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北上南下 >

第139章

北上南下-第139章

小说: 北上南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种情况下,‘狼毒花‘根据敌工部的安排,在中下层军官中重点策反,很快建立秘密党组织,发展了二十多名中下级军官
    看看成分,这些人基本都是滇系军官,长期受到中央系排挤,在远离家乡的东北土地上,思乡情结浓郁,不愿继续内战
    与此同时,元锦一头的进展也比较顺利
    山东八路军头号卧底毕竟不是混来的
    六军参谋长夏振宇对老同学洪复之介绍来的小伙子非常客气,他主动带元锦去见了赵一平,介绍说是的远房外甥
    赵一平见到元锦气宇轩昂,落落大方,问了一下军事知识,对答如流,一问方知曾经就读过保定军官学校,因为对原来军官克扣军饷不满,所以到6军投奔舅舅
    战争之际,用人之时,何况还是参谋长的外甥,赵一平很是放心,让夏振宇安排在军部担任作战参谋,随时候命
    就这样,元锦和“狼毒花”两个人,两把尖刀,从上下两个方向开始动作
    一弯孤月,照着一座古城
    两个组织,两个主义,进行着一场声的心理较量
    其实,近日来给赵一平直接带来思想触动的,还有一件事
    一封信
    在乔向文的安排下,已经归属独立纵队的原**121师师长潘国盛亲笔给同为云南人的赵一平写了一封信
    潘国盛在长期跟随龙云的过程中,早就和赵一平熟悉
    抗战期间,赵一平做过潘国盛的上司,一个师长,一个团长
    后来在赶赴东北作战以后,蒋介石有意对滇系军队进行了重组,121被整编到了杜雨时那里老蒋对地方部队的防范和打击,你懂的
    赵一平这里的情况也同样令人不爽
    军部辖三个师,79师,80师,暂2师
    79师和80师是赵一平的老底子,但是在军饷、编制、武器配备上都明显差上一截,杂牌军嘛,武器没有你的份,就算你打仗再勇敢,牺牲再巨大,也没用,国民党军队讲究派系,前文说过
    暂2师,却是内战开始后整编出来的美式装备师,属于陈诚系中央军嫡系部队,按道理,每遇战事,如此装备精良的部队理当冲锋陷阵打前锋,可是往往在部署作战方案时,赵一平都会接到上面的明示暗示,暂2师打预备队,先上79 、80师
    不久前的锦南之战,是让79师、80师与暂2师之间势同水火
    按照规定,打一仗马上需要休整一下,锦南之前的那次战斗为79师主攻,80师协防,暂2师预备
    按照惯例,锦南之战,应该暂2师主攻,79师预备
    部队打仗,这就是游戏规则,打一仗,修正一下,武器人员都歇口气,协防嘛,就是战斗任务稍微轻一点的差事
    可是,就在那次作战前夜,剿总的打到,锦南之战,暂2师依旧负责协防
    一军之长对于的队伍法实施有效的指挥
    同为一个军的三个师,上面心里竟然如此厚薄
    79师的心冷了
    80师的心冷了
    赵一平看在眼里,恨在心上,但还不能不安慰两支的老部队
    牢骚和厌战,首先在79师传开
    尤其是一些士兵和中下级军官,他们迢迢千里,远离家乡到东北,此刻却感到真正成了炮灰,成了没人疼没人管的孩子
    特别是,面对东北野战军的快发展,顽抗到底,必然是死命一条,嫡系部队要保存实力,见势不妙换个地方,杂牌部队不打光是不会让你走的
    所谓中央军,就这么回事,老蒋也没有办法,没有这些部队,哪个拥有兵权的地方大佬会理睬他
    早些年,八年抗战,中央军要是和日本拼光了,不要说战后**轻易要了他的命,就是地方军阀,哪个动动武,都够他受的
    坐到他那个位置,绝不是草包,孰重孰轻,心里亮着呢
    79师钦大平师长,已经几次对着赵一平发牢骚,称如果长此以往,东北必败,全国也迟早落入**之手,与其在这里两头受气,下面人心不稳,还不如投奔共军
    钦大平,找赵一平的老部下,跟着他从抗战到东北,从排长,营长,团长,直到现在的师长,一个台阶没落下,都是在赵一平的手里完成的升迁
    赵一平当面批评了钦一平,但是底气并不足
    这不,眼下,老部下潘国盛的这封信,却把他推入了深的彷徨和苦闷之中
    啥内容呢?
    第二百三十章 云南子弟多壮志()





第二百三十一章纠结
第二百三十一章纠结



    第二百三十一章纠结
    121师长、赵一平的老部下潘国盛在信中坦言,野战军数十万大军已经集结待命,随时准备攻打金州
    根据潘国盛的看法,看似强大的守军估计不过三天,必定溃败,6军命运难测
    如此结论的理由有三:
    其一,数量优势,在国共两军逐鹿东北之后,小战不断,但十万兵力以上的对抗,这还是第一次,这也是东北野战军第一次在人数占优的情况下,主动开打一场大规模的战役,势在必得;
    其二,两军交战,其实抗衡激烈的还有两个指挥系统,眼下,野司上下一致,官兵士气高昂,枕戈待旦,时刻准备出击,反观守军,派系林立,矛盾复杂,剿总远在沈阳,根本难以靠前指挥,一旦开战,守军内部必乱;
    其三,金州眼下守军之所有还存着侥幸心理,非寄希望于北面沈阳盘锦等地的援军,但是,这一情况早已被野司总部掌握,,再多的援军也断然过不了象山一步
    信里,潘国盛师长也把的弃暗投明前后的情况向老长官汇报了一下,看得赵一平为之动容
    以前,121师在**序列中,作为滇系杂牌军,处处受排挤,谁都能欺负,尤其是老长官龙云被老蒋明升暗降,扣在南京之后,云南子弟兵成了没爹的孩子可是,自从他加入东野以后,**对所有部队一视同仁,从没听说过啥派系之分,没这个山头那个山头的潜规则,军人就是打仗,上级只看你能不能打仗,不管你出身如何,来自哪里
    就在上次解放高唐战役中,独立纵队动用三个师同时进攻,而以的部队损失最小,那是因为纵队安排其他其他部队承担了多的牺牲,啃了硬骨头,这种情况,在与其他起义将领的交流中,随处可见,**对起义部队的爱护和照顾,绝不是放在表面上的
    信中,潘国盛还举了一个例子,胃里长个了瘤子,总部后,专门化大价钱从北平专门请来了外国医生,为他做了切除手术人心都是肉长的,在这样的环境里,能不心情舒畅,这样的部队会不得到天下?
    潘国盛最后还表示,如果老领导愿意,他可以从中牵线
    这封信,写得很朴实,但也很动感情
    这些天,赵一平越想战局,越觉得心神不宁
    驻守金州重镇的,共有三个军的国民党部队,外加一批警察部队、地方军最主要的三个军分属于不同派别体系,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几个军的军长在作战会议上都互相指责,互相扯皮
    焦点在于,谁都不肯坚守压力最大的锦州西南方向
    为啥呢?
    表面原因有很多,但谁心里都明白回事
    西南是铁路和机场所在,共军一定不惜代价先打西南
    一旦打下西南,共军就可以断了守军的退路,也可以以此为根基,再向全城进攻,到那时候,谁也挽救不了金州的命运了
    作为兵团司令的范春虎虽经反复协商,但各人均不愿让步
    国民党军队作战,连安排任务都那么累,不要说冲锋打仗了
    范春虎也不敢硬来,除了六军属于滇系地方军之外,其余两支部队都是中央军,分别在陈诚和顾祝同那里挂了号
    就是六军,也经过了剿总的重组,放进去了一个师的中央军
    大战在即,金州守军却为谁打东面谁打西面争吵不休,范春虎一气之下,把皮球踢给了剿总
    卫立煌接报,火冒三丈,连骂派系误国
    最后,卫立煌站在作战地图前,口授命令:
    六军守西南要塞,保交通;
    57军守主城,同时拿出一个师做战略预备队:
    51军城北防御,与于进攻象山的援军随时联络,负责接应;
    剿总参谋长亲自给范春虎打来,措辞严厉,明确这份部署是卫长官的亲自定夺,任何人不得有违,违者军法从事
    就在这吵吵闹闹间,范春虎把卫立煌的和决定和参谋长的一说,会议立刻鸦雀声
    大家不约而同地把视线瞄向了赵一平
    同情者有之,可怜者有之,幸灾乐祸亦有之
    赵一平没有,脸色沉郁
    回到军部一说任务后,79师师长钦大平当场跳了起来:
    “军座,这仗没有办法打,我们就这点本钱,放在西南那么开阔的平原上进行防御作战,那不是成了共军炮火的活靶子吗?”无错不跳字
    云南子弟淳朴,但爱憎分明
    云南子弟刚烈,做事讲究原则
    总是温吞水,能在抗日战场把滇系军队的品牌打得那么响
    如果善于走关系找靠山,会战果辉煌而进步缓慢
    会叫的孩子有奶吃,朝中有人好当官,自古如此,国民党军队登峰造极
    80师师长张大同也表达了类似的意见:
    “军座,你忘了七星桥战役啦,家乡兄子弟兵死了多少,友军却不管不问,要不是**出手相助,34军来得及时,咱们这帮还有今天?”
    七星桥战役,老六军的官兵谁都忘不了
    如果不是最后时候运气好一点,六军可能就全军覆没于小鬼子的手里了,而一旁,就有那么些中央军见死不救
    云河,位于皖北地区,38年春天,第三战区长官部为在此拦截南下日军,六军奉命在云河南岸设防
    按照战区长官顾祝同的部署,另外一支部队在南岸,负责清理先期过河的少量日军先头部队,之后,配合六军正面作战,六军胜,则全线进攻,完歼日军,出现险情则果断出击,并肩杀敌
    连接南北两岸的,只有一座七星桥大桥
    3月2日一早,日军主力在多架战斗机掩护下强行发动进攻,六军奋起阻击,牺牲巨大,们同仇敌忾,一步不退,同时不断与南岸友军联络,要求支援,但是对方告知,南岸亦出现大批日军,那里正组织还击,法支援
    六军面对鬼子的一个混成旅团和配合作战的骑兵、炮兵部队的猛烈攻击,很快置身于敌军的包围之中
    凉风习习,残阳如血,经过短暂的调整后,日军不惜代价,集中了15架飞机和大量火炮,掩护旅团主力快推进
    赵一平的,一个接一个打到对岸友军,但迟迟得不到支援
    长官部不明就里,只是要求他们奋力抵抗,等待增援
    日军为快南下,为后面的大军开辟道路,频繁出动飞机对守军阵地上狂轰滥炸,同时出动了装甲坦克,对前沿阵地反复进行攻击碾轧
    六军经敌飞机、大炮、坦克的轮番攻击,虽有部分伤亡,但有生力量仍在他们在正面抵抗鬼子进攻的同时,派出特务连迂回至附近的集镇,另想办法寻求支援
    正面的79师和左翼80师伤亡巨大,大批敌军在坦克掩护下渐渐逼近工事,而右翼的81师副师长,在靠前指挥中不幸牺牲
    情况万分危急
    守护七星桥的一个营,被打得只剩下100多十名兵,在弹药打光后,与数百名小鬼子展开了白刃战一名连长肚子被刺中,但他把肠子装入腹中,继续与鬼子力搏,直到壮烈殉国
    而军部派来支援的一个连预备队,为惨烈
    一百多名云南子弟,全部壮烈牺牲,一生还
    那次,若不是夜幕中的皖南**的游击支队,在接到特务连的情报后,集中全部人员,烧毁敌人的弹药库,进攻炮兵阵地,让敌人不明情况,进攻大大地得到延缓,六军不但可能阵地失守,而且七星桥一旦被敌人控制,断了后路,后果不堪设想
    恰在此时,34军的一个师,奉战区命令,火赶到增援,三股力量汇合,日军进攻势头立刻减了下来,六军乘机从七星桥快撤退
    七星桥一战,六军元气大伤,两千多云南子弟血染沙场,为国捐躯
    后来才得知,南岸的中央军遭遇的只是一个中队的日军先头部队,他们在轻轻松松把一个中队的鬼子赶跑以后,就地隔山观虎斗,看在对面的六军身处险境而不予增援
    后来,上司问责,对方还振振有词,我们驻守南岸,就是为了接应六军撤退,如果南岸失手,他们岂不全军覆没
    悲催啊,这就是国民党军队的中央军与地方军的悬殊待遇
    六军被打惨了,没人管你,见死不救的部队,也只是被长官部轻描淡写说了几句
    七星桥战役,从此成为六军几万云南子弟兵心里的一道挥不去的阴影
    这会儿,提起七星桥战役,在座人员不黯然神伤,群情激奋,大伙纷纷要求赵一平军长设法避免悲剧重演,重蹈覆辙
    只有暂2师师长姚文章,一言不发
    参谋长魏振宇见此情形,站了起来
    他喊大家来到沙盘前,对金州城防和西南防御的重点过了一遍
    所有人都听得出,6军此番出战,凶多吉少()





第二百三十二章互相的试探
第二百三十二章互相的试探



    第二百三十二章互相的试探
    明知前山有老虎,不往前去也不行
    回避,毕竟不是办法,况且,生死存亡之际,作为一军之长,作为两万多云南子弟兵的老板和兄长,逃避问题不是赵一平的风格
    军部作战会议后,赵一平留下了魏振宇,单独坐了一会
    多年相知,心事相通,此刻却谁都不想先开口
    敏感,敏感话题,但又不得不面对
    最终,还是魏振宇深深地吸了一口烟,看着一军之长,试探道:
    “军座,以您的二十多年行军作战经验,您以为金州此战走势如何?”
    赵一平,在桌子后来回踱着步,看看窗外的秋高气爽,又看看桌上的妻儿全家福,胸有巨澜,却自我努力地平息着:
    “振宇,你我共事多年,出生入死,风雨同舟,眼下生死未定,存亡未卜,你我之间就不要说虚话了,来点直接的,但说妨,两万多的命运就在你我之间了”
    平日性格温和,谈吐儒雅的赵一平,难得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