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中文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军魂 >

第244章

大唐军魂-第244章

小说: 大唐军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令将这两大行军部合并,行军时也只能按各自编制领军,驻营时也按各自序列。
    沙州地界。多湖泊,近十万大军都在玉门古关近的几个较大湖泊边驻营。
    还是按行军的队列,侯君集所领的三万余大军在沙州城北侧外几十里许的湖泊近扎营。李业诩部侧在沙州正西的一个大湖边驻扎。
    沙州堆积了大量供大军班师途中所用的物资,以粮草为主,还有一些酒类、及其他能搞赏将士们的东西。
    为了交接这些物资,归程的大军也将要在沙州附近停留近十天,,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   

第六十四章 不能回家了(下)
    训阀在前隋时在瓜州北新建玉门关,贞观时期伊州归附,卿现刚商旅行者许多都往伊州方向过,玉门古关地位下降,守军也只有几百人,而且城池多年未修固,都有些破败了,李业诩经过时候都有些郁闷的感觉。
    出征时经新玉门关,回程时又从老玉门关而返,面对这些常人古人感怀的高大关隘,李业诩也是颇多感慨。
    因时空穿越,李业诩对历史上一切有名的东西都非常的有兴趣。
    回望从焉者一路行来到沙州的路上,沿途很是荒凉,没有任何城镇,只见到零散的一些牧民,若从阳关或者玉门古关出西域,确实有再也遇不上故人的感觉,“西出阳关无故人想到这,李业诩想去看看另外一座著名的关隘,那就是阳关。
    王维的那首著名的《送元二使安西》,使的李业诩对阳关这个地方念念不忘,出征时都因不能临阳关一顾而遗憾,回程时,从阳关近路过,无论如何,李业诩都想去看看。
    也是从这首诗上,李业诩知道,历史上的那个唐朝,官员们到安西都护府任职,都是从阳关过的,阳关的地位还是挺重要的。
    李业诩安置好自己所领的诸军后,带着手下几位部将,契芯何力、执失思力、苏定芳、郑仁泰、李业嗣、尉迟宝琳、程处默等,带着几百人的护卫队,一道往所驻之地三十里外的阳关而去。
    行进一段,一大片沙草地上,极远处,阳关城楼在望,在周围平坦的沙草地映衬下,显得极其雄伟。
    李业诩站在一山坡上,用望远镜看着周围的情况,阳关城头,大唐的龙旗在高高地飘扬,城头上,有不少的士兵在巡逻。
    在远处看着沙草地界上那高大的雄关,还有两边绵延到远处的长城,李业诩徒然生出一种成就感来,因安西大都护府的设立,原西域一带都被纳入大唐的版图,阳关,这座著名的关隘,以后再也不是边关了,这一片地将成为大唐的腹地,看看周围的环境,水草丰美,还有一些大小的湖泊,可以生存不少的人,待一切安定下来后,这里也有可能会成为一座繁华的城镇,吸引百姓到此定居,大批的商者行人从此进安西,和伊州一道,成为进出安西的重要中转地。
    诸将有些不解地看着不语的李业诩,最后程处默有些忍不住出声问道:“我说老弟”李大总管,你在这里看半天做什么?都不是差不多的景色,有什么好看的?阳关就在前面,要不要去了?”
    程处默在知道要去看一座城隘时,本不想跟着出来,但在听闻这一带可以打到一些野味后,也兴致很高地跟着李业诩一道出来了。
    只是一路行来,也只打到几只小的动物,让程处默很不过瘾,想往远处去,但李业诩不允,让程处默很郁闷,又不敢发脾气,如今再看到李业诩呆着半天不说话,有些沉不住气,出声相询。
    “走吧,我们去关内看看李业诩回身笑笑,对程处默不礼貌的行为也不介意,李业诩此番出来也想放松一下,所以身边都是亲近的将领,也免去了一些上下级的礼仪。
    阳关的守军警惕性也很高的小看到李业诩一行几百人的队伍往关前奔去,如临大敌一般做好应对准备,在号角声中,城上聚集了大量的军士,所有将士的弓箭都上弦,接着有一队士兵在一名校尉模样的人带领下,迎了上来。
    “伊列道行军大总管李大将军到此视察军务,你们休得无礼”李业诩的护卫队长李成和李万带着人迎上去,大声地报上名号,连喊几遍。
    领头的那名校尉听了大惊,也有些将信将疑,但还是喝令诸将在外等候,他回去通报,所领的那百多名士兵还是持着武器对着李业诩诸人。
    李业诩喝止有些恼怒的诸将,在离从阳关出来的守军面前两百步左右停住。
    一会,一名看似将军装束的人从关内快速出来,身后还带着一群兵,奔到李业诩面前,跳下马,行了一个庄重的军礼,大声地报告道:“末将阳关守荐高侃参见李大总管,还有诸位将军”
    “高将军”李业诩还了一礼,“本将率大军班师回朝,今日顺道想来看看阳关的情况”
    “李大总管请见谅,阳关乃边关重镇,即使有将领要视察,也要查验官凭文碟高侃不卑不亢地说道,“还请大总管出示官碟”
    “小小的一名部将,敢如此无礼”李业诩身边的程处默大怒,欲上前教人。
    “休得如此”李业诩厉声地喝道,并令李成把自己的伊列河行军大心一官碟旱给高侃讨目,地对面前读位阳关的守将有了好;膛。※
    “李大总管请”高侃也只是略瞄了一眼,即行礼致仪,并在前面领路。其实一看气势,高侃就知道这些人不会有假,他在几天前也得到过沙州刺史府的传报,说近些日子凯旋的大军可能会从阳关一带回京,如今见了面前的这些军人,也知道这些是班师大军中的高级将领,想不到还是李业诩这位大总管亲自来他所驻守的阳关视察。
    高侃虽然有一些公事公办的样子,但还是满心的欢喜,立下卓著战功的行军大总管,要到这里来视察,对他们戍边的将士来说,是莫大的荣幸。
    李业诩也没再说行么,带着手下一行进了阳关。
    阳关的地理个置看似比玉门古关要重要,城隘也比玉门古关要高大,也要坚固,而且还刚刚修缮过,驻守的士兵也比玉门古关要多,有近千人。
    身临其境了,李业诩那份走进历史的激动心情反而淡去了,一切都是实实在在的,城楼,沙草地,还有身边的大唐将士们,自己不是旁观者,而是历史的创造者。
    在身边诸将及高侃的陪同下小李业诩略看了阳关守将的军务,即上了城楼,站在阳关城头,用望远镜看着周围的一切,除了茫茫的沙草地,还有大小不等的湖泊,没什么人踪。“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业诩低声地吟道。
    王维著名的这首写阳关的诗,还有以这首写出来的《阳关三叠》,使的后世的人都记住了这个地方,阳关,如此大名的一个地方,竟然如此荒凉,除了戍边的士兵,看不到普通的百姓,因安西一带的战事,连商旅行人都断绝了。
    “大哥,你又想到什么好诗了”站在李业诩身边的李业嗣惊喜道。
    “只是偶尔想到而已”。李业诩笑笑,自己的这位二弟,还有身边这些原来的兄弟和朋友们,因自己这段时间忙于军务,都没什么亲近的机会,不觉有些歉意,在军中,身份上的差异使诸人不能如平常般呼来唤去,也少了些味道,今日出来,还正可以随便些,找一些以往与众纨绔们一道游玩的味。
    “大哥,你把整首诗能念出来吧”李业嗣一脸向往的神色说道。
    “早听闻李大总管文采不凡,今日至阳光视察军务,就给末将留下一点纪念的东西吧”高侃一脸渴盼的神色,并令手下的一名士兵去拿笔墨。
    “渭城朝雨混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业诩大声吟道,再轻轻地唱道,“芳草遍如茵,旨酒,旨酒,未饮心先已醇;载驰姻,载驰姻,何日言旋辑?能酌几多巡!千巡有尽,寸衷难泯”。把他知道的这《阳关三叠》的一个版本唱了出来,只是也唱不全,曲声嘎然而止。
    李业诩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扔笔到一边,并冠以《阳关曲》,后面的那些用怪声唱的并没写。
    高侃如获至宝般收了起来,大喜地说道:“多谢李大总管赏佳作”
    看着欢欣的高侃,其他诸将都有些眼红,看到众将有些怪怪地看着自己,李业诩自嘲地一笑,“好了,我们回吧”
    说着即下了城楼,和高侃话别,准备在阳关近巡视一圈后回营。
    刚出阳关城门,远处几骑飞驰而来,马上有阳关守卫迎上去,只是马上就护着这几骑回来,待近了小李业诩才看清,来者是伊列道行军部下的传令兵。
    只见领头的那名校尉心急火燎地喊道:“大总管,军中送来朝廷的紧急诏令,和兵部紧急军令”
    “什么?”李业诩一惊,大军班师途中,朝廷传来紧急的诏命,还有兵部的军令,又发生了什么事?难道安西一带又有战事发生了?
    李业诩跳上青雅,带着手下诸将飞速回到大营驻地,打开刚刚以六百里加急送到的诏令和军令,一看之下,倒吸了一口气。
    薛延陀部趁我大军出征西北之际,出兵攻击李思摩部,这是朝廷发布的出征薛延陀的诏命,以交河道和伊列道所属的十二个近卫师组成安北道行军部,以李业诩为行军大总管,出肃州攻击薛延陀。
    看着众将都用探询的眼神望着自己,李业诩并没说什么,只是大声喝道:,“紧急军情,立即集合诸将议事
    朝廷出征薛延陀的诏令下达,班师的大军将再次踏上征程,又不能回家了“   

第六十五章 侯君集的临别赠言
    二点诩正准备将收到紧急军报的事通传在几十里外的侯灶联没想到传信的人还没出营,帐外亲卫就来报,说是侯君集带人过来了。
    李业诩忙迎了出去。
    侯君集是带着手下的主要将领们,往李业诩的帅帐中来的。
    “本帅接到朝廷的紧急诏令和兵部的军令,想必李大总管也收到了朝廷的急令,所以带着诸将过来与李大总管一道商议军情!”侯君集也没客套,即直接说明情况。
    “末将正想使人通传情况给侯大总管,没想到侯大总管先一步到了”李业诩对侯君集动作的如此迅速感到惊异,也想不到自己带人到阳关溜了一圈间,就有朝廷的急令送达,“末将已经召集手下诸将,准备议事,侯大总管过来,正好可以一块商议行动方案!”
    李业诩对此次出征薛延陀的诏令中没有侯君集的份有些不解,依理。侯君集这位深得李世民信任。又在这些年内立下不少战功的将领,有战事发生,应该会再次领兵出征才对,难道有另外的情况?
    只是现在不是问这个情况的时候,且诸将都已经来到帐中。还是先商议军情为重。
    侯君集行事还是很迅捷,在诸将到达之前,和李业诩已经就大概的安排交换了意见。
    其实朝廷在命令中已经有了详细的安排。两位领军的大总管只要交割好军务即可,不需要为如何安置各军进行讨论。
    李业诩和侯君集在主位上就坐,帐下站了满满当当的部将。
    “诸个,薛延陀犯边,夷南之子大度设领兵十五万,攻击我怀化郡王李思摩部,并犯我朔州一线”侯君集也当仁不让地充当今日主持会议的角色,手中拿着他所收到的几份朝廷急报说道,“朝廷组织大军反击薛延陀的入侵,设立漠北道行军部。以兵部尚书李世绩为大总管。以李道宗为定襄道行军总管,薛万彻为单于道行军总管,张俭为居延道行军总管,张士贵为庆州道行军总管,李思摩为桑乾道行军总管,李大亮为呼延道行军总管,李袭誉为凉州道行军总管,共十三万大军…”
    “同时设立安北道行军部,伊列道行军大总管李翼转为安北道行军大总管。韦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六、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共十二个近卫师,从肃州出关,攻击夷南牙帐所在地,郁督军山东的瀚海和燕然一带…”
    众将听了侯君集所说的朝廷急报,莫不露出惊讶和愤怒的神色。
    薛延陀真珠可汗夷南,还真吃了豹子胆了,竟然敢攻击我大唐的边州及归附的突厥部落,这分明不把百战百胜的大唐雄师放在眼里,只是主帅的话都没说完,诸将也不敢发言。
    “依兵部的军令,李大总管率十二个近卫师,立即启程,赶往肃州”侯君集继续说道,“肃州将有大批朝廷运送的物资抵达,诸近卫师在肃州接收物资并休整后。即往东北方向,出居延海,进入漠北”
    “本帅将带着所剩的将士。还有换防的沙州、瓜州、伊州边军一道,保护诸头人,押送俘虏返回长安!”侯君集说着,把手中的另外一份急报交给李业诩。
    李业诩接过一看,是令侯君集押送俘虏、战利品,及护着那些国王及头人们返回长安的命令。这份急报并没送达李业诩手上,想必是李世民单独给侯君集的命令。
    “各位,薛延陀寇边,是趁我大军还在西北,朝廷一时无法征召大批的将士进行反击,才敢如此胆大妄为”见侯君集不再说了,李业诩接过话头,“本帅也将依朝廷的命令。立即组建安北道行军部,并在最短时间内赶往肃州,在肃州休整并接收物资;”
    对薛延陀的了解只有朝廷送来传报中的情况,李业诩如今要做的,那就是依朝廷的命令行事,待出了居延海,有了自己部下所探的情报,那才能具体安排各部的行进和攻击目标。
    几大近卫师,赶往肃州时。除了军需物资,及部分充当军粮的牛羊等牲畜外,其他一切抬重及俘虏等拖累行进速度的东西,都交给侯君集所领的近三万将士负责。
    “本帅所领的第五、第十四、第十五近卫师,马上起营,置于李大总管所属之下”侯君集又开口说道。
    “是,末将领命”牛进达、薛孤儿、程名振三名近卫师的主官出列应命道。
    “各近卫师将多余的物资交与侯大总管所部,在沙州取必须之物,将朝廷的命令下达到各队,做好起营的准备”李业诩也命令自己所领的各师将军们,“诸将立即去
    “是!”各近卫师的将领们齐声应道。
    诸将领命去做准备,侯君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