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北上南下 >

第159章

北上南下-第159章

小说: 北上南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顾家德的朋友都知道,晚上他从来不在外面应酬
    “夫人,这两天你和可儿都不要出去,那些工人粗莽,不要吓坏了你们”
    “知道了,家德,你自己也注意,对了,那个掏腰包的事解决好了?”
    顾家德苦笑着,点点头
    纺织厂的工人由于劳动强度比较大,一般收入不算高,所以在这个行业就形成了一个惯例偷
    说是偷,实际上就是顺手牵羊
    下班时随身带一点纱啊、布啊什么的,既消气又解恨,还能补贴生活
    时间长了,工人就把这些当成私下的福利了
    时间长了,工厂就把工人当成贼一样防着了
    以往,每天下班,纺织厂铁定程序之一就是搜身检查,一旦发现有工人夹带物品出厂,轻则人打狗咬,重则送至警察局或者宪兵队,施以重刑不远的太平棉纱厂就曾发生过工厂保安队掏腰包,扒掉女工衣衫检查,致使女工受辱屈死的惨剧
    工人们为宣泄仇恨,愈加提高私拿夹带技巧
    工厂则认为,搜查工人是为了防止工厂丢失财物、保护工厂财产安全
    上个月,在军管会召开的工人代表座谈会上,东南纱厂的工人就提到了掏腰包的事情
    分管工会工作的军管会副主任顾清明在那次会议上,态度很坚决
    他要求所有企业在加强内部管理的同时,必须立即停止这种侵权行为,对于那些偷了工厂贵重物品的工人,厂方可以向公安局报案,交给公安局处理
    会后不久,东南纱厂门口的铁栏杆拆除了,企业在工人下班时不再强行搜身
    “夫人,你说怪不怪,以前天天搜身,东西还是不停地少,这几天不搜了,东西反倒没再少过”
    周玉看着手中的书,听了这话,若有所思
    情况如果真的是这样,这些工人也不是不讲道理的人
    但是,一场影响甚大的工人集体罢工还是即将发生
    第二百六十六章 工人要罢工()





第二百六十七章针锋相对
第二百六十七章针锋相对



    第二百六十七章针锋相对
    其实,顾振德的遭遇绝非个别
    和东南纺织厂一样,正在酝酿罢工的工厂还有好几家,而且都是临江有些知名度、上了一定规模的重量级单位
    原因是一样,加工资
    工人的感受也好,顾振德们的感受也好,其实,归根到底都一样
    这不,进入盛夏以来,掌管全市最高权力的临江军管会也明显感觉到了物价的压力、经济的停滞,以及民生问题中的诸多隐患
    大米缺少
    面粉缺少
    油盐酱醋缺少
    随便走上街头,曾经的东南第一名城,此刻相当萧条,工厂停产,商铺打烊,大量的工人失业在家,而市面上许多物资都供不应求
    军管会能不着急吗?
    打下了江山,难道毁在这战后的重建上?
    当然不能,
    用小米加步枪灭掉了武器精良、兵精粮足的国民党主力军队,难道,面对这些困难还会束手无策,打输一场没有硝烟的另类战斗?
    军管会及时出手,走访民众,倾听民意,征求经济专家和民族党派意见,最快度组建了公私粮油企业工会
    这个机构的确是对症下药,就是要从市民的米袋子菜篮子入手,平抑物价,平息民怨:
    统一价格
    统一收购
    统一采购原材料
    这一招,在早先的抗日抗拒地,后来的解放区都用过,挺管用,打击不法商贩,扼杀物价哄抬,公开价格利润,最大限度缺少中间环节
    或许,这也正是后来的计划经济在这一特殊时期的试验版本
    军管会授予这个公会很大的权力,对行业进行严格监管
    你不听工会的,好啊,转身军管会来找你,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军事管制委员会,大批干部穿着军装上班,腰里别着枪
    有东西卖,那就统一价格,这个问题能解决
    没东西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由于战火纷乱,农村老百姓哪里还有心思好好种田干活啊,加上上一年临江干旱,屋漏偏逢连夜雨,农民欠收,城里的店铺去哪里收购
    缺粮,成为民生第一难题
    **打天下,本来就是造福于民,帮着老百姓过好日子的,看着眼前这一幕幕,军管会能不心急如焚?
    没想到,最后解决了这个大问题的,竟然是不懂经济的两位主任
    李作人一个,乔向文一个
    老百姓的风吹草动都会被公安收集到,尤其是涉及社会稳定、百姓疾苦的一些情报,公安干嘛的,公开的秘密的采集渠道,那是很多的
    其中的很多重要情况,都会整理好,呈报决策者,多少年过去了,现在的公安局还是这个模式,很多省市领导上班第一件事,看看公安的专报,群死群伤、集体上访、安全事故、重点人头动态,这方面要是没啥大事,就放心忙其他了,对了,现在很多地方叫维稳信息、舆情专报
    那些日子,两个人关起门来,合计了许久,最终想到了一个笨招:买粮
    临江欠收,江南各个城市都供不应求,去哪里买?
    东北老窝
    李作人和乔向文经历一样,都是山东八路,只不过一个是115师,一个是山东纵队的,后来山东八路军两支大部队重组,成了山东军区,两个人都在机关大院,后来跟着罗荣桓一起北上东北,在白山黑水间一打就是快四年
    那些年间,搞土改,剿匪,斗**,就在这过程中,跟当地政府,跟老百姓那也结下了深深的感情
    东北大平原,自然条件优越,耕地面积大,土壤肥力高,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的最重要的粮食基地,平时最常见的,就是玉米、水稻、小麦和大豆
    其他地方听过闹饥荒的,东北听说过吗?
    山东老乡为啥就爱闯关东,说穿了,不就是那疙瘩有吃有喝,饿不死人嘛
    说干就干
    李作人立即和留守东北的老战友联系,那里答应筹集一些
    乔向文联系的人,是高唐,老读者还记得,敌工部联手158团打下来的那座县城,敌工部成功策反了城防大队大队长韩德勤,之后一举拔掉了东野大军工攻取金州的铁路线上的一个点
    战后,地下县委的王书记转成了地上的,韩德勤担任了高唐的人武部长兼公安局长,那段时间的工作接触,乔向文与他们俩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这不,一听当年的乔部长有求,王书记马上喊来韩部长,两个人一合计,马上动员,高唐除留足自己当地百姓的粮食外,动员全体乡亲多交公粮,支援临江人民
    老朋友就是好办事,这县委县政府一出面,老百姓一听,以前解放高唐的解放军遇到麻烦,二话不说,把家里的粮食拼命往粮库里运送,何况,临江开出的收购价钱,比东北当地还要高
    之后,军管会载出面,打通了铁路部门,专门调拨了运量专列
    源头活水一来,供应一跟上,困扰临江领导班子的吃饭难问题,就这样渐渐地得到了解决
    光解放上水道,还远远不够
    临江公安局、军管会财经部紧密合作,联手出击,重点加强了对一些不法商家的监控,迫使他们把价格调整到正常的利润水平上,这主要指的是没加入协会的那些私营粮库商店
    军管会明确提出要求:
    粮油产品从进货到出库,利润率为百分之十到十二,一旦过这个限额,视作投机倒把,公安机关据此可以立即拘留,发现两次违规的,立即关掉,老板逮捕判刑
    铁腕政策,正面宣传,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双管齐下,很快有了效果
    根据财经部的摸底和行业工业提供的准确信息,乔向文在公安局治安处呈上的拘留证上,大笔一挥
    五个投机倒把、扰乱物价的不法商人,迅被公安民警押上了在市中心的胜利门广场召开万人处理大会上
    大会上,行业工会表态,市民代表发言,军管会财经部宣布粮油政策,公安局当场宣布处理决定,随即把这五名投机分子游街示众
    一段时间大起大落的物价水平,在军管会的强行干预和东北原产地大量统一采购下逐渐趋于平稳
    于是,最头疼的事情,成了罢工
    军管会在研究工人罢工问题时,大家看法迥然不同
    观点基本分成两派,针锋相对,言语辩论之间都有些火津津的味道
    其实也难怪,这关系到决策者们对于临江时局的判断,对于工人运动的基本态度
    斗争派,以军管会副主任顾清明为代表,这些人大都是临江本土干部,地下党员,加上顾清明分管总工会工作,所以对工人的感情很深很质朴
    他们认为推翻了旧社会,工人老大哥理当当家作主,那么,在政权的企业里就不应该存在剥削,应该生产公开,利润最低,国营工厂成立工会,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私营企业也必须全部建立工会,工会主席直接接受总工会领导,对所在企业老板要有联合有斗争,在具体运作中要以斗争为主,监督为主,时刻为工人摇旗呐喊,伸张正义,对欺压职工的资方要坚决斗争,否则工会就是摆设
    另一派,可以称为温和派、务实派,以财经部部长王大江为代表
    他们注重从现实出发,认为工厂保持一定的利润,这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只要这样,才能扩大再生产,才能为社会提供多的就业机会,不能像要求**员一样,去要求那些资本家放弃对利润的追逐,不给这些资本家合理的利润空间和经营自主权,只会遭到他们一致的反对和对生政权的仇视,而一味鼓励工会与资方斗争的结果,一定是两败俱伤工厂没了,工人唯有失业,不让资本家不赚钱,工人的钱从哪里来
    两种观点的交锋很激烈
    东南纱厂作为案例,被摆到了会议桌上
    顾清明认为,如果不支持工人们的斗争,那类似顾家德这样的资本家必定不可能主动考虑工人福利,改善工作环境,那工人翻身做主的社会主张从何体现,制度的优越性会变成一纸空文
    乔向文前段时间,一直忙于清剿匪特,今天还是第一次听到罢工的事情
    顾副主任说得很激动,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地下工作的老党员来说,他这样的责问,听上去不是没有道理
    他言辞激烈,态度鲜明,坚决地站在工人的一面
    然而王大江部长当场提供的一组数据,却让人十分震惊
    古城临江虽然回到了人民的怀抱,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国民经济已经接近崩溃的边缘,百业萧条:
    全市工农业总产值同比下降了不少,粮食产量是降了百分之三十,还不如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数据
    煤炭紧缺,电厂的储煤量只能维持40天
    铁路燃料存量只能运行7天,达到历史最低值
    不少工厂在半年前陆续停工,有的处于半停工或怠工状态工人失业状况不断加剧
    接下来,王部长说的一段话,让在座的不少人感到心酸
    王部长和财经部的同志深入市民家中摸底调查,发现,每十户工人家中竟然有四户失业,这些失业的家庭没有任何收入,一日三餐以豆渣、野菜充饥
    “各位领导,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要鼓励多的工厂开动机器,工人有班可上,经济慢慢回暖,还是让工人们跟资本家拼命,工厂关门倒闭,工人失业回家呢?”
    王大江如此结束的一句话,让会议的气氛变得非常沉重
    顾清明的脸色异常难看
    第二百六十七章针锋相对()





第二百六十八章再挑重担
第二百六十八章再挑重担



    第二百六十八章 再挑重担
    两种观点交锋
    会议主持人李作人无法立马定下结论,宣布改日再议
    会后,李作人拉着乔向文到自己办公室坐了一会
    高大的身材,本来一副墨镜下,肉挺多的,两个多月的军管干下来,明显瘦了一圈,不过看上去反而精神了一点
    “向文,我的乔大主任,刚才你怎么不发言?有点反常”
    随手带上门,关照秘书帮他挡驾,暂时不接待客人
    一转身,笑眯眯看着乔向文
    看他关门,乔向文就猜到了这个
    那么些许时间的交往,加上秘密工作出身,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度的敏感是干这个行当的必备素养
    心里咯噔了一下
    “李军长,你别逼我,你知道我没从事过经济工作,不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李作人拍拍沙发,示意他坐下说话
    李军长自己先坐了下来,自顾自点起烟
    半晌,板着个脸,没好气地说:“少来这一套,啥时候你也和我打小算盘了啊,难不成白认识一场了”
    无语
    响,李作人叹口气,长长地呼出一口烟:“向文,你说你不懂,我他祖母的加不懂,咱们这些人打冲锋杀敌人,怕过谁,但你看着城市管理,还他娘真的需要点心思,哪里像战争那样简单啊,正面进攻,侧翼协攻,迂回穿插,多麻利,这鬼城市,你看我在这里坐着,每天最少十几个档人找我,都是来要钞票,要物资,还有要位置的,狗日的,我听着就头疼”
    乔向文听着,掏出烟,正要点上,李作人手脚快,打火机打着了已经伸了过来
    轻轻一吸,点着了,两只老烟枪便开始腾云驾雾
    “跟你说,我昨晚和罗政委打电话了”
    乔向文抬起头,眼睛里写着问号
    李作人像是回答他,又像自言自语地说下去:“我老李说这个狗屁军管会不干了,快点让我回部队,看着兄弟部队打白崇禧,打薛岳,攻城掠地,喋血沙场,那叫爽啊,叫我在这鬼地方搞什么军管,说起来好听,还不就是一大管家,给几百万人管吃管喝,奶奶的,特务被乔向文抓了,土匪被乔向文给灭了,我对政委说,政委你让我这个一军之长,几万人马在这鬼地方扫残敌,做警备,这叫啥事啊”
    顿了顿,继续道开:“你猜怎么着,政委把我给尅了一顿,说什么缺乏大局观念,全军一盘棋意识,对了,政委让我有事和你多商量,你说你这小子,闷不作声的,政委和101怎么都都那么看重你啊,政委说如果再听到我发一次牢骚,就把我和你换个位置,你说,你说,我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