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靖康雪 >

第170章

靖康雪-第170章

小说: 靖康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杀!”

拔离速下达了最后的命令,而让他惊讶的是,对面的宋军没有举起弓弩,甚至没有防御的迹象,这不符合宋军的一贯战术,他们一直都是防守为主,攻击为辅,现在面临自己的绝死攻击,他们居然没有防守?而拔离速的惊讶很快变为了惊恐,因为这支宋军没有防御,而是开始进攻了。

那员威风凛凛的大将军催动了黑色的战马,朝着他杀了过来,他身后,数不尽的宋军骑兵也随着他一起杀了过来。

宋军的骑兵!骑兵和骑兵的对冲!自从和宋国开战以来,他就没有见到过!

那员大将到底是谁?

一切都来得太突然,来得太快,来得太过于仓促,甚至当那员大将冲到拔离速的面前,挥舞起自己手里的战刀,朝着自己攻来,甚至于在一道银光之后,拔离速惊恐的看到了自己的无头身体端坐在马上的时候,他还是没有反应过来,不知道那员大将到底是谁……

二百九十八大宋等到了明天

这一段时日以来,赵桓的心境仿佛坐了过山车一样起起伏伏,似乎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大的变动和磨难,使得自有长于深宫性格偏向阴柔的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破家亡的痛苦,身为囚犯的耻辱,让他仿佛在一夜之间发生了变化,被岳翻救下之后,他也在最快的时间内作出了改变,从一个完全没有任何执政基础的皇帝,快速向赵光义乃至于赵匡胤的地步蜕变着。

杀大臣,杀武将,杀那些在靖康之难中卑躬屈膝乃至于抛弃帝王背叛大宋的人,赵匡胤定下的国策,比如不杀士大夫,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等等的条纹被他彻底抛弃,一百多年来的故事告诉他,士大夫靠不住,一点气节都没有,反倒是那些武将看起来顺眼一些,一百多年的压制让他们变得极为渴望承认,只要是一点点恩惠就能让他们对自己感激涕零,从而把最重要的兵权把握在手里。

赵桓不是一个傻子,巨大的变故之下,他仿佛对于一些帝王心术和权术无师自通,虽然之前赵家皇族的老师傅也对他进行了一些帝王教育,但是很明显的,那些都是书面条文,自己经过痛苦的磨练领悟出来的道理才是最真实的手段,那才是最有用的,所以,赵桓也不相信老祖宗的话。

他给武将松了松捆绑,不再执着于派遣监军和文人主帅,他明白了,他老子所说的就是屁话,文人再怎么折腾也不会造反,武将会,但是这一次,没有武将造反,却是文人背叛和出卖了皇族,让他还如何信任文人?更不能接受文人掌军就算打了败仗也不会影响赵家皇族的地位这种说法。

废话!打了败仗丧权辱国,对我们没有影响?

这一次,你说没有影响?

你把武将当成猪来圈养,那到了需要老虎来保护我们的时候。你放一群猪出来和狼打仗?还嫌被抓的次数不够多是不是?!

这是赵桓在自己的卧室里对自己的父亲吼出来的话,赵佶被吓得面色惨白,这是靖康之难以来第三次被赵桓吼,赵佶的胆气早就没了。或者说从来就没有过,第三次被吼了之后,赵佶彻底的仆街了,再也没有来和赵桓商讨什么事情,赵桓也不去找赵佶。只是按照以前的标准供给他吃穿用度等等,但是借着“国家艰难”等一系列正大光明的理由,把赵佶耗费巨大的吃穿用度缩水了不少。

连带着整个寄生虫一般的皇族都被赵桓压缩了吃穿用度,皇族是怨声载道了,但是大宋却是日益强盛起来,武将们多了一些精气神,士兵们参军也不再会被面上刺字,赵桓取消了这一规定,并且赋予了武将一定的实权,取消了“阵图”这一说。规定同级的武将和文官之间没有尊卑之分,文官不得要求武将行礼等等。

若是在靖康年之前,这样的做法一定会遭到文人的大力反弹,但是现在,被杀的七七八八的朝官一句话也不敢说,赵桓自己的亲信班子自然也不会阻拦,大宋真的在向好的一面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眼看着靖康中兴就要来临了,金兵第三次南侵却也来临了。

大宋开始了紧张的备战。和第一次第二次不同的是,之前的宋军体系已经完全被瓦解了,现在大宋的主要军力就是应天府的禁军和西北的西北兵团,金兵兵分两路来袭。宋军自然也兵分两路去迎敌,西北之敌自然有大宋最强的西北兵团来应付,东路军则由宗泽率领应天府禁军去应对,两路军队都没有安排监军,宗泽虽然是文官进士出身,但是从靖康元年开始。也基本上算作武将,岳飞则是纯正的武将出身,没有监军,这在大宋的历史上还是头一回。

一开始,节节败退的消息不断传来,大宋毕竟是大病之后的恢复,虽然大家已经竭尽全力,但是毕竟还是缺少了一些战斗力,实际存在的情况不能忽视,一个女真兵可以对付三个宋兵,一个金兵也一般可以对付一到两个宋兵,这是宗泽统计伤亡结果之后的出的结论,但是随着战争的深入,活下来的宋兵慢慢变成了具有很高生存率的精英士兵,一个精英宋兵可以对付一个金兵乃至于一个女真兵。

大宋的战斗力在快速的恢复着,只要挺过了这一波进攻,大宋就可以恢复到太祖太宗皇帝时期的军队战斗力,那个时候,太祖和太宗是敢于向辽人铁骑叫板的,虽然之后几次大战都失败了,却并不是因为军队战斗力不足,而是其他的一些原因,所以,大宋的战斗力如果可以恢复到那个时候,就算是北伐也不是不能考虑的事情——金人欺我辱我多次,我岂能不反击?

赵桓期待着这样一天的到来,但是屡屡失败却给他带来了不小的打击,他甚至担心,如果这一次西北军和宗泽扛不住,那么他该何去何从?

所幸,延安大捷的消息给了他很大的激励,他开始相信,大宋不是不如金贼,大宋之兵也不比金贼差到什么地方去,大宋可以大胜仗,大宋之兵可以打败女真贼人,这是一定的,只是之前我们没有努力而已!

可接下来的发展,又让他开始提心吊胆,延安失守,西北军逐步退却,黄河防线失守,宗泽转移到第二道防线继续死守,西北军损兵超过两万,宗泽损兵超过三万,不得不往后退了。

情况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延安大捷带来的欢乐也没有持续多久,大家的脸上又开始阴云密布,皇族的心思又开始活泛起来,一些大商户和富户也开始准备南迁避难了,大家好不容易树立的信心,眼看着又要被击垮,这让赵桓难以接受。

“陛下,吃点东西吧,您一天都没有吃东西了,这样下去,身子骨是受不了的。”从小一直伺候赵桓到大的老太监端着饭食,恳求赵桓吃一点东西,的确,赵桓很久没有吃东西了。这样是不行的。

一直在一旁陪赵桓商议一些事情处理一些政务的吴用也随之起身,向赵桓进言:“陛下,吃些东西吧。”

赵桓愁眉苦脸的看着饭食,无论如何也提不起吃下去的兴趣。此时的他,明明一早开始就没有吃饭了,却一点点食欲都提不起来,叹了口气,摇摇头:“前线战况不明。朕如何吃得下东西啊,前些时候那些混帐才消停了一些,现在又蹦出来和朕说想去南方避难,一群混帐东西啊!”

赵桓说这话的时候没有愤怒的感觉,而是深深的疲劳,吴用明白,这就代表着赵桓已经连生气发怒的力气都没有了,疲于应付的他,的确承受了太大的压力了。

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呢?

但他还是走上前,一份一份的把食盒里的食物拿了出来。放在了赵桓的面前:“无论怎样,陛下,饭还是要吃的,不吃饭,身体怎么受得了?陛下,吃一些吧,然后才能有力气去应付接下来的事情,当年在江南的时候,岳帅就常常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连饭都不吃,还能做什么呢?”

这番话说的赵桓心里一动。岳翻还在西北,有他在,何须太过担心?所有臣子里,赵桓最信任的就是岳翻,也相信岳翻不会让他失望,既然如此。为何吃不下饭?

赵桓有些好笑,觉得自己是不是太过担心了,自己的臣子在前线浴血奋战宁死不退,而自己却连一碗饭都吃不下,这样如何对得起他们的奋战?自己如果倒下来,谁来支持他们?皇族里那些一心想要往后退的混帐们?

赵桓摇摇头,脸上露出了笑容:“是啊,饭都不吃,还能做什么呢?吴卿,你也吃些东西吧,接下来还不知道有什么事情需要去做啊!这些日子也是苦了你和李卿了,整日里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反倒是我,瞎担心了。”

吴用摇摇头连说不敢,心中却还是有些担忧,西北的局势,东京的局势,都不容乐观,应天府的局势也一直没有稳固过,从应天府源源不断北上出发的军队,很快就会变为冰冷的尸体运回来火葬,士兵生存率太低,严重影响了民众们的信心。

好消息啊,快些回来啊,若是再不回来,该如何是好啊!

“万岁……万岁……万岁……”

吴用皱了皱眉头,为何从宫外传来了这样的喧哗声?而且好像还在说着些什么,万岁?什么万岁?谁万岁?

赵桓也听到了,皱了皱眉头,对身边老太监说道:“为何外面有这样大的喧哗声?你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老太监连忙出去询问情况,赵桓开口对吴用说道:“今日怎么回事?为何会有这样大的喧哗声?”

吴用摇摇头:“臣也不知道,好像隐约听到了万岁的呼声。”

赵桓眉头一皱:“万岁?又不是打了大胜仗,喊什么万岁?”

吴用摇摇头表示不知,只能等待结果,但是外面的呼声越来越大,似乎有往宫中传来的趋势,连宫里面都有人喊了出来,吴用终于听到了,喊的是“大宋万岁”。

大宋万岁?

为何这样喊?

赵桓也听到了,停下了筷子,一脸惊疑不定的询问向吴用:“吴卿,朕……我,我好像听到了“大宋万岁”?”

吴用看向赵桓,有些结巴的开口道:“臣,臣好像也听到了,这是怎么回事?”

“……大捷……十万……”

一声大呼从宫门外很远的地方传来,吴用没听清,赵桓也没听清。

“…平大捷……十万……”

吴用还是没听清,赵桓表示自己听到了一个大捷……打胜仗了?赵桓和吴用猛然回过神,立刻往宫门外跑去,山呼海啸一般的呼喝之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富平大捷!斩首十万!”

二百九十九欢呼吧,大宋(一)

靖康三年二月二十八日,对于南京应天府而言,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对于应天府的百万居民而言,也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自从一年多以前大量南京原住民南下逃难和大量东京难民进入应天府开始,应天府原有的和平日常生活就被打乱了,大量人员进驻应天府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巨大的混乱,应天府原住民和东京居民也不可避免的产生过矛盾,这让局面一度无法收拾。

多亏了现任枢密使吴用和现任户部尚书公孙胜两人的通力协作,加上具有巨大威望的中书门下平章事李纲的回归,三个人通力协作,才将局面慢慢的掌控住了,局面这才缓缓的平息,吴用和公孙胜又按照岳翻设想的发展建设蓝图慢慢的建设应天府,把应天府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了巨大的劳动力,一举解决了最大的问题。

应天府慢慢的被打造为了军事政治经济中心,一年多以来,渐渐喘过气的大宋重新开始发展自身,为了应对危机,钱是必不可少的,皇帝陛下赵桓以身作则,大幅度削减皇室经费用于建设国家和军队,大量招募军事人才和治国人才,临时召开了好几次科举考试,以实际问题招揽人才,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花团锦簇,文章是漂亮得很,但是正如吴用不屑的所说:“看似锦绣文章,实则狗屁不通!”

赵桓对文人的失望无以复加,对自己的父亲和祖宗的一些成法也产生了极大的不满,他要改变,他需要可以帮他挽回危局的人才,而不是一群只会躺在娘们儿肚皮上写文章讽刺自己的沽名钓誉之人。

大量裁撤无能庸官的同时,他也开始注意提拔自己信任的人,培养自己的班底,他最开始的班底是父亲徽宗皇帝留下的无能班底,溜须拍马颠倒黑白是天下一绝,但是论实际能力。估计不论是宋朝历代朝政班底还是之前历朝历代的任何一届朝政班底,都稍微比徽宗末期的大宋朝政班底要强上一些。

称之为史上最无能最懦弱的朝政班底也不为过。

毕竟大臣出卖皇族换取平安的事情历史上仅此一次,也不知道这是大宋“民主”的典范,还是大宋对文人过于宽容所造就的一批厚颜无耻之徒所做的厚颜无耻之事。

这样的班底是无法满足满腹怒火准备复仇的赵桓的。不仅为了自己出口恶气,也为了未来大宋的奋进,赵桓大量裁撤官员,乃至于处死官员,打破了太祖皇帝立下的不杀文官的誓言。其实他早已杀过了,只是杀得没那么多就是了,全是顺应民意的,这一次也不例外,祖宗成法不是不能破的,尤其在这个时候,祖宗成法只能带来灭亡。

再说了,那是我的祖宗,你们一群姓王的姓张的姓刘的姓李的得瑟什么得瑟!

赵桓所做的这一切为他带来了回报,他开始明明白白的感受到大宋在中兴。在一片废墟上浴火重生,他甚至想过,百年之后,群臣会为他上一个什么样的谥号,大概,是武皇帝吧?

他的美梦刚刚做完,金兵第三次南侵就来了,宋金第三次战争如火如荼地展开,赵桓一声令下,大宋全面反击。绝对不能再向前两次那样败得如此丢脸!

这一次,大宋军队没给他丢脸,没让他觉得羞耻,他们奋勇拼杀。寸土必争,涌现出一大批不怕死的英雄级军官和士兵,用自己的命扞卫着国家的尊严,虽然节节败退,但是都是非退不可,黄河两岸再次被鲜血染红。西北大地也处处狼烟,大宋得到了勇气,得到了一些人用命换来的勇气,所以,这一次,大宋寸土不让。

但是仅仅是如此,达不到赵桓所需要的要求,他需要胜利,需要成功,需要一场大的胜利,然后以这样的功绩,稳定自己的地位,塑造自己的形象,让自己成为大宋独一无二的中兴之主,带领大宋走向巅峰,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6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