的战争动员在一九四三年下半年才全部完成,但是从一九四一年底开始,美国的战争机器就开始加速运转,军事工业部门最先完成动员,军火的产量每个月都有百分之十以的增长速度。
    也就是说,当时美国已经生产出了足够多的武器装备。
    别的不说,在一九四三年七月底,摆放在纽约港里,准备送往英国的美式坦克就超过了三千辆!
    这是个什么概念?
    这些坦克,足够武装十个装甲师了。
    真正的问题,在于如何把武器装备送到战场去,即送到守卫中东与南亚的英军手里。
    地中海航线已被切断,基本没有什么好指望的。当时,唯一能用的,也有只有印度洋航线。
    这条航线从南非的德班起,沿非洲大陆东海岸北,经莫桑比克海峡到达西印度洋,再进入阿拉伯海西面的亚丁湾。在这里,航线分成了两条,一条是向西经亚丁湾进入红海,然后到达阿拉伯半岛西部港口,另外一条则是直接北,从阿曼湾进入波斯湾,到达阿拉伯半岛东部与伊朗的港口。
    相对而言,前一条航线还稍微安全一点。
    后一条航线需要深入阿拉伯海,也就得通过中国潜艇的主要活动海域,极容易遭到潜艇伏击。
    问题是,如果把物资送入红海,送到阿拉伯半岛西部港口,就得通过陆路送往主要集中在叙利亚与两河流域的英军手里,而在阿拉伯半岛,根本没有铁路,即便是公路也没有几条。更重要的是,阿拉伯半岛的自然环境极为恶劣,在长达千公里的交通线,竟然没有一条河流!
    通过这条线路,少量运送一些物资还不是问题,可是要让其成为中东与南亚地区数百万英军的生命线,那就不可能了。
    如此一来,就得让船只冒险前往波斯湾。
    当然,最好能够直接前往印度西部港口。
    问题是,中国海军会对此无动于衷吗?
    对美英来说,最要紧的就是时间。
    原因很简单,中国军队还没有攻占斯里兰卡,因此中国舰队到西印度洋活动的能力非常有限。如果能够把握住这个机会,美国就有能力把武器装备与作战物资送到印度西部的港口去。
    当然,仅仅指望中国军队暂时不发起攻击是不现实的事情。
    要知道,在红俄投降之前,就有足够多的迹象表明,中国军队肯定会在一九四三年下半年攻打斯里兰卡。
    按照美英军方估计,运输工作至少得持续半年。
    别忘了,从美国本土到印度洋,在无法走地中海航线的情况下,船队就得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这样一来,一支从纽约出发的船队,至少需要四十天才能到达印度的港口,往返就需要八十天,加装卸货物所需的时间,一个运输周期在一百天左右,也就是三个半月才能往返一趟。
    当时,美英能够抽调出来的运输船只,至少需要往返两趟,才能够为中东与南亚的英军送去足够多的武器装备与作战物资。
    斯里兰卡的英军能坚守半年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
    以斯里兰卡驻军的状况,别说半年,能不能在遭到攻击后坚守半个月都是个问题。
    要知道,当时部署在斯里兰卡的英军名义有十五万,但是严重缺乏武器弹药,很多士兵甚至只分到了几发步枪子弹。
    真要打的话,英军根本守不了多久。
    为此,英军提出了一个不算太高的要求,即尽快向南亚地区增派一批作战飞机,增强驻军的空中作战能力。
    与运送武器装备相比,向南亚派遣作战飞机不算难事。
    当时,从美国本土到南亚,已经有一条可行的空中航线,即战机从美国本土东海岸地区起飞之后,首先飞往百慕大群岛,再飞往亚速尔群岛,然后飞往加那利群岛,接下来是西非的佛里敦、非洲大陆中部的乌干达、非洲之角的厄立特里亚、阿拉伯半岛的阿曼、最后飞越阿拉伯海到达印度西部的机场。
    虽然这条航线极为漫长,需要降落好几次,但是较为安全,沿途没有威胁。
    在英军提出要求之后,美军立即就答应了下来。
    八月初,第一批美式战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