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刺明 >

第537章

刺明-第537章

小说: 刺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都可以自由来往的。既然是公共的,那就没有需要过于关心了。可是,如果说,这些海洋也是领土的一部分,那就有需要予以重视了。
    对这一点,来自后世的张准,固然有很深的感触。咱们中国人历来都没有输给什么,在数千年的时间里,一直都是世界的领头羊。只有近两百年来,才被人欺负的厉害。而这个欺负,正是从海洋开始的。北洋水师的覆没,对任何一个有志气的中国人,都是刻骨铭心的痛苦。
    如果我们总结反思近代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可列出很多条来,诸如封建制度的没落、小农经济的封闭落后、清政府的昏庸**、闭关锁国等,但持久以来固守着封闭的大陆意识,没有形成开放的海洋意识也是其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封建几千年,以重农抑商为主要特征的大陆意识根深蒂固,这是造成工具方海洋观念巨大差别的症结所在。
    在我国传统的经济思想中,重农抑商,几乎一直占据统治地位。老子从农民小私有者的立场解缆,提倡小国寡民、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否决商品经济,否决商业带来的剥削思想。
    老子认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是最自然的、最理想的生存环境。小国寡民就是老子所指的“道”在社会上的再现。
    老子作为道家的开创人,开启了中国几千年来崇尚自然、努力与自然合一,务使生活超然、洒脱、逍遥的精神内涵。尤其到宋朝时儒释道合一,老子的道家思想更植根于中国人心中,形成了中国人性格中的一部分。
    老子的重农抑商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自汉武帝“免除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孔子学说成为2000年来封建文化的正统。被誉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其经济思想主要内容之一就是“重义轻利”的“义利观”。
    儒家正统所尊崇的农本思想和耻于言利的观念,为后代重农抑商思想的成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先秦法家的杰出代表、奖励耕战富国强兵的改革家商鞅,是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第一人。
    商鞅把农业看做“本业”,把工商业看成“末业”,提倡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他拟定的新律例定,凡是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以免除劳役和赋税;凡弃农经商,要将其全家沦为官府的奴婢。
    先秦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则把重农抑商思想又向前成长了一步。他在著名的《五蠹》中把商人列为危害国家、社会的“五蠹”之一。明代我国著名的科学家、被誉为“引进西学第一人”的徐光启也极力推崇农本思想,认为农业是“生民率育之源,国家富强之本”。
    以上这些重要历史人物关于农本思想的论述,对我国重农抑商思想的长盛不衰阐扬了重要作用;加之受“三纲五常”以及“父母在不远游”等封建礼教的束缚,以开放、进取为特征的海洋意识的形成受到极大的限制。
    重农抑商成为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的经济思想,深深地植根于封建经济基础之上的文化观念,直接影响了中华民族走向海洋以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进入封建后期的明清两朝,厉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达数百年,使得中华民族贵重的海洋意识几近泯灭。
    “对海洋,我们认识几多呢?”
    “郑和七下西洋,看起来威风,可是,他是否真的认识了海洋呢?他下西洋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我相信在座的很多人,可能城市觉得,不重视海洋,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啊大海空荡荡的,什么工具都没有,远远不如土地来的重要可是,我要说,你们错了你们完全错了”
    “海洋对我们很是的重要甚至是关乎生命的重要要是我们控制了海洋,倭寇根本就没有上岸的机会要是我们控制了海洋,日本也根本没有在朝鲜登岸的机会要是我们控制了海洋,西洋人的舰队,根本不成能呈现在南洋”
    “有朋自远方来,有敌自海上来以前,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太封闭,太自我,太清高,认为我们乃是天朝上国,是世界的核心,其他人都要仰仗我们的鼻息而存在。可是,我必须冷酷的告诉大家,你们又错了”
    “这个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民族,也有许许多多的国家和我们陆地相连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相当的部分,和我们是没有陆地连接的。只有海洋,才能将所有的民族和国家,都联系在一起。换言之,海洋才是联系全世界的纽带”
    张准毫不犹豫的将自己的话题,一步一步的引入核心。
    不错,明国人的思想,简直比较守旧,比较封闭。可是,你不克不及说,明朝人愚蠢。你不克不及说,明国人目前不晓得海洋的利益所在,以后也不晓得海洋的巨大利益所在。事实上,明朝人很是伶俐,一旦他们的脑袋开窍了,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也很快。
    好比说,徐光启、孙元化、赵士祯等人,在接受了西洋传来的各种科技文化知识以后,很快就能学为己用。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有关红夷大炮的。红夷大炮的准星、照门、刻度这些,都是徐光启发现的。而孙元化,更是复制出了性能更加先进的红夷大炮。
    可是,有时候,伶俐反被伶俐误。郑和七次下西洋,除炫耀武力,还带来一个巨大的后果,就是确信明国的周围,根本没有威胁明国的海上力量存在。从东亚到非洲海岸,根本没有任何的国家,可以对明国造成海上的威胁。
    这是一个巨大的误会。一个屁股决定脑袋的误会。那时的明国统治者,在建文帝的影响下,最先想到的,乃是巩固自己的统治,而不是去获取利益。当他们觉得自己的统治已经很是稳固,不会受到侵犯的时候,他们就对海洋无视了。
    人如果太过伶俐,很容易走歪门邪道。国家也是如此。如果郑和舰队,不是因为某些目的前往西洋,而是实实在在的想要发家致富的话,所过之处,早就成为明国的殖民地了。以那时郑和舰队的力量,拿下沿途的国家,根本是不费吹灰之力啊
    “现在,我要论述的,乃是一些最基本的海洋理论。大家听起来可能有点陌生,不过,我相信以大家的伶俐,最终城市弄懂的。”
    张准娓娓而谈。
    他要论述的,简直就是一些最基本的理论,一些可以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可以接受的基本海洋理论。只有虎贲军海军明白还不敷,还要在场的所有人,都明白这一点。否则,陆军永远城市拼命的阻挠海军的成长,拼命争夺海军的军费,而高弘图和张慎言等人,也不会理解他的决定。
    人类对海洋战略地位及其价值的认识,是一个不竭深化的过程。自远古时代至十五世纪,接触海洋的人主要是居住在沿海地区的居民,利用海洋的活动主要是采拾贝类和捕捞小鱼,利用海水制盐,在沿海航行。靠海吃海和就近航海的实践,使人类形成了海洋有“鱼盐之利和舟楫之便”的认识。
    在中国古代,因此而形成了“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的思想,呈现了“官山海”即国家管理山区和海洋(主要是海盐生产)开发的政策。这是十五世纪以前,人类对海洋价值的基本认识。必须认可,高弘图和张慎言等人的认识,都停留在这个阶段上。
    整个大明朝,所有人对海洋的认识,其实都基本停留在这个阶段。明朝大部分的沿海人民,只晓得利用海水来煮盐,利用大海来打鱼,其他的,基本上就不懂了。好比说,张准刚刚穿越到来的时候,杨家屯就是这个样子的。海上贸易,那是很少人才有资格进行的。
    自十五世纪后期开始,世界大航海时代到来,发现了新大陆,开辟了新航线,进行了环球航行,扩大了世界市场,开始了近代殖民掠夺,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时代到来了。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合。
    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地、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解体的封建社会内部的**因素迅速成长。可是,明朝人对海洋利益的重视,还远远不敷,尤其是北方人。
    北人骑马,南人乘舟的惯性思维,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归正已经深深的渗透到每个人的血液里面去了。张准在河间府的时候,还特意查询拜访了一下。结果发现,在河间府,真的没有一个大商家,是进行过海上贸易的。他们对大海的抗拒,可见一斑。
    “为什么江南要比北方富饶?”
    “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江南发财的海上贸易”
    张准继续侃侃而谈。
    他解释说,世界上大都沿海地区由于濒临海洋而形成优越的地理环境,气候温暖适宜,适合人类居住,适合经济和社会成长,成为发财地区。中国的沿海地区濒临太平洋西部,处于中纬度地区,气候宜人,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按理说,它应该是中国人口密度最大和经济、文化、科技最发财的地区。
    可是,明国目前,并没有真正形成沿海的经济带,甚至,连人口也不是沿海地区最多的。明国人口最多的地区,乃是中原。山东虽然三面环海,其实人口其实不多,商业贸易也不发财。不克不及不说,这是很是遗憾的,和世界的成长是不相称的。
    “我之前说过,现在,在遥远的欧洲,西洋列强正在快速的崛起。”
    “相反的,我们的国家,在海洋上,还是固步自封。”
    “为什么?我们的郑和舰队到哪里去了?”
    张准深沉的说道。
    这是他正式质问朝廷的第一炮。
    是的,这是张准在公开的场合,首次全面指责朝廷的不是。
    明朝统治者逆历史潮流实行禁海,从客观上阐发是与那时的海盗盛行有关,但从深条理上来阐发是有其深刻内在原因的。首先,对封建统治阶级来讲,提倡还是禁止航海只能以能否维持封建统治为标准,一旦航海活动损害甚至摆荡其封建统治的基础时,禁海和停止航海就在所难免。
    明初提倡航海,其目的是为了追求万邦来朝的盛况和奇珍俱至的侈奢,以及显示国力的强盛与稳定。但当航海增进社会商品经济的成长和市场的繁华,增进人们思想的解放以及带来新的社会lun理道德观念,使封建统治者无法驾驭人们的思想而危及封建统治时,则被坚决禁止。
    商业活动,尤其是海上贸易,不像农业生产者那样被固定于一地而“实难控制”,且从商者不是分离地而是相对集中地进行活动,容易“啸聚生叛”。他们不像农业生产者那样易于驾驭,思想活跃,“不服德教,且与蛮夷相通,危及教化”。
    这样,航海活动及其他工商业的成长。就超出了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秩序所能容忍的限度,摆荡了“以农为本”的自然经济基础,予以取缔就成为必定了。
    由此可见,郑和下西洋被停止,明朝初年中国航海事业大成长的节奏突然中断,素质原因还是封建统治者感受到了航海活动对封建政权的潜在威胁。从这个角度来说,张准的海洋战略,和明国朝廷一贯坚持的方针政策,是格格不入的。哪怕是开了海禁,明朝统治者,依然还小心的阻挡来自海洋的影响。
    其次,封建政权对商业垄断、限制性经营政策的推行,使封建社会的工商业得不到顺利的成长。从人类社会成长的进程看,一个民族只有把自身置于世界市场之中,才能取得资本主义生产体例成长所必须的广阔空间。反之,如果一个民族孤立于世界市场之外,就失去了最适合于资本主义生产体例成长的大气候。
    在封建体制的躯壳中,资本主义即使破土而出,仍有被窒息的可能。而西方国家海洋活动大规模、延续性的成长,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成长几乎是同步的。通过航海活动,资本主义打开了境外市场,取得了境外原料,为其高速成长提供了条件。可以说,如果没有新航线的开辟,没有向海外的扩张、掠夺,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而中国漫长的历史持久处于封建社会中,从社会制度上根本限制了中国海洋商贸活动的成长,影响了中国经济走向世界。固然,这里面也有客观的原因,就是中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绝大部分物资都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从外面引进来。
    其三,从明朝的政治经济形势看,郑和并不是没有成为“哥伦布”的机遇,也并不是因为中国的航海技术达到不了美洲大陆,而是中国没有成绩郑和成为“哥伦布”的时势,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没有开拓性的海权意识。
    明朝统治者尽管提倡了郑和下西洋,但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只是为了显示中国的富强,厚往而薄来,即纯粹是服务于天朝帝国所谓的扬威政策,不是为了开辟向海外开放的海上航线。
    尽管郑和在屡下西洋的对外交往中开阔了视野,呼吁明政府重视航海、重视海权,但在那时的政治、经济布景下,既不成能引起统治阶级的重视,也不成能为统治阶级所接受。
    明清两朝禁海400余年,严重束缚了中华民族向海洋成长的进取精神,隔断了同国外的交往,抑制了商品经济的成长和对外贸易,抹杀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国家的成长处于僵化、停滞状态。
    “要说到海洋,我必须向大家介绍一本书。”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海权论》。”
    张准挥挥手,让人将一大箩筐的书本搬上来。
    这是他通过沈凌菲,找江南的印刷厂,印刷出来的第一本书。尽管外表不是十分的精美,价格却很是的低廉。明朝的雕版印刷和活版印刷业都很是的发财,张准印刷了三千本的《海权论》,也不过是五百两银子罢了。
    《海权论》张准基本上能够滚瓜烂熟的几本兵法之一。没体例,海军陆战队不知道海权论,那简直就跟佛教徒不知道如来佛祖一样的可笑。以前在军队的时候,《海权论》的内容,也是随时要考核的。嗯,不是考核张准自己,而是考核新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6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