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重生之大明国公 >

第905章

重生之大明国公-第905章

小说: 重生之大明国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句用在几百年之后的话,在任何时代也都是完全适用的。就比方说如今已经实行了《考成法》的现在了。
  官员们不敢懈怠朝中的命令,而自己原本的职责也是如此。但是这只是一方面而已。而这些人将自己应该做的正事全都办好了之后,贪赃枉法的事情,也是不敢像过去那样大大胆胆地干了。可是不敢明目张胆,但是现在的这种日子,即便是没有什么不足,却也是不同于之前的那种逍遥的。
  所以如今,也还是有人又开始在暗中做些小动作了。就比方说贪污受贿这种事情吧,以前那都是大大方方的,怀中揣着银票,甚至是让人抬着现银,就敢到自己的上官家中去拜访。而现在,这种事情依旧有发生,只不过是由明转暗,变成了偷偷『摸』『摸』地干了。
  虽然说,这么一来的话,似乎情况并没有什么好转,该干的人还是在干。但是实际上,如今的情形,却是要比过去好的太多了。最起码的一点,如果下面的人一直都是这么干的话,这事情的规模,也就变得比原来小的太多了。
  而这种事情,一旦规模变小的话,也就意味着,即便是有人贪污受贿了,这银款的数目,也就会变得非常小。并且这么一来的话,对于那些贿赂他人的人来说,这些银子也就只能够称之为普通的孝敬了;而对于那些受贿的人来说,他们所受到的银子,不只是数目远远小于以前的,更重要的是这种事情,他们还要担着风险,毕竟现在朝廷对这种事情的监察,实在是太过厉害。再加上如今的锦衣卫都指挥使张凡可是张居正的门生,如此一来的话,这些人就只有更加小心了。
  而再让这些人为了这么一点钱财就去将那些毫无政绩的人提拔上来,也显然是不可能的,没有人会傻着冒这么大的风险的。
  如此一来的话,既然那些受贿的人不会凭着死命来提拔那些行贿的人,最多也只不过是保护他们而已。这样将来朝中就不会出现什么因为这种关系而聚集起来的党派了。而这种党派既然不会出现,朝中也就不会出现那种几个势力相互争斗的场面。
  虽然说,如今把持着朝政的一伙人,就是以张居正为首的这么一群人,也能够算成是结党成群了,可是最起码这伙人,不论他们有什么野心,他们也的确是能够把朝政弄好。这才是重点。
  总而言之,《考成法》就是这种用这么多层层叠叠的联系,从而来约束各级官员的一种新法了。
  而最近,这《考成法》虽然施行起来还没有多久的功夫,可是这成效是当真不错。而也是因为如此,张居正才是打算暂时将已经走上正规的《考成法》给放下来,而是要继续他的第二步计划了。
  而这所谓的第二步计划,就不再是面对朝政方面的,还是面对民间的新法了。
  只不过这件事情,做起来比之《考成法》是更加困难。虽然说朝廷里面的情况极其复杂,但是朝中的官员全都在朝廷之下,相比起来,却是统一的。
  可是民间则是不同了。大明的疆域如此之大,即便是都在大明统领之下,但是不同的地方却也是有不同的规矩。如果要按照朝中的标准来统一执行什么命令的话,必然是会遇到困难的。所以,张居正的这个法子想要成形,那必须要精打细算才行。而现在,张居正找张凡过来,正是为了这件事情。
  |。
  更多到,地址
  
第一千四百零六章 如何能行
      即便是对于历史再怎么不熟悉的张凡,而提到明朝的话,除了皇帝之外,第一个能够想的起来的大臣,也绝对是张居正了。1当然,张居正这位张凡最起码是名字最为熟悉的人,如今就坐在他的面前,并且两人的关系也绝对是非同寻常的。
  不过这些并不是重点,重点是如果说提到张居正之所以会如此被人们耳熟能详,自然是因为他所干过的事情了。并不是什么把持朝政之类的,而是在于张居正在大明中期施行了新法,并且这新法,即便是不能让大明中兴,却也是让明王朝改善了不少。
  总而言之,张居正非常出名。而对于张凡来说,当然是指还没有见到张居正,不了解这个时代的事情的张凡而言,张居正的新法,最为出名的自然是他所提出来的《一条鞭法》了。这《一条鞭法》比起来《考成法》那可是要有名的多了。对于张凡而言,光是它的名字,就足以让张凡这个对于历史并不怎么精通的人,都能够记得住张居正的名字和这《一条鞭法》的名字了。而也是因为如此,即便是张凡在那个时候还并不太清楚到底《一条鞭法》是做什么的,可是最起码的一点,他知道这《一条鞭法》绝对是用在民事的。
  而现在,张居正对张凡说,找他来是为了新法的事情。而如今,朝中张居正的吏治新法早已开始施用了。而接下来的,自然也就是在民事所要用的了。而既然是张居正所提出来的,那么张凡根本就连想都不用想就知道,张居正所要用的自然就是《一条鞭法》了。
  实际,早在这之前,张居正就已经开始筹划这件事情了。而那个时候,他也就跟张凡考虑了很多。
  诚然,既然是要施行新法,那就必须得拿出来一个才行。当然,不管什么样的办法,不论再大还是再小,却都是人所想出来的。
  而那时摆在张居正面前的办法有两个,其中一个就是靠他们自己在创出来一种新的办法。
  这并不是什么妄想,实际《考成法》就是如此。张居正的《考成法》的确是借用了很多其他人的东西,但是那也只不过是一点点,当中很多的东西,大的框架,甚至于当中很多的条条框框,全都是靠着他自己,当然还有张凡的帮忙,这才是做出来的。
  而这种自己去创造,总是会在一开始的时候遇到一些麻烦的。或许刚开始看不出来,但是一旦实际用起来,也就会有『毛』病出现了。不过这些并不是什么问题,毕竟张居正不只是这新法的创造者,更是执行者。再加如今的朝政,也是把持在他的手中的,所以即便是以后遇到了什么问题,再去更改也是来得及的。
  而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借鉴早就已经有的法子,然后稍微改一改。这或许是借助前人,甚至于是前几个朝代的办法;又或者是借助如今就正在用的法子,但是却是没有办法推广到全国的。
  对于如今的张居正来说,他的面前摆着两个办法。
  而现在,他却是实在不太适合,再去重头创造一个法子了。并不是说别的,只不过是因为,这种方法的话,不仅仅耗时太久,而且非常麻烦。
  毕竟,民事和吏治完全不同。之前就曾经说过,朝廷当中的各种事情,虽然说是无比麻烦的,不仅仅党派众多,而且当中的关系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情况,比比皆是。但是同时,朝廷的事情也是非常简单的,因为不管任何人,只要是官吏,那就要在朝廷之下行动了。
  如此一来的话,就让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了起来。只要朝廷要改,那么无论下面的关系多么复杂都要改。
  但是如果放到民事,就完全不同了。
  或许有人会说,这不是一样嘛。官吏们在朝廷之下,不管关系多么复杂,而朝廷如果决定了什么,下面的官吏不管如何也得要照办。这么一来的话,民事岂不也是如此嘛。毕竟不管任何,百姓们也是在朝廷之下,更加不用说这些百姓们比起来官吏,虽然人数多了不少,但是却更加地听话。朝廷一旦做了什么决定,他们必然会顺从的。
  听起来,事情的确是如此简单。但是实际,这件事情比想象中的要困难的多了。
  要知道,大明治下的疆土,那是何其之大!虽然说朝廷并没有进行过详细的统计,但是更具各省各府所报来的情况,如今差不多也有将近六千万的人口。这是一个何等庞大的数字!
  而如此庞大的人口,也就意味着当中关系的复杂了。在大明的疆土,生活着的人,可不光是汉人,即便是那些西南或者东北的个别民族需要个别对待,但是即便是在中原,也是生活着很多其他族的人。而这些民族之间,相互的风俗并不相同,也就造成了很多的区别和麻烦。
  如今,即便是不说这些不同的民族了,只是看汉人这个庞大的民族。而即便是如此,也变得非常复杂了起来。汉人实在是太多了,分布在大明疆土的大江南北。虽然说这些都是汉人,但是却并不代表着他们就是相同的。南辕北辙,不同的地方,风俗习惯不同,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甚至于,哪怕是在同一个地方所生活着的同一个民族的人,也仅仅是因为地域之有着微小的差别的缘故,也会让他们之间产生巨大的差别。
  如此一来的话,这就是张居正的麻烦所在,也是他不可能在如今再重新创造一个新的法出来施用的缘故了。如果他想要这么做的话,那么无疑,他必须要创出来一个各地方,各族人,甚至于同族人但是不同风俗的人全都能够接受的法才行。
  而这么一来的话,也就意味着张居正如今必须要做的事情,就是去了解大明治下的所有疆土的风土人情。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且不说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就算是如今张居正位高权重,这种事情完全可以让别人替他来收集。但是收集到的消息,却也根本就不可能详尽。而他这边,仅仅靠着这么几个人,也根本就没有办法将这些事情全都考虑到。
  所以,张居正也就只能用这种借鉴他人的办法了。借鉴一个切实可行的,同时也是在大部分地方都已经施行,并且也是已经有了成效的法子了。
  而这也是为什么张居正会找《一条鞭法》的缘故了。
  总而言之,张居正并不是《一条鞭法》的发明者,只不过是他将《一条鞭法》给推广开了而已。
  说起来也实在是太过复杂,简单一点就是,在明代的徭役,原有里甲正役、均徭和杂泛差役这么几种,而当中以里甲为主干。以户为基础,而户又以丁粮多寡来分为三等九则,从而作为编征差徭的依据。这种徭役,其根据就是在于自家耕作的小土地非常广泛,因此朝廷才会如此决定。
  可是到了大明中叶之后,各地的土地兼并实在是太过严重,官绅包揽、大户诡寄、徭役日重、农民逃徙等等缘故,里甲早就已经名不副实。如此一来,朝廷的收入也是一年比一年减少。
  如此一来,朝廷自然是要改才行。显然由人头来计算已经是不实际的问题了,而渐渐的,开始将方向从人丁转向了田亩。再加大明之时,商品经济也已经开始发展,货币比之以前更有作用,如此一来,也是为改革创造了条件。
  但是与此同时,却也是有人并不想要如此。毕竟这样虽然是对于国家有好处,可是当真改了的话,这税收也就要从田地里来出,哪家的地越多,哪家每年所要交的钱也就越多了。这对于那些名下有大批土地的人来说,绝对不会是什么好事。而这也实际就是不管在什么朝代,一旦遇到了需要变法之时,都会有无数的人站出来反对的缘故了。
  而张居正所打算用的办法,实际最早的时候,在宣德年间就已经开始出现在江南了。虽然跟如今的办法有着天差地别,但是大致却有着相同。
  而现在,张居正所需要做的,就是如何将这法子,推广到全国。
  如今,摆在张居正和张凡面前的问题,并不是这个法子到底需要怎么去改才能够让百姓们都认同,也不会引起多大的反对。最重要的是,如何才能够让朝廷通过这个法子。
  这可是关系到最为根本的利益的事情了,即便是张居正是如今的内阁首辅大学士,但是一旦牵扯到这种事情,那些利益受损的人,到底会不会同意,却也是不一定。同意了会不会贯彻施行,也是非常难说的事情。
  所以,与其说是张凡跟张居正在讨论到时候应该怎么来变法,还不如说是两人在讨论到底用什么法子能让这法全国通行来的差不多。
  只是,这也并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毕竟虽然到时候还是会有麻烦,可是朝廷如今,那可是站在这边的。就算是到时候朝中的人全都反对,想来强行通过也是可能的。但是这自然不是张居正想要的。
  而张凡却是知道,这个法子能不能行,在于李太后。但是李太后会不会同意,却是在于朱翊钧了。
  
第一千四百零七章 早有打算
      为何这件事情,明明是摆在朝廷里面的,但是张凡和张居正却是说这件事情最为关键的地方却是在朱翊钧的身上。====这个自然是有原因的。要知道虽然如今,权力在李太后手中,即便是说张居正如今独揽大权,但是实际上这也只是因为如今李太后非常信任他,将权力交给他而已。但是真正的决策,还是要在李太后手中。
  像如今张居正所要做的这种新法的事情,这关系自然是太大,而不是张居正一个人说行就行的。因此,到时候不管是朝中的人同意还是反对,最终还是要李太后来说话才行。
  如果这么说的话,看来这件事情的重点应该是放在李太后的身上才对。可是张居正和张凡却说关键在于朱翊钧?
  实际上这是因为,李太后如今之所以要把持朝政,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她要为了朱翊钧的将来做考虑。放在别人的手上她不放心,而在自己的手上,却能够很好地制约。李太后即便是不同朝政,但是她看人还是有一手的。如今所用的张凡和张居正、冯宝,甚至于包括张思维等人,李太后都看的非常清楚。即便是这些人都有些小心思,但是最起码这些人也的确是能让大明强盛起来。
  而将来,她要将一个强盛的大明,交到朱翊钧的手中才行。虽然说,朱翊钧如今的这个皇帝,做的实在是不怎么样,毕竟他才不过十余岁,一个儿皇帝罢了。因此,不管他是不是少年天才,掌权的人也不可能让他亲政的。
  但是对于李太后而言,朱翊钧是迟早要亲政的,因此李太后在现在就已经开始着手培养朱翊钧了。而在这段时间里面,有些事情,并不是太重要的,不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