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天可汗 >

第296章

天可汗-第296章

小说: 天可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慕容宣咳了两声轻轻说道:“朝廷(唐朝)授晋王以兵权联兵讨伐突厥暴|政,各族人马便应悉数听其号令同心协力,今朝廷来使传令,我等尽应接令出兵,拿下战取黑沙城的头功,让吐谷浑的名声大振,叫周边各藩不敢轻视之!”

    众贵族领立刻高呼:“汗王英明,臣等愿追随汗王左右杀敌立功。”

    慕容宣很满意地说:“如此诸位便各率部众拔营出,先到中受降城交接国书,按制补充给养,直出东北杀向黑沙城。”

    此时的吐谷浑当政者慕容氏显然算是唐朝的一个忠实属臣,慕容氏如今在吐谷浑的声威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有唐朝薛崇训一党的强大后盾,弥补了他们在以前的内乱中根基动摇的不足。所以汗王当然要坚决地拥护薛崇训的权威,唇齿关系难弃。

    众鲜卑人大多数是第一次来中受降城,等他们行军道这里见得这座城池后无不吃惊,有人惊叹道:“中城大名鼎鼎,是参天可汗道和单于路的必经要地,何以修得如此简陋,竟连瓮城也没有?”

    身穿白袍头上裹得严严实实的慕容宣淡淡说道:“唐人筑城之时,认为敌兵来了不应害怕畏缩,应出城奋力死战,独独这座城没有太多防御工事便是为了断绝将士的后盼,置死地而后生守住北方重地。和汉人书中‘破釜沉舟’含义相同。”

    众鲜卑人听罢无不对唐朝将士肃然起敬,在慕容氏的国策影响下,鲜卑族这个曾经与汉人在中原争夺空间的族群此时对汉人的心理达到了几近崇拜的地步。

    慕容宣趁机对众军说道:“鲜卑族同是黄帝后裔(他们自认如此),当无所畏惧勇猛向前!”

第九十章 造势

    离黑沙城不远有沙漠地带,导致这里的风沙特别大。一起风就满天沙子,天上的太阳也会因此变得朦胧不清,给人乌云来袭的错觉。

    随着深秋的来临这边的气候变得又干又冷,李适之也只能穿突厥人的毛皮衣物御寒,不过他的头仍然梳着中原的髻样式,于是他的打扮看起来有些不伦不类。显然突厥文化的同化能力有限,很难在短日内影响到李适之这样来自唐朝的人。

    此时默啜可汗的突厥大军击败葛逻禄的胜利消息已传到了黑沙城,城中的突厥人无不争相庆贺。唯独李适之找到大臣暾欲谷说:“现在可以开始准备逃离黑沙城了,免得事到临头措手不及,白白做了敌军的俘虏。”

    暾欲谷惊诧道:“可汗初战告捷,如今形势对咱们有利,李公子何处此言?”

    李适之没有正面回答暾欲谷的话,反问道:“您也是久经沙场的老人,晚辈冒昧问一句,打仗最重要的是什么?”

    被一个胡须还没长齐的小辈这样问,暾欲谷有些不悦道:“自然是将士们的勇猛,活在草原的万物生灵都遵循一个道理,强者食弱者被食!”

    李适之不以为然道:“我认为兵戈相对时双方实力已成定局很难有所改变,能够掌控的便是如何运用手里的实力。英明的统帅运用兵力无非就一个宗旨:思路明晰。”

    暾欲谷皱眉沉吟。李适之又道:“一场战争要如何取胜,统帅先要明白应该走什么路子目的是什么,比如有的以夺取粮道不让敌军久持为路子,有的走擒贼先擒王的路子,各有路数。相同之处便是他们都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应该如何一步步地实现……咱们以此看可汗对付葛逻禄等三姓的战事,不过就是因恼怒他们的背叛而进行的报复,时机却不对,此时唐军已经四处调兵遣将虎视眈眈,可汗的思路究竟是什么、目的又是什么?一场于大略没有任何帮助的胜仗,又有多大的意义?值得如此兴高采烈么?”

    暾欲谷神情稍变,下意识点点头道:“那李公子认为晋王薛崇训他们的思路明晰否?”

    虽然李适之对薛崇训毫无好感,将其视为篡夺李唐大权和造成自己落魄至斯的罪魁祸,但说到这里他仍然就事论事:“薛氏及其同党多次取胜,不论全部归于运气,定有他的长处。这次对突厥汗国用兵,其思路之明晰一目了然:先造势自居大义,以突厥人为残暴罪恶之源,以利以势拉拢有利于自己的各地势力,孤立削弱突厥;然后逐步蚕食,将形势不断向有利于己的方向展。薛氏此时不急不缓,到如今尚未调兵出河套,显然他们的思路早已确定为掌控形势!”

    李适之翘望向西南方向,在风声中沉默了许久道:“在这样的策略下,战不在于斩获和实际作用,而在于造势。如果我在他的位置,必选突厥都城黑沙城!突厥可汗率主力在西北,又恃胜疏于防备,正是绝佳战机;而拿下现在的黑沙城虽然获利不多,但此城名为突厥都城,名声在外于造势极为有利。到那时一些忠心摇摆的部族就太容易被唐朝争取过去了……现在默啜可汗为了惩戒背叛者大动干戈,殊不知大势当前之时人心浮动,能惩罚得过来么?”

    暾欲谷神色一冷:“李公子认为唐军会趁此机会袭击黑沙城,所以才建议咱们早作逃跑的打算?可现在晋王的人马还没到达河套地区,大军聚集还不知要等到何时,他怎么打黑沙城,难道飞过来?”

    李适之冷笑道:“慕容鲜卑人以及东边的那些依附朝廷的部落,谁都有可能。就眼下的形势,您还担心薛氏没人可用?”

    李适之出言相激,当然不是真想让暾欲谷准备逃跑,而是希望暾欲谷通过自己的实力影响到汗廷决策对黑沙城做出一些必要的防范。暾欲谷这个老头子在突厥当政者中间算是一个比较有智慧也比较开明的人,他应该能想通其中的干系。

    果不出其然,暾欲谷对李适之的建议认真对待了,他虽然不认为黑沙城必然会遭到攻击,但想到此城距离唐军控制的地区不远,此时又防备空虚,确实有必要提高警惕。于是他便找到了留守南廷的拓西,说服了这个默啜可汗的儿子。因阿史那默啜的另一个儿子杨我支受唐朝影响太多,不得突厥贵族看好,实际上托西是默啜内定的继承人,他在可汗面前说话自然管用多了。

    默啜可汗在西北前线见到了托西的信使,“风闻唐军可能袭南廷,托西派人来请兵防备”。默啜有些不悦认为儿子胆小,但身边的大臣纷纷进言可汗离开黑沙城之后,防备确实不够,既然有风闻便不能掉以轻心。默啜这才分兵一万骑返回,命令他们听从托西的号令防守黑沙城。

    事有凑巧,等可汗的援兵刚刚到达黑沙城时,城中就得到了斥候的消息,现一大股骑兵已离城百余里地,方向直指黑沙城!暾欲谷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对李适之的态度上升了敬重的地步,竟能料事如神叫他不得不再次刮目相看,由是愈看重这个从唐境逃过来的汉人。

    这时“小可汗”托西也觉得暾欲谷很有智慧,因为向托西提出防备之策的人是暾欲谷,托西便急招暾欲谷到汗帐议退敌之计。暾欲谷随后也叫上了李适之一块儿。

    汗帐便是默啜一家居住的地方,现在默啜不在此地,托西也不敢坐上面那个位置,还是按照平时的习惯坐,把正中那光线阴暗的座位给空了出来。

    等暾欲谷等人都到齐了,托西便说:“探明出现在南廷西南面的人马约三万骑,是鲜卑人,应该从中城那边来的,看来是敌非友来者不善了。这拨人行军迅,被咱们的斥候现时已距离百余里地,到达南廷也就两天左右的时间。该当如何退敌,大伙可有办法?”

    暾欲谷看了一眼李适之,然后才转头对托西说道:“幸好援军初到,不过仍是敌众我寡的局面,应立刻将兵力分派防务,凭据工事以弩炮箭矢击退敌兵,再派使者前往可汗营地,坚守待援,决不能失了黑沙城。”

    突厥虽不善筑城守土,但吸纳了从唐朝叛逃过来的高句丽旧部等部族,已能制造一些大型的攻城守城器械,所以暾欲谷才有底气说要守城。而且按照李适之阐述的战争思路,唐朝派兵打黑沙是为了造势,那对于突厥来说无论用什么方法击退了进攻不让唐朝得逞目的,就对突厥有利。

    援兵将领立刻就反对:“畏缩到城里让他们来打?这也太窝囊了,什么鲜卑人算什么东西,只要让咱们在草原上迎敌,定能杀退这帮乌合之众!”

    这时李适之淡淡地说道:“你们无须动气,也没必要急着消灭鲜卑来犯之军。正如暾欲谷大臣说得一样,黑沙城才是此战争夺的重点。不过我也不认为退到城中死守是守城的好办法,突厥人本就是游牧迁徙之族,并不善于固守之道;与其那样,还不如挥骑兵的优势,将骑兵布置在外攻守兼备,与城池守军相互接应,此当上策。”

    托西用不信任的眼神看向李适之头上的式,暾欲谷见状说道:“最先预见敌兵攻击黑沙城的人便是李公子,我也觉得他献的计策不错,请善加考虑。”

    托西这才问道:“如何攻守兼备?”

    李适之抱拳道:“兵无常势,交战时将帅应顺势而随机应变,不过总体的大局应先议定。既然鲜卑军尚有百余里路程,这百余里便是我军的纵深和机会,骑兵出城游戈,在此路程上寻机出击,战有利固好,稍不利便退兵另寻时机;于是等到鲜卑人兵临城下之时锐气已失,又因侧翼时刻被我城外骑兵威胁不能全力进攻,城内外相互策应可让敌兵无法进取。”

    这个办法确是迎合了突厥人的作战习惯,一时间就有不少将领附和赞成。李适之在三城呆过一段时间,无论是亲眼见识还是耳中听说,都对突厥游牧兵的战法有所了解,此时倒也派上了用场。

    托西见许多人都赞同,便爽快地说道:“时间不多了,既然大家都支持这个办法,就这样办罢!传令骑兵立刻出城,城中守军检查军器,咱们给鲜卑人一个迎头痛击!”

    汗帐中计议定,黑沙城附近的突厥兵便顺利地调动部署,托西又派了第二拨信使前去报知默啜可汗,一切准备完毕。

    而李适之这个汉人可以出谋划策,却不可能有兵权,等突厥人们都忙碌备战的时候,他反而无事可做了。他登上城头观察城池的防务时,正看到一群群突厥骑兵6续出城,在风沙暗日中显得额外壮观。只不过这些兵马是外族之兵,再壮观也引不起李适之的情绪,心里反倒有些不是滋味。

第九十一章 城下

    吐谷浑军慕容宣部向东北方向行军,距离黑沙城八十里忽报突厥骑兵来袭。;m/F/X/s;n/e/T/鲜卑军遂调整方向面向摆开对敌,突厥骑兵占据一高处动进攻,双方战了半日不分胜负,慕容宣靡下五部人马连一部都没被冲破,突厥骑兵遂远遁。追兵追了一会儿就被下令停下来了。

    慕容宣召集部将说道:“默啜可汗远在西北,此时黑沙城兵力空虚,据近几日的探报附近的突厥人总兵力也就一万多人。我们无须与之纠缠,目的攻取黑沙城再作打算!”

    众将以为善,遂率兵继续推进。短短八十里地被突厥骑兵袭扰了好几次,但每次突厥人稍有不利便急忙撤退,鲜卑军抓不住机会,双方各有伤亡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两天后慕容宣的部队才到达黑沙城附近,经过几场来回冲突人马已有些困乏。但见突厥骑兵也全部布置在了城池近左,作好防守都城的准备,慕容宣观其阵营后说道:“前两日的袭扰突厥人只是为了延缓我军夺城,而不想决战故未能取得进展,今日兵临城下,他们已无路可退,胜负在此一战愿诸军共勉。”

    有大臣建议道:“我大军千里而来,并不急于一时,又因连番冲杀之后马力疲惫,汗王可先退十里扎营布防,养精蓄锐之后一鼓作气拿下城池。”

    但马上就有人说:“突厥骑兵只有那一部,与我缠战几次,同样人困马乏。并不差别又何须贻误战机?”

    刚才那人皱眉道:“突厥马比河陇马矮小,但耐力却非常好,我们怎么能用己之短处和彼之长处相较?”

    这时慕容宣开口道:“你们说得都有一番道理,但我军有人数优势,不必与之计较。今日兵临城下如逡巡不前恐夜长梦多。此突厥汗国之地,所住之民皆默啜臣民,拖延下去唯忧意外之援救,到时我们懊悔莫及。”

    众臣听罢便纷纷喊道:“汗王英明。”

    于是鲜卑三万骑兵便布阵向黑沙城缓缓靠近,他们将军队分作五部,前后各两大股人马、王旗中军位于中间,以中规中矩的排列抱团行进。相比之下,鲜卑人的目标只有一个部队便能更加集中;而突厥那边的人马显得更分散一些,探得城外骑兵分成了三份,面对西南方以品字形布置,且相距很远,左右两翼的阵营几乎挨到城墙了。

    两军对阵,浅色调的鲜卑军和深色调的突厥人就仿佛是一种黑白对比。大约吐谷浑那边日照更多的原因,吐谷浑骑兵的衣着以白色和浅灰为主,头上也包得严实,头巾将脑袋和头盔一起蒙住,还有的带着帷帽,纱巾遮着便于阻挡风沙,大多数人都看不见脸。而突厥人则打扮得黑乎乎的,有的带着铁盔兜帽有的披头撒,从形象打扮上看起来突厥人甚至比吐蕃和吐谷浑鲜卑人都要落后。

    视线中能看见的一股突厥骑兵挡在城池前面,目视估摸着有三四千人。吐谷浑王帐遂令旗命令前军左翼进攻正面的敌军,一部人马约六千,大概是突厥人的二倍。

    突厥人马原地不动,鲜卑军一部前进数百步之遥时,中间的一个一身甲胄的将领便用吐谷浑语大声喊道:“让残暴的北方野蛮人见识咱们鲜卑人的勇猛!”

    众军摇旗呐喊,气氛越来越热烈了,战马的马蹄也跑得越来越快,各营协同向对面冲锋。远远看去他们就像是一片白晃晃的潮|水湮没过去。

    手持长兵器的骑兵打头阵,两边都有类似长矛的兵器只是构造稍微不同,名字也不相同。短兵相接之后,骑兵多以刀剑拼杀,铁器在人海中乱晃,犹如干涸的池塘鱼儿急剧地跳动。吐谷浑人的刀剑样式大多是直的,而突厥人则多以弯刀砍杀。双方各有死伤,看不出明显优劣,但突厥人少为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