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求生记 >

第355章

三国求生记-第355章

小说: 三国求生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葛亮道:“陆夷州无须多虑,但用无妨。其实这易北别动队的统军将领,联军之中子龙是最佳的人选。”
    陆仁点点头。赵云最早在就北平这里混了十来年,环境地型都很熟悉。再加上白马义从与胡虏交战多年,赵云对胡虏的战术也很清楚。让赵云带几千人去易北山道,据住险要之处再时不时的佯攻几次捣捣乱,对赵云来说应该是很小儿科的事。
    “去请赵将军入帐吧。”
    不多时赵云入帐,众人各自见礼。方一坐定。赵云便向陆仁开口道:“陆夷州,连日阴雨已然放晴,道路不再泥泞难行,联军攻克易京之战要开打了吧?”
    陆仁道:“易京的强攻之战还要晚一点。子龙你也知道这易京易守难攻,当年公孙将军筑起易京楼保守北平,能使得袁绍数战而无功,之后若不是公孙将军不听人言,势又不及袁绍,袁绍还没什么可能攻下北平。现在地司马懿带领胡虏兵马近三十万。可不比得当初的公孙将军。联军若是一意强攻,损失必然极大。”
    赵云道:“陆夷州与魏、蜀二公商议多日,可有破敌良策?北平已被胡虏占去几近一年,云心中焦虑不堪。故冒昧此来向陆夷州过问一下。若有何差遣,云万死不辞!”
    陆仁狠狠的瞪了一眼还是那么悠然自得的诸葛亮之后向赵云召手道:“子龙,你来看这图。图中易京北侧数百里之处的狭隘山道。子龙以前有没有去过?”
    赵云上前参看了一会儿道:“当然去过。那里地道路很难走。不利于大军的调动……联军该不会是想从那里进攻北平吧?云斗胆说一句,那里绝对不适合!冒然而为,只会让联军大军进退维谷。想要攻克北平,还是从易京进兵为上。”
    陆仁道:“我和魏公、蜀公商议的结果也是如此,联军主力不能从那里走。但是分出数千人去那里佯攻,分化一下胡虏的兵势却对战事有利。就是这领军之人……”
    赵去立马站了起来:“我去!我曾在那里率领白马义从和胡虏交过几次手,对那里的地型很熟。而且我还知道几条利于少量轻骑游斗的关键要道!”
    诸葛亮笑道:“子龙坐不住了吧?”
    赵云也随意的笑了笑:“云来北疆。不就是为了诛除胡虏而来的吗?来了这里却干坐上半年……这要是换成三将军。早都吵翻天了。”
    一齐大笑。笑过之后陆仁道:“子龙兄,这支别动队我和孔明先生都已议定是由你来领军的。至于随军参谋嘛……荀军师,你随子龙将军一起去一趟如何?”
    荀攸点点头道:“老夫愿去。子龙将军威名远播,能与子龙将军合作一回,攸之幸也。”说起来这件事还正中荀攸下怀。荀攸本是曹操地亲信军师,最终是因为与曹操之间的政见不一而分道扬镳。现在北疆会盟,荀攸与曹操之间可说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少不了许多脸面上的尴尬事。现在和赵云地别动队一起去易京北部打游击,不用再面对曹操脸面上的诸多难堪,荀攸也可以在别动队的军谋中大显身手。要知道,这半年来荀攸碍着一些面子上地事,可以说是一直没有在正式场合开口献过一次策,这对荀攸这种资格老且智谋深地人来说,其实是很难受的。
    诸葛亮道:“人选虽定,却还要劳烦陆夷州去与魏公、蜀公细说。再者子龙此去,后路亦当确保,同时还要不让司马懿过早的戒备到。万一被司马懿的细作探知此讯,先于山道上设伏,则子龙这一军危矣!”
    陆仁有点讨厌诸葛亮这种说话老是先说一半,故意吊人胃口一般的习惯,索性曲指敲了敲桌子道:“孔明先生,有良策只管说出来,到时我也好心里有底的去和魏公蜀公商量。你老是说一半出来,我一急之下跑了去不出糗才怪!”
    诸葛亮摇动了几下招牌大羽扇,依旧笑容可掬……
    数日之后,陆曹刘联军调拨出三万左右的兵力,由“黑山贼”张燕率领,向西北方去再取蓟郡。这蓟郡在去年地十一月经历过一番大战之后已经破败不堪,说是一座空城也丝毫不过份,胡虏们对这座空城早已经失去了兴趣。不过对联军而言蓟郡却是一个需要分兵保守地地方,一则蓟北便是关外,不分出兵去保守,胡虏如果越过蓟郡便可以直攻易京与河间的联军;二则蓟郡是连接晋阳、北平、南皮这三处地中心郡城。前者陆仁与荀在出兵前就作过必要的时候从荀陆两氏的民间家族调集军需的打算,而荀氏的家族实力主要是在司隶、颖川、宛、洛,那么经由黄河,筹措到的军需物资从晋阳至蓟郡这条路来走是比较快的。也就是刘备来时走的那条路。
    这种军事调动的明面意图比较明显,相信司马懿知道之后也不会太在意什么,但是暗中的意图则是以这次军事调动来掩护赵云的别动队从蓟北向易北山区进发。那时诸葛亮详尽的说出战略计划后,就必须得陆仁去出面,让曹操调出张燕来作配合动作。而对于这支别动队的分散胡虏军势的意图,曹刘也是十分了解的,自然无不应允。
    选调出来的军兵正在作调动前的准备,赵云也在整点着他的三千精锐白马义从和陆仁特意调给他的三千擅长山区作战的步兵。这三千步兵是在泉北关隘守将黄信那里选派出来的,常年和山越部族打交道,时不时的黄信也会按照陆仁的意思,和山越部族约定来上几次“军事演习”,因此山地作战的能力非常强。
    赵云在那里整点军兵,陆仁却抽空拉住了荀攸道:“荀军师,你也快六十岁的人了,现在却还要累你随军出征。路上多注意一下身体,别让我放心不下……”
    荀攸也跟着陆仁混了几年,对陆仁这种临行之前的罗里八嗦也早就见怪不怪,必竟荀攸知道陆仁是真的关心人。好不容易等到陆仁喷完口水,荀攸笑着应道:“主公请放心便是,攸在军旅多年,懂得如何照顾自己。到是攸这一去,主公身边就没有能够议事提点之人,主公也要多加小心……三方联军心念难一,主公要多注意啊。”
    陆仁点点头:“放心吧,我心里有数。荀军师,这别动队……”
    荀攸忙不迭的开口抢断陆仁的话头道:“重在扰,轻于攻。凡事多以侵扰胡虏防线,让胡虏疲于奔命为主。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溜。隔三差五的去胡虏背后捅上两刀,烧掉点粮草,抢走些战马,如此便足矣!”
    陆仁嗯了一声,心里却有很异样的感样。荀攸本是大儒生型的人物,可是现在荀攸说出来的话也有些幽默搞笑,看来荀攸这也是让陆仁给带坏了。不是吗?溜、背后捅刀子、抢战马这些词,一般也只会在陆仁的口中说出来。
    “启禀陆夷州,各营兵马已计点完毕,魏公差小人来问讯,是不是可以出兵了?”
    陆仁点点头,回过身向赵云那边走去……
    终卷:何谓英雄 第二十七回 游龙出渊(中)
     更新时间:2009…2…26 12:24:07 本章字数:4239
    旌旗随风舞动,步卒的脚步声与战马的马蹄声混杂在一起,联军从易京大营派出的三万多部队正行进在前往蓟郡的道路上
    河北一带进入春二月之后天气已经不再那么冷,军士们卸去了厚重的冬衣,跑走行动不再那么的臃肿难堪,再加上先前的阴雨天气已经过去,道路不再泥泞难行,因此行军速度比较快。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就是过年时陆仁发给联军军士们打了牛皮鞋底的布鞋,现在军士们也都穿在了脚上。这鞋穿在脚上走跑,对军士们来说就是舒服。
    张燕在马上取过水囊喝了几口,递给赵云道:“子龙兄,喝两口!”
    赵云也不客气,接过来就灌。只是才一入口赵云就觉得不对,停住手道:“飞燕兄,这……”
    张燕嘿嘿一笑:“放心,不是酒,是陆夷州前些时候送给我的果汁。不过我一直没喝,放了些时间之后居然有了几分酒味。”
    赵云哑然失笑道:“我在夷泉也呆了一段时日,知道夷泉有一种果酒,好像就是将果汁发酵存放一段时间再辅以一些制酒工艺而成的,你这个也差不多了。我们在军旅之中不便饮酒,飞燕兄你这个还是少喝为好,勿犯军规。”
    张燕吐吐舌头,把水囊盖好轻叹道:“这都多少年了,子龙兄你那份严整谨慎的性情还是没有变掉半分。老实说我也没想到,事隔多年,你我各投其主,居然还有再次共事的时候。”
    赵云抬头望天,亦轻叹道:“苍天悠悠,时运难料。”
    赵云和张燕其实是老相识。当初公孙瓒与袁绍对战,一向与袁绍处对敌对关系的张燕自然就和公孙瓒之间达成了一种半同盟的关系,赵云也去过张燕那里数次,与张燕一起打过仗。后来二人的际遇不同,张燕投奔了曹操。赵云跟随了刘备,虽然是敌对的阵营,但张燕受命镇守晋阳,二人也没有面对面交兵的机会,因此私交的朋友关系还是保持得不错的……虽说根本也就没什么交往。
    又行了一段路。张燕回头看看这三万多军兵,终于忍不住开口向赵云问道:“子龙兄,你在夷泉呆了一段时间吧?那你能不能告诉我,夷泉军兵到底是怎么练的?”
    赵云一楞:“你怎么突然想起来问这个?”
    张燕凑近了一些低声道:“陆夷州不是调了三千步卒给你,就随在军中吗?我怎么看这三千来人怎么看着感觉可怕。那杀气……往那里一站能把魏公派给我地两万多人全给比下去!就算是你一手训练出来的白马义从,似乎……也有比不上的地方。是什么比不上,我说不清。”赵云默默的点点头,沉吟了片刻之后道:“真要论的话,应该是夷泉军制和我们不一样。”
    “军制?这和军制有什么关系?”
    赵云又想了很久。根据他在夷泉两地呆地那段时间里的见闻大致的解释起来。
    秦汉时期主要是实行役兵制。秦时规定十六至六十岁的男子要服役两年,一年在本地,一年去戍边。到汉时,汉承秦制。不过把年龄改为二十岁至五十六岁。只是不论秦汉都是一样的农兵结合,即闲时为农,战时为兵。而且还要自备衣粮。至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诸候纷争,局势混乱,役兵制里让农兵自备足够的衣服粮实多少有些不太现实,所以稍有改动,战时的兵服与粮食是由诸候来出,但是兵员的御寒衣物与往返乡里地口粮仍然是要兵员自己来出。
    此外当然还有备不起衣粮的,也就是所谓的专属军籍。这一类可以说是属于诸候自己的私人财产。一般都担负着守境治安之类地工作。到战时就是最先冲上阵的人。因为是诸候专属,平时要出钱粮来养。所以为了防止逃籍都会在脸上刺字,军籍的地位十分低下。而进入军籍地兵士一般都是为了混口饭吃求个活命,抱着这种心态地兵战斗力一般是强不起来的。当然也会有例外,像曹操重视屯田,相比之下对军籍的待遇也要好一些,同时注意对军籍这种常备军的定期整训,因此在官渡之战时沮授曾经说出过“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曹)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这样的话。这是对战况的一种解释,同时也可以说是对各方诸候对待军籍不同情况而产生的结果地一种写照…………谁对军籍好一点,谁地军籍兵士战斗力就强。
    到了三国后期,诸葛亮重视农业生产的同时也重注“治兵讲武”,以蜀兵兵力上常年处于劣势地情况,硬是能打得魏军不敢和蜀军野战,这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来解释军籍的战斗力。
    (PS:以上有些是瓶子的个人推断,各位可别当真!)
    到了陆仁这里,陆仁当然不会傻傻的去取原样用军籍制。以前的章节里曾说过,陆仁是取消了军籍的,手上的军兵多以招慕为主,招慕来的兵士也都有年龄与服役的年限。年龄上规定是二十至四十岁,年限则为五年。这五年当中,兵士就是专门打仗与治安的,日常的训练很严,但是相应的待遇也比较好。而且五年的年限一满,可以得到土地耕种,或是选择进入专门的手工艺学校进修,修业完成之后就会是手工艺者什么的,不愁没出路混饭吃。
    说起来这也和陆仁的国力状况有关。诸候们采用役兵制,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实力不过关,养不起过多的专属兵士,而且兵士们年纪一大,打仗派不上什么用场,后期的安置也是个问题。可对陆仁来说却没有这种问题,陆仁有钱、有粮、有土地、有产业,完全养得起、安置得了,且不说汉末时期人口锐减,陆仁开发的又是当时人们眼中的“蛮荒之地”,土地要多少有多少,就算是大陆的土地不够用了,陆仁还可以趁机大举移民。把人口往海外塞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陆仁还巴不得多一些曾经在当过兵,有着严明军纪习惯的退伍老兵加入到农工商等产业中来。因为陆仁手下的兵除了军训等务之外,还被强制性的参于过文化学习,相对来说素质比较高。各行各业的发展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而陆仁手下早期退伍下来地兵,现在很多都是夷泉各行业中的一流人才。
    正是由于这种做法,使得陆仁境内的发展十分稳定,连荀这样的王佐之才投奔陆仁,了解到陆仁的做法之后都曾经大大地感慨过一番,称陆仁能“尽人所能之利”,因而对陆仁这种以兵利国,国富养兵的做法佩服得五体投地。当然荀也仔细的考较过,知道这种全力养兵的方法是要以足够的国力为前题。而曹操、刘备、孙权这些人,还不具备这样做的条件。
    好像扯远了,就此打住。简单点说,陆仁的兵就是兵。在服役期间除了打仗,什么事都不用去管,反正陆仁养得起。换句话来说。陆仁的兵制到与诸候大将们的私兵相近。而在那个时期时,战斗力最强地兵往往就是那些肯花钱粮让私兵们吃好穿好的大将的私兵。三国中最能打的几位,如蜀地关羽、魏延是,吴的甘宁都是一样的“善养士卒”,然后便“士卒愿为之用命”。这些人地钱粮俸禄很多吗?这样做能养得起地兵数当然不会多。陆仁所做的,无非就是凭着充实的国力,把这个面扩大了很多倍而已。人数少的时候或许不怎么样。但是这样的兵一多。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